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企业成长理论演化及其现实启示

2018-11-10王胜利王迪

商业经济 2018年9期
关键词:民营企业创新

王胜利 王迪

[摘 要] 从企业成长内部因素角度,企业成长理论经历了从内部分工到创新、知识资源、企业家能力、企业制度变迁等方面的分析;从企业成长外部因素角度,有基于交易成本、产业发展以及市场环境和制度等企业成长理论。企业成长理论的演化呈现出逐步深化的演进过程,不同国家形成不同侧重,基于生产力发展的企业成长理论体现了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等特点。全面把握企业成长理论演化对指导并推动我国民营企业成长具有重要意义。针对新时代中国民营企业成长面临的问题,将企业成长理论与中国民营企业成长实践相结合,从企业自身以及外部市场以及产业等方面不断进行改革和创新,在推进民营企业转型升级过程中,实现我国民营企业的持续发展。

[关键词] 企业成长;民营企业;创新

[中图分类号] F27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6043(2018)09-0118-04

Abstrac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ternal factors of enterprise growth, the theory of enterprise growth has gone through analysis from internal division of labor to innovation, knowledge resources, entrepreneurial ability and changes of enterprise syste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xternal factors of enterprise growth, there are enterprise growth theories based on transaction cost, industrial development, and market environment and system. The evolution of the growth theory takes on a gradual and deepening process. Different countries form different emphases. The growth theory based on the development of productivity reflects the unity of logic and history. To fully grasp the evolution of enterprise growth theory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guide and promote the growth of China's private enterprises. In view of the problems faced by the development in the new era, the paper combines the enterprise growth theory with the growth practice of China's private enterprises, carries out continuous reform and innovation from the aspects of enterprises themselves, external markets and industries, and realizes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the process of promoting th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private enterprises.

Key words: enterprise growth, private enterprises, innovation

企业成长是在企业持续存在前提下,通过量的增长与质的创新不断发展演变的过程。学术界从内外不同角度分析了企业成长的影响因素,全面梳理企业成长理论演变历程,对于我们把握企业成长理论发展特点并指导我国民营企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企业成长理论演化历程

企业成长理论主要研究了影响企业成长的各类因素。总体上说,影响企业成长的因素可分为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从内部因素来说,企业成长理论经历了从企业分工到创新、知识等方面分析的理论;从外部因素来说,企业成长理论经历了从外部市场环境、产业结构以及融资等方面分析的理论。

(一)企业成长内部因素分析理论

企业成长内部因素理论认为影响企业成长的决定性因素在企业内部,内部因素是企业成长的真正动力源泉,决定了企业成长的限度。因影响因素不同而形成不同理论。

1.基于内部分工的企业成长理论。这一理论研究企业内部分工对企业成长的作用。认为分工可以提高产品产量,降低生产成本,促进企业成长。亚当·斯密(1776)的“劳动分工理论”是企业分工成长理论最早的思想来源,他认为企业之所以会存在,是因为能够利用劳动分工的优势促进劳动生产力的提高。马克思则进一步强调企业内部分工对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作用,认为资本家在追求剩余价值最大化的过程中,通过扩大生产规模,促进企业分工,提高生产效率,推动企业成长。马歇尔则认为企业内部职能分工形成的企业技能和知识积累促进企业成长。可见,内部分工理论认为分工不断深化是推动企业成长的根源所在。

2.基于创新的企业成长理论。这一理论强调了创新在企业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熊彼特(1912)认为,创新是“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系统。”[1]即认为创新决不仅仅局限于技术、工艺方面,还包括市场、组织等多方面创新。创新能力是一个企业保持活力、经久不衰的最重要的动力源泉。这里,企业创新成长理论不仅强调了企业生产規模以及技术发展,而且从产品市场、要素供给以及部分的制度创新——“组织创新”来分析企业成长,因此,其对企业成长影响因素分析更为广泛。

