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谈对技法与艺术关系的理解

2018-11-14戴建华

金沙江文艺 2018年5期
关键词:技法艺术家绘画

戴建华

绘画技法娴熟不等同于艺术水平的高超,我的理解是,技法其实和艺术没有关系。

何为技法?技术加方法等于技法,用相对简单的技巧解决问题的技术和实践总结出的方法。如:没有规矩就不成方圆。在百度知道里可以查到:技,就是才能,手艺。如:技术、技巧、技艺、技法等。法,它是体现统治阶级的意志,必须遵守的办法或规则等。应用在具体技法里就可以理解成处理事物的手段、办法、手法等。在绘画中,可以理解为绘画技法,绘画的一般原理或表现手法等等。

何为艺术?从百度百科里查到的解释:艺术可以是宏观概念,也可以是个体现象,通过捕捉与挖掘、感受与分析、整合与运用 (形体的组合过程、生物的生命过程、故事的发展过程)通过感受(听、看、嗅、触碰等)得到的形式展示出来的阶段性结果。

在整个艺术活动过程中,艺术必须内化为一个具体的实物呈现或某种多媒介呈现 (如:声音、影像或幻化等),我理解为形象。形象,即审美形象。在广义上包含了审美的情景和意境,主要是指艺术活动中能引起人的思想或情感活动的生动、具体、可感的人物和事物形象。形象是艺术活动特有的存在方式,艺术作品作为人的精神产品,依存于一定的物质载体,它必须是直观的、具体的,能为人的感官直接感知的感性存在。形象是构成艺术作品的物化要素,每个艺术形象都必须以个别具体的感性形式出现。把生活中的人、事、景、物的外部形态和内部特征真实地表现出来,有血有肉、有声有色,使人产生一种活灵活现的真实感。艺术形象又是艺术家认识体验生活的结果,是艺术家审美意识的结晶,因此艺术形象又具有艺术家审视、体验生活时把握到的鲜活性和具体性,通过人的视觉、听觉等感官能够感受、把握到艺术形象的色彩、线条、声音、动作等等,给人以闻其声、见其人、临其景的审美感受。

不管是哪类艺术活动或艺术作品呈现,形象始终贯穿于艺术活动的全过程。这里讲的 “形象”是有具体的技法或技巧呈现出来的,那么就相应会触碰到依托技术层面来体现形象的问题。本文要谈的是技法与艺术的关系,其实,我的理解是技法其实和艺术没有关系。可能大家不会同意这个观点,因为我们现行的艺术教育模式,主体是采用学习古人或已知领域间接知识,来让受众学习或传承某个领域中的技法或知识,用所谓的精湛技艺来界定某项领域里的艺术水平高低,其实就是指明了技法是评判艺术成就的唯一标准。这样的现象,在当下国内艺术活动评价过程中屡见不鲜,究其原因主要还是艺术评价机制还停留在上世纪中叶的水平,并以形象为评判的标准,而其间少了当下国际艺术主流文化走势的接受和介入。

2016年,我受邀到法国进行写生油画的文化交流,在写生巴黎、昂热期间,走访了各大美术馆、博物馆,并同法国本土艺术家波德赫、当地著名华人艺术家叶千星、刘兵力、朱毅中,著名旅法艺术评论家江敬世,艺术经纪人周蕙以及多位收藏家们交流,从中感知到艺术国际化理念在全球村概念及科技创新发疯似的井喷发展过程中,艺术语言多元呈现已经不能满足在形象的物象化方面了。抽象艺术、行为艺术和装置艺术语言由后台推向了前台,屹立于世人面前。2008年北京奥运之夜的上空,著名爆破艺术家蔡国强的空中爆炸作品呈现的一个个巨大脚印,踏响了中国当下艺术走向世界的号角。只是短短的十年,艺术的国际化占据了国内外文化交流的半壁江山。新的艺术语言和已有认知的艺术呈现形式无时无刻不在较量自己的高下,造型艺术对人类的贡献早已毋庸置疑。但在欠发达地区,广大受众或艺术从业者还抱着传统的艺术认知不放手,这对后代或区域文化水平的提升形成了一道隔绝文化进程的膜,把自己包在膜里自得其乐。但对广大受众群体的认知和当下艺术表现形式的传达是一个巨大的伤害,是用时间难以弥补的文化误区。因为不同时代的文化呈现有其独特的形式,而往往物化的形式就代表着特定时期内特定的文化呈现。

学习古人或曰文化复古是当下国内艺术界越来越浓的奇怪现象,我个人认为,照相技术从它诞生以来发展到今天,也同样走过了无数的技术革新,演变和淘汰了已有的成熟技术,到了今天,照相机早已被手机、街头录像设备等等所取代,但唯一不变的是影像呈现形式和媒介质的多样性导致了超越我们已有的认知和时空的约束,各种肌理编织的具体影像早已取代了绘画呈现。这些都给绘画艺术及艺术家提出了一个既现实又渺茫的问题。那么,绘画技法在此时就显得小儿科了,它在我们面前提出了一个严峻的问题——绘画技法的时效性?延展性?

画无定法,是对绘画艺术发展到今天的最好总结,早在十五六世纪时,因为照相技术的诞生,西方艺术批评界就有 “绘画必将死亡”的发声。但我们发现,一直到现在绘画依然生命力旺盛,主要原因就是它具备有不同的艺术语境及其多样化的表现语言和手法,而这个多变的艺术语言和手法是推动绘画向前发展而不可被摄影术取缔的强有力的发动机,它带动了艺术的全面、健康发展。

绘画具有当代性最有力的证据就是绘画手法和技能的不断提高和变化,而绘画技法和语境的多元化,就是绘画革新的具体体现。我的理解是创新与传承其实不是一对矛盾体,绘画具有科学的一面,如:达·芬奇的空气透视法等等,都是用科学的原理来指导绘画创作的具体体现。但我们从艺术多元语境层面来尝试进行研究,就会发现所谓的画理画论离我们很遥远,甚至需要把以前的认知统统忘掉,是否很残酷?其实不然,绘画技法其实和绘画的艺术性丝毫没有关系!技法的概念前面已经讲得很清楚了,就是一种纯粹技术的东西。技法仅仅只是绘画技术层面能解决和展示的方面,而思想性的文化层面是技法无法解决的东西。2016年我在法国巴黎与当地艺术大师们交流时,法国教会大学的波德赫教授就讲到,他们研究美术史,去博物馆、美术馆观摩艺术大师的名作,其目的就是自己在艺术创作中规避前辈大师已有的技法和创作思想,从而更好地研究出自己的一条艺术道路来。而我国固有的艺术教育模式是临摹古人,向古人学习,对于艺术创新他们认为是异端学说,不宜提倡,而这个论调恰恰就泯灭了许多艺术从业者的创新精神与能力。在欧洲,为什么艺术家的社会认可度很高,就是因为他们尊重原创文化,尊重艺术家的不断探索及其对事业毕生追求的精神。

我主张艺术要具有思想性和创造性,其目的就是想改变大家对艺术的原有认知,把绘画的原创性和开拓性提到更高的层面来进行探讨,从而提高艺术审美和艺术创造的系列活动,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

猜你喜欢

技法艺术家绘画
手绘技法表现
作品一
小小艺术家
小小艺术家
秀秀台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
黄杨木雕的镂空技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