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京津都市型现代农业产业结构测度与合作重点领域分析

2018-11-10陈琼史佳林

天津农业科学 2018年8期
关键词:京津

陈琼 史佳林

摘 要:加强京津农业协作交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是推动京津冀现代农业协同发展的重要抓手。本文利用两地统计年鉴数据,定量分析京津区域农业产业结构相似程度,结果发现,京津都市型现代农业产业结构还有很大的优化空间和进一步的合作空间。结合京津两市农业发展现状,比较分析京津两地都市型现代农业的重点产业,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未来京津都市型现代农业合作的重点领域,以期为加快推进京津农业产业对接、实现合作共赢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京津;农业产业结构测度;重点合作领域

中图分类号:F121.3 文献标识码:A DOI 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8.08.012

Abstract: To strengthen agricultural cooperation and communication between Beijing and Tianjin to take the lead in realizing modernization was an important grasp to promote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modern agriculture among Beijing, Tianjin and Hebei region. Using the statistical yearbook data, the agricultural industrial isomorphism between Beijing and Tianjin was quantitatively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re was still much room for optimization of Beijing and Tianjin modernized urban agriculture structure and further cooperation. Combined with the status of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of Beijing and Tianjin,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key industries in Beijing and Tianjin modern agriculture was carried on, and on such basis, future key fields of Beijing and Tianjin modern agriculture cooperation were proposed, in order to provide a scientific basis for accelerating industrial tie-in and achieving win-win cooperation of Beijing and Tianjin modern agriculture.

Key words: Beijing and Tianjin; measurement of agricultural industrial structure; key fields of agricultural cooperation

隨着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以来,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成为研究热点。最近八部委联合发布的《京津冀现代农业协同发展规划(2016—2020年)》中提出,力争到2020年,京津冀现代农业协同发展取得显著进展,京津农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京津地区拥有北京的首都优势、天津的港口优势,人多地少,土地和劳动力等要素价格较高,在第一产业合作方面具有较为广泛的现实基础。作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两大都市,均致力于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近年来两地也一直在推进农业领域方面的合作。从很大程度上说,加强京津两地农业对接交流合作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是推动京津冀现代农业协同发展的重要抓手。

因此,不同于国内大多数针对京津冀三地现代农业协同发展的研究,本文从京津两地农业产业协作的视角,在测度京津农业产业结构趋同程度的基础上,结合区域农业实际情况和发展趋势,比较分析两地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重点产业,并提出未来京津都市型现代农业合作的重点领域,在研究视角和研究内容上有所创新。

1 京津农业产业结构测度分析

产业结构趋同是指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表现出的区域间产业组成类型、数量比例、空间分布、关联方式等方面演进变化趋于一致,结构差异逐步缩小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区域经济资源的配置效率,降低区域比较优势,成为区域间产业升级优化和彼此合作发展的瓶颈[1-2]。以下将采用产业结构相似系数来衡量京津两地农业产业结构的相似程度。

产业结构相似系数主要用来分析不同国家或地区之间产业结构同构化的状况[3]。设A是被比较的产业结构系统,B是参照系,记A,B两市间的农业产业结构相似系数为rAB,其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rAB值介于[0,1]之间,该系数值越大,2个相比较区域间产业结构趋同程度越高,反之则表明趋同程度越低。式中,XAi,XBi分别表示A市和B市农业部门i的农业总产值在本市农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例。

(2)式表示A市i部门生产总值/A市农业总产值之和;(3)式表示B市i部门生产总值/B市农业总产值之和。其中X'Ai,X'Bi,分别指A市和B市农业内i部门的总产值;■XA,■XB分别表示A市和B市的农业总产值之和。

本文将农业各部门i取值为1,2,3,4,5,分别表示农业、林业、牧业、渔业和农林牧渔服务业,则可分别计算得到北京和天津2006—2014年5个农业产业生产值所占的比例,然后将其代入公式(1)至公式(3),最后计算得到2006—2014年京津农业结构相似系数及其变动趋势(表1)。

