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倾心歌一曲 与世共芳春
——恩师杨叔子院士诗选读后感

2018-11-14

心潮诗词评论 2018年10期
关键词:人文诗词老师

我与恩师杨叔子院士很有缘分,杨老师对我这个学生也是关爱有加。早在1993年6月,杨老师担任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华中理工大学校长时,就欣然为我的学术著作《实用产品设计经济分析——产品设计经济学》作序。1998年6月至2012年5月,我在湖北省襄樊市(今襄阳市)任市长期间,根据省委、省政府的安排,杨老师又亲自率领湖北省技术创新院士专家代表团首访襄樊,并用填词相赠的方式对我进行鼓励。杨老师词作《浪淘沙·初访襄樊,感赠襄樊朋友》:“山色有无中,隐凤藏龙。紫薇烂漫舞魂忠;胜迹丰碑留我辈,代代英雄。 又是唱东风,更换颜容。波澜远动撼长空。时刻辉煌交迭事,此与谁同?”当时,我在杨老师的激励之下,也习作《浪淘沙·步恩师杨叔子院士原玉》回赠:“妙对古隆中,跃虎腾龙。满门大义铸精忠。诸葛英名扬正气,威镇枭雄。 把酒借东风,流水从容。一江灯火竞星空。胜日随师游胜迹,文与人同。”也可以说,从此以后我的“诗化人生”更加炽烈。特别是自2010年10月我兼任湖北省诗词学会会长以来,早已是蜚声诗坛、且担任中华诗词学会名誉会长的杨老师,一方面对我们旨在传承与发展中华诗词文化的各项计划与活动给予大力支持,另一方面对我的诗词创作与研究之旅也给予热情鼓励。2010年9月,杨老师又为我的一本词集《流光情寄鹧鸪天——试将古韵新声一笔吟》作序。可以说,这是杨老师对我这个“诗化人生六旬后”的学生最大的鼓舞与鞭策。

从杨老师教我学理工,到杨老师教我学诗文,这种难得的人生机缘实在是让我这个学生深感荣幸,进而也让我这个理工科出身的诗词爱好者更加体会到李商隐诗句“心有灵犀一点通”的丰富内涵。正因为如此有缘,所以当我读到杨老师最新整理的诗词集《杨叔子诗选》时,更是感想良多。这里,就将自己拜读后的一些肤浅体会写出来,并用杨老师《科普立法十年感赋》五言长篇中的两句诗“倾心歌一曲”和“与世共芳春”作为题目,既是向恩师汇报学生的读后感,也是向当代诗坛讨教一些现实的诗学问题。

杨老师的这本诗词选集一共分为十一个篇章。第一至第十篇为古体诗词,按主题依次分为:民族之兴、英模之颂、科技之光、山河之恋、即事之吟、校园之美、人生之旅、师友之谊、天伦之情和病中之吟,体裁以格律诗词为主。第十一篇为新体之索,包括新诗或新古体。显然,从这些篇名就可以感受到杨老师这本诗集的主旋律。这也正好体现了杨老师的名句“国魂凝处是诗魂”所揭示的传统诗词的精神价值,且传统诗词之“体”,承载着传统诗词之“魂”,让传统诗词始终保持旺盛的传播力与影响力。

清人叶燮在《原诗》中写道:“我谓作诗者,亦必先有诗之基焉。诗之基,其人之胸襟是也。”这就是说“诗品出于人品”(清·刘熙载《艺概·诗概》),“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清·沈德潜《说诗晬语》)。我每读杨老师的诗词,就不由自主地想到这些诗学名言。且看,杨老师七绝《四花赞——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献赋》中的诗句:“标格远非诗老句,春天故事永酬赓。”七律《“最美”颂》中的诗句:“纯真代代承传统,‘最美’朝朝领世风。”五律《登祝融峰》中的诗句:“孤忠天地泣,大义古今同。”《暗香·颂学校成长》中的词句:“敢搏击,奋鼓云帆,沧海善同济。”七律《喜闻增选为学部委员喜赋》其二中的诗句:“心如明月情如水,笑认梅花寄此身。”七绝《农历除夕前一日感书》中的诗句:“纵然微恙何须说,一派春光万里盈。”……透过杨老师的诗篇,作为学生,更是从中感受到一位当代中科院院士难得的诗心、诗情、诗骨、诗韵。

