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巧用技艺生成精彩

2018-11-12钟卫平

江西教育C 2018年7期
关键词:机智尊重预设

钟卫平

摘 要:预设与生成是辩证的对立统一体,课堂教学既需要预设,也需要生成,预设与生成是课堂教学的两翼,缺一不可。预设体现对文本的尊重,生成体现对学生的尊重。预设体现教学的计划性和封闭性,生成体现教学的动态性和开放性,两者具有互补性。所以,教师要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多一些欣赏,多一些机智,对学生积极的、正面的、价值高的“生成”要多鼓励。

关键词:预设 生成 尊重 机智

为了实现教育的艺术性,教师往往费尽心力,为备课做了大量的工作,熟悉教材、学习教参、查找资料、设计教法等。“预设”突出表现的是过程的计划性、预期性和规范性,但真实的教育活动由于受活动主体及情境因素的影响,以及互动式交往活动的深化,教育的过程充满了变数,充满着无数预知的“附加价值”和有意义的“衍生物”。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巧妙运用教学技艺,生成精彩多变的课堂,是每一位教师都应面对的课题。

一、顺水推舟,加深印象

新课标强调课堂是一个不断生成的教学过程,它更多地关注课堂生成的新问题、新内容、新方法、新过程,更多关注学生在课堂中个性化的生命活动。它不仅要看教师“教”得怎样,更要看学生“学”得怎样,甚至要从学生如何学来看教师是怎样教的。

在公开教学课堂上,老师常常对教案千锤百炼,课堂预设做得十分详尽,大至每一个教学环节,小到每个学生的预定回答,都作好了预设并牢牢地记在心里。所以常常会看到执教老师整堂课都在追寻预设中的答案,一个说得不对,下一个,还是不完全对,再下一个,直到得到预设的标准答案为止,于是多数同学因为没有答出老师既定的答案而被否定。久而久之,学生的发言积极性渐渐减弱,渐渐养成了一种揣摩答案的习惯和心理,不敢真实表达,逐渐失去自我。

课堂教学的预设要充分,只有充分预设才能灵活捕捉。调控生成,才能驾轻就熟,进行这种预设时,教师要充分关注学习的主体——学生,学习的对象——文本,给自己预留一个可支配的弹性空间。

在教学《伯牙绝弦》时,为了让学生更好了解古文,走进古文,笔者精心准备了几段音乐,如《高山流水》《云水禅心》等,并安排了一个小练笔,仿写这一句段: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伯牙鼓琴,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钟子期曰:“善哉,皎皎兮若明月!”

伯牙鼓琴,志在炊烟 ,钟子期曰:“善哉,袅袅兮若炊烟!”

伯牙鼓琴,志在清风,钟子期曰:“善哉,徐徐兮若清风!”

老师预设了白云、清风、炊烟、明月……诸多事物,虽然学生们对答如流,说起来也琅琅上口,感觉达到了较好的效果,可冷不防一个比较活泼的学生举手说:“老师,书本上第一空和第三空是不同的词语,可课件上是一致的,我觉得是不是应该考虑换一个词语?”老师先是一惊,怎么没考虑这么多?“换什么词语?”老师竟突然慌了神,归根结底还是没有过多钻研教材,而是参考一些所谓的优秀教案,这时候只有“一笑泯过错”。学生们还真天真可爱,异口同声说:“老师,你又不是古人,对古文哪研究得这么深?”老师这时顺水推舟说:“同学们,你们在学习课文时千万不能学习老师这次的囫囵吞枣。”同学们个个笑得前俯后仰,笑得毕竟不是他们中的任何一个。

在很多情况下,老师是可以根据学生的回答顺水推舟升华他们正确的看法,矫正他们的错误的。

笔者在一次教学“因”字“先里头后封口”的笔顺规则时,一个同学睁着好奇的大眼睛说:“老师,我知道了。就像一个人走进一个房间一样,要先进去再关门,不能先关门,要不然,人就进不去了。于是顺势表扬她道:“你的想象力真丰富,棒极了!”从此“先里头后封口”的笔顺规则被同学们牢牢地记在心里了。