参照相关文献,本文以0.85为标准来判断京津两地农业产业结构相似程度的高低[4]。计算结果显示,2006—2014年,天津与北京农业产业结构相似系数一直很高,均在0.85以上(2006—2012年相似系数值均超过0.92),京津农业产业同构现象显著,说明两市农业内部结构趋同,互补性不强,产业布局不尽合理,分工弱化,两市农业的不良竞争性远远大于良性协同性。一方面,是由于长期以来两地考虑自身利益过多,合作意识不强,产业定位存在各自为政的情况,导致两地的资源优势与区位优势没能协同发展;产业结构自成体系,区域协作分工不明显,难以形成区域整体竞争力和具有层次结构的产业聚集,也影响了京津两地农业产业对接的发展进程,造成一定范围内的产业趋同。另一方面,北京和天津同为我国北方的大都市,在农业产业结构和发展方向上比较趋同,都是以高质、高效、多业态为主要标志,以基础完善、科技领先、产业高端、装备现代、人才一流为主要标准,实现农业的多功能深度开发。其中,籽种农业、观光农业、设施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是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的特色主导产业,天津种源农业、设施农业、农产品加工物流业、休闲农业等都市型现代农业体系也已基本形成并发展迅速。因此,两地经济主体通过不同的途径实现各自的产业结构高度化,理性选择了相似的主导产业也是导致两地农业内部结构趋同的重要原因。

然而,京津农业产业结构虽然呈现较高的趋同性,但是两地农业结构相似系数值在2006—2014年总体上是不断下降的,说明农业产业趋同度或农业结构同构化程度是持续减小的。从农业内部结构看,由于资源禀赋的差异性,尽管京津两地种植业和畜牧业在农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例均排在前2位,但北京林业产值所占比例一直保持增长趋势,渔业产值比例较小,而天津渔业产值比例增长较快,林业产值比例很小。“十二五”以来,京津两市处于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转型阶段,除籽种农业、设施农业等主导产业稳定增长,北京产业融合速度加快,创意农业、农产品流通业、会展农业等融合性产业也得到一定发展,农业产业向专业化、产业化、特色化和唯一性方向发展,传统产业比例逐步下降,特色、高端、高效产业比例逐步上升。近年来,天津市加快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大力发展节水、绿色、高效的都市型农业,努力建设京津菜篮子产品供给区、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和农产品物流中心区,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在农业产业布局和结构调整方面,重点发展种源农业、生物农业和特色高档优势农产品生产,积极推进农业向二三产业延伸[5]。随着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自2014年起京津农业协同发展进入了向纵深发展的实质性阶段,开展了区际间产业分工合作,区际间农业产业关联度得到提升,农业产业协调性也正在进一步增强。通过调整各自农业主导产业及其内部结构,京津区域间最终能实现农业产业整合和整体优化。

2 京津都市型现代农业的重点产业分析

2.1 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重点产业

根据资源优势、市场导向、经济效益、关联效应、技术进步、可持续发展、充分就业、高附加值等重点产业的选择原则,结合北京农业的发展趋势,北京市的重點产业包括籽种农业、设施农业、农产品加工业、生态经济产业、休闲农业和鲜活农产品物流配送业。

2.1.1 籽种农业 种业是北京具有绝对优势的产业。北京的专用玉米育种技术和杂交小麦育种技术已位于全国前列,蔬菜育种技术处于全国领先水平;北京市种猪、种鸡、奶牛等良种质量和性能在全国位居前列,畜禽良种产品覆盖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2013年,北京种业销售额达102.8亿元,销往外地收入占60%,初步确立了全国种业科技创新中心、企业聚集中心、交易交流中心和种业发展综合服务平台“三中心一平台”地位。

2.1.2 设施农业 北京设施农业已具有相当的规模,约占全市耕地面积的8%。2013年,北京市设施农业总面积达到1.9万hm2,设施农业中蔬菜播种面积3.9万hm2,占全市蔬菜播种面积的62.9%;设施蔬菜(含食用菌)总产量115.26万t,占全市蔬菜总产量的50.8%,有力保障了冬淡季蔬菜供给。2013年,设施农业总产值超过57亿元,吸纳本市农户就业26万人,成为郊区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

2.1.3 农产品加工业 北京农产品加工业快速发展。目前,已建立15个国家级农产品加工业示范基地,13家农产品加工创业基地,42个重点农产品加工业小城镇,整体盈利能力、产业集聚效应进一步增强;知名品牌逐渐增多,有涉农中国驰名商标27件,北京市涉农著名商标112件,华都肉鸡、鹏程肉食、德青源鸡蛋、三元牛奶等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提高。到2013年底,北京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共有204家,固定资产1 105.9亿元,销售收入3 595.2亿元,净利润80.5亿元[6]。