3.基于知识资源的企业成长理论。彭罗斯(1959)的“资源基础论”揭示了企业成长的动力源泉在于企业内部资源。在此基础之上,德姆塞茨(1988)认为“企业的知识存量决定了企业配置资源等活动的能力,从而使企业最终在产出及市场竞争中体现出优势。”[2]即企业具有的知识存储量决定了企业成长。进入21世纪后,野中郁次郎(2006)认为,在一个快速发展的经济环境中,只有知识才是企业成长的根源。不过“真正构成企业长期竞争优势的不是正式的系统化知识,而是组织中的超文本化的默认知识。”[3]即在知识经济时代,默认知识在企业成长中具有最重要作用。演化经济学认为企业是知识载体,企业惯例的基础是意会性知识。纳尔逊和温特(1982)认为,若企业惯例保持稳定则不会发生企业成长,企业的成长就是不断改变惯例的过程,企业成长的动力在于“搜寻”和“创新”,这是一种内生的、主动的成长机制。

4.基于企业家能力的企业成长理论。随着所有权的日趋分散和控制权的大量集中,导致拥有企业控制权管理者利益与企业规模或发展紧密相连。因此,伯利和米恩斯(1932)认为,“企业的最终目标并不是像以前一样追求所有者的利润最大化,而是管理者追求管理者自身的效用最大化。”[4]钱德勒(1977)进一步认为企业家管理协调这只“看得见的手”比市场机制这只“看不见的手”更加有效地促进企业的成长。当管理协调比市场协调带来更大的生产力和较高的利润时,企业就随之产生。因此,追求管理者能力最大化能够推动企业成长。

5.基于企业制度变迁的企业成长理论。该理论认为,企业制度随着企业成长也发生变化,在变化过程中促进企业成长。对此,钱德勒(1977)认为,“真正的企业成长是现代工商企业出现之后的事情,而现代工商企业的出现是与两项重大的企业制度变迁相联系的”,[5]依据钱德勒的观点来看,企业制度随着企业经营规模扩大而逐步变迁,同时企业制度变迁也促进企业的不断成长。威廉姆森(1985)进一步认为,“企业制度变迁是随企业经营规模扩张而出现的,而企业制度变迁又是维持和促进企业规模扩张的必要条件。”[6]可见,他们均强调企业制度变迁对企业成长重要影响作用。

(二)企业成长外部因素分析理论

外部因素理论认为不易被企业所控制的外部因素才是影响企业成长的决定性因素,企业在被动接受和适应外部因素过程总中实现成长。该理论主要是从市场交易、产业竞争以及体制等外部因素进行分析。

1.基于交易成本的企业成长理论。科斯(1937)认为,“市场价格制度的交易费用大于零,而企业正是为了节约交易费用而存在。”[7]据此可得,企业内部或市场交易成本的降低会不断促进企业成长。威廉姆森进一步从不确定性、资产专用性等出发提出了企业成长表现为企业纵向扩张,认为由于市场交易信息不完全和不对称而导致机会主义行为,因此为了降低市场交易成本,就需要把市场交易一些阶段和环节通过前向或者后向的一体化置于企业内部,从而使企业成长表现为企业纵向边界的扩张。Robert Lensink和Paulvan Steen(2000)则继续细化分析,指出,“销售不确定性与企业成长概率之间存在正相关性。”[8]总之,企业为了把不确定性的风险降低或者变成可控制的风险,降低交易成本,就会扩大规模,推动企业不断成长。

2.基于产业发展的企业成长理论。这是基于早期社会分工而进一步发展的理论。亚当·斯密(1776)认为社会分工使企业需通过规模经济推动企业成长。施蒂格勒(1975)则基于产业生命周期理论,提出随着产业发展和市场扩大,企业会扩大规模和增加数量。波特(1985)认为,企业成长取决于企业所在产业吸引力和企业在该产业中的相对位势,它们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影响着企业成长。波特认为,“市场进入障碍决定企业是否拥有持久的竞争优势,进而决定着企业外在竞争优势的建立与企业的成长、扩张路径。”[9]因此,企业竞争优势是外生的。总之,根据产业分析理论,产业的性质、进入和退出壁垒等都会对该产业内企业成长产生重要影响。

3.基于市场环境和制度的企业成长理论。企业成长面临的法律制度、资金获得等因素也影响企业成长。由吉布莱特定理可知,企业的成长要受到一定的外部市场环境的制约。奈特(1776)认为,“企业的存在是不确定性的直接结果,没有不确定性也就不会有企业产生。”[10]随后,Gary(2002)“从制度化角度提出政府通过制定产业、融资、税收等政策能够促进创新型中小企业发展。”[11]

