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且歌且吟,鸡犬声中写天空

2018-11-14小小

莫愁 2018年17期
关键词:蒲公英孩子学生

文/小小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2018年2月16日,大年初一,古诗《苔》火了: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当晚,由撒贝宁主持的《经典咏流传》节目播出了前乡村支教老师梁俊与他的30名贵州山村学生演唱的古诗《苔》,短短几分钟的演出感动了万千中国人。从城市到乡村,从悉尼街头到微信朋友圈,无数人在转发、吟唱这首生命之歌。

这首孤独了300年的诗,似乎一直在等待这样一个人,发掘它窖藏的哲思与诗意。而这个人,就是梁俊,一个大山里的“野路子”师者。

带着诗歌进山,让音乐与语文连接

今年36岁的梁俊是广西南宁人,他的江湖身份是乐队经纪人和琴行店长,而他现在最为著名的身份,是“半道出家”的老师。

2013年,梁俊应志愿者周晓丹的召集,成了贵州石门坎新中学校的一名支教老师。他与周晓丹因公益结识、相恋,去贵州支教前,火速结婚。新婚燕尔的他们到了贵州的石门坎。《石门坎溯源碑》上如此写道:天荒未破,畴咨冒棘披荆,古径云封,遑恤残山剩水。除了残山剩水,那里还有风烛残年的老人和留守的孩子。

来之前,梁俊在网上看到一篇文章,里面提到一名音乐人,带着幼儿园小朋友唱他谱曲的《桃花源记》。由此,一幅水墨中国画在梁俊脑海里挥之不去:老师与学生就像深山里的隐者与牧童,在山水间吟唱古诗。梁俊想,他也可以教山里的孩子唱古诗文。《史记·孔子世家》说: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梁俊暗想:孔子以歌教学,这说明语文和音乐是分不开的,这更加坚定了他的设想。

进山前,梁俊和朋友完成了九首古诗的谱曲。他带着这些曲谱,信心满满地来到了石门坎。早上5点~6点起床,读书,唱歌,7点吃饭。等孩子们陆续来学校,跟孩子们在操场聊天,带他们唱诗。早上8点上课,一直到下午4点多放学。最多的时候一星期有35节课。这是梁俊在乌蒙山上两年的日常作息。

除了英语以外,梁俊包办了学生们所有的课程。周晓丹每周还会给学生上一次烹饪课,“上海葱油面”“田园三宝蛋炒饭”都是教学内容,作业是让学生们做一顿饭给家人吃。

梁俊给孩子们唱的第一首诗就是《苔》。清晨,孩子们陆续而来,梁俊坐在教室门前的台阶上,轻抚琴弦。他不释义,一遍又一遍地弹唱。第二遍,就有孩子跟唱,第三遍,一个孩子举着一朵蒲公英,第四遍,歌声响彻乌蒙山谷,孩子们和梁俊的眼里,都有了晶莹的泪花。

上课的铃声响了,梁俊什么都没说,孩子们安静地朝教室走去。那个摘了蒲公英的孩子将花插在粉笔盒里……

在鸡和犬之间,孩子们写出了天空的诗句

在春暖花开的季节,梁俊和三四年级的学生一起学唱罗隐的《蜂》: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高年级的孩子情感稍成熟,就一起唱宋词,《青玉案·元夕》和《江城子》成了学生们的挚爱。

慢慢地,校园里出现了很多有趣的画面:放学后,留在教室里值日的孩子,一边扫地一边高唱“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中午排队打饭的孩子突然高歌:“一帆一桨一渔舟,一个渔翁一钓钩。一俯一仰一场笑,一江明月一江秋。”孩子们上课时唱,下课时也唱,清晨唱,日落也唱,悲伤时唱,欢乐时也唱,一群人唱,一个人也唱……那些诗,在石门坎的山间飘荡。

