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改革开放40年中国主旋律电影类型演变

2018-11-14王春晓

电影文学 2018年22期
关键词:改革开放创作

王春晓

(南京师范大学 文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7)

近几年中国电影市场出现了“叫好又叫座”的主旋律影片,不仅获得市场价值,同时也让大众对主旋律题材有了全新的认知。《红海行动》(2018)、《战狼2》(2017)两部主旋律影片分别以36.50、56.78亿元的票房成绩雄霸2018、2017年榜单第一名的位置,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成绩。《湄公河行动》(2016)、《唐山大地震》(2010)、《风声》(2009)在豆瓣、猫眼等平台的评分保持在8.0以上的高分。这些影片改写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主旋律电影的叙事困境以及受众局限,并以此为契机开启了中国主旋律大片的时代。在这个意义上,这些影片也印证了改革开放40年以来主旋律影片创作类型的成功,从而更好地塑造中国形象、传播中国精神、树立文化自信,进而实现从电影大国走向电影强国的目标。

主旋律影片在获得成功的同时也不禁令我们回望与思考:为什么主旋律电影会“突然”备受市场关注?更进一步说是如何从改革开放之初诞生的代表主流/官方的主旋律影片发展到21世纪吸引市场/大众拥有商业价值的新主流电影,进而成功弥合电影美学和商业体系的叙事隔阂,并在“询唤”过程中使大众产生归属感?这涉及改革开放40年以来主旋律电影的内在创作话语机制以及脱离不了中国社会、文化以及市场的改革跳迁。因此从创作类型的演变角度来对改革开放40年以来主旋律电影进行分析,能更好揭示主旋律电影所呈现的传播策略。

一、“主旋律”的提出:重大革命历史题材涌现

1978年12 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全新基本路线,开启了中国历史的新时期,也开启中国电影的新时期。20世纪70年代的中国,城镇人口比重较小,人民文化水平普遍偏低。在改革开放思想的带动下,同时沿袭“影以载道”的文化传统,主旋律电影主要以科普文化与价值观为重,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随着改革开放不断地深化,时代精神越来越深入人心,1987年主旋律电影的概念被提出,大型国有制片厂在党和政府的资助与指导下,拍摄出一批品质精良的重大革命与重大历史题材电影,重构历史的创作范式,映照出普通观众在改革浪潮中的信心与信念。

主旋律电影的创作离不开所处的时代与当时的经济环境。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各行各业逐渐开始投入改革中,电影行业也是一个循序渐进改进的过程。在计划经济的大背景下,电影票价相对低廉,作为一项共享的文化娱乐形态,普通百姓也能将其作为主要的娱乐消费,在国营电影院、露天放映场地经常会出现大量的观影群体。当时的票房主力军是城市之外的“小镇青年”,他们享有相对均等的文化消费权利,观影热情极高并缔造了1979年293亿的观影人次、人均观影28次的纪录。

1987年时任中宣部副部长的贺敬之在全国故事片厂长会议上做了题为《关于当前文艺战线的几个问题》的总结发言,“突出主旋律,坚持多样化”成为今后电影发展的又一重要指导方针。概念提出后,国营大制片厂纷纷开始响应创作。这一时期的主旋律电影,在创作类型上以重大历史事件题材为主。以史为鉴,通过表现国家领袖、英模人物和重大历史事件、重大革命事件、党、军队等,凸显主流价值观,并重视宣教功能。在创作特点上主要从宏大叙事出发,重写革命历史故事,以伟人、英模为主要人物,彰显时代精神、社会使命感与责任感。1989年长春电影制片厂摄制的《开国大典》成为这一阶段的标志性作品。

另一方面,思想解放之潮汹涌而至,电影理论也深深影响着主旋律电影的创作。“丢掉戏剧的拐杖”“电影与戏剧离婚”,开始了一段重视电影艺术表现形式的阶段。“1979—1987年是一个理论滋养灵感的年代,更是理论影响创作的年代。许多评论家用‘探索’‘创新’‘革命’之类的词汇形容以《黄土地》(1984)等为代表的探索电影,认为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电影。”1979年张暖忻与李陀发表《谈电影语言的现代化》强调电影美学、民族电影的重要性,提倡纪实主义美学。主旋律作品中高大全的形象也走下神坛,有了“人性”的生活。如《沙鸥》(1981)、《小花》(1979)、《苦恼人的笑》(1979)、《生活的颤音》(1979)、《邻居》(1981),这些电影通过普通人的革命经历以及对生活的反思,行构出具有浓重民族感的国家形象,从现实主义角度出发,更加深了人们对主流意识的思考。

二、走向市场:“商业+类型”模式的探索

20世纪90年代,改革不断深化,市场经济逐步发展,人们享受到了改革的红利,电影也作为一种日常消费进入市场。这一时期的电影体制逐渐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开始与商业化、类型化的影片相交融。主旋律电影也在不断地改革与发展中过渡成为“主流电影”,更好地适应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与对艺术文化的多元形式消费,并开始了“商业+类型”模式的探索,在创作的观念、形式、技术上不断创新,在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中,不断推进中国主旋律电影的发展。

1994年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国家文艺政策,中央领导对文艺作品提出了“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的要求,这是针对改革开放以来文化艺术发展的规律以及特点的总结,亦是新形势下文艺工作和主旋律电影的指导方针和新目标。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主旋律电影从集体观影逐渐变成了人们日常文化消费的自主选择之一,主旋律电影也逐渐走向市场,等待市场的检验。同时,市场经济的规则也对主旋律电影的创作产生了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此阶段主旋律电影的创作方向。