白居易诗云:“天意君须会,人间要好诗。”我们正置身于伟大的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开放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当代中华之国魂的集中体现,是创作传统诗词作品的精神命脉。杨老师作为“两院”院士中为数不多的诗人,用手中的诗笔作笛,吹奏出时代的强音。他的诗词作品饱含着新的生活内涵与生命感悟。杨老师的诗词题材很广,但不论写什么题材,他总是自觉地将“小我”融入“大我”之中,充分体现了传统诗词的时代特征。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强调指出,追求真善美是文艺的永恒价值。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让人动心,让人们的灵魂经受洗礼,让人们发现自然的美、生活的美、心灵的美。长期以来,杨老师就是这样一位追求真善美的院士诗人。他在致力于自然科学和教育事业的同时,总是自觉地用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观照现实,追逐梦想。他担任华中理工大学(今为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期间,在全国率先提出让中华诗词大步走进校园,成为当代中华诗教理论与实践的倡导者与先行者。今天,我们在阅读杨老师诗词的同时,似乎于诸多长短句之间,又一次感受到杨老师为“深深的感悟而揭谛”。

《毛诗序》写道:“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这段话不仅把诗的本质表达得很深刻,而且也从心理学的角度揭示了诗与音乐、舞蹈之间的内在关系。其中,作为言志的诗,最能代表时代的人文特征与诗人的精神风貌。这也正如台湾学者黄永武在其著作《中国诗学思想篇》中所言:“诗歌鉴赏的视野,随着文学批评理论的进步,而日益扩大,它不仅是艺术的活动,也牵联到科学性的实证、哲学性的辨析等方面,世界上已没有一件艺术品是完全孤立的,因为每一首诗,每一张画,无不以庞大的民族文学与时代精神为其心智的基础。”

杨老师在《科学人文相融,爱国创新与共——再论让中华诗词大步走进大学校园》一文中明确指出:“我深深感到,中华诗词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思想之含蓄,意境之深邃,感情之充沛,语言之丰富,文字之凝练,音韵之优美,风格之纷繁,技艺之高超,流传之广泛,活力之强大,孰可与比?我们可以无愧而自豪地说:作为中华民族文学艺术宝库中一绝的中华诗词,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璀璨明珠,是中华民族文学的皇冠钻石,是中华民族艺术的杰出珍品,是一直激励着我国人民前进、推动着文化发展的一座永垂不朽的‘日日新,又日新’的入云丰碑!”当我一边学习杨老师的诗教论文、一边吟诵杨老师的诗词选集的时候,更是感受到杨老师的诗化人生,其本身就是中华诗词无穷魅力的真实写照。杨老师的诗词选集,也印证了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关于“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著名论断,充分体现了中国知识分子以天下为己任的历史使命感。

首先,让我们看一下杨老师这本诗选中的诗题吧!《最高楼·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为首届楚天少儿唐宋诗词朗诵大赛而作》《参观丹江水库工程即兴》《赞雷锋精神》《恸悼钱学森先生》《定风波·我国中段反导拦截技术试验成功抒怀》《喜闻我国歼击——20战机首飞亮相》《神舟九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喜赋》《国庆夜感怀》《颂学校甲子华诞三章(六阕)》《喜见红太阳——毛主席》《浪淘沙·接任校长感赋》《风入松·夕阳无限好——为湖北省老教授协会成立十周年而作》《浪淘沙·返九江同文中学参加130周年校庆,并会见诸旧友有感》《戊子年正月初七诸生来家欢聚,乐赋》《返乡感赋,次韵奉答石钟山诗词学会》等等,仔细阅读这些诗词作品,也再一次体会到杨老师关于“中华诗词不但是文学,而且也是历史,是地理,是哲理,是图画,是音乐,还是科学”这一诗学论断的深刻内涵。

