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性的警示:《黑暗的心》里的人心黑暗

2018-11-10刘建国

文教资料 2018年18期
关键词:解读人心人性

刘建国

摘 要: 对康拉德的小说《黑暗的心》的解读一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只要把握文学的根本——人心与道德,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主人公库尔兹原本良善,但在名利色的驱使下欲罢不能,失去人性和道德底线,陶醉在邪恶仪式的崇拜中,他黑暗的中心就是他内心的黑暗并承认自己的道德破产。小说揭示了这样的道理:全然败坏的人心比万物都诡诈,需要真光的照耀才能认识真理。

关键词: 人性 人心 黑暗 解读

一、引言

波兰裔英籍作家约瑟夫·康拉德(1857—1924)是20世纪著名的英语作家。作为一位有着丰富经历、复杂技巧和深刻洞见的作家,康拉德的海上传奇大师的名声,掩盖了他对个人在自然面前表现的无奈情怀、自然人的善化不足和恶化有余的绝望情节,以及他对人类内心道德规律变化的种种刻画和关注[1]。他的写作风格和哲学思想对一些现当代作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包括菲兹杰拉德、福克纳、海明威、奥威尔、加西亚·马尔克斯等。1890年,康拉德乘汽船进入刚果河。此次探索始于美好的期望,却止于病痛、疲惫和绝望。小说颇具争议的哲学思想和独具匠心的艺术风格使之不亚于20世纪的任何一部现代主义小说。当代美国文学批评家哈罗德·布鲁姆认为,《黑暗的心》之所以在大学里比任何文学作品都受到关注和分析,是因为康拉德“独特的模糊倾向”。小说展示了康拉德的主要异象或洞见:黑暗的心即人心或人性的邪恶、败坏、虚无,人性的败坏不分肤色、国籍、种族、性别、地域。

小说自出版以来,文学评论者对它的解读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其中最流行的误解莫过于对政治的强调。有的控告康拉德的帝国主义思想和欧洲中心论,有的攻击他的种族主义态度,还有的批评他的男权主义思想及性别歧视。有的在攻击欧洲虚伪的文明时,还极不明智地附带攻击基督教的福音和教义[2]。在国外,最有名的Chinua Cchebe指出作者虽然抨击了帝国主义的罪恶,却是彻头彻尾的血腥的种族主义者:“我在谈论一本书,这本书以最粗俗的方式展示偏见和侮辱,从这些偏见和侮辱里,人类的一部分以多种方式在许多地方一直到如今都在忍受无法言说的痛苦和残暴,我在谈论一个故事,在这个故事里,黑人的人性都成了问题。”[3]他认为康拉德有一颗“黑暗的心”[4]。笔者在参阅拜读了十几篇国内外有关的论文后认为:国内的殷企平博士《黑暗的心解读中的四个误区》和隋刚博士“On the Conradian Ethical Knots as Partly Untied, and the Human Factor as Partly Revealed in Heart of Darkness”颇有见解。前者论述了对《黑暗的心》的解读的四个误区,即:抽象地谈论人性;过于突出作品的语言层面;生搬后殖民主义批评;硬套女权主义批评。后者认为康拉德在作品中运用关联化、对立化、具象化、内在化和理性化的手法。国外较有见地的有Edward W.Said的“Two Visions in Heart of Darkness”[5]和J.Hillis Miller 的“Shall We Read Heart of Darkness?”[6]。

