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40 岁的她,拍下40岁的她们

2018-11-14三秋树

莫愁 2018年25期
关键词:拍摄者内心摄影

文/三秋树

年近不惑时,她对人生充满了困惑。一次,无意间接触了摄影,她发现没有比这个更能表达自己内心的道具了。于是,她辞了职,用相机干了两件大事,一个是回到自己的“血地”,一个是拍了30位同龄女性。除了获奖,最重要的是,她解决了自己内心的冲突。

艺术有什么用?半道出家的汪滢滢给出了最直接的答案。

有些伤痛,面对了才能不痛

1976年4月,汪滢滢生在河北馆陶,一个与父母的祖籍地没有丝毫关系的地方。只因当时,父亲被下放在这里。后来,父亲平反回到北京,与母亲离婚。从小学开始,她便与哥哥、母亲生活在杭州。对于父亲的了解,大多出自于母亲的抱怨。她与父亲之间,不仅仅是疏远,还有内心疼痛的怨恨。

2015年,汪滢滢读到莫言的《血地》:“故乡并不仅仅是指父母之邦,这地方有母亲生你时流出的血,你的胞衣在那里……”这句话,非常触动她。她扛起相机,马不停蹄地回到了阔别30多年的出生地。令她没有想到的是,她出生的小屋还“一息尚存”,只是已经没有了房顶,小泥房外杂草丛生。而且面积与她印象中的很不一样,印象中,它足够一家四口生活。可39岁的汪滢滢重新站在它面前,发现它好小好小。

她走进屋子,想象家庭还完整时的样子;想象母亲不止一次提起,她出生那天,门前开了第一朵花的苹果树的模样;想象每当放学时间,父亲的学生们川流而来的情景……

这时,门外有人喊:“滢儿……”汪滢滢透过荒草张望,一位白发大娘正步履匆匆,边走边喊她的乳名。阔别多年,她依然可以听出,这是自己的奶娘高金凤的声音。她急急地迎了出去,与奶娘抱头痛哭。

奶娘是汪滢滢的“血地”最鲜活的存在,她告诉了汪滢滢许多幼时的故事。这些故事让汪滢滢与这个小村庄不再有隔阂。在村里行走,汪滢滢随处可以听到父亲的名字。馆陶建立了父亲的艺术馆,以肯定他在下放的17年里对馆陶文艺工作做出的巨大贡献。那些上了年纪的人都知道父亲,很多他的学生都还记得汪滢滢一家。那些淳朴的乡亲,执著地邀请她去家里吃饭,他们说:“做梦都想请你父亲吃一顿饭,但他从来都不肯给别人添麻烦。”

在这些和自己家庭有过关联的人嘴里,完整了她心目中父亲的形象——原来父亲如此受人尊敬。她心里既辛酸与父亲这些年的疏离,也因父亲是这样的人,而感到如释重负。

这趟“血地”之旅,让汪滢滢心中缺失的那一角圆满了。一个拍摄计划就此诞生,她想制作一本家庭相册。她想,有些伤痛,面对了,探寻了,才有可能不疼了。

找到故乡的感觉,就是宁静

2016年10月,止不住内心的牵挂,汪滢滢又一次踏上了回馆陶的旅程。如果前一次的到来,更多的意义在于久别重逢,这一次回馆陶,让她有了找到归属的安然之感。

她在拍摄日记中写道:蹲在马路牙子上,路过的二轮车、三轮车、四轮车扬起沙尘,把这个中原小镇的马路笼罩在灰蒙蒙的烟气当中。身后,金凤妈妈与一位老乡攀谈,隔着绵薄空气的冀音,如翻滚的糊涂粥(当地的一种玉米面粥)滋养着我的脏腑。我想,成年之后若是带有使命而生存着,这一刻,我已可以圆满地离开这个星球了。

成年之后找到故乡的感觉,是有个臂弯可以停靠的宁静。这是汪滢滢的疗愈。于是,就有了《此心安处是吾乡》的摄影主题,其中的6张作品入围美国艺术摄影中心的“2017艺术先锋展”。

从一个摄影小白一下子走进了国际摄影的展厅,“血地”也是汪滢滢的福地。更重要的是,她用摄影解决了内心对原生家庭的怨怼。她终于活成了一个独立的大人,而不是一个因父母离异而缺失安全感、归属感的小女孩。

拍摄40岁的她们,抵达自己的不惑

解决了童年困境后,接踵而来的是轰轰烈烈的中年危机。面对即将到来的40岁,汪滢滢困惑、紧张,也有“要抓紧做自己想做的事情”的欲望。原本,她只想为自己拍一套纪念40岁的照片,后来,一个人的计划成了一群人的。2016年,她发起了《生于1976》的拍摄计划。

她寻找同龄女性,拍摄她们的状态。她觉得,相比男人,这个时代、这个年龄的女性,因自身角色的多重性,对于岁月的诠释有着更大的意义:“一个女人的状态,反映出的是整个社会的状态。”她记录下了30位同龄人。镜头是她的工具,借他人的经历,解读人生,让自己更有勇气面对人生中的一些必然。

对于被拍摄者,汪滢滢有一个特别的要求——带一件自己不舍得丢弃的旧物。于是,展览中有了这样一部分:旧毛衣、毛绒玩偶、项链、情书、旗袍……一个普通的青蛙毛绒玩具见证了一对男女相识、相恋、组建家庭,但最终婚姻破裂。“青蛙”的主人说:“我本来想丢弃它,却在女儿的提醒下感悟到,我做不到像丢弃玩具一样丢弃回忆。我们之间虽然有不愉快,但还有一些美好的回忆。”

有一位被拍摄者来自丽水。汪滢滢第一次见到她时,感觉她的气质很好,穿衣打扮也很舒服,完全想象不到她曾受过那么多磨难:她做过三次脑部肿瘤手术。在第三次做手术前,汪滢滢去医院给她拍照。她的头发一片片被剃下来,脑袋上出现了前两次手术的疤痕。医生说手术可能会影响到语言功能,但她很乐观,始终带着笑。她说要做最爱笑的妈妈,等康复了去买亲子装,和女儿做姐妹淘……最脆弱的生命,却有最坚韧的内心,这样的故事,在拍摄中还有很多。

40岁,的确是人生的多事之秋,每个被拍摄者都有独特的故事,都在面临着家庭、情感、健康等问题。但大多数人都很乐观,对生命充满了热情,很想追逐自己的内心。也正因为已经走过一段长长的岁月,遇到了困难,不会脆弱得像个小孩,有足够强大的心理去接受它,渡过它。这是所有的拍摄对象带给汪滢滢最大的感触。

与她们接触之后,她对人生的看法也完整了很多。“人生是单程车,需要遵从内心而活。”这是《生于1976》中30位女性的人生觉悟,而拍完了她们,汪滢滢也抵达了自己的不惑。

如今的汪滢滢,正在筹备下一个秘而不宣的拍摄计划。艺术到底有什么用?汪滢滢给出了一种答案。

猜你喜欢

拍摄者内心摄影
内心有光,便无惧黑暗
街头被偷拍传上网,未告知就是侵权
无巧不成图
内心不能碰的按钮
WZW—bewell摄影月赛
最美的摄影
一块生锈的铁
摄影42℃展版
触摸的岁月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