总之,从企业成长理论发展历程中可见,影响企业成长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不同的企业成长理论只是在不同的时代、不同国家、侧重于某一因素而形成的理论。但是纵观企业成长理论,可以让我们认识企业成长理论发展的规律性特点,这对于指导我国企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企业成长理论演化的特点

企业成长理论演化历程显示理论界对企业成长理论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纵观企业成长理论演化历程可以看出其呈现出以下显著特点。

(一)企业成长理论演化呈现出逐步深化的演进过程

企业成长理论研究呈现出从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入手且逐步并行深化的特点。在企业成长理论的演化中,斯密的“劳动分工理论”中既有企业内部分工推动企业成长理论,也有外部社会分工、市场环境推动企业成长理论。此后,企业成长的内部因素理论从斯密提出的企业内部分工提高劳动生产率,到马克思强调企业的分工协作促进企业成长,再到后来强调管理能力、知识创新以及企业制度对企业成长的影响,这反映了内部因素理论对企业成长的一种历史的、动态、逐步深化的分析历程。而企业成长外部因素理论则从产业分工、交易费用等方面来研究企业的成长,直至关于“企业边界”的研究。这体现了企业成长理论研究由斯密的分工理论出发,從内部和外部因素两方面不断深化、细化的企业成长理论的突出特征。

(二)不同国家形成侧重不同要素的企业成长理论

由于不同国家企业发展状况不同,所面临的问题也不尽相同,所以影响企业成长的主要因素不同,从而形成了侧重不同因素的企业成长理论。比如基于对自由资本主义时期以英国为代表资本主义国家企业的研究,马克思认为企业规模的扩大主要是通过个别资本的积聚和集中来实现。马歇尔进一步提出企业规模的扩大不仅取决于生产要素的投入,还有市场的需求。随着英国大量地扩展殖民地,市场的极大扩张和延伸使得企业规模不断扩大。那么,企业的规模是否有边界呢?英国经济学家科斯提出了“交易成本理论”,认为如果企业到了一定规模,企业交易活动的成本大于等于市场上进行这样交易的费用,那么企业在这一规模上就停止扩张。因此,形成的基本观点是市场塑造和决定企业规模。到了20世纪三四十年代以后,随着生产社会化程度提高,美国在短时间里出现了数量多规模大的现代的、综合一体化的企业,这是因为美国“企业家的反应”,也就是企业家加强了对企业内部组织的管理协调,即在企业生产资料规模扩展到一定阶段,企业需用管理协调手段取代传统的市场机制,减少对市场的依赖。因此,形成企业塑造和决定市场的基本理论。可见,在不同国家,因为企业成长面临的生产条件和外部环境的不同,主要影响因素不同,因此,形成不同的企业成长理论。据此可见,要推动一定国家或地区企业成长,要根据具体情况确定指导企业成长的理论。

(三)基于生产力发展的企业成长理论演化体现了逻辑和历史的统一

纵观企业成长理论演化历程,可见,企业成长因素理论的形成和演变根本上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这反映了企业成长理论逻辑和历史的统一。工场手工业是企业的萌芽时期,企业内部的分工协作可以提高企业生产效率,扩大产能规模。随着企业扩张,企业发展受到市场的影响。特别是随着机器大工业时代的到来,生产力得到空前的发展,市场对于企业成长的影响进一步增强。此时,机器的大量运用使得资本家将关注的重点放在外部市场环境上。因此,理论界逐步关注外部因素的重要作用,提出了通过减少交易费用、控制市场风险以及提升企业地位等方式能够促进企业的成长。后来,随着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创建并推动企业发展所需要的资金越来越多,企业生产规模会越来越大,企业制度向股份公司制发展。因此,如何协调企业内部管理又逐渐成为企业成长面临的重要问题,随之理论界将研究视角转向企业内部,主要从知识创新、企业家管理等内部因素研究企业成长问题。可见,企业成长理论演化与社会生产力发展存在着相互促进关系,不断深化的企业成长理论是对生产力发展推动下企业成长理论的系统化、科学化。