二、历史学解读:关于英帝国主义对非洲的教化和压迫

大英帝国是历史上版图最大、影响最深的帝国。到二十世纪初期,大英帝国的人口和地盘占全球的四分之一。大英帝国成了世界工厂和全球警察,同时也成了贩卖奴隶的罪恶中心。到十九世纪初奴隶制度被废除为止,英国一共贩卖了三百五十万奴隶到西印度群岛和北美。如同对中国的影响一样,它对非洲的各个领域都烙上了至今难以抹去的烙印。自十八世纪一直到二十世纪中期,大英帝国在非洲拥有最大的势力范围。大英帝国给非洲带来了压迫、剥削,但同时也带来了科学和信仰。历史上泥沙俱下,殖民者多半是为了利益(比如说象牙)来到非洲探险,但也不能否定众多的传教士为非洲的教育和卫生奉献了宝贵的生命。在《黑暗的心》里,库尔兹的未婚妻及他的姨妈都知道欧洲人在非洲的贡献。但是,历史上包括大英帝国在内的欧洲对非洲造成的伤害和破坏要远远大于建造和教化。所以,《黑暗的心》无疑反思了历史上欧洲殖民主义和大英帝国主义对非洲带来的黑暗和伤害。Said清楚地表明:康拉德非常清楚帝国主义就是要靠着统治和占地来奴役非洲的黑人,但是,康拉德也不是完全地否定欧洲的文明和先进。当然,原本不开化的欧洲在基督教带来文明之后,许多殖民者并没有谦卑待人,反而自以为是,高人一等,甚至像库尔兹那样利用刚果土人的愚昧而达到不可告人的目的——被他们像偶像一样崇拜。库尔兹在名利色的面前欲罢不能,失去自我,迷失人生方向,变成心灵完全黑暗的人,最后死在黑暗的非洲。

三、哲学解读

柏拉图认为我们自从孩提时代就是黑洞里的囚徒,我们与其他囚犯被铁链锁在一起。墙上显现各种各样的影子,以至于你对世界的认识就包含那些奇怪的人和物的影子,以及他们的各种声音和语言。然后,你看见了太阳才意识到你以前的世界观是完全错误的。墙上的影子就代表我们虚幻的未加省视的观点和看法[7]。根据这一哲学观点,《黑暗的心》里的所有人都如同洞穴里的囚徒,都是依靠自己狭小的时空观看待人和物,只有马洛除外。马洛如同走出洞穴的哲学家,是康拉德的代表。不管是欧洲人还是非洲人,白人还是黑人,都是受时空限制的人,他们都按照自己的影子和别人的影子在狭小的洞穴里看待人和事。培根认为,主要有四种精神偶像阻止我们认识真理,即:部落的偶像、洞穴的偶像、市场的偶像、剧院的偶像[8]。库尔兹按捺不住,选择了黑暗,而其他人都拥有一颗“黑暗的心”,以至于落入了无边的黑暗之中,不能自拔。这种内心的黑暗在佛教叫无明,在道教为无德,在哲学上叫无知,在基督教叫罪性。在《黑暗的心》里,作者表现的绝不是简单的黑与白、沉沦与救赎、理想与虚无之二元对立的觀点[9]。他发出了人性的警示。

四、伦理学解读

从人性的缺失与人类道德不足、文明与伪文明的冲突、语言与现实的张力进行解读也是合情合理的径路。《黑暗的心》的中心问题是:人心黑暗。对神秘的邪恶或邪恶的神秘的精神探索,就进入黑暗的灵程。汕头大学安宁的《黑暗之中的伦理道德之光》[10]对《黑暗的心》三个叙事层次上的主要人物作了颇有建设性的伦理学分析。故事叙事者为马洛;故事主人公为库尔兹;框架叙事者是“我”。库尔兹的母亲是半个英国人,父亲是半个法国人。库尔兹自己是个天才。库尔兹这个文明人在他给抑制野蛮习俗的国际协会的报告的末尾写道:灭绝野蛮人。可是,讽刺的是,他却认识不到内心难以胜过的黑暗和野蛮。《黑暗的心》里确实有多种心的黑暗,主要表现为以库尔兹为代表的所谓文明的欧洲人的内心的黑暗和原始野蛮的非洲人的内心的黑暗。通过库尔兹的反衬,马洛得以审视内心,选择了有别于库尔兹的人生道路,从而获得智慧和新生,并且做了黑暗世界的光明使者。但是,马洛的黑暗在于他想以独特的欧洲的语言和文化描绘文化背景及价值习惯完全不同的非洲。作品的框架叙事者“我”把马洛比喻成穿着欧洲衣服布道的“菩萨”。事实上,这三个人物加在一起,等于芸芸众生(everyman)。这世界存有道德伦理的黑暗。一些人自以为是,人格扭曲,欲罢不能,麻木不仁。《黑暗的心》里的非洲人,实际上和我们的祖先一样,他们的吵闹声足以引起我们的共鸣[11]。这些人正如《荒原》里的病人,需要T. S. 艾略特开出的道德良方:给予、同情、节制。