下面,再让我们共同欣赏一下杨老师的几首诗词吧!其一,《定风波·我国中段反导拦截技术试验成功抒怀》:“苍冥茫茫阻截声,尖兵反导太空行。霸主惊惶看黑马,真怕!薪传不息是生生。 料峭轻寒花未醒,还冷;今朝回暖喜春迎。技海科山艰险处,争去!寻奇探异趁天晴。”其二,五律《喜闻我国歼——20战机首飞亮相(词韵)》:“果然歼二零,惊世掠苍冥。垂降能超短,巡航可隐形。任凭风险阻,敢教气扬升。诗献‘黑丝带’,神舟又一星。”其三,七律《神舟九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喜赋》:“俯观片片白云飞,心与今宵万众依。箭送英雄惊地动,宫迎素女灿天辉。若非史册长征继,哪有诗篇伟绩归。纵我桑榆将耋至,浩歌盛世驻春祈。”

杨老师的这些诗词从自己的切身体会出发,通过意象组合,情理相融,抒发了诗人——作为一名新中国培养出来的科学家,心系民族振兴与国家发展的真情实感。杨老师的诗词佳句,诸如“薪传不息是生生”“技海科山艰险处,争去!寻奇探异趁天晴”“果然歼二零,惊世掠苍冥”“标格远非诗老句,春天故事永酬赓”……既有情韵,又有情思;既有意象,又有意境。但概括起来,就是以社稷苍生为念,用形象的语言表达了对国家与民族发展成就的喜悦与未来发展愿景的期盼,彰显了我国老一辈科学家的赤子情怀。当我反复诵读杨老师诗词选集的时候,如果用一句话来表达我的读后感,那就正如艾略特所言,从这些作品中让人产生“像闻到玫瑰花的香味一样的感知思想”。

杨老师作为院士诗人,文理兼通。他在《诗词与科学》一文中明确指出:“文化的载体是知识,那么,知识是文化的基础,没有知识,就没有文化;而思维是文化的关键,没有思维的知识是死知识,不能激活,不能发展;方法是文化的根本,是知识、思维与实践之间的桥梁。科学知识是一元的,科学思维是逻辑的,科学方法是实证的,贯穿于这三者之中的科学原则是求真,力求符合客观实际。人文文化则不尽然,人文知识往往是多元的,人文思维往往是直觉的、形象的,人文方法往往是感悟的,而人文原则是求善,满足人的精神需要。”杨老师从诗词与科学的关系出发,从知识、思维与方法三个方面论述了两者之间的区别,进而明确提出了包括诗词在内的人文知识、人文思维与人文方法的基本特征。在此基础上,杨老师又提出:诗词对人文文化而言所独有的就是一个“精”字,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精(精炼);第二,美(精美);第三,民族文字语言特性的结晶(精华),并且这三者彼此相关,不可分割。”基于诗词的“精”,杨老师进而又对诗词提出了三个方面的“最”:“第一,最富于高品味的情感;第二,最富于人生感悟的哲理;第三,最富于能延拓的内涵。”可以说杨老师的这本诗词选,其实就是杨老师诗学理论的成功实践。在喜读杨老师这本诗选的同时,结合学习杨老师的诗学思想,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杨老师——作为一位中科院资深院士,善于运用形象思维驾驭诗词语言的艺术功底。

