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纪录片《摇摇晃晃的人间》叙事策略分析

2018-11-14陈律薇

电影文学 2018年4期
关键词:余秀华景深长镜头

陈律薇

(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杭州 310053)

《摇摇晃晃的人间》是导演范俭创作的一部关于女诗人余秀华的纪录片。该片以女诗人余秀华成名后的生活变化为切入点,以她执意挣脱婚姻的束缚,追求自由的过程为叙事主线索,打破了大众对于余秀华的刻板印象,用镜头呈现了一个“真实”的余秀华以及她的欲望与挣扎、执着与热忱。笔者拟在叙事策略的角度下,从语言、视角、故事三个维度,分析纪录片《摇摇晃晃的人间》如何运用具体的手法去客观地记录和表现对象。

一、叙事语言:诗性思维的视听表达

“语言是理解本身得以进行的普遍媒介”,由于拍摄主体的特殊性,纪录片《摇摇晃晃的人间》拥有视听和诗歌两种不同的语言系统,这两种语言间互渗、互文的处理方法使影片独具一格。而纪实语言是纪录片叙事所使用的主要语言,是纪实影像的叙述方式和表意系统。“包括纪实画面内部的声画素材的选择、安排、景别、运动、节奏等,又包括画面与画面之间的组接结构,及文字、资料图表等多个信息渠道的综合共同完成生活中信息的传递、故事的叙述、情感的表现、思想的体现。”而长镜头、景深镜头、同期声、旁白则是纪实语言中最为常见的构成元素。

(一)长镜头

长镜头因其对事件及时空记录的完整性而呈现出强烈的真实感,其对于纪录片客观记录的叙事策略而言,是一种重要的视听语言。而在纪录片《摇摇晃晃的人间》中,长镜头不仅是真实客观记录的手段,也是诗意表达的一个途径。

影片由余秀华家乡的麦田开始拍摄,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余秀华摇摇晃晃的身影,倔强又坚定地走在麦田中。长镜头营造了一种真实的“在场”感,余秀华一脚深一脚浅,双手在身体两侧大幅度地摆动着,努力维持着平衡。长焦镜头拍摄下的画面行走空间被压缩,一条平常的田埂,好似走不到尽头一般漫长。余秀华摇晃的身影是一种残酷现实的展现,也是一种唤起能量的诗意表达。画面本身的张力和余秀华诗歌文字所传达的力量在影片中交相辉映,凸显了诗歌作为“拐杖”给余秀华摇晃的生活带来的支撑和希望。

固定机位的长镜头在影片中有多处出现,尤其是在拍摄人物背影时。余秀华穿着大红袄走在村口的小路上,漫天大雪。固定机位的长镜头就像一个静静存在的观察者,冷峻地记录下了余秀华的背影,在呈现人物与环境共构关系的同时,通过色彩交代了画面的主次,将余秀华内心背负的“慢慢凋残的孤独,耀眼的孤独,义无反顾的孤独”表达得淋漓尽致。

(二)景深镜头

景深镜头是指拍摄对象前后景深范围较大的镜头,其强调景深范围内的拍摄对象之间或对象与环境、物体等之间的关系。在纪录片《摇摇晃晃的人间》中,景深镜头大量出现,一方面呈现了余秀华诗歌创作的原生态环境,一方面客观地记录了余秀华的生存空间与生活图景。

广袤的正值丰收的金色麦田;静谧的长满杂草的池塘;沙沙作响的白桦林;拆迁动工的横店村等,这些在纪录片中呈现的场景和元素,不仅是余秀华创作的土壤和生态环境,也是余秀华生存和生活的空间。余秀华的喜怒哀乐、痛苦挣扎都发生在这里。

而与这原生态环境相对的,是北京、香港这些大都市的繁华和喧嚣。华灯初上,车水马龙,余秀华在成名后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她有能力走出横店村,看看外面不一样的世界,但是她的孤独还是那样突兀和明显,特别是在香港太平山顶,看着灯红酒绿的维港夜景,余秀华却忐忑“不知道命运把自己向哪个方向推”。这一系列的时空变化都被景深镜头记录下来,而余秀华内心的微妙变化也在这些景深镜头中得到了恰当的抒发与表达。

