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荆州市荆河戏的发展与传承调查研究

2018-11-14许雪荣

戏剧之家 2018年17期
关键词:沙市荆州市艺人

许雪荣

(烟台大学 山东 烟台 264005)

荆河戏是流行于湘西北及鄂南地区的地方性小剧种,据推测认为产生于明朝永乐年间,距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在过去的时候,“荆沙称荆河戏为‘上河戏’(汉剧为下河戏),湖南称其为‘大台戏’,亦称‘大汉班’,新中国成立后统一定名为‘荆河戏’。”荆河戏传承至今日,在大量戏曲艺人的长期实践过程中不断创新与发展,形成了独具荆楚地方特色的戏剧。清代的沙市诗人刘竹荪在其诗中写到:“挤满大街听坐唱,家家门口点灯笼”,描绘出了一幅众人听戏的景象,这是荆州市荆河戏发展最为鼎盛的时期。而如今,辉煌不再的荆河戏面临着延续与发展的现实问题。笔者在查阅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并对荆州市荆河戏的现状做了一些调查研究,对荆州市荆河戏的起源、发展和所面临的困境进行了阐述,并对如何突破当前的困境给出了粗浅的建议。

一、荆河戏的起源与发展

荆河戏的发源地为荆州、沙市一带,关于荆河戏起源的时间,未见有文献明确记载,据荆河戏老艺人许宏海等回忆,“民国初年,他们在湖北沙市老郎庙看到顺治八年(1651)五月初八重修该庙的石碑(已失),上有明永乐二年(1404)戏班在沙市活动的记载”。于是有学者推断“荆河戏大致发端于明初的洪武、永乐年间”。明洪武十一年起,明廷在荆州地区先后封过多个藩王,其中辽王传袭了七代。在此期间,王府中歌舞戏曲活动众多,还建有专门供其游玩的别墅,吸引了各地的优伶来此演出,这为荆河戏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土壤。

在荆沙地区进行戏曲演出的艺人中,有“昆腔”、“高腔”和当地的“楚调”等多种唱腔杂呈于戏曲舞台上。而“荆河戏原是融高腔、昆腔、弹腔(南北路)及杂腔小调于一体的多声腔剧种。”可见这些不同形式的唱腔,在戏曲艺人的艺术实践中被吸收了进来,对荆河戏产生了重大影响。

荆州市的荆河戏发展至清代及民国时期,先后出现了太寿班、三元班、太和班、新华班和精华班等多个戏班。清中期是荆河戏发展最为繁荣的时期,泰寿班与三元班在当时为荆沙的四大名班之二,其名气盛极一时,这些荆河戏班从清末起,逐渐开始没落,有的戏班直接解散了,有的因为抗日战争时期时局动荡,戏曲艺人相继离开,自谋生路。

新中国成立后,沙市文化馆(今荆州市群艺馆)将本地的荆河戏艺人聚集起来,成立了“沙市业余荆河戏剧团”,但一直没有得到政府的承认和重视,依附于群艺馆在民间发展成为“草台班子”。文化大革命期间剧团停止了演出活动,恢复演出后一直持续到现在,即为当前的荆州市荆河戏剧团。

2006年6月9日,经国务院批准,荆河戏被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自此,荆州市荆河戏开始得到政府的一定关注,不仅有资金上的资助,还有采取一些的保护措施。可是,面对娱乐活动丰富多样的互联网时代,荆州市荆河戏在发展与传承上面临着困境。

二、荆州市荆河戏面临的发展与传承窘境

首先,地方性小剧种的性质,决定了荆河戏的传播范围有限,再加上这种原生态“单钹路子”的荆河戏在全国仅此一个剧团,受众人群过少。据了解,荆州市群艺馆是荆州市荆河戏的保护单位,为戏曲老艺人们提供免费的演出场地,每周有三次,如若遇上极端天气活动会暂停一段时间。荆河戏剧团表演的机会本就不多,专门来看的年轻人几乎没有。因为演出场地在五楼,即使有兴趣的老年人也会因为身体等原因,放弃观看。在剧团在下乡演出的活动中,观看演出的人相对较多。以前,荆河戏有在宫庙、会馆、书院演出过,逐渐商业化后,荆河戏在专门的戏园里演出,沙市的演出场所众多,有“九宫”、“十八庙”、“十三帮(会馆)”,听戏观众的选择也多。如今,即使是六七十岁的荆沙人,大多都不知道还有荆河戏的存在,荆河戏的观众寥寥无几,这是荆州市荆河戏发展面临的首要挑战。

其次,当前荆州市的荆河戏艺人年龄大,而培养传承人较为困难、周期长,使得荆河戏的活态传承变得相当困难。目前荆州市荆河戏剧团的成员中,年龄最小的艺人已五十五岁,最大为八十六岁。据悉,这些戏曲艺人有的是家里祖祖辈辈都演唱荆河戏而逐代传承下来的,有的则是拜师学艺的,还有则是从荆州市的汉剧中转业过来,大多没有收徒弟。从年龄层面上看,目前学习和演唱荆河戏的人都是年纪大的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老一辈的艺人辞世,会荆河戏的人将越来越少。从技术层面上看,“荆河戏注重做功,讲究内、外八块的功夫,讲究吉凶祸福、喜怒哀乐的内在表情和头、身、手、腿等外部动作程式,面部特别重视‘抖色’(即表情变化)和眼功。”而荆州市荆河戏的念白部分,大多是荆沙方言,这又为荆河戏增加了一定的难度。除此之外,荆河戏的学习与演唱也有一定资质的要求,若先天条件不符合就没法学习荆河戏,这也是荆河戏传承困难的原因之一。

