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介入溶栓术与动脉取栓术治疗急性下肢动脉血栓的临床疗效比

2018-11-09陈洪伟楼文胜张雷杨

关键词:二聚体溶栓血栓

陈洪伟,楼文胜,张雷杨*

(1.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南京市第一医院)心胸血管外科,江苏 南京 210006;2.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南京市第一医院)介入血管科,江苏 南京 210006)

急性下肢动脉血栓是指栓子自心脏或近侧动脉壁脱落,随血流被推向远侧,阻塞动脉血流,导致肢体缺血以至坏死的过程[1]。患者发病后,会快速出现疼痛、皮色苍白、皮温下降、感觉异常及运动障碍等症状,如治疗不及时或不当,会导致肢体缺血坏死,严重时需截肢。目前,临床对于急性下肢动脉血栓的治疗,主要有动脉切开取栓术、介入溶栓术、超声血栓消融术等方案,本文对动脉切开取栓术与介入溶栓术的临床疗效进行研究对比。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及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入组的研究对象为我院收治的急性下肢动脉血栓患者,选取我院2014年1月~2018年6月收治的单下肢病变109例。按照治疗方法分组,将接受动脉切开取栓术治疗的42例患者设为实验组,其中男22例,女20例;年龄22~66岁,平均(52.5±4.8)岁;将接受介入溶栓治疗的67例患者设为参照组,其中男35例,女32例;年龄24~68岁,平均(53.8±4.7)岁;两组患者的资料数据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实验组予动脉切开取栓术,腹股沟纵向切口,暴露股总、股浅、股深动脉,在股总动脉采用横切口,采用Fogarty球囊导管取栓,待远端回血良好,近端喷血明显后,确定取栓完毕;必要时同法腘动脉再次取栓。

参照组予以介入溶栓术,在患肢对侧股动脉进行穿刺造影,置入溶栓导管至血栓栓塞处,取15~25万U尿激酶推注其中,之后静脉泵入25~50万尿激酶/24 h,同时每日两次皮下注射4100 U低分子肝素,直至复查造影显示血管通畅。

1.3 评价指标

①24 h的完全复通率。②D-二聚体水平。③并发症发生率:包括切口血肿、感染等。④复发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21.0对研究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处理,当P<0.05时表示组间的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实验组患者在24 h末的完全复通率显著高于参照组,复发率低于参照组,但参照组的并发症发生率要低于实验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D-二聚体水平对比无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治疗结果对比(%,±s)

表1 两组患者的治疗结果对比(%,±s)

组别 例数 完全复通率 D-二聚体水平(mg/L) 并发症发生率 复发率低实验组 42 95.24%(40/42) 1.42±0.41 28.57%(12/42) 2.38%(1/42)参照组 67 80.60%(54/67) 1.35±0.38 7.46%(5/67) 14.93%(10/67)x2/t 4.6631 0.9079 8.7385 4.4775 P 0.0308 0.3660 0.0031 0.0343

3 讨 论

急性下肢动脉血栓起病急、进展快,愈后差、致残率高,有研究显示该病的病死率可达10%[2]。其临床治疗应遵循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的原则。动脉切开取栓术的最佳时机是在发病12h内,可以尽快恢复患肢血供,以降低截肢风险,但具有一定的创伤,导致其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介入溶栓疗法的创伤性较小,通常不会对动脉血管内膜造成损伤,比较适用于小腿远端动脉侧支与腘动脉部位的血栓[3]。

此次研究发现,实验组患者的完全复通率高于参照组,复发率低于参照组,参照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实验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D-二聚体水平对比无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这一结果说明两种疗法各有优势。

综上所述,应用介入溶栓术与动脉取栓术治疗急性下肢动脉血栓均可获得较好的效果,二者各具优势,故可对针对患者的实际病情来选择最佳的治疗方案。

猜你喜欢

二聚体溶栓血栓
防栓八段操 让你远离深静脉血栓
降钙素原、D-二聚体联合SOFA评分对脓毒症预后的评估价值
动静脉联合溶栓及机械取栓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观察
VIDAS 30荧光分析仪检测血浆D-二聚体的性能验证
不孕症女性IVF助孕前后凝血四项及D二聚体变化与妊娠结局
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降解物水平与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相关动脉自发再通的相关性研究
急性脑梗死动脉溶栓治疗后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
三种血栓各有堵点
阿司匹林对“红血栓”无效
三种血栓各有堵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