之后,笔者常常运用她讲的这一形象化的方法教同学们写字,例如:写“村”字时叫他们两人坐一条凳子,看看腿能不能伸得老长,“不能”,所以“村”中的“木字旁”要把原来的“捺”写成点,而“树”字,就好比是三个人坐一条凳子,不但不能伸长腿,还得挤着坐,以此来告诉他们“树”字三部分要靠拢一些,写得细长、紧凑一些。

二、实物演示,一目了然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手脑并用和多种感官的刺激,会强化大脑的记忆功能。生动的、有意义的材料比抽象无意义的材料容易记忆并保持持久。有专家认为,教学时最好由直接的经验(具体的)到图像描述的经验(例如图画和影片),再到象征性的描述(例如文字)的顺序来进行。

在高年级语文课堂上,对于一些较抽象的词语,书面语感极强或仍旧抽象的解释往往难以让他们真正心领神会。比如:“衬托”一词的教学,词典上的解释是:用其他事物来陪衬或对照,使另一事物的特色更加突出。如果我们仅仅是把这一书面意思告知学生,恐怕他们还是会一头雾水。于是在解释这一词语的意思时,笔者拿出了一支白色的粉笔,先放在白色的墙壁前,问学生:“你们看这支粉笔看得很明显吗?”

学生回答说:“不很明显。”

接着又把粉笔移放到黑板跟前,再问学生:“现在你们再看看,跟刚才比较一下,你们发现了什么?”

学生回答说:“看得更清楚了。”

笔者连忙说:“对了,老师为了让大家看这支粉笔看得更清楚,就用黑板这样一种和白色完全相反的颜色来陪衬白色的粉笔,使粉笔的白色更加突出,这就是‘衬托。”孩子们恍然大悟地点了点头。

三、情境比拟,心领神会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有时会讲到“以点代面”并运用它来指导学生作文,可“以点代面”是什么意思呢?于是这样给同学们作出解释: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夏天,我们去买西瓜,当你不知道西瓜是否熟了,不好决定是否买的时候,通常卖西瓜的人会用什么办法来让你相信西瓜是熟的呢?”

孩子们想了想,说:“卖西瓜的人会掏一个洞,从中挖出一块来让我们看看、尝尝。”

笔者连忙说:“对,这就是‘以点代面的方法。即用一个点的特点来说明整个事物都具有这个特点,通常在写作中作者选取某一个点来写,其目的是要反映某一个整体。”

四、巧施妙招,潜在强迫

低年级的朗读教学,一年级以老师带读为主,二年级以老师范读,学生自读为主。但在二年级的语文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这两种方法都有弊端,開始时笔者范读,再让他们自读。结果发现,老师范读时,他们并没有认真听,轮到他们自读时,完全没有了情感和韵味。没办法,还是试试决定带读。结果又发现,笔者在带读时,他们甚至连课文都没看,纯粹的只是鹦鹉学舌,人云亦云,更没有用心去体会,当然就读不出课文的语感和韵味了。怎么办?不如将这两种方法来综合一下,称之为“轮读”,也就是老师读一句,学生读一句,这样就潜在地强迫了他们一定要认真看课文,否则就读不上来。同时,他们还将在老师的引领下,保持和延续着语句的思想情感和朗读韵味,实践一段时间后,效果果然不错。

所以,一堂课的优劣,教师的预设固然重要,而非预设性的精彩生成往往才是课堂的点睛之笔。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挖掘和利用自己的思维资源,创造性地支配课堂学习环境,在不确定的情境中轻松自如、和谐流畅地和学生们一同享受课堂教学的艺术性,生成一个又一个不可预知的精彩瞬间。

(作者单位:江西省新余市高新区马洪中学)

□责任编辑:王锋旗

猜你喜欢

机智尊重预设
机智闯关
机智的斑马线
机智的警察
关于深入开展文化养老活动的探索与实践
寄宿制学校的班级管理更需要“以人为本”的心灵沟通
教若三“点”成线 注定别开“生”面
问题是预设与生成间的桥
机智的回答
论幽默语境中的预设触发语
预设留白 生成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