杨老师根据自身的科学与人文实践,精辟地论述了科学与人文在思维方式上的关系,即“逻辑思维是正确思维的基础,而形象思维是正确思维的主要创新源泉”。显然,杨老师作为国内外机械工程领域的权威学者,他与他所率领的团队在学术上所取得的丰硕成果,当然既离不开逻辑思维,也离不开形象思维。然而,诗词语言是诗学思维的外在表现,在杨老师的诗词里,最为闪光的语言则是积极形象思维的结晶。诗学理论表明,人的思维不仅与感性认识联系密切,而且也和语言联系密切。古人在《词论》中写道:“文艺之事,析之有三端焉:一者,人情;二者,物象;三者,文词。文词者,人情,物象所由之以见者也,人情、物象者,文词所依之以成者也。三者之相资,若形、神焉,不可须臾离也。故偏举之,则或称意境,或称词境;统浑曰境界而已。其理与论襟抱、胸次、风度、气象可以参会。”这里所说的“三端”,都直接与思维方式紧密相关。只有在积极形象思维引领下的修辞手法,即运用以“赋比兴”为特色的积极修辞手法,通过意象组合,才能催生出杨老师所称的“三最”境界。

例如,杨老师七律《参观丹江水库工程即兴》的尾联:“真如云梦真非梦,绿了神州日日新。”诗人在参观丹江水库时,就运用形象思维,突然想到古代的云梦泽,浮现出烟波浩渺,一望无际的磅礴气象。紧接着又从“真如云梦”一下子回到现实,也就是“真非梦”,进而为结句做好铺垫。全诗以“绿了神州日日新”作结,水润万物,焕发生机,一个“绿”字让人看到祖国的万里山河春意盎然,日新月异。特别是“日日新”三字的运用,实际上是借用儒家经典《大学》中的语句:“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诗人用典不见典,不但表明诗人驾驭语言的艺术,而且也表明诗人“腹笥甚广”。正如明人王骥德所言:“词曲虽小道,然非多读书,以博其见闻,发其旨趣,终非大雅。……古云‘作诗原是读书人,不用书中一个字。’吾于词曲亦云。”

又如,杨老师五律《中秋夜望月书怀》:“碧落无云迹,清光遍地明。幽香矜桂溢,妙曲恣虫鸣。放眼惊银洁,抬头喜玉盈。今宵耋龄话,双照倍含情。”全诗通过诸多的意象组合,让中秋夜自然界的“色、光、声”等物象与诗人心中之“意”相融合,构成一幅动静相间的图画,充分表达了一位耄耋老者的开朗心态与诗意情怀,并最终将不尽情感注入尾联“今宵耋龄话,双照倍含情”,更是给读者留下了更广阔的联想空间。与此同时,杨老师的很多诗词佳作,由不同的意象组合所产生的意境,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正如《怀麓堂诗话》所言:“诗贵意。诗贵远不贵近,贵淡不贵浓;浓而近者易识,淡而远者难知。”古人所说“难知的”“淡而远”之意,很多方面也契合了杨老师关于“诗词对人文文化而言所独有的”一个“精”字,以及由“精炼”“精美”和“精华”这“三精”,催生出诗词艺术的“三最”特色。

早在2009年,当我的习作《四维吟稿》付梓后,曾在第一时间呈老师审阅。杨老师随后赋诗一首,给学生以莫大鼓励。杨老师七律《感赠〈四维吟稿〉》:“四维吟稿四维歌,读罢胸掀万丈波。词客诗情山水恋,仁人国是梦魂多。铿然烈志坚如柏,皎若童心洁胜荷。我喜师生谊久厚,感君高义耀星河。”为感谢杨老师的热情鼓励与鞭策,我即《次韵呈恩师杨叔子院士》:“洗耳常闻杨子歌,一轮明月动心波。东湖夜雨书窗静,南国春风桃李多。处世寻常如劲草,修身淡泊似新荷。疾呼李杜开生面,引得潘江济楚河。”最后,我谨用这一首与杨老师的唱和诗,既祝贺杨老师诗词选集的出版发行,又作为本文的结尾。

猜你喜欢

人文诗词老师
美在山水,魂在人文
最朴素的人文
诗词书法作品
【诗词篇】
背诗词的烦恼(下)
背诗词的烦恼(上)
人文社科
老师,节日快乐!
老师的见面礼
六·一放假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