2.1.4 生态经济产业 (1)生态健康种植业。生态健康种植业是“绿色北京”重要组成部分。北京立足有限资源,持续加强“菜篮子”工程建设,已形成“两区、两带、多群落”的设施农业新格局,以大兴、房山、顺义、通州和平谷5个区为主的设施农业生产基地,有力保障了首都“菜篮子”市场供应。同时,实施“安全农业”品牌战略,健全农业标准化体系,北京“三品”认证产品占农产品生产量近40%,生产基地农产品合格率处于全国前列。

(2)生态健康养殖业。北京畜禽规模养殖水平较高,畜牧业总产值占全市农业总产值接近50%。截至2013年,北京已建成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场1 907家,规模化养殖比例分别为生猪70%、奶牛90%、肉禽85%、蛋禽80%。培育出了首农、顺鑫、正大等一批农业龙头企业,畜牧业呈品牌化发展。同时,推进“三节两高”水产健康养殖模式,实施标准化池塘改造,推行“三节两高”的工厂化养殖模式,形成了以冷水鱼和观赏鱼为特色品种、增殖放流为特色的健康渔业养殖体系。

2.1.5 休闲农业 经过20多年的发展,北京市休闲农业快速发展,呈规模化发展态势。近几年推出了农业嘉年华、“农田观光季”、“农产品流通季”、特色农业节庆等系列活动,开展了“北京最美乡村”评选、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乡镇创建、星级园区(企业)评定等系列工作,创建了一批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全国最具魅力乡村、“中国美丽田园”,北京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品牌化、高端化、规模化发展水平显著提高。2013年,全市农业观光园、民俗旅游共接待游客3 751万人次,同比增长3.2%;实现总收入37.6亿元,同比增长4.4%。

2.1.6 农产品物流配送业 农产品物流配送业是保障北京市菜篮子的重点产业。近几年,北京市大力推进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实现了全市农产品供应货源充足、价格基本稳定。在产销对接方面,北京市与河北省签署了蔬菜等鲜活农产品产销合作框架协议,各区县也与外埠蔬菜生产县市签订合作协议,建立了稳定持久的蔬菜产销合作关系。同时,全市大力开展“农超对接”和“农餐对接”。此外,北京市不仅建有一批年交易额在亿元以上的大型农副产品批发市场,还有中小型农产品交易市场、农贸市场、路边集贸市场等,且市场的单体规模也在迅速扩大。

2.2 天津都市型现代农业重点产业

天津都市型现代农业将按照全产业链构建模式,重点发展种源农业、设施农业、健康水产养殖业、特色农产品种植业、农产品加工物流服务业和休闲农业为核心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2.2.1 种源农业 近年来,天津现代种业发展成果明显。到2014年累计建成种业基地10个、种畜禽场52个以及6个国家级水产原良种场、16个省级水产良种场。培育发展了包括科润、奥群牧业、天隆、中天大地等一批“育繁推一体化”标志性种业企业,形成了黄瓜、花椰菜、大白菜、芹菜、生猪、奶牛、肉羊、海淡水鱼虾等优势种业,种业产值逐年增加[7]。2014年,全市农业种业产值达27.48亿元。黄瓜、大白菜、花椰菜、粳稻等农作物新品种良种覆盖率达到98%以上;生猪、奶牛、蛋鸡、肉鸡的良种覆盖率已分别达到100%,100%,100%,99%,肉羊杂交改良率达50%以上[8];淡水养殖良种覆盖率达60%以上。

2.2.2 设施农业 作为“菜篮子”工程建设的重要内容,天津设施农业取得了重大成效。目前,全市蔬菜自给率超过124%、牛奶自给率182%、水产品自给率达到149%,在京津沪三大直辖市中排名第一。2014年,设施农业总面积达到3.7万hm2。2014年工厂化养殖规模达到100万m2,占全国的1/6;观赏鱼池塘养殖面积达到0.4万hm2,其中设施化养殖面积15万m2。2014年完成设施农业提升面积1.03万hm2,开展国家级设施园艺标准园创建项目,共创建蔬菜标准园22个、瓜果标准园7个,总面积超过0.13万hm2,基本实现了“六统一”管理。

