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岛屿写童年

2018-11-10杨亭

北方文学 2018年17期
关键词:城南旧事怀乡童年

杨亭

摘要:往昔是梦,故乡是歌。童年是一代人的回忆,林海音和王鼎钧的童年处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那是一个动荡的、新旧交替的年代,而二人与大陆的隔离更是为他们的童年披上了“怀乡”的色彩。王鼎钧的《碎琉璃》是回忆20世纪上半叶即作者童年时代山东故乡的人和事的散文集。林海音的《城南旧事》以其温婉的文笔书写出属于她北京童年的似水年华。本文在分析《碎琉璃》和《城南旧事》的基础上,试图总结出两者在文体特征、语言结构及主题上的异同。

关键词:王鼎钧《碎琉璃》;林海音《城南旧事》;童年;怀乡

一、王鼎钧和他的“琉璃”童年

王鼎钧是台湾著名作家,在散文领域独树一帜,取得了巨大成就,被誉为台湾散文“崛起的桥梁”。王鼎钧1925年出生于一个传统的耕读之家,由于对日抗战,王鼎钧少年时代就和家人分离,此后一生漂泊流离,辗转于中国大陆、台湾、美国等地。

王鼎钧的《碎琉璃》是回忆20世纪上半叶即作者童年时代山东故乡的人和事的散文集。它以温柔的口吻娓娓叙说故乡的亲人、师友以及少年经历,自传色彩浓郁。《碎琉璃》评价颇高,蔡文甫这样评价过这部作品“我相信在鼎钧兄已有的创作里面,《碎琉璃》是真正的文学作品,他如果有志于名山事业,《碎琉璃》是能够传下去的一本。”

那“碎琉璃”指的是什么呢?“生活,我本以为是琉璃,其实是琉璃瓦;生活,我本以为是琉璃瓦,其实是玻璃;生活,我本以为是玻璃,其实是一河闪烁的波光;生活,我终于发觉它是琉璃,是碎了的琉璃。拼图打散了,总有重新拼好的一日,琉璃碎了,纵使能一片片重新胶合起来,却不知是否能够和从前一样光艳动人。”从这段文字我们大概知道了“碎琉璃”的含义,它是一个美丽和破碎相交织的亦悲亦喜的世界,是一个时光一去永不回的世界。童年如琉璃般美好,也恰恰是人生破碎的開始,是人生流离的开始。和亲人的分别,和祖国大陆的分别……《碎琉璃》写的是童年,却不仅仅是童年,这背后也是王鼎钧的怀乡情结与爱国情怀。

二、林海音和她的童年旧事

林海音是台湾著名作家,1918年,出生于日本,不久即返台,当时台湾已被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举家迁居北京。林海音的童年在古城北京度过,这里的一物一景深深地烙印在她的心上,成为她台湾之外的另一个精神上的故乡。

著名代表作小说集《城南旧事》正是林海音以其温婉的文笔所书写出属于她北京童年的似水年华。透过主角英子童稚的双眼,描写了当时北京形形色色和许许多多的人和事,向世人展现了成人世界的悲欢离合,有一种说不出来的天真,却道尽人世复杂的情感。林海音的《城南旧事》是“怀乡文学”的代表作,小说由五个连续性的短篇构成,描写二十年代末、三十年代初动荡的北平,古城的风土人情和名胜古迹,表达出对儿时生活的深切怀恋,寄托作者对北平生活的情思。

三、两座古城,两段童年往昔

(一)不同的文体,相通的童年往事

从文体上看,一方面两者有散文和小说的不同,因而具有文体不同带来的真实性、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等特征上的差异。但另一方面两者又有相通之处。《城南旧事》实际上可以说是小说散文诗三种文类的结合。作品从回忆旧事,自叙童年生活性质的笔触来看,多少具有散文形式的风格。而《琉璃碎》也具有王鼎钧散文一向的风格“诗心散文脸戏剧身段”。

《碎琉璃》是一部散文集。按照内容和表达方式的不同,散文一般分为记叙性散文、抒情性散文、议论性散文三种。虽说三者没有绝对的界限,但《碎琉璃》无疑偏重于记叙性散文,再细分的话便是叙事散文,具有一定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以《红头绳》为例,它以一口钟为线索,从庙钟到上课钟,再到埋钟,最后梦到掘钟,生动地记叙了我在童年上学时暗恋校长女儿一一红头绳,因抗日分别后仍时常想起她,多年后才知她早已被埋在钟下的故事。

周立波曾明确提出“描述真人真事是散文的首要特征”,散文是一种讲究真实性的文体,它要求作者表现的是真人真事、真情实感、真知灼见,一旦作假,也就失去了它独特的价值。《碎琉璃》作为回忆一类的纪实性散文,尤其不能失真。当然,散文的注重写实不等于对生活进行机械呆板的复制摹写,它仍需要对生活素材进行必要的提炼加工。例如在《一方阳光》中,记叙了我和母亲冬日在四合房的一方阳光下平淡真实的日常生活片段,又不乏“御猫”的故事等增加其文学性。

《城南旧事》是一部自传体短篇小说集。小说是一种叙事性的文学体裁,它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具体生动的故事情节、典型环境的描写来形象地反映社会生活。与散文相比,真实性不是其绝对标准。林海音在《城南旧事》“后记”里说“这几年来,我陆续的完成了本书的这几篇,它们的故事不一定是真的,但写着它们的时候,人物却不断涌现在我的眼前。”可见与《碎琉璃》相比,从故事上看,它的文学性更强一些,真实性少一些。但作为自传体小说集,又给读者一种十分真实的感觉。

