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成语中的饮食文化

2018-11-08曹春华

关键词:形容古人比喻

曹春华

先哲有言“民以食为天”“食色,性也”,饮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第一要素。

饮食成语指和饮食相关的,构成凝定、风格典雅、含义精辟、习用已久的固定词组。

中国历史悠久,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因而形成了丰富多彩、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当然饮食文化的每一步前进,都能在成语中找到印迹——从生食到熟食,从不定餐到定餐,从炊具到餐具,从饮食到艺术……在这些丰富多彩的饮食成语中,我们不仅能感受到古代社会生活的画面,还能体味古人的精神追求和价值判断”。

一、由成语看古人对食物的形容

古人从果腹之初,就十分注意对可以食用的物类,制作的方法,制成的品种和食用的方式方法与礼仪等进行研究或总结,积累了丰富的饮食文化。随着食物种类的丰富,对其描绘的方法也越来越多种多样。

(1)直接形容食物色、香、味

“香脆可口”“咸甜适中”“五味俱全”“质嫩爽口”“麻辣鲜香”“香甜软糯”,这类成语分别从色香味质的角度直接呈现食物的特点,冲击着读者的视、嗅、味、触等感官,当然会勾起人们的食欲。

(2)用材质写食物

【凤髓龙肝】稀有而珍贵的东西,比喻珍奇美味。

【雕蚶镂蛤】蚶:海产动物,肉味鲜美;蛤:蛤蜊。这两种属食材。雕、镂:雕刻,指精细加工。现指精致而好吃的食物。

【膏粱锦绣】膏、梁:肥肉和细粮。泛指美味的食物;锦绣:精致华丽的丝织品。形容富贵人家衣食精美的奢华生活。

(3)用产地写食物

【山珍海味】山野和海里出产的各种珍贵食品。泛指丰富的菜肴。

【水陆毕陈】水陆:指水陆所产的珍贵食物。各种山珍海味全都陈列出来。形容菜肴丰富。

【山肤水豢】本指山上水中出产的美味食物。后泛称美味。

【山肴野蔌】山肴:拿山野里打来的鸟兽做的菜,俗称“野味”;蔌:菜蔬指山中的野味和野菜。

(4)运用感受写食物

【油而不腻】【其味无穷】【口齿留香】【垂涎欲滴】这类词语通过对人们饮食感受的描绘侧面写出了食物的美味。

(5)运用修辞写食物

【香飘十里】运用夸张手法写食物香气浓郁。

【食前方丈】方丈:一丈见方。吃饭时面前一丈见方的地方摆满了食物。用夸张手法形容吃得阔气。

【啮檗吞针】檗:俗称黄柏,味苦。啮檗:食用黄檗,比喻食物之味如黄檗之苦。吞针:将针吞下,比喻食物极难人口。形容食物难以下咽。

【食玉炊桂】吃的东西像玉一样贵重,燃料同桂木一樣珍贵。比喻手法形容物价昂贵,生活艰苦。

(6)运用人们吃食形态来形容食物

【津津有味】津津:兴趣浓厚的样子。指吃得很有味道或谈得很有兴趣。

【咂嘴舔唇】一面吃还一面砸吧着嘴巴,舔着嘴唇。形容贪馋的样子,亦表示食物味道美好。“咂嘴咂舌”与其有同工之妙。

【垂涎欲滴】还未吃到食物口水就要滴下来了。形容非常馋的样子。

【大快朵颐】“大快”,即非常痛快;“朵”,是动的意思;“颐”,脸颊。鼓动腮颊,大吃大嚼。指痛痛快快地大吃一顿。

(7)运用餐具来衬托食物

随着工业的发展、精美餐具的出现,人们逐渐注意用不同的餐具来盛装不同食物,既凸显食物的不一般,更以此炫耀自己的身份与地位,

【瓦器蚌盘】陶土做的食器,蚌壳制的盘子,泛指粗劣的器皿,形容生活困苦。

【象箸玉杯】象箸:象牙筷子;玉杯:犀玉杯子。泛指精美的器皿,形容生活奢侈。

【铜盘重肉】贵重的食器装着丰盛的饭菜。引申指特殊恩宠。

【禁鼎一脔】御用鼎器中的一块肉。比喻珍美之物。

二、由成语看古人的饮食演变

(1)从生食到熟食的进化

《礼记·曲礼》云:“古者未有火化,食草木之实、鸟兽之肉,饮其血、茹其毛。”远古先民的这一饮食习惯特点,我们从“腥臊恶臭”“茹毛饮血”“生吞活剥”等成语就可以看出。

