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空间”到“地方”
——“双一流”背景下上海外国语大学图书馆建设新尝试

2018-11-13张艳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200000

新生代 2018年21期
关键词:图文空间图书馆

张艳 上海外国语大学 上海 200000

信息时代,国内外高校图书馆为向读者提供更优质的服务,纷纷向数字图书馆转型。在此背景下,作为固定场所的实体图书馆应该如何发挥其服务育人功能,提升“大学心脏”的作用?本文从人文主义地理学的核心概念“地方”出发,以地方所具有的物质空间属性和社会人文属性为基础,探索把高校图书馆从单纯的物理空间改造成具有精神意蕴、充满人文情怀的“地方”,助力学校“双一流”建设。

20世纪70年代,人文主义地理学家段义孚提出了“地方依恋”(topophilia)概念,“地方”一词在人文主义地理学语境中被定义为“感知的价值中心”,是一个充满了人类经验和意义的场所。段义孚等人以现象学为基础,指出地方突出的是人的经验和主体性,而不是空间科学逻辑。本文将从地方感和地方精神两部分分析上海外国语大学图书馆的“地方”建设过程。

一、营造“地方感”,增强人地互动

高校图书馆一般建在校园的中轴线上,与各教学楼的半径距离最短。但是,占据中心的地理位置只能从实际功用和视觉效果上凸显图书馆的重要性,图书馆依然只是一个藏书借书查阅资料的物理空间,而不是读者心目中具有特殊意义的“地方”。约翰·阿格纽认为构成“地方”的三个要素应包括位置(location),场所( locale) 和地方感(sense of place)。根据克雷斯维尔和段义孚等人文主义地理学家的观点,“地方是被体验的。”体验在本质上是人们认识真实和建构真实的模式。日常生活的体验是建构地方的最重要的特征,而地方感则是人在体验的基础上对地方产生的主观的和情感的联系。

上外图书馆在建设过程中,吸引读者在馆内驻足停留,重视读者的体验过程,进而激活了读者与图书馆之间的情感联系。从激活读者的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感官经验入手,引导读者经历从陌生到熟悉再到依恋的图书馆体验过程。

人首先是视觉的动物。图书馆作为校园建筑的物质存在实体,要吸引师生的注意,首先需要突出个性,“具备其与周围事物的可区别性和可识别性,突出个性独立存在的意义”。上外的图文信息中心正对学校大门,位于校园建筑的中轴线上,具有新古典主义建筑风格,白色的外墙与湛蓝色的穹顶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显现出磅礴之势,无论站在校园的哪个位置观看,都能让人联想到这是一座“知识的殿堂”。建筑外墙的中央各有一面高达五层楼的玻璃幕墙,既能确保把室外充足的自然光引入室内,一定程度上做到节能减排,减少光污染,也为室内的读者提供了眺望校内风光,缓解视觉疲劳的机会。而馆内白底蓝字的各类标识统一配置,醒目大气,与图书馆的外墙色彩交相辉映,既在视觉上突出了可供认知的符号,也给读者带来了美的享受。

触觉有时候比视觉更能带给人一种真实的体验。每年新生入学季,图书馆便会举办各类引导活动,带领新生了解馆内空间布局。新生通过亲手操作打印机等设备,减少了初入新环境的迷失感,在适应期增强了主体能动性。此外,为满足读者个性化需求,图书馆尝试在五楼走廊放置多个半封闭的球型座椅,并在球椅内放置了舒适的靠垫和坐垫,营造了独立的学习空间,读者仿佛置身于自己的一方小天地内,既可感受图书馆安静的学习氛围,同时也能像在家一般享受轻松自在的学习状态。

怀伯恩在《人类的感觉与感知》一书中谈到在安静的氛围中,人类更容易受到声音的影响。在校的读者反馈他们对许多外语领域内德高望重的老前辈的认识仅限于馆藏图书封面上那几个冷冰冰的名字,希望能有机会进一步深入了解老教授们的求学和治学经历。文明宣传月期间,图书馆特意推出了“岁月留声”栏目,记录来自英语、俄语、法语、西班牙语等十多位耄耋老教授珍贵的声音,读者可在图书馆网页下载收听这些老教授们与图书馆的往事以及他们的治学感悟,伴着这些慈祥又温暖的声音读者可获得更为感性和直观的印象,感受师者的智慧。除了向读者分享老教授们宝贵的音像资源,在安静的图书馆内适时播放恰当的音乐,也能起到不错的效果。“音乐对绝大部分人来而言,是比图片或风景更强烈的情感体验。”每晚的闭馆音乐或高昂,或深沉,不仅给在书海中遨游了一天的读者带来了听觉上的享受,也有助于陶冶读者的情操。