(三)空镜与旁白

影片中的空镜头反复出现“鱼”的意象,导演范俭曾提到对“空镜不空”的理解以及通过对影片中空镜头的设计表达特定的隐喻和象征意味。影片中的一个空镜头,画面内容是两条被困在一张渔网中的鱼,一条鱼待在那儿,死气沉沉,而另一条鱼则拼命挣扎。这个空镜就像一个符号性的隐喻,象征着余秀华与丈夫尹世平的婚姻。而当余秀华提及束缚自己的婚姻的时候,剪接的也是一个关于“鱼”的空镜头,镜头中一条小鱼被困在一盏荷叶里,虽然荷叶里有水,但小鱼被困在荷叶之中失去了自由,这条“鱼”就像是余秀华,困在身体的残疾和无爱的婚姻中。这种通过空镜头的设计来表情达意的手法,是纪录片《摇摇晃晃的人间》在视听语言上的一个显著特点。

而同样特色鲜明的还有声音上的处理,尤其是余秀华朗读诗歌的旁白,并配以中英文的字幕。文本和人声发生了一种化学作用,诗人以自己特有的音质诠释了自己的作品,这种方式在强调余秀华“诗人”身份的同时,也借助诗歌的文本内容辅助纪录片的叙事进展,引导观众走进余秀华的内心世界,与她的内心情感体验产生共鸣。正如苏联导演吉加·维尔托夫(Dziga Vertov)强调纪录片“客观”表现事物的同时,也可以实现“真实的诗意”。

二、叙事视角:基于真实的角度选择

叙事视角对叙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视角的选择直接决定了叙事的重点,并且表明了对叙述内容的一种价值判断。不同的视角呈现着不同的视野和语境,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叙事的真实、客观和完整性。因此,在“真实”的基础上选择准确的叙事视角对客观叙事显得极为重要。纪录片《摇摇晃晃的人间》采用的是内外结合的视角。

内视角是影片的主人公或事件的亲历者,从其自身的视角进行叙事,其叙述的内容皆出自个体体验,真实感和亲历性是其有别于其他视角的特质。而外视角是从叙事对象的外部进行观察和讲述,对叙事对象的了解和认知由其言行和表现所决定,不涉及观点、评价,将思考空间和解读自由交给观众。内视角从叙事对象内在出发去体现真实,外视角以观察者的身份对人物和事件进行记录。内外视角的结合实现了叙事视角上的多元化特点,弥补了叙事角度单一所带来的信息缺失与片面,增强了叙事的真实感和客观性。

在影片中,内视角表现的是余秀华在镜头前的自述以及对余秀华丈夫、余秀华母亲的采访。内视角叙事将余秀华对婚姻的无奈和挣扎真切地表现出来。同时,导演范俭也给了余秀华丈夫和余秀华母亲话语权。影片中关于余秀华丈夫尹世平的采访,是以他的角度讲述对这段婚姻的体会和感受。这个在余秀华口中被称为“无赖”的男人,在镜头下也有许多无奈与不解,他在婚姻中也是孤独和困惑的。当在北京打工的尹世平接受采访时,提到自己偶尔给家里打电话,却从来不发短信,也不会发短信。可余秀华恰恰是通过文字实现自我表达的,仅仅是这样简短的细节交代,就已经将余秀华与尹世平在精神层面的差距以及在沟通方面的阻滞表现得淋漓尽致。

影片通过内视角,使我们得以走进余秀华变化着的敏感的内心世界,对纪录片以及对余秀华的诗歌有了更加深刻与通透的理解。

外视角叙述的是余秀华成名后现实生活的变化,主要围绕着余秀华离婚这一事件展开叙事,其中穿插了对余秀华参加新书签售会、诗歌研讨会、电视台节目录制、洗衣做饭饲养家禽等生活片段的客观记录,增强了纪录片的真实感和故事性。内外视角的结合实现了内容与表达、客观与主观的平衡与互补,使得影片对于余秀华的人物塑造更加立体和丰满,跳出世俗对于余秀华的刻板印象和标签,将真实、生动、历经磨难却又赤诚如初的女诗人余秀华呈现在观众面前。而内外结合的视角由于兼顾了内视角的亲历体验和外视角的客观叙述,构成纪录片《摇摇晃晃的人间》的叙事策略。