2.2.3 健康水产养殖业 天津市年良种苗种生产能力达200亿尾,良种覆盖率达92%以上,并辐射全国。天津水产品养殖主要集中在西青、津南、武清、宝坻、滨海新区、静海、宁河和蓟县8个区县,2013年,这八区县产量占天津市水产总量的93.9%。目前,已形成以休闲垂钓、观赏鱼养殖、种源渔业为主的环城四区现代渔业体系,以设施渔业和增殖渔业为主的滨海新区现代渔业体系,以大面积池塘生态渔业为主的宝坻、静海、宁河、武清、蓟县五区县淡水产品供应基地[9]。2014年全市渔业经济总产值达到96.2亿元,约占农业总产值的18%,渔业二三产业产值占渔业经济总产值的比例达15%。

2.2.4 特色农产品种植业 自“十二五”以来,天津市优质高效作物种植规模不断扩大,种植品种不断优化。2014年,天津市高效经济作物和优质品种分别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80%以上和90%以上,基本形成了20万hm2以上优质粮食、6万hm2以上优质蔬菜、2.7万hm2以上优质果的优势产业区、产业带。天津特色农产品种类繁多,如小站稻、宝坻三辣、沙窝萝卜、大港冬枣、台头西瓜等多种地域品牌的特色农产品;并已形成一批初具规模的优质特色种植区域。全市“一村一品”特色专业村镇和特色产品不断发展壮大,其中,特色专业村镇发展到300个,符合农业部一村一品标准村146个,“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21个;全市列入农业部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产品7个、地理标志集体商标9个、地理标志证明商标21个、地理标志保护产品13个、农产品地理标志等级产品6个。

2.2.5 农产品加工物流服务业 借助滨海新区开发开放以及优越的区位优势、港口优势,以天津地产原料和国内外原料为依托的农产品加工业高速发展,一大批著名农产品加工产业集团落户天津,有效带动了天津地产农产品加工增值,形成了以食品加工制造业为主体的城乡一体化格局。2013年天津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已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13.03%,与农业产值之比为8.38∶1。农产品加工业销售收入和利润总额占规模企业比例由2011年的9.87%和7.73%分别提高到2013年的12.43%和13.6%。

目前,天津市已建成大中小型农产品专业、综合、贸易等市场190余个,已成功搭建起批发市场网络,同时冷链物流设施逐步完善,对大宗农副产品的生产、加工和配送等产生了较大影响。截至2013年底,天津市冷库存量大约70万t,占华北区域的18.9%。此外,以农超对接、社区直营为代表的新型农产品流通组织模式也发展迅速。

2.2.6 休闲农业 经过近20年的发展,天津休闲农业结构不断优化,功能日益拓展,品牌影响不断提升,区域布局也渐趋合理。从2013年起至今,天津重点实施休闲农业“9123”载体建设计划,规划建设了9条休闲农业精品线路,打造10个休闲农业精品示范园,改造提升200個休闲农业特色村点,培育300个休闲农业经营户,以此作为产业载体,培育休闲农业精品项目,全面提升天津休闲农业的品质和档次[10]。2014年,全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经营户达到2 510家,其中星级示范户1 428家,直接从业人员逾5.28万人,带动26.1万农民就业,接待游客1 473万人次,实现直接收入10.5亿元,农副产品销售及旅游综合收入39.6亿元,年接待人次和综合收入连续5年年增长速度达到30%左右。

3 京津都市型现代农业协作方向与重点合作领域

坚持“资源共享、互利共赢、取长补短、共同发展”的原则,充分利用各自的农业产业基础条件、资源禀赋特点和比较优势,突出大城市农业功能定位,重点在现代种业、农产品产销体系、农产品加工业、农产品现代物流业、休闲农业和农业科技创新等现代都市型农业建设领域加强合作和交流,形成功能互补、产业联动、区域协同、共赢发展的区域农业合作格局。

3.1 现代种业合作

种业已成为京津两地的高端高效和优势重点产业。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京津两地共同建立稳定的种业合作发展长效机制,加快人才资源、科研资源、种业资源和市场资源的创新整合,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推动两地在种业研发、种业市场、种业贸易与服务、种业管理与执法、种业科技成果交流等领域的合作向纵深发展。充分发挥北京种业科研机构和种业企业多、科技人才聚集的优势以及天津特色品种资源优势,利用好天津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建设的契机,围绕京津特色种业产业,建设现代特色种业育繁种基地,着力打造京津特色品种的“种业硅谷”,共同做大做强现代种业,提升其在华北乃至全国的影响力。加快构建区域产学研结合、育繁推一体化的现代种业体系。依靠自主创新,推进企业为主体的商业化育种机制创新,鼓励种子企业走联合、兼并重组等整合资源之路,建立从资源到品种的育种创新链,提高品种创新能力、企业竞争能力和供种保障能力。加快两地种业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应用,整合集中科研力量和各方资源,在关键农作物品种培育上组织联合攻关。加强两地种业联合执法,并全面加强种业知识产权保护,建立鼓励创新、保护创新的制度环境。

