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变点花样,让学生爱上作文

2018-11-12任晓珍

江西教育C 2018年7期
关键词:名言习作题目

任晓珍

“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强大的动力。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强大的求知欲,主动地进行学习。”要想让我们的作文课堂充满活力,教师就要多动脑筋,巧变花样,一定要把它变成学生乐于学习的场所,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动”起来,这样他们才能学得有滋有味,有声有色,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作文教学。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能力是语文教学的综合体现。”由此可见写作教学的意义和它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但作文教学也一直是语文教学中的“老大难”问题。传统的作文教学,通常是老师带领学生由审题入手,引导学生选材、立意、布局、谋篇。这样的作文课堂,虽然老师讲得头头是道、面面俱到,但学生往往不领情,一节作文指导课下来,大部分学生仍然觉得头脑空空,无处下手。究其原因,作文也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它需要调动学生一切感官、情绪,在出现了“如鲠在喉、不吐不快”的状况下,才可以写出鲜活的、充满灵气和个性的作文来。因此,我们的作文课堂应该改变老气横秋、四平八稳的课堂情绪,激活学生的思维,让作文课堂真正“活”起来。其实,这正是“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的体现,也是教育家何炳章先生倡导的自育自学核心理念,同时更是符合新课标“易于动手、乐于表达”的八字方针。

一、倡导学生积累

学习语文注重积累,其实作文也一样。不注重积累,笔下就空洞无物,材料匮乏。因此,笔者在作文课上,增加了一个教学环节——积累与本次习作有关的名言、警句、歌词、古诗、俗语、言语、成语等,一方面丰富了孩子们的语文知识,另一方面有些名言佳句引用到作文里,更具有说服力,能提升作文质量。例如,在指导五年级学生的一篇作文“成功的一件事”时,课前布置学生寻找关于“成功来之不易”的名言名句。孩子们因做了充分的课前准备,他们积累的知识就很有质量,对本次习作有很大帮助。如有的学生引用了缅甸的一句名言:成功是对辛劳者的最高赞赏;有的学生想到了“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的诗句;也有的学生喜欢唱歌,联想到《真心英雄》里的一句歌词: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没有随随便便的成功。在此基础上,笔者因势利导:“你如何理解这些名句,它与作文内容有何关系?”学生懂得了成功的含义,思路打开了,习作也就迎刃而解了。

二、增加说话、讨论的环节

要想让学生写得好,“说”是前提,是基础。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作文即我口述我心,我手写我口。”这里的“心”,应该是指学生内心的情感、感悟,这儿的“口”,应该是学生口头的说话。笔者所安排的说话环节,主要进行语言积累、素材积累。在这个环节中,学生可以相互交流收集的名言、警句、诗词、歌曲等,这通常安排在作文指导之前,主要是引导学生自然进入作文情境,营造表达的氛围,让学生敢于说、乐于说,进而达到敢于写、乐于写的境界。

教师可以根据本节课的作文内容,安排学生从拟定题目入手,说一说这个题目好不好,题目中包含了哪些作文内容……再引导学生根据题目构思、组材,确定中心。如笔者在指导学生写“冬天的一场雪”时,就让学生先拟定个性化的题目,再让学生比较题目的异同,从而找准作文素材,再把相应的积累融入进去,学生的习作可谓精彩纷呈,让人爱不释手。

三、巧用作文小插图

在作文课上,每当有人的作文先完成时,窸窸窣窣的声音就像小虫子似的爬了出来,调皮鬼们开始讲话、打闹。这时,笔者就鼓励学生为自己的作文配上插图,要求认真读习作,根据习作内容配插图。事实上,任何一个班级,总有那么几个画得比较好的。笔者常常会举起一位同学的作品加以表扬:“你看他的色彩搭配多协调!”“他的画面与作文内容很吻合!”在老师的激励下,更多同学认真读自己的习作,开动脑筋,力图画出色彩鲜艳、画面优美的图画来。这一做法,尤其适合低年级课堂使用。它的好处是,课堂安静了,孩子们爱动脑筋了,同时又训练了他们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而且经常为文章插图,又能加深孩子的理解力和表现力。因为他们必须深入地理解文章,才能画得出相应的插图来,这无疑对孩子的作文训练有促进作用。

四、调动学生多种感官

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教师的作用在于组织、引导、点拨。学生要通过自己的活动获取知识。所以说,课堂舞台上的主角不是老师,而是学生。没有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教学,不可能有高质量和高效率。并且,这样的课堂,学生的发言机会和锻炼机会明显增多,学生相互交流,互补有无,在全方位参与中学习,学生笔下的描写明显内容丰富、语言精彩,作文课堂生机勃勃、充满活力。

要想让我们的作文课堂也充满活力,教师就要多动脑筋,巧变花样,就一定要把它变成学生乐于学习的场所,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动”起来,这样他们才能学得有滋有味,有聲有色,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作文课堂教学。

(作者单位:安徽省合肥市裕兴学校)

□责任编辑:潘中原

猜你喜欢

名言习作题目
唐朝“高考”的诗歌题目
关于题目的要求
追根求源
名言
名言趣画
读名言 话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