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匠心匠艺“保鲜”浙江非遗文明

2018-11-12陈淡宁李蔚

文化交流 2018年11期
关键词:竹纸湖笔昌明

陈淡宁?李蔚

今年5月公布的第五批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中,浙江入选的人数全国第一,加上前四批仍在世的传承人,目前浙江的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总数已达到196人。

浙江是个非遗大省,多年来在非遗保护领域,浙江也一直走在全国前列。浙江非遗经验,备受全国同行关注。

每一样呈现技能技术技巧技艺的工艺背后,都有匠作技术的“保鲜者”。

我们选取了三位浙江非遗传统工艺的传承人,讲述这些深耕于浙江大地的匠作,其背后的匠人、匠心,以及与他们共存的技艺、社会形态、环境形态,也可以此窥见浙江非遗文化的魅力。

用工艺讲诉工匠,用文化遗产梳理文明。

从一根竹子到一张纸的“72变”

浙江富阳素有“土纸之乡”的称号,其竹纸制造技艺始于南宋,世代相傳,已有一千多年。

富阳竹纸主要产于富春江南岸山区及青云、龙羊、新登等地,以其纸质柔软、卷舒虽久而墨中不渝、不为虫蛀的特点,享誉国内外。而在富阳竹纸众多的品类中,元书纸是极具代表性的一种。元书纸古称赤亭纸,是浙江富阳的特产,生产历史悠久。但是,目前在富阳纯粹做传统元书纸的作坊已经越来越少了。

蔡玉华的作坊便是这凤毛麟角。时至今日,他依然坚持按古法工艺生产元书纸,生产的元书纸微含竹子清香,落墨不化,发墨良好,是书画创作用纸和古籍印刷的良品。

竹纸制作技艺传到蔡玉华这里,已经有十九代了。

蔡玉华的父亲早逝,13岁高小毕业后,蔡玉华便拜父亲的徒弟蔡启云为师,学习元书纸制作工艺及相关技术。

“片纸非容易,措手七十二”,这句古老的纸农谚语是说元书纸要经过72道工序,才能从一根竹子,变成可以书写的纸张。

蔡玉华非常重视每一个环节,因为做纸是一个整体的工艺,每个工序环环相扣,前一道工序没做好就会影响后一道工序的生产。

严格按照古法,竹子选得嫩,浸水时间足够,石灰沤得浓淡适宜,蒸煮时间恰到好处,原料清洗得干净,打浆时间把控得好,每一个环节都不能偷工减料,才能生产出一张高质量的元书纸。

蔡玉华的纸厚薄均匀,四角平整,很受书画家的青睐,许多书画家慕名前来选购、定制。随着蔡玉华年事渐高,他亲自抄的纸也逐年减少,但他的众多“粉丝”倒是很愿意等、愿意花更高的价格买他亲手制作的“玉华元书”。

目前蔡玉华制作的元书纸种类主要有:特级元书纸、京放纸、玉版元书纸、特级白唐纸、仿宋竹楮纸、竹檀纸等。

除了元书纸外,蔡玉华也没有停止对新纸品的开发。2013年,有一位广东客户慕名前来蔡氏纸坊,指名要蔡玉华做一批竹浆加檀皮的纸。客户自己买来了古法檀皮浆,让蔡玉华加在竹浆里做纸。

富阳元书纸历来是用纯竹浆做的,而檀皮是宣纸所用的材料,纤维比较长,能改善竹纸拉力不足的缺点。蔡玉华根据由少及多的原则,逐渐增加檀皮的含量,加到30%左右,客户认为效果最是理想。蔡氏纸坊由此开发了一款新纸种:竹檀纸。

而后又开发了一款加楮皮的纸:仿宋竹楮纸。楮皮纤维比檀皮更长,拉力更好。在竹浆中加入一定比例的楮皮,不仅能增加拉力,还可以使纸张更熟一点,而又不失竹纸细腻温润的特点,用来画仿古山水类和写小楷作品是最好不过了。

之后,他又开发了加少量三桠皮的白唐纸,使富阳元书纸从本色纸进化到白色纸,从纯竹浆纸进化到竹料+皮料的混料纸,满足了更多消费者的需求,也为此赢得了更多的“粉丝”。

由于元书纸制作工艺复杂,技术难度大,习艺周期长,劳动强度大。特别是抄纸、烘焙等关键工艺,双手长期在水中浸泡,四季高温炙烤,劳动环境差,劳动强度高,而利润又不高,年轻人多不愿意学,能接班的人越来越少。这让蔡玉华揪心。

上世纪90年代以前,他曾带过一个堂弟和两个堂侄为徒,目前只有一个堂侄从事竹纸生产工作,也已经是老师傅级别。

2017年蔡玉华的女儿蔡项菲建起了新的纸坊,集元书纸的生产、销售、观光体验、文化旅游及民宿为一体的新型工坊。同时,也想借着机会,寻找对制纸有兴趣、愿意传承这门技艺的年轻人。