3.2 农产品产销体系合作

以推进一体化为重点,深化京津农产品产销体系合作,调整京津农业产业发展布局,加强该区域农业资源的融合与有效利用,实现优势互补。围绕特大型城市消费市场特点,着力推进蔬菜、水果、畜禽、水产等农产品产销合作,给予特色农产品市场准入、绿色通道、市场营销等方面支持。以建设环京津绿色、高档、特色菜篮子供给区为契机,以开拓特色农产品市场作为切入点,整合京津农业资源,鼓励两地企业开展农业项目合作,开展精品农业示范建设。适应两市农产品市场需求,共同推进农产品市场体系和冷链物流建设,确保京津双城农产品市场供应。鼓励大型商贸龙头企业、连锁经营企业在两地相互投资,开展农批对接、农超对接、农社对接、农校对接、农餐对接等多种形式的直供直销活动和会员制,共同举办名优产品联展,促进农产品品牌建设和消费品市场繁荣。开展商贸流通合作,鼓励联合举办展销活动,引导企业参与天津口岸地区建设和物流企业互设分支机构,共同打造农产品进出口贸易的新高地,引领两市涉农企业“走出去”。共同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和农产品标准化建设合作。推进农产品联合检验检疫、认证互认制度、食品安全信用制度和可追溯制度建设,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保障京津两地的食品安全。

3.3 农产品加工业合作

围绕粮油、肉类、水产品、奶制品、蔬菜、果品等农业主导产业,提高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效应,加强京津绿色、高档、特色的产地农产品加工业合作。整合京津特色农产品优势资源,以消费者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做强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在区域规模化生产基地、园区,扶持发展基于配送物流需要的产地初加工、基于观光休闲需要的餐饮加工和旅游休闲产品加工等,延伸特色农产品产业链,力争每类特色农产品都能形成一条全产业链经营。依托两地工业园区、农业园区,协同建设并改造提升一批农产品加工及物流配送综合示范园,共同打造京津农业产业化合作示范园区,形成产业集群示范。在天津蓟州、静海、武清等地建设农产品加工产业园区,积极承接北京农产品加工产业的转移。重点扶持建设一批农产品加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示范企业,提高信息及服务水平、开发系列新产品,企业规模、带动能力、盈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显著提升,并通过管理创新、营销模式创新扩大品牌的影响力,提升附加值和竞争力。共同带动一批原料基地和专业合作社的建设和发展,使农产品的加工增值水平跃上新台阶,农业产业整体竞争力明显提升。依托北京市农产品加工业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孵化基地和天津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基地,强化科企合作,加强农产品加工技术升级、精深加工研发、储藏保鲜技术、现代物流技术、加工设备研发等领域的联合攻关,加速农产品加工企业产业技术更新、产品研发,推动两地农产品加工业的快速发展。

3.4 农产品现代物流业合作

利用天津建设北方国际物流中心和农产品物流中心区的契机,依托京津之间快捷铁路和公路基础设施,深化北京陆路口岸与天津海港口岸直通合作,加快京津综合集疏运体系建设。以功能互补为重点,加强京津区域农产品现代物流合作,促进设立区域农产品物流标准体系,推进京津高速公路联網收费,共建大型农产品物流园区和物流枢纽,并向上下游延伸产业链条。以现有的农产品市场为抓手,重新规划并完善京津区域农产品交易集散中心建设。整合现有农产品运输配送企业,合理布局建设具有现代化物流设施、辐射范围广的农产品物流加工配送基地,构建高效、绿色、便捷的京津区域物流配送网络,提高农产品流通运营效率。创新和完善京津农产品“绿色通道”政策,在扩大覆盖范围的同时,打造产加销一体化农产品“绿色通道”,形成没有壁垒的农产品流通市场。共同构建布局合理、功能完善、产业集聚的农产品冷链物流产业体系,扶持培育一批具有区域竞争力的冷链物流载体,建设区域性冷链物流配送中心,打造京津冷链物流配送新格局。完善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的优化对接,鼓励相关农产品物流企业积极对接电子商务,创新O2O服务模式。加快推进农产品物流园区、农产品加工与配送基地信息化建设,提升物流企业信息技术应用水平,推进农业物联网与云计算、大数据、大系统等技术的融合发展,从而实现两地农产品生产供应商、批发零售商及客户的跨地区有效连接,实现京津农产品物流品质监控动态化、物流组织有序化。