再者,当地政府对荆州市荆河戏的重视程度不够,而其自身的商业化程度也较低,靠从事戏剧表演来维持生计的时代一去不复返。荆州市荆河戏一直不被当地政府重视,在被列入非遗名录后,相比起从前有了一定程度的好转,但远没有汉剧、楚剧引起政府的关注,据调查,荆州市荆河戏剧团的老艺人每人每年仅有100元的会费。荆州市荆河戏发展到鼎盛时期,在荆沙地区有大量的戏班及名伶和代表剧目,在当时均受到不少观众的追捧。外地在沙市经商的人组成商帮,各帮的会馆建有戏台,然后出钱请戏班在各自会馆进行演出。此外,各戏班还会在戏园或茶园,以对外出售演出门票的形式进行演出,所以戏曲艺人通常都会获得可观的收入。如今,由于观众的流失,仅靠为数不多的演出来维持生计已相当艰难。荆州市荆河戏剧团的每年演出的场次是不确定的,视实际情况而定,其中很多演出都是无偿的。大多数年长的荆河戏艺人都是凭着个人兴趣在坚持,而面对微薄的收益,年轻人则不愿选择加入这个行业。荆州市荆河戏过低的商业化程度,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其当前发展与传承的举步维艰状况。

三、突出重围,再放异彩

基于当前荆州市荆河戏所面临的种种困难,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了建议,以期给荆州市荆河戏的发展和传承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创新传播方式,扩大荆河戏的受众。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文化生活日趋丰富多彩,在互联网时代下,观众可以选择的娱乐活动形式也更加多种多样,即使是国粹——京剧也受到了巨大冲击,荆州市荆河戏的发展状况更是每况愈下。针对观众流失的情况,有必要创新荆河戏的传播方式,主动与主流的传播方式接轨,让更多的人了解到荆河戏的存在及其艺术魅力。首先,我们可以以电视台为传播平台,广泛宣传荆河戏。其次,互联网时代下,自媒体蓬勃发展,亦可借助网络的力量来传播荆河戏。例如建立荆河戏网站,运营微博、微信公众号,为全国各地的戏迷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

(二)静态保存与活态传承相结合。

目前,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好的保护和传承方式就是进行活态传承,可以达到保护非遗的终极目的。荆河戏的传承亦是如此,要将静态保存和活态传承相结合。

在静态保存方面,荆州市群艺馆和荆河戏剧团做了许多努力。“2010年承担了中国艺术研究院国家珍稀剧种抢救性保护工程中荆河戏的录制工作,录制了《望儿楼》、《斩于吉》电视片,存入国家珍稀剧种数据库。”[1]6还收集了大量以前的剧本,并进行整理和保存。在活态传承上,还有待进行完善。位于荆州市的长江大学,在这方面为我们做出了榜样。从2009年起长江大学携手荆河戏剧团,多次进行校内演出;又于2017年3月9日在长江大学成立了荆河戏传承基地。荆河戏传承基地作为一个“长江大学业余荆河戏剧团”,主要面向的是广大校内师生。荆河戏的学习在短期内难以习得精髓,而该基地的学员多是把荆河戏作为一种业余兴趣爱好,且大学毕业后将会面临离校找工作的现实问题,他们很难继续把荆河戏传承下去。因此,想要把荆河戏传承下来,需要建立专门的培训班,对荆河戏进行系统的学习。同时健全传承人制度,可以试着改变族内承袭和收徒弟传承的传统方式,设立戏曲学校,开辟一种具有现代教育制度特征的全新传承模式,为其长久传承打下坚实基础。

(三)荆河戏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传承与发展离不开国家的有力扶持,但其自身的商业化也很有必要。

自从2006年加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后,市政府对荆州市荆河戏有一定的补助和支持。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振兴戏曲艺术的政策,这将为荆河戏的发展提供有利因素,但重要的是要将政策切实落实到具体地方和具体戏曲剧种,做到均衡待遇。

在流行文化的冲击下,传统戏剧行业整体上表现不景气,仅靠政府的资金支撑难以为荆河戏艺人创造足够的经济来源,因此需要加强荆州市荆河戏的商业化。荆河戏剧团可以试着在市政府和群艺馆的帮助下,把每年固定纪念戏曲界祖先“老郎菩萨”的戏曲表演发展为一种大规模的活动,如庙会;还可将荆河戏与荆州市其他的旅游资源结合起来,将其纳入到荆州文化旅游的一部分。只有从各个方面采取措施,多管齐下,才能突破荆州市荆河戏的发展窘境,再创新的辉煌。

[1]赵玉春,李启斌,王文华主编.荆河戏史料集[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13.

[2]参见常德地区荆河戏遗产挖掘继承工作委员会1960年编印《源流沿革》。转引自:中国戏曲音乐集成编辑委员会.中国戏曲音乐集成·湖南卷(下卷)[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2:1063.

[3]罗超,陈昔禅,莫念.论新媒体下荆河戏发展与传承之困境[J].新闻传播,2015(19).

[4]熊晓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域下的荆河戏传承及特点分析[J].三峡大学学报,2016(3).

[5]桑俊,李建军.荆河戏的发展困境与校园保护传承对策——以长江大学十年保护历程为例[J].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2017(05).

猜你喜欢

沙市荆州市艺人
荆风楚韵 荆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产
——碗灯舞
庆祝建党100周年
党的100年
捉迷藏比赛
诗祖文魂百代传一一首届“中华诗人节”在湖北省荆州市举行
老艺人的匠心
王君安:尹派守艺人
无人机告白
花灯艺人
评弹艺人的雅号与别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