在欧登伯格提出“第三空间”的理念后,上外图书馆在馆内空间布局上也逐渐向“第三空间”转型,同时注重激活读者的嗅觉感受,打造独特的“香味图书馆”。图文一楼大厅西侧专为勤工俭学的学生开辟了一块空间,经过改造已变成了一间咖啡吧,每当师生们看书困了或累了时,便会点上一杯咖啡,在书香和咖啡香的陪伴下,愉快地度过剩余的学习时光。此外,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大环境下,图书馆可在文化推广活动方面大胆尝试,如邀请汉语国际教育的师生在大厅现场展示中国书法及绘画艺术,让传统文化的翰墨书香萦绕在图书馆内。

通过以上不同方式的感觉和情感体验,读者感受到了图书馆空间氛围内散发的独特魅力,宁静、优美、舒适的环境让读者体验了情感上的满足,激活了读者的情感依恋,图书馆这个“地方”便被赋予了特定的感情和意义。

二、突出“地方精神”,传承大学文脉

图书馆作为地标建筑,是校园文化和历史记忆的重要载体,体现一流的大学精神的窗口,同时也承担着知识传播和传承的使命。段义孚倡导的“地方”体验方法除了感觉和情感体验外,同时包含认知和概念。他曾指出,感知、态度和价值首先使我们做好准备了解自己。林奇也认为环境意象除了个性和结构外,必须为观察者提供实用的或情感上的意蕴。齐凤艳指出图书馆的场所功能和场所精神是实体图书馆不会消亡的重要原因。田宝江认为,人处在一定的场所中,通过解读,领悟环境信息,理解其意义,从而引发相应的场所感受,并做适当的环境行为。只有当读者主动并深入了解了地方所蕴藏的精神内涵,才会激发他们内在的学习动力,引导他们养成热爱学习,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理念。深入挖掘图书馆的地方精神,对全校师生的影响可谓是广泛而深远的。

作为一所与新中国同龄的高校,上外在近70年的建校历史中涌现了许多德高望重的名家大师,他们身上宝贵的品格和治学精神开创了上外的人文传统,是学校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更是知识传承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党委书记姜锋曾撰文指出,“上外的‘文脉’就是上外的‘格’。”这个‘格’就是上外的精神,镶嵌在学校的校训中。为了更好地传承学校文脉,图书馆邀请名家大师以“真人书”的身份与读者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实现读者与“书本”的多重互动,让读者从中获得生命的感知。正如巴什拉所言,这些感知“强调了这种经验过程对主体形成和认知世界的重要意义”。

图书馆作为知识的连接器,不仅扮演着时空隧道的作用,传承古今精神,同时也不忘与时俱进,紧跟九零后和零零后的审美需求,创造性地推出了可爱的卡通玩偶“图文君”。以图书馆外型建筑为模板设计的“图文君”模样呆萌,是潜心遨游于书海的上外学子的缩影,赢得了师生们的普遍欢迎。在图书推广和各类比赛中,图书馆把“图文君”作为奖品奖励给学生,受到了良好的效果。图文君的衍生产品“图文表情包”设计新颖,贴合师生一天内的心情变化,推出了诸如 “我只想静静地看书”、“加油!加油!”之类的16种动图形式。这些催人积极向上、奋发学习的表情进一步拉近了图书馆与学生们的距离,也将图书馆所蕴含的地方精神进一步播种到学生心中。

图书馆通过举办类似的活动,记录、传播、承接并延续了代表上外之“格”的文脉精神,从而也形成并彰显了独特的地方精神。在图书馆内营造的这种精神“追求的正是一种文化的延续及其对人们生活的影响”。负载着上外精神的图书馆由此也更好地发挥了文化传承功能和服务创新功能。季羡林先生曾发出过这样的感言:“我一生直到今天可以说是极少离开图书离开过图书馆,就如人每天必须吃饭一样,经常且必须”。可见图书馆在这位国学大师心目中的重要性。如果说图书馆的空间与服务正在成为人们日常文化生活中的必需品,那么图书馆所蕴含的地方精神则是这些必需品中滋养人体健康生长的营养元素。

结语

海德格尔认为是“地方”构成了“人的一种存在方式”。上外图书馆在从“空间”向“地方”的转型过程中,通过各种新的举措有效地促进了图书馆的服务转型,在营造地方感,突出地方精神等方面促进了读者与图书馆之间情感的融通,精神的契合。读者在图书馆的生动体验也促进了自觉的文化传承意识和智慧启迪意识的形成。

猜你喜欢

图文空间图书馆
画与理
空间是什么?
创享空间
图书馆
去图书馆
图文配
图文配
QQ空间那点事
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