三、故事叙事:客观呈现与主观介入

将事件按照一定逻辑组接在一起便形成了故事,故事其实是一种编排建构的结果,其在平衡事实、呈现客观的过程中实现了信息的编辑和传达。

(一)事件:主要功能与催化功能

事件的起承转合体现于叙事之中。罗兰·巴特将叙事功能中的分布类功能划分为“主要功能”和“催化功能”。主要功能担负着主体的叙事,构成整个故事的核心信息。催化功能则起到串联、补充、辅助等作用,对于平衡完整的叙事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纪录片《摇摇晃晃的人间》中主要功能都是围绕着余秀华成名后决意与丈夫尹世平离婚这一核心事件展开的,而影片中余秀华父母对于余秀华离婚事件的态度,尹世平的工友对于余秀华离婚的看法等都是催化事件。虽然整部影片的叙事都是围绕核心事件建构的,但催化事件所具备的补充性作用,对全片的观点表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催化在影片中营造了一个各方角力、观点碰撞的场域信息。反对的声音、不理解的声音在这里交会,而对各种声音和观点的全面且完整的反映,则是作品客观性得以确立的基准点。

(二)故事结构:明线与暗线

影片采用了明线与暗线相互交织的结构来展开叙事,明线是余秀华离婚的过程,其中余秀华与丈夫尹世平的几次针锋相对构成了这一线索展开的推动力,这条线索贯穿全片始终。暗线则是余秀华在身体残疾、无爱婚姻、价值观冲突、性别困境等多重桎梏下的自我意识觉醒与成长。

明线和暗线像复调一样编织架构起了整部影片的故事结构,尤其是暗线呈现了余秀华在冲突和矛盾中的自我分化与自我救赎,使影片在探讨人性的维度上有了更深的挖掘。在余秀华的生活中,“桎梏”是常态。残疾在身体上对她的打击,婚姻在精神上对她的折磨,价值冲突在自我认知上对她的束缚,这些都是余秀华在成名前无法挣脱的。而成名后的一系列体验让她得到了从未曾有的自信、存在感和经济上的独立。成名给余秀华带来的不仅是经济上的独立,更是自我认同的契机,以及在此契机上进行的自我价值重构。虽然她还怀着忐忑和恐惧走在自我成长的路上,但她清晰且明确地宣告“我要离婚”。影片通过明暗两条线索,将各种观点和素材有机地剪接起来,很大程度上保持了作品的客观与真实。

(三)主观介入:心绪外化与自我表达

纪录片是由创作者在事实真实和事实理解融合的基础上,运用视听语言呈现“真实”的创作结果。其在强调客观叙事的同时,也是创作者通过“主观介入”进行自我表达的过程。纪录片《摇摇晃晃的人间》中有很多处理的手法,是导演范俭以一种特有的叙事方式来外化人物心绪且实现了创作者自身的自我表达。利用空镜头和隐喻蒙太奇对余秀华生活情境、内心活动的揭示;利用画外音旁白和同期声的声音设计,对余秀华生活体验和内心感受的外化;利用相似构图和相同景别记录下余秀华、尹世平分别走在横店村小路上的背影,刻画了两人在婚姻中的无奈、失语和孤独。

影片中有大量的余秀华的特写镜头,这些特写镜头带着强烈的感情色彩和表意功能,恰当地表达出余秀华丰富而敏感的内心世界。写诗时电脑屏幕上投映出的余秀华专注的表情;香港太平山坐观光车时,余秀华望向窗外孩童般欢喜的模样;下雪时,余秀华仰望天空的神情;火车行驶时,余秀华望向窗外若有所思的状态……这种贴近人物、关注人物情感心绪变化的影像处理技法不仅展现了人性的复杂,也以一种亲密、诗意的方式打开了人物的内心世界。

纪录片《摇摇晃晃的人间》在国际舞台上获得了好评,与其叙事语言、叙事视角和讲故事的方式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而影片中对人性的探讨,对诗歌与视听两种语言体系的运用都是影片得以成功的关键因素。

猜你喜欢

余秀华景深长镜头
一种结合物理模型和景深估算的图像去雾算法
The Poet on Earth
开化长镜头
无耻当有种
安哲罗普洛斯电影长镜头模式分析
毛卫宁与他的长镜头
余秀华的慢写作
试论电视新闻中对长镜头的运用
景深在影视摄影中的创新应用
谈谈景深与超焦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