《礼记·曲礼》又云:“后圣有作,然后修火之利,以炮、以燔、以烹、以炙,以为醴酪。”据考证,远古人类在旧石器时代就已经发现和使用火,特别是人工取火的发明,使人类随时都可以吃到熟食。熟食的推广,扩大了食物的来源和种类,使人类最终摆脱了“茹毛饮血”的时代。熟语“不食人间烟火”原是道教称“神仙或修道者不吃熟食。现比喻人有出世之意。”这一词语的使用,说明当时的人已将不吃熟食视为另类了。另外像“釜底抽薪”“曲突徙薪”“寒食禁烟”等成语都表明了人类熟食的习惯。

(2)从不定餐到定餐的改变

在远古漫长的历史时期里,物质极度匮乏,人类像荒野动物一样,完全依赖于大自然而生活,随时随地、或多或少地进食,是没有什么一日几餐的概念的,始终处于时饥时饱状态。

秦汉以前,我们的先祖开始每天有规律地吃两餐。第一顿饭叫朝食,又叫饔。一般是上午九点到十一点之间。第二顿饭叫晡食,又叫飧。一般是下午三点到五点之间。成语“饔飧不继”就很好地证明了这一点。”成语“断齑画粥”出自《湘山野录》:“范仲淹少贫,读书长白山僧舍,作粥一器,经宿遂凝,以刀画为四块,早晚取两块,断齑数十茎啖之。”说的也是一日两餐。

汉代以后,一日两餐逐渐变为三餐或四餐,但也仅限于皇室和诸侯。到了宋朝,因为经济发达,物质富足,国家取消了“宵禁”,老百姓晚上有了活动的自由,夜市可以热闹到天亮,加之家里粮食增加、不愁没吃的,增加了一顿晚餐,于是一日三餐得到固定、发展并坚持到了今天。成语“一日三餐”的说法也才得以流传。

(3)从温饱到美食的讲究

随着青铜器的出现和使用,烹饪方法逐渐变得丰富多样。秦汉以后经历代烹饪家和美食家的探索与创新,名馔佳肴丰富多彩,各类食谱纷纷问世。中国饮食文化把烹饪和饮食视为艺术,讲究色、香、味、形的完美统一,美食还要配以美名、美器等,人们对饮食逐渐讲究起来。

【尝鼎一脔】是古人以鼎烹饪食物的最好佐证。

【牛鼎烹鸡】出自南朝宋范晔的《后汉书·边让传》:“函牛之鼎以烹鸡,多汁则淡而不可食,小汁则熬而不可熟。”这一成语包含了古人对食物鲜美醇汁的追求。

【秀色可餐】以饮食来形容妇女美貌或景物优美,从另一个侧面流露出古人对饮食色、香、味、形的追求。

【列鼎而食】【钟鸣鼎食】不仅讲究食物的丰富,还强调饮食时的氛围,则是豪门贵族的奢侈生活了。

(4)从饮食到文艺的融通

饮食与诗、画具有同构性,钟嵘曾用“滋味”揭示中国诗歌的特质,司空图以“咸酸外之味”来表达对文学作品的审美体验。古人同样喜欢以饮食类成语来形容文学作品。

【脍炙人口】脍:切细的肉;炙:烤熟的肉。脍和炙都是人们爱吃的食物。指美味人人爱吃。比喻好的诗文受到人们的称赞和传诵。

【别有滋味】滋味一词最初用来形容饮食,“别有滋味”则泛指文学艺术的情调、意蕴另有种动人的美感和趣味。

【残膏剩馥】膏:油脂;馥:香气。比喻前人留下的文学遗产。

【余味无穷】不仅仅指可口的食物,亦形容美妙的诗文、歌曲耐人回味。

三、由饮食成语体味古人的价值判断和精神追求

随着饮食文化的发展,先民们逐渐将一些饮食类成语运用于除饮食之外的其他方面,从不同的使用中我们可以一窥先民的价值判断和精神追求。

(1)以饮食喻人之贫富

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里,吃饱、穿暖成为当时人民最基本也是最迫切的想法,,在普通下层人民眼中能吃饱、穿暖就是生活富裕的象征,是只有少数人才能享有的幸福。人们也就习惯从饮食来辨别家庭贫富、生活好坏以及个人的身份地位。这样的成语不在少数。

【靡衣玉食】华丽的衣服,精美的食物,比喻豪华奢侈的生活。

【饮冰食檗】喝凉水,吃苦物。比喻生活极为艰苦。

【清灰冷灶】很久没有生火做饭,比喻生活贫困。

【鹑居觳食】觳:待母哺食的幼鸟,它不挑拣食物。如鹌鹑一样居无定所,像幼雏一样饥不择食。比喻生活俭朴,不求享受。

(2)以饮食喻人之处境

【糟糠之妻】糟糠:穷人用来充饥的酒渣、米糠等粗劣食物。借指共过患难的妻子。

【啮雪吞毡】语出班固《汉书·苏武传》,嚼雪吞毡毛以止渴充饥,指为坚持气节而处于艰苦的境遇。

【含哺鼓腹】哺:口中所含的食物;鼓腹:鼓起肚子,即饱食。口含食物,手拍肚子。形容太平时代无忧无虑的生活。

【豆剖瓜分】像瓜被剖开,豆从荚里裂出一样。比喻国土被分割的境况。

(3)以饮食喻人之特征:

