APP下载

眼中有美,心中有诗

2018-11-14蕴章

莫愁 2018年6期
关键词:诗心相融田园

☺蕴章

这是诗,也是画。是描摹,更是梦想。

带上孩子出去走走,离开无法放飞想象的空间,在山野里、在诗句中追逐奔跑。让他们——

在我们的古典文化里,与山与水与自然相依相偎、和谐共处是一种根深蒂固的传统。

山和水,都是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表意符号,它们代表的可不只是地理学意义上的地貌,更是一种含蕴深厚的精神气质。所谓“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我们的祖先会有专门吟诵山水的诗、专门描摹山水的画,而山和水,也总是相伴共生在同一首诗同一幅画里。“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水南水北重重柳,山后山前处处梅”“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最美的水总是藏在最美的山里,而最美的山一定是由最美的水滋润出来的。

编者按: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

古典诗词之美璀璨深远,千百年来,点亮过去,并照亮未来。在人类群星闪烁的夜空,你能感受“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纯真,“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寂寞,“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情,“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的伤感;你能看到陶渊明的隐逸、李白的不羁、苏轼的豪放、李清照的婉约;你能领略边塞的寥廓、江南的烟雨、青山的巍峨、白云的飘渺……

中央民族大学副教授蒙曼说:中国人的诗心一直在,但需要激活。

中央电视台的《中国诗词大会》节目成为一个引子,将中国人的诗心激活,更唤醒了中国人内心深处的文化自信。

本期“父母学堂”栏目围绕“培养诗心”组织多篇文章。蕴章老师建议带孩子走向山水,在诗句中追逐奔跑,让他们眼中看得见美,心中留得住诗;章红老师告诉父母,比当诗人更重要的,是像诗人一样去生活;学生庄舟以唯美大气的文字讲述了古代文人笔下的万物深情;李菊芬老师则直接带着班里的孩子背起了诗……

也许生活没有诗词描绘得那样美,但通过学习诗词,体悟诗词之美,感受诗词所创造的精神空间,我们的孩子也必将成为一个“腹有诗书气自华”的人,一个追求真善美的人,一个摆脱焦虑心神安宁的人。

在我们每个人的心里,其实也都隐藏着一个田园梦想——水秀山明的旷野、自给自足的蔬果、花开花谢的庭堂院落。梦想里有浓烈的对山水、对蓝天白云的依恋和向往。那是渗透在血液里的文化传承,是一种潜在的对“天人合一”理想境界的追求。就像王安石的那首诗:“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它寄寓了一代又一代人的生活理想,它描述的是一种安静、优美、清新、沁人心脾的生活状态,这种状态下的人,是身心安泰的,是与秀水青山相融共生的,是美的,是艺术的,是诗意满满的。

祖先们留下来的山水田园诗数不胜数,孩子们也背诵着它们长大。

“一水护田将绿绕”“春江水暖鸭先知”“小桥流水人家”“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这是对水的亲近依赖。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是与山的相融共生。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这是一幅幅至美的田园画卷。

当急速发展的现代工业和虚拟的网络世界把山水田园越推越远的时候,我们的文化也正努力把山水田园的种子悄悄植入孩子们的心底。“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的惊艳,“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的欢欣,“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的悠然,“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的旷远……这是诗,也是画,是描摹,更是梦想。

然而,只是梦想吗?我们能满足于它们只是梦想吗?我们为什么不能让它们变成现实?

春天就要来了,万物勃发,也是孩子们的生长季,他们活泼泼的小身体也需要勃发和释放,需要呼吸新鲜的空气,需要天地间钟灵毓秀的滋养。我们是不是该计划一下,让他们放下所有课业和电子产品,去感受与山水自然的相亲相融,让他们用自己的眼睛、自己的身体去捕捉、去体会含藏在山水之间的诗情画意呢?

融融的东风正带着潮润润的水汽从海上吹来,枝头的花苞正鼓鼓胀胀就要绽开,请让孩子在山野里、在诗句中追逐奔跑,让他们眼中看得见美,心中留得住诗。让这些从小学一年级就开始背“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的孩子们,去真正体会一下山水田园的美乐哲学,那是将来进入社会时可退可守的心灵家园。

猜你喜欢

诗心相融田园
独酌
心相融
偶感
夜路吟
马莲花
我能让水油相融哦
夏日田园杂兴(其一)
夏日田园杂兴(其七)
田园美景
田园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