五、文学解读:殖民主义与后殖民主义、欧洲中心主义、种族主义、女性主义

《黑暗的心》的中心,就是对邪恶的秘密的探索及邪恶如何在人心作恶。库尔兹作为欧洲最好的奉献来到了黑色非洲的心脏——比利时统治下的刚果。他“真可以说是一位奇才,是恩慈、科学和进步的使者”,他前程远大,雄心勃勃,励精图治,站在伟大事物的门口。可是,非洲的原始旷野却唤起了他原始的冲动和野心。为了象牙、橡胶、女人、权力,他失去了节制和自控。为达目的不择手段成了库尔兹的座右铭。原来想善化自己的库尔兹却成了自己恶欲的奴隶。库尔兹拥有强烈的占有欲,未婚妻、象牙、贸易站、河流都属于他。“他无比贪婪的神态,仿佛要一口把所有的空气、所有的泥土和他面前所有的人都吞到肚子里去”[12]。他就像浮士德博士一样,把灵魂卖给了魔鬼,换来了世界的很多好处。“重要的是我们得知道,他自己是属于谁的,有多少黑暗的势力在争夺对他的所有权……他已经在那个地区的魔鬼之中占据了高位……你们怎么能够想象,一双不受约束的脚会把一个人带到多么奇特的原始时代的地区去呢?……按我想,从来就没有一个傻瓜拿他的灵魂和魔鬼作过交易……”[13]“库尔兹最终承认了自己的道德破产,发出了最终的审判自己的可怖的叫声“恐怖啊,恐怖”。如同现代文学史上众多的人物性格那样,库尔兹代表了异化的、孤独的、被边缘化的、绝望的生命。尽管如此,马洛却坚持认为库尔兹获得了道德上的胜利。因为库尔兹认识到了他的本性;认识到他黑暗的中心正是他心中的黑暗。马洛也认识到了库尔兹的心也是自己的心。这就是《黑暗的心》的主要意义所在。

故事一开始,马洛就说英国是“地球上最黑暗的地方之一”。康拉德注重的是人类存有的黑暗本性。众生之像在康拉德的笔下乃是这样:“我发现自己又回到了那个坟墓城,怀着无比厌恶的心情看着所有的人匆匆从大街上跑过,不过是为了从彼此那里偷盗几个小钱,为了吞下他们那点恶心的饭食,喝下他们那几杯不卫生的啤酒,做他们的毫无意义的愚蠢的梦……他们的神态,虽说实际不过是深信一切平安无事,各干自家营生的普通人的神态,却也让我十分反感,因为那很像是站在巨大危险面前的一头蠢猪,由于自己根本不能理解危险的存在,还在那里洋洋自得。”[14]如同威廉·戈尔丁在《苍蝇王》里把一群孩子放在大洋的孤岛那样,康拉德把所谓的自视文明的欧洲人放在原始的非洲。康拉德的视野是何等的真实,而这真实又是何等的黑暗,以至于许多评论家认为《黑暗的心》传扬的是种族主义、性别主义和欧洲中心主义作品。但是,Miller提醒我们一个基本的事实却是不能忽略的:创作此作品的康拉德本人既不是马洛又不是库尔兹。Miller接着阐述了作品里的众多的比喻、反讽(欧洲人用武力和诡诈来教化历史和文化)和拟人(黑暗有一颗心)等文学手段说明此作品独特的文学性,以此为康拉德辩护:作者不是记者或写游记的人,他是文学大师,故而不能把康拉德和马洛及库尔兹画等号。如果读者认为《黑暗的心》肯定了欧洲中心论、种族主义和性别主义的意识形态,那阅读此作品当然弊大于利。可是,如果认识到这一作品揭示了资本帝国主义、种族主义和性别主义,那么,读者就有义务好好阅读它。文学作品的描写可以有许多间接暗示,不能太直白,有时候似乎模糊不清,但康拉德的创作目的首先是要使读者看见。T. S. 艾略特在他的诗歌《空心人》里这样写道:“库尔兹先生他死了。”所谓的启蒙了的欧洲已经死了,所谓的文明人成了空心人。正是:百年孤独的众生之路,都像尤利西斯以黑暗的心,在充满了喧嚣与躁动的比如动物庄园般的勇敢新世界里,在长夜漫漫的荒原,于一九八四等待戈多。