3.5 观光休闲农业合作

休闲观光是都市型农业的重要功能,也是现代农业高附加值的重要体现。随着城乡居民回归自然、休闲娱乐和体验农耕文化需求的日益增长,京津两地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合作大有可为。要实现两地农业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需整合并充分挖掘两地休闲观光农业资源,突出各自特色,构筑区域休闲农业观光旅游的公共服务平台,共同开发农业休闲观光精品旅游线路和旅游产品,联合开展旅游营销与宣传,从而实现线路贯通、市场开拓、品牌聚集。推动建立实质性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合作新机制,加强两市旅游人才培养合作,促进两市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从业人员整体素质的提高。打造休闲观光农业战略联盟,加大两地旅游企业的联合发展,实行交流管理联盟机制,大大激发区域内各类农业休闲观光景点的经营积极性,做大新兴景点,做强优势景点。建立联合信誉信息系统和旅游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机制,共同营造良好的旅游环境。

3.6 农业科技创新合作

整合两地农业科研院所、高校和涉农企业等科研力量,合理优化配置科研资源,共同创新扩展农业科研的合作方式与领域,加快建设农业科技创新平台,有效形成强势的科研合力以及农业技术区域创新和扩散体系,加速农业科技合作研发推广、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推进建立京津农业科技创新联盟,联合申报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共同建设示范基地,共同搭建农业科研重点实验室和农业工程技术中心等公共科技平台,开展重点领域联合攻关,发挥各方比较优势,重点围绕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新设施推广,动植物疫病联防联控,节水农业、循环农业、低碳农业发展,全产业链可控型精品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城郊型多功能休闲农业,以及农业物联网技术应用等领域开展科技合作和协同创新。并构建两地农业科技专家咨询库、农业新技术新品种信息库等共享数据库及有利于技术协作研发的网络平台,实现农业科技资源的开放共享[11]。

参考文献:

[1]李欣广.产业对接理论与产业结构优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2]杜芳.区域产业结构趋同问题研究:以晋冀蒙地区为例[J].经济研究参考,2011(47): 61-66.

[3]侯秀芳,王栋.京津冀产业结构比较研究与发展对策[J].商业时代,2014 (28):119-120.

[4]韦素琼,陈艳华,耿静嬛.基于相似系数和R/S分析方法的闽台产业同构性[J].地理研究,2010,29(3):491-499.

[5]金慧英,毛晓雅,芦晓春.渤海湾畔新农路——京津冀协同发展下的天津现代都市型农业[N].农民日报, 2014-10-09.

[6]北京市农村工作委员会.北京市“十二五”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规划[EB/OL].[2018-05-03]. http://www.bjnw.gov.cn/zfxxgk/fgwj/zcxwj/201202/t20120206_291888.html.

[7]天津市發展改革委.天津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十三五”规划等11个市重点专项规划[EB/OL].[2018-05-03].http://www.tjdpc.gov.cn/zwgk/fzgh/zxgh/201706/t20170612_65831.shtml.

[8]陈琼,李瑾.天津市畜牧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的定量测算与分析[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7(4):36-40.

[9]佚名.加快发展方式转变 促进渔业可持续发展——各地渔业“十二五”成就荟萃(九)[J].中国水产,2016(9):28-29.

[10]张蕾,史佳林,张明亮.天津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现状研究[J].天津农业科学,2013,19(1):63-67.

[11]苗润莲,张红,胥彦玲,等.京津冀现代农业区域一体化的功能定位及关键问题研究[J].江苏农业科学,2015(10):520-523.

猜你喜欢

京津
慈善工作者文艺作品展示:韩京津绘画作品选
底价28亿首创集团拟出让“京津大动脉”60%股权
“股权投资的黄金时代”分享会圆满结束
家庭资产配置与股权投资黄金时代分享会成功举办
澳中地产业圆桌会议在京圆满召开
京津城际ATP光电隔离盒的国产化研究
京津城际及其延伸线信号接口方案研究和应用
京津城际MSTT元素封锁故障攻关
邱县:打造京津食品产业转移最佳承接地
论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对改善民生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