【酒虎诗龙】比喻嗜酒善饮、才高能诗的人。

【高阳酒徒】高阳:古乡名,在今河南杞县西南。秦末郦食其即此乡人,对刘邦自称“高阳酒徒”。用以指嗜酒而放蕩不羁的人。

【斗酒百篇】饮一斗酒,作百篇诗。形容才思敏捷的人。

【天桃秾李】《诗经·周南·桃天》:“桃之天天,灼灼其华。”又《诗经·召南·何彼禯矣》:“何彼禯矣,华如桃李。”两诗以桃李之花兴新人之美。后多以“天桃秾李”为赞颂新人年少俊美之辞。多用为对人婚娶的颂辞。

(4)以饮食喻人之德行

孔子曾称赞颜回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而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这里孔子从颜回饮食简单看出其安贫乐道的品行。将饮食与人物的品行联系起来,成语中不乏这样的例子:

【疏食饮水】意为粗茶淡饭,饮食简陋,语出《论语·述而》,正是儒家安贫乐道思想的体现。

【酒囊饭袋】囊:口袋。装酒装饭的口袋。喻指只会喝酒吃饭而毫无能力的人。

【水米无交】指没有吃过别人一点东西。比喻为官清廉,不妄取民物。

【咬钉嚼铁】牙齿能咬碎铁钉。比喻意志坚强。

【数米而炊】炊:烧火做饭。数着米粒做饭。形容生活困难。比喻计较小利。

(5)以饮食喻做人之道

十九世纪德国心理学家冯特说:“一个民族的词汇和文法本身就能揭示这个民族的心理特点”。“衣食住行”是中国人经常挂在嘴上的四个字,也是我们日常关注的对象,在汉语中就有许多以饮食来教人做人、做事道理的成语。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语出《论语·乡党》,米舂得越精越好,鱼肉切得越细越好。形容做事、做学问要精细。贪多嚼不烂,吃多了消化不了。告诫人们不要盲目求多却难以运用。

【指雁为羹】指着在天空中飞翔的大雁,说要把它做成肉羹。用来嘲笑空想或虚假不实的行为。

【饮水思源】喝水时想到水源,告诫人们为人、做事不能忘本。

【瓜熟蒂落】瓜熟了,瓜蒂自然脱落。告诉人们时机一旦成熟,事情自然成功。

【看菜吃饭】看着菜的多少来吃饭,否则饭没吃完而菜就已经吃光了。启发人们根据具体情况办事。

(6)以饮食喻人之审美观念

中国古典美学的产生与饮食有着密切的关系,人们最初的美感和快感主要来自于美味,即审美欲求从属于物质的欲求。《吕氏春秋·本味》中提到的美的对象,都是色美味鲜的食物。汉语中有许多饮食成语体现出人们追求爱好、休闲娱乐等方面的审美观念。

【断齑画粥】指食物粗简微薄。形容贫苦力学。“不食周粟”,出自《史记·伯夷列传》。形容气节高尚,誓死也不愿与非正义或非仁德的人有瓜葛。这类成语都表达了古代文人积极进取、崇尚节气的人生追求。

【晚食当肉】饿了再吃,味道就像吃肉一样。后泛指不热衷名利。“箪食瓢饮”,一箪食物,一瓢饮料。形容读书人安于贫穷的生活。这类成语表达了古人“穷则独善其身”的人生境界。

【摇尾求食】老虎被关进笼圈里,向人摇尾巴求取食物。比喻人的地位降低,向人乞求。“伴食宰相”,伴食:陪着人家一道吃饭。用来讽刺无所作为、不称职的官员。这类行为则是古人所鄙视的。

四、饮食成语与历史名人

提及饮食文化,就不能不关注历史文化名人,历史上许多文化名人与饮食之间都存有美丽的传说。“东坡肉”就因其酥香味美,肥而不腻,更因东坡之名而闻名。这些美丽的传说在一部分饮食成语中也得到了体现。

前庭悬鱼(羊续),不食周粟(伯夷、叔齐),煮豆燃萁(曹植),南橘北枳(晏子),举案齐眉(梁鸿),鼎鼐调和(傅说),推梨让枣(孔融)……古人或借食物言志,或借食物寓理,彰显了智慧与品格,进一步丰富了饮食文化。

汉语是丰富多彩的,成语是其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借助饮食成语我们可知中华饮食文化的源远流长、丰富多彩。两者相得益彰,一起丰富着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

猜你喜欢

形容古人比喻
动物喻人的惯用语
古人时尚文化秀
买椟dú还珠
古人时尚文化秀
古人时尚文化秀
别无长物
一干二净
古人的过年诗
废寝忘食
比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