如今63岁的蔡玉华依然每天在工坊忙碌着,他要主要负责元书纸的生产,还要负责技术指导和授徒。

在他看来,手艺这件事,身教多于言传。也因此,他总是一遍一遍地在徒弟面前,反复示范,就是希望能完整地把工艺流程和技术传授给下一代,希望蔡氏元书纸的工艺能代代相传。

守住锋颖,才能守住湖笔

2018年5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湖笔制作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邱昌明,第一次在网络对湖笔制作进行了直播。

地处浙江湖州市的善琏镇,是湖笔的发源地和主要产地,素有“笔都”之称。

追溯上去,善琏制笔业约始自晋代。据清代同治《湖州府志》载:“居民制笔最精,盖自智永僧(隋朝人,名王法极,王羲之七世孙)结庵连溪往来永欣寺,笔工即萃于此。”

而真正让湖笔家喻户晓的,是元代大书画家赵孟頫。赵孟頫是湖州人。据《湖州府志》记载,赵孟頫曾要人替他制笔,即使一支不如意,即令拆裂重制,要求非常严格。

湖笔的选材制作非常讲究,分有软毫、兼毫、硬毫三大类近300多个品种。

就拿笔杆来说,主要取浙西天目山北麓灵峰山下的鸡毛竹,它节稀杆直,竹内空隙较小,是制作笔杆的理想原料。

再拿羊毫来说,传统的湖笔只择取杭嘉湖一带所产的优质山羊毛,并且主要选用山羊的腋下毛,经过陈宿多晒,除去污垢,然后再根据毫料扁圆、曲直、长短、有无锋颖等特点,浸于水中进行分类组合,一般要经过浸、拔、并、梳等70余道工序。

笔工们将这些优质笔毛料,按质量等级分类,分出“细光锋”“粗光锋”“黄尖锋”“白尖锋”“黄盖锋”等40多个品种。每一个品种之下,再分出若干小类,其精细程度丝毫不亚于绣花。

這种精细与复杂从它的别称“湖颖”当中可见一斑。 所谓“颖”,就是指笔头尖端有一段整齐而透明的锋颖,业内人称为“黑子”。“黑子”的深浅,就是锋颖的长短。唐代诗人白居易曾以“千万毛中拣一毫”和“毫虽轻,功甚重”来形容制笔技艺的精细和复杂。

一支湖笔从原料进口到出厂,一般需要经过择料、水盆、结头、装套、蒲墩、镶嵌、择笔、刻字等12道大工序,从中又可细分为120多道小工序。

在众多工序中,以择料、水盆、结头、择笔四道工序要求最高、最为讲究,尤其是水盆和择笔。主要工序由技工专司,选料精细,制作精工,尤其讲究锋颖。制作工匠要秉承“精、纯、美”的准则,才能制作出“尖、齐、圆、健”四德齐备的成品湖笔。在直播里, 邱昌明演示的是“水盆”与“择笔”的工艺,看着邱昌明理笔梳毛的动作,干净利落又充满美感,网友们纷纷点赞。

邱昌明是在16岁那一年进入善琏湖笔厂的。当时,善琏有两个单位是最好的,一个是当地的供销社,而另一个就是湖笔厂。由于哥哥去参了军,作为照顾,邱昌明就被分配去了湖笔厂做学徒:“想进湖笔厂很难,当时算上我总共才招了4个人。”

邱昌明的师父是厂里高档羊毫择笔专家姚关清。

时至今日,邱昌明依旧记得师父的教诲。择毛是制笔的最关键,根据不同的用途,需要在笔上配置不同的毛。

由于季节更替,动物的毛质在一年内也会有很大的变化,一个好的制笔师傅,首先就要懂得根据四季时令来选择原料。

而择笔更要求精湛的手艺。一般来说,一支笔需要反复择毛三次,才能最终在笔尖留下一段透亮的锋颖(黑子)。“肩架齐,黑子明”,这是邱昌明从师父那里继承,并坚守至今的制笔心法:“一定要按传统(的工艺流程)来。功夫、精力下到了,做出来的东西才是好东西。”

他深信,惟有这样做出来的笔,才能让书写者得心应手,挥洒自如。

如今的邱昌明早已退休,现在大部分的时间里,邱昌明都住在杭州的女儿家里,帮着带外甥。不过每个月,他都会回几次善琏,去他工作了一辈子的湖笔厂里,指导年轻的制笔匠人。“离不开,”邱昌明说,“离不开了。”

他带了9个徒弟,还定期地进行制笔高研班的培训。

在邱昌明眼中,比起传承,更让他关心的是湖笔的质量:“守住锋颖,才能守住湖笔。”

“行走”在屋顶上的艺术

镇海九龙湖旅游度假区的九龙壁,长26米,高3.8米,历时2个多月完成。全壁雕刻9条形态各异的龙,栩栩如生。省非遗灰雕传承人朱英度的双手,赋予了灰雕作品生命力。

在宁波,无论城市,还是乡村,不少仿古建筑上的灰雕大都出自朱英度之手,还有省内的一些文保单位和热门景点,报出名字来很多人肯定也有印象,比如灵隐寺、天童禅寺、阿育王寺、普陀山普济寺屋顶上的龙头及兽,镇海九龙湖旅游度假区九龙壁等等。