鲜明的人物形象和生动的故事情节是小说的特征之二。善良纯真人小胆大的英子、会馆门前勇敢执着却疯掉的秀贞、遍体鞭痕的小伙伴妞儿、出没在荒草丛中的小偷、朝夕相伴的乳母宋妈、严厉却洋溢父爱的父亲……与《琉璃碎》相比,这些人物形象更加生动,栩栩如生,与其相关的故事更饱满曲折。

(二)外形——结构和语言的异同

结构即文章的组织、构造,是文章部分与部分、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外部形式的统一。《城南旧事》结构精致独特,由五个短篇构成一个长篇,故事虽各不一,但以“城南旧事”统摄全篇,且采相遇、相识、相知到离别这样一个一致的故事结构,使得整篇小说具有整体感。最后一篇《爸爸的花儿落了》,随着与爸爸的分别,英子的童年也结束了。比较之下,《碎琉璃》的结构略显不连贯,每一篇散文都是断断续续、长短不一的故事,不过这些故事也是可以串联在一起的,串联成一篇可歌可泣的长文。每一篇中的故事大致上也是采取了时空顺序写人记事。

语言是作者表情达意、传递信息的工具,没有语言作为载体,思想、情感就失去了依附,也就无法表现出来。在比较两者语言之前,首先要意识到两者视角的不同。《城南旧事》是儿童的视角,通过小女孩英子的眼睛,旁观成人世界的喜怒哀乐,以一颗童心去感受、体验、发现。《碎琉璃》是以作者成年后回忆的视角讲述儿时的故事。

两部回忆童年之作,语言风格皆童真趣味、亲切温暖。无飓风狂浪,无滚滚浓烟,有的是一片清淳的抒情,恬淡素雅的韵味。两者皆运用了白描和以小见大的手法,选材平淡无奇,但背后窥见的是一个时代的风云。例如《一方阳光》写的不过是冬日和母亲享受四合房一方阳光的平淡小事,却凭借质朴的语言,还原了儿时社会生活的风貌和卢沟桥事变的历史,谱写了母爱关辉。

(三)内质——主题的异同

主题,即题材所蕴涵的基本意义(客观性)及作者通过对它的思考、体验所传达的基本思想和评价(主观性)。相同点之一,两者都是对儿童时代的回忆,都流露出了离别的主题,通过回忆来表达思乡怀旧的情怀。从《城南旧事》对童年相识的那些善良而不幸人物的回忆和对北平古城风物的回忆描绘中可以看出;从《碎琉璃》童年的所见所闻所历可以看出。相同点之二,通过童年的回忆,以小见大,展现时代的风云。

此外,两者的主题存在着很多差异,本文主要总结《城南旧事》的女性意识及《碎琉璃》的亲情主题。经过残酷封建礼教侵蚀的旧社会,男性处于支配地位,广大女性处于被压迫摧残的地位,秀贞便是这类女性的典型代表。《惠安馆》中秀贞与大学生思康坠入爱河,相许终生,后思康离去杳无音讯,秀贞遭受了重大打击,当自己刚生下的孩子被父母扔到城外,秀贞的最后一丝精神防线彻底崩溃,被血腥残酷的现实逼疯是女性对自身命运操控和被无情玩弄的最有力的控诉;宋妈是广大农村妇女的代表,勤劳善良,吃苦能干,即使这样,同样被命运捉弄,成为男权社会下的牺牲品;兰姨娘与思想进步甚至有点激进的德先叔真诚相爱,受到他的启蒙明确了自己的人生追求,实现了思想观念上的脱胎换骨,这是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

《碎琉璃》中有不少关于亲情的文字,最出彩的当属《一方阳光》。《碎琉璃》的题记为“献给先母在天之灵”,文集中《一方阳光》抒写的便是母子深情。作者以北方嚴冬的一方阳光作为场景来表现母爱。母亲做针线,儿子给母亲读书,母亲给儿子纠正错别字,儿子给母亲穿针引线、拔白头发,母亲给儿子讲故事、说梦。插满了琉璃刀的梦境是全文的高潮。在梦中,母子的处境惊险万分,母亲的情绪随着儿子处境的安全一危险一平安一消失而跌宕起伏,困顿、惊惧、焦虑。醒来后,让母亲略觉安慰的不是“我”好好地睡在房子里,而是事后记起“我”在滑行中长大,还遥遥向她挥手。对作者而言,这是母亲最后的梦。“时代像筛子,筛得每个人流离失所,筛得少数人出类拔萃”。长大后的王鼎钧,才明白母亲口中的分别。分离总是难免的,母亲和儿子之前就像一场目送,母亲早已知晓,唯一的期盼是儿子的成器,而“我”知晓时,早已流离失所。在尔雅版的王鼎钧散文选集《风雨阴晴》中,《一方阳光》文后选注了申抒真的一段评述“从前的人认为,读《陈情表》下泪的人都是孝子。由于语言变迁,时代隔阂,今天应该换个说法:凡是有孝心的人,读了《一方阳光》都会下泪”。在我看来这不是指真实的泪,指的正是亲情对人心的打动。

猜你喜欢

城南旧事怀乡童年
怀乡
为孩子再造个“童年”,父子联手打造“少年师爷”
美育——让孩子的童年更绚烂
对故土亲情的别样吟唱——读王立世的怀乡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