三、企业成长理论演化对我国民营企业成长的启示

全面深入地研究企业成长理论演化历程及其特点对我们正确把握企业成长理论并指导推动我国民营企业成长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营企业规模不断扩大,企业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民营企业量和质发展都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是,我国民营企业仍然面临着诸多问题,具体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第一,民营企业普遍规模小,竞争力不强;第二,民营企业科技创新能力低下,技术含量低,竞争力不强;第三,企业自身的管理体制不完善,家族式企业还占主导地位;第四,民营企业融资方式少,融资渠道不广,资金缺乏制约企业成长;第五,民营企业营商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解决这些问题要求我们根据企业成长理论,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全面分析民营企业发展面临问题的内部和外部原因,根据中国特色民营经济生产力发展状况,着眼于企业自身以及外部产业和市场环境,找到解决我国民营企业持续发展的对策。

(一)加强企业自身科技创新能力,推动产品升级,是推动我国民营企业成长的根本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强对中小企业创新的支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12,31]为此,民营企业要作为科技创新及其成果应用主体,积极引进技术创新和技术推广人才,搭建“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瞄准国内外相关产业的先进水平及其发展趋势进行技术创新,获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并积极实现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推进企业产品升级,这是推动企业成长的根本。

(二)建立和健全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是推动我国民营企业成长的重要制度性因素

适应新时代建立和健全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发展需要,民营企业按照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完善产权制度”,建立民营企业的公司治理机制,强化约束和管理,推进企业管理创新。要培养现代企业家,加强企业家对企业内部组织的管理协调,推动企业成长。同时,要在企业中建立党组织,要真正将党的建设贯彻落实到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等各个方面,把党的组织优势和现代企业制度优势有机地结合起来,推动民营企业取得新的发展。

(三)政府要加强产业政策引导、加大融资支持力度,健全科技服务体系和制度,完善市场经济体制,为民营企业成长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1.政府制定产业引导、融资等政策推动民营企业成长。各级政府要积极制定产业引导政策支持民营企业进入机场、通用航空设施、国防工业等,要积极帮助民营企业和银行搭建合作平台,出台政策鼓励企业上市融资,加大支持优质企业包装上市力度,缓解企业融资难题。

2.政府建立和完善科技服务体系和制度,加强科技创新支持。各级政府要建立和完善面向民营科技创新企业的科技服务体系和制度,积极支持民营企业科技创新,推动民营企业成长。

3.政府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政策支持民营企业成长。为此,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12,33-34]。

总之,针对新时代中国民营企业成长面临的问题,将企业成长理论与中国民营企业成长实践相结合,从企业自身以及外部市场以及产业等方面不断进行改革和创新,在推进民营企业转型升级过程中,实现我国民营企业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约瑟夫·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M].上海:商务印书馆,1997:73-74.

[2]哈罗德·德姆塞茨.所有权、控制与企业-论经济活动的组织[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56-79.

[3]野中郁次郎,竹内弘高.创造知识的企业-日美企业持续创新的动力[M].李萌,高飞,译.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2:11.

[4]Berle,AA, Means,G C.The modern corporation and private property [M].New York:Macmillan,1933,20(6):25-49.

[5]徐全军.企业成长的理论阐释[J].环渤海经济瞭望,2005(8):50-53.

[6]Williamson,O.E.The Economic Institutions of Capitalism:Firms,Markets, Relational Contracting[M].New York:The Free Press,1985:132.

[7]王慧.企业成长的经济理论概述及展望[J].生产力研究,2009(16):15-17.

[8]邬爱其,贾生华.国外企业成长理论研究框架探析[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2(12):2-5+23.

[9]田奋飞.企业竞争力源泉理论述评[J].经济经纬,2005(3):98-101.

[10]喻卫斌,晓勇.现代不确定性理论的比较研究[J].经济问题,2008(3):3-6.

[11]Gary,D.Resources of the Firm, Russian High-Technology Startups, and Firm Growth[J]. 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 2002,17(6): 533-576.

[12]習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M].人民出版社2017:31+33-34.

[责任编辑:史朴]

猜你喜欢

民营企业创新
2019上海民营企业100强排行榜
2018上海民营企业100强
2017上海民营企业100强排行榜
2016上海民营企业100强排行榜
关于我国民营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现状与对策的思考
2014上海民营企业100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