灰雕,也叫灰塑,是浙东民间手工艺之一,多见于祠堂、庙宇、寺观、邸宅等建筑,主要是在墙头、屋脊、影壁等处塑制各种花纹、人物和山水等图案。

这样既好看,又能增固墙体,还有吉祥、喜庆、辟邪、接福纳瑞的象征意义。尤其在明清至民国,灰雕装饰是很多宅院必不可少的“装潢”。

而朱英度跟灰雕结缘,跟三个人有关。

第一个是他的爷爷。1946年,朱英度出生于鄞州咸祥镇上的书香门第,家里人不是行医的,就是教书的,爷爷和著名书法家沙孟海还是朋友。少时,他喜爱绘画,爷爷就把他送进了当时的中国美院附中,进修了一年。

第二个是曹厚德先生。回到乡里后,朱英度几乎什么活都干过。也许是命中注定吧,他遇到了曹厚德,拜他为师,从他那里学到了雕塑和油漆的技艺。

第三个人,就是灰雕师傅朱贵法,也是他把朱英度带进了灰雕艺术的这扇大门。1978年,因修建天童寺、阿育王寺,已是70多岁的朱贵法老人被特邀来指导修建工程。当时,担任绘画工作的朱英度被朱师傅看中了,觉得这个小伙子绘画功底不错,又肯吃苦耐劳,就向曹厚德先生提出,要收朱英度为徒。

朱英度也很感兴趣,一接触到这门技艺,就深深地迷上了。

灰雕的主要原材料是蜊灰,是利用从浅海中捞上来的贝壳煅烧而成。要用时,就取出来,加入一定比例的水,不断搅拌,使其变得更黏稠,更有韧性;化好的蜊灰再按照一定比例,加入麻筋、骨膏等,增强其抗拉抗折能力。

所以,灰雕异常牢固,哪怕房子烂了倒了,灰雕也不会灰飞烟灭,而且水火不侵。

原材料准备好,接下来就看手下的真功夫了。

“灰雕造型对绘画功底有一定的要求,而且工作强度大,在室外一待就是好几个小时,这可真是一件苦差事啊。”朱英度轻声叹息道。

因为,当天气炎热时,灰雕干得快,塑形必须一气呵成。所以,即便到午饭时间也不能停工,他经常会饿上一天肚子。

制作灰雕,还经常要在庙宇屋顶上做活,又苦又危险。为了减少上下爬架子,朱英度干活时基本不喝水,免得上厕所。冬天还好,夏天屋顶上顶着大太阳,顺着身体滑落的汗水,能把鞋子打湿。

那几年里,朱英度跟着师傅跑东跑西,修祠堂、修寺庙,手上的那把泥刀,成了自己身体的一部分,每落一刀,就是一条沟壑般的立体线条……

渐渐的,朱英度也开始收徒弟了,但是灰雕这桩苦差事,让他收到的徒弟越来越少。

尽管早在2009年7月灰雕就已被列入工艺保护名录,但灰雕工艺和其他传统手工艺相似,都面临着失传的困境。

这几年来,只要接完项目回到家,朱英度都会坚持到鄞州石碶街道的冯家小学,为孩子上课。

为了技艺能传承下去,朱英度还在灰雕创作上进行创新。

“以往我都是在古建筑的山墙、屋脊、门楼等现场完成这样的作品,现在我把灰雕创作过程分成两块,通过底版制作,在工作室完成后直接去现场植入,大大减轻了工作强度。”朱英度说,这种用于传统民居的省级非遗项目灰雕技艺,在创新了创作流程之后,终于可以向现代家装市场进军。

In doing hard work in hard working conditions, he became a master. And as years flew, he began to have his own apprentices. However, not so many people want to engage in this line of work. “Art students usually dont want to do this for a living. Those who know nothing about painting cannot learn to do it even if they want to. Lime sculpture is as humble as powdered clam shell,” commented Zhu Yingdu in an interview.

Lime sculpture was inscribed onto a preservation list of crafts on the brink of vanishing in July, 2009. Nowadays, he teaches classes in a primary school in his home town in the hope that some children may want to learn about the art and want to carry it on to the future.

In order to make lime sculpture much easier, Zhu has made some inventions. Nowadays, he prefabricates some parts of a sculpture at his studio. This way, a sculpture takes much less time to install and make on the spot. He says that this revolutionary innovation makes it possible for lime sculpture to be efficiently used in home decoration.

猜你喜欢

竹纸湖笔昌明
富春回望
——纸帘灯系列
[法]蒋友仁《中华造纸艺术画谱》中的造竹纸图(之晾干纸)
善琏湖笔
无声的蜕变
从拍卖古籍看竹纸古籍的种类与价格*
湖笔甲天下
湖笔
完形填空两则
同步阅读三则
完形填空练与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