梳理主旋律电影的发展历程,20世纪90年代的电影市场除国有制片厂之外民营制片厂也开始积极探索。1996年之后民营制片厂所摄制的大型主旋律影片收获好评,并引起一定反响,《红河谷》(1996)、《黄河绝恋》(1999)、《离开雷锋的日子》(1996)等,这些影片在保有主旋律的价值内涵上也开发了电影的市场价值,获得了市场的认可。1997年谢晋导演的《鸦片战争》以7200多万元票房微弱于《侏罗纪公园》的7220万元,位居第二,这是主旋律初涉市场走向商业融合道路上的重要成功。1997年冯小刚的贺岁喜剧《甲方乙方》开启了电影市场类型化的序曲,随之主旋律电影也走上商业化与类型化结合的道路。1998年,文化部文化产业司成立,这是政府部门第一次设立文化产业专门管理机构,政府也加强了对文化产业的管控。回顾这一阶段电影的创作特点,从电影美学上来说主旋律电影逐渐靠近商业大片,开始依照商业电影的模式宣发,但价值取向依然以主旋律为主。这一阶段所提倡的思想已经从固化的国家、民族主流形象,泛化成为一种精神,更加广泛地代表社会主流的价值取向。

三、“新主流”的浮现:大众视角与奇观化的创新

进入21世纪的主旋律电影经过不断探索和尝试,得到大众情感和价值观的双重认同,同时获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电影事业空前繁荣,跨国电影合作愈加增多的情况下,主旋律电影从“主流”电影发展到“新主流电影”并以大众视角、奇观化的手法满足了国人空前的主体认同感以及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想人民之所想是“新主流”电影获得观众喜爱的重要原因,通过电影的大众化路线,人们更加认同主旋律,喜爱国产影片,爱国主义、主流文化精神成为观众与电影共同的情感介质。

这一时期的主旋律电影通过对叙事策略的改变以及人物形象的重塑,从普通小人物、小故事中寻找人生意义,并传达出信仰的力量,逐渐摸索出一条通往大众的途径,如影片《嘎达梅林》(2002)、《云水谣》(2006)、《东京审判》(2006)等影片。年轻演员、明星的加入提高了电影关注度与市场的认可度,而技术的进步促发了主旋律电影的奇观化尝试。2007年《集结号》的上映标志主旋律电影进入商业奇观大片的阶段,《风声》(2009)、《十月围城》(2009)、《唐山大地震》(2010)、《建党伟业》(2011)等影片上映并获得较高的票房,这一阶段的主旋律电影在创作上更加熟谙商业电影的制作,工业化的流程、商业大片的生产机制,以及诉诸动作、场面的视觉奇观,满足了观众的视觉心理,也得到了民族文化身份的认同,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主旋律类型电影。

电影中的奇观不仅仅是影像和技术的震撼,而且通过辅助叙事,提升观众对主题的理解。如果说改革开放之初的宏大是基于题材类型,那么新主流电影的微小则是以大众的视角、奇观场面下更贴近人们生活的方式讲述人们对国家、民族、文化的共同情感。影片《战狼2》《红海行动》等影片,将通常在好莱坞商业大片中出现的救世英雄,呈现在中国主旋律影片中,并且增加了美国超级英雄所不具备的爱国主义精神以及民族自信心,从而令观众在大呼过瘾的同时也接受并提升了民族自豪感。通过改写国家与个体的叙事策略,改写主旋律电影中英雄的命运,从而赢得大国崛起之下中国电影观众审美的认同。

这一时期的主旋律电影不仅深入探究市场规律,将电影美学与商业市场的规律成功融合,呈现出大众视角与奇观场面并存的特征,还真正将人类共有的普世价值观带入受众的心中,迅速而有力地将主题直接呈现。如电影《红海行动》中对“惩恶扬善”的弘扬、《湄公河行动》中对“法制权威”的维护、《战狼2》中对“公平正义”的践行都是通过对抗性事件快速地传达出来,其中价值观念也是超越单纯的意识形态而从全人类利益出发的共有理念,而“反恐”“人权”等国家话题的加入也成为这一时期主旋律电影跨越国别,能够在世界舞台上绽放并赢得观众共识的原因之一。

四、结 语

德国电影理论家、历史学家齐格弗里德·克拉考尔指出:“一个国家的电影总比其他艺术表现手段更直接地反映那个国家的精神风貌。”中国主旋律电影历经改革开放40年的变化发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在创作类型上更加贴合大众的审美。回顾40年中国主旋律电影的发展,可以看出国家意识、民族精神、传统文化是不变的核心所在。在这一特点下,主旋律电影,不断在叙事策略、人物形象、视听语言上进行创新,以不断满足大众的观影需求、市场的考验。主旋律电影被提出之初,以教育结合宣传主流思想为主,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主旋律电影也逐渐接受市场的考验,通过创作形式的改变,吸收融入商业电影的元素,更加适应市场的挑战,也逐渐受到市场和大众的认可。在大国崛起的背景下,中国主旋律电影从主流走向新主流,越来越凸显中国电影力量的优势,中国也必将从电影大国走向电影强国。

猜你喜欢

改革开放创作
咱也过回『创作』瘾
《如诗如画》创作谈
改革开放是怎样起步和前行的
韩国人眼中的改革开放40年
我们,与改革开放同行
改革开放四十年颂
《一墙之隔》创作谈
改革开放 如沐春风
改革开放:干点什么最时髦
创作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