唱得久了,诗就成了孩子们心中的一部分,他们的笔下也就有了诗:“种子飞散在天空,飞到每一个角落,让孤独的角落长出蒲公英,角落就不孤独了。那金闪闪的蒲公英花,在那角落里,得到了尊严。”这是二年级的梁越梅写的《蒲公英精灵》。“风,就像梦一样,你想把她抱住,可她还是去了,你看不见她,她却可以穿过你。”这是三年级的朱思语写的《爱和风》。读二年级的小女孩与姐姐牵着牛,走在回家的路上,白日将尽,余晖洒满大地,她写了诗句:“云雾漫开散,明月照人来。”

用梁俊的话说:“在鸡和犬之间,孩子们写出了天空的诗句。”很多学生都是牵着牛、羊来上学,他们每天除了上学,还承担着种田与照顾爷爷奶奶的生活重担。

两年间,梁俊给了孩子们一个诗意的世界。支教结束,他和妻子回到重庆,有了儿子,但每年,他们还会去石门坎看望学生们,带着他新谱的古诗词,在山间弹唱。音乐响起,他们就仿佛从未分开般亲切自然。

梁俊和周晓丹还曾带着石门坎的孩子们到上海参加夏令营,定期寄一些诗词的曲谱与视频资料,他们的唱诗班在课外延伸着……令梁俊欣慰的是,上海没有让孩子们感到命运的不公平与自卑,他们在写给他的信里说:“只有走出去,看到了,才知道家乡也很美,美得独特,美得需要在细节里去改善它。”他们说:“比去大上海的路更长的,是梁老师对我们的爱。这爱,改变我们一生。”

那些信,梁俊看得泪流满面,他说有种此生足矣的骄傲:“诗歌只是一个手段,我更想带他们找寻生命的价值。山山水水、小动物、清新空气,这些东西的价值不比城市高楼大厦差。诗歌就是让人认识到这些价值,体会这些美。”

下课了,也是教育的开始

出山后,梁俊做了两件事:第一年,整理孩子们的作品,众筹出版《乌蒙山里的桃花源》;第二年,设定了免费做100场公益分享会的目标。从北到南,从东到西,从患病儿童的病房到可容纳上千人的体育场,梁俊马不停蹄地把乌蒙山里的故事向外界传递。他不知疲倦地传颂古诗词之美,希望大家借古诗词的旋律成为一个有趣的现代人。

杭州一名语文老师将梁俊推荐给了中央电视台《经典咏流传》节目组。于是去年年底,梁俊带着妻儿,和曾教过的学生们再次相聚。

元宵节前,梁俊在自己的微信公众号“童书乌蒙”发了一个随性的邀请:“来一起唱诗歌吧。”一首是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另一首则是苏轼的《江城子》。梁俊收到了三十多个投稿视频,这些视频来自广州、成都、北京、郑州、重庆、宁波、上海、新疆等地,更有来自大洋彼岸的美国。视频作者既有在美国工作的中国人,也有在中国工作的美国人;既有清华大学博士生,也有幼儿园小朋友。但更多的视频是一个个家庭集体出镜,大家同唱“东风夜放花千树”。

梁俊尽可能让每一个人都有机会出现在视频里,“没有哪个人唱得不够好,他们对于生活的热爱,已经足以支撑起视频。”每个投稿视频中都有故事。

7岁的安安,由于先天神经性重度耳聋,只能依靠人工耳蜗与助听器。他们一家虽然长期旅居海外,但家长对安安从小就进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安安很喜欢汉字和中国古典文化。尽管安安发音不准,但非常投入这次活动。来自新疆石河子一家幼儿园的小朋友们,则身着整齐的园服,用童声唱起了“众里寻他千百度”。这些来自天南海北的视频与故事,给了梁俊深深的触动:诗词之美穿越千年,依然在滋养着今天的我们。

爆红并没有让梁俊改变原有的生活状态。未来,梁俊会执著地坚持在没有讲台的课堂上,希望所有人爱上音乐与古诗文,也希望所有生命都能活出自身的美——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猜你喜欢

蒲公英孩子学生
蒲公英
赶不走的学生
学生写话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蒲公英
可以吃的蒲公英
聪明的学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