六、结语

康拉德阅历丰富,足迹遍布五大洲。他才高八斗却淡泊名利,去世之前,拒绝了剑桥大学的荣誉学位,又拒绝接受英国的骑士爵位。他想象独特,匠心独运,但他的人生观无疑是极其悲观的。在给表妹的信中,康拉德这样写道:“我已经活的很长时间,足以认识到人生是充满悲伤和惆怅的,没有人可以逃避掉,我实在不能不感到悲伤,因为我所爱的人必须受苦,且正在受苦。”[15]库尔兹垂死的喊叫“恐怖啊,恐怖”,其实就是康拉德的可怖的刚果之旅所发出的心声;在刚果河——非洲的心脏——康拉德受到了身体的、心理的、灵性的惊吓。在黑非洲,他深深地体会到了人类的孤独和悲惨。每一个理想主义者身上都有败坏的种子,最体面的人物也经受不住邪恶的攻击。康拉德认为,忠心才是人抵挡邪恶、虚无、败坏的强有力的品质。是的,邪恶内驻人心,鲜为人知,时时刻刻要吞没人。如同美国作家福克纳指出的那样,人类内心善恶的冲突是文学永恒的主题。永恒的文学主题难道不是人类苦苦追寻的永恒主题吗?Linda J. Dryden 在《黑暗的心与通俗文化》结尾这样写道:“在通俗文化和媒体里最常引用地文本之一就是《黑暗的心》,这表明康拉德的小说的影响已超出了英语文学和学术的领域,它已经成了我们文化遗传的一部分。”[16]康拉德的高明之处在于:他避免就他的故事得出任何结论。他运用了历史的、哲学的、伦理学的、文学的观点创作《黑暗的心》,却不作出任何方面的评论。这大大丰富了读者的想象空间,同时也给了评论家十足的理论批评空间。

参考文献:

[1]新大英百科全書[M]. Incorporated: Encyclopedia Britannica, 2007: 547.

[2]查日新.从生态伦理视角看《黑暗的心》[J].中北大学学报,2016(3):1-8.

[3][4][5][6][15][16]Joseph Conrad. Heart of Darkness: A Norton Critical Edition[M].New York: W. W. Norton & Company, 2005:346,431,422-429,463-474,263,506.

[7][8]Gareth Southwell. Words of Wisdom[M]. London: Quercus Publishing Plc, 2010:30,87.

[9]赵君仡.沉沦与救赎:《黑暗的心》之二元对立分析[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6(6):46-48.

[10]安宁.黑暗之中的伦理道德之光[J].江西社会科学,2016(4):75-80.

[11][12][13][14]Joseph Conrad,著.黄雨石,熊蕾,译.黑暗的心[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95,93,67, 99.

猜你喜欢

解读人心人性
逼近人性
愿得一人心
软糯甜美 俘获人心
我国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特色的解读
“反腐”过后人心能否维稳?
功能与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