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安徽省农村居民收入与消费结构的灰色关联分析
——基于不同收入来源视角

2018-11-08张凤云鲍步云朱晓俊

宿州学院学报 2018年8期
关键词:居民收入消费结构农村居民

张凤云,鲍步云,朱晓俊

滁州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滁州,239000

1 问题的提出

经济新常态背景下,“三农”问题一直是经济发展中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指出,“三农”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李克强总理在2018年两会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也强调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安徽作为农业大省,在新型城镇化推进过程中,有效提高农民收入,改善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与结构至关重要。

国外学者对消费结构的研究始于17世纪末,当时并未明确“消费结构”的具体概念。直至19世纪90年代,Pischke等明确了消费结构的内涵,消费结构的研究体系初步形成[1]。1950年后,学术界开始引入经济模型对消费结构进行实证分析,凯恩斯、杜森贝利、弗里德曼等著名学者相继从边际消费倾向、相对收入、永久性收入等视角展开研究,丰富了相关研究体系。

随着城乡一体化工作的逐步深入,我国农村消费问题日益成为研究热点。国内学者对农村消费结构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消费结构的内部问题、现状、变迁、影响因素以及消费结构与收入、城镇化、经济增长的关系等方面[2-5]。从农村消费升级视角,杨婧、温涛、肖立、徐秋艳等分别运用 ELES、Panel Data、AIDS模型对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结构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尚不合理,有待升级[6-9]。从影响因素视角,杜华章、杨丽、刘晗、刘湖、贾小枚等分别探讨了城镇化、政府公共品供给、预期收入、电子商务等因素对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正向影响[10-14]。

国外学者对消费结构的研究成果十分丰富,较少涉及农村居民消费问题。国内学者的研究多以宏观研究或区域研究为主,在研究内容上,国内学者对消费结构的研究多以实证方法分析收入与消费结构的关系或收入对某项消费支出的影响,针对某个区域,基于不同收入来源视角的研究较为欠缺。本文基于灰色关联理论,拟从不同收入来源视角分析不同类型收入与安徽省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灰色关联度及其差异性,并结合实际,提出优化安徽省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相关对策建议。

2 研究方法

灰色关联分析是一种度量系统动态发展态势的量化分析方法,其核心是:通过刻画系统里各时间序列曲线之间的趋势近似度来判断这些因素之间的关联度。曲线之间变化趋势越接近,相对应的序列之间关联度越大,反之则越小。相对于回归分析、主成分分析等计量统计方法,它既适用于大样本,也适用于小样本,且计算方法简便可行,出现定量结果与定性结果不符的可能性极小,因此,非常适合开展动态趋势分析[15]。具体分为6个步骤:

(1)确定分析的数据序列

确定反映系统行为特征的参考序列(评价标准)X0=(X01,X02,X03…X0n)和影响系统行为的比较数列(评价对象)Xi=(Xi1,Xi2,Xi3…Xin),其中 i=1,2,3…,m,共m+1个数据序列矩阵如下 :

(2)对参考数列和比较数列进行无量纲化处理

为了保证分析结果的可靠性,需要对具有不同的量纲或数量级的原始数据进行无纲量化,常用方法有初值法、极值法等。本文选用初值法,得:

(3)求差序列、最大差和最小差

差序列为:

其中,i=1,2,…,m;k=1,2,...n。

(4)计算灰色关联系数其中 ,Δ(max)= maximax kΔi(k)为最大差;Δ(min)=minimin kΔi(k)为最小差;ρ为分辨系数,ρ∈(0,1],通常取 0.5。得关联系数矩阵:

(5)计算加权灰色关联系数

(6)关联度测度结果分析

通过对加权灰色关联系数γ0i的数值排序,可构建评价要素的关联次序,若 r0i>r0j,则表明比较序列Xi对参考序列X0的灰色关联度大于Xj对参考序列X0的灰色关联度,表明该子项序列与母项序列之间的关联度就越强。

3 安徽省农村居民收入与消费结构的灰色关联分析

3.1 变量选取与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安徽省农村常住居民人均纯收入作为参考序列(母序列)X0,选取农村居民各项消费支出数据序列作为比较序列(子序列)Xi。本文所选数据均来源于《安徽统计年鉴》,考查周期为1997—2016年。具体数据见表1。

表1 安徽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与农村居民消费支出 单位:元

根据表1的数据可计算出反映农村居民贫富程 度的恩格尔系数(见表2),据此,可从温饱、小康、富裕三个阶段来考察收入与消费结构的关联度。即:第一阶段:1997—2000年,温饱阶段;第二阶段:2001—2011年,小康阶段;第三阶段:2011—2016年,富裕阶段。考察不同时期农村居民收入与消费结构的关联度的动态变化,可更好地排除政策、环境等外生变量造成的干扰,使得研究更加具体。

表2 安徽省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情况

3.2 安徽省农村居民收入与消费结构的灰色关联度总体分析

3.2.1 灰色关联度计算

本文借鉴徐璐[16]等做法,用初值法对表1的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见表3),再以安徽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参考序列(母序列),分别以农村居民8项消费支出为比较序列(子序列),利用灰色关联分析法计算各序列之间的灰色关联度。

表3 安徽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与农村居民消费支出无纲量化处理结果

通过对表3数据计算处理得到差序列值以及最大差与最小差。两极最大差Δmax=22.859 7,两极最小差 Δmin=0.000,取分辨率 ρ=0.5,得到灰色关联度(见表4及图1)。

3.2.2 灰色关联度计算结果与分析

由表4可知,r01=0.951 6,r02=0.982 4,r03=0.926 2,r04=0.941 2,r05=0.786 0,r06=0.689 1,r07=0.971 2,r08=0.961 7,即 r02>r07>r08>r01>r04>r03>r05>r06,表明安徽省农村居民收入与农村居民衣着支出、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支出、其他商品及服务支出以及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支出之间的关联度较高,安徽省农村居民收入与农村居民食品、医疗保健、交通通信支出的关联度较弱。

第一阶段(1997—2000年):r居住>r设备>r文教>r食品>r医疗>r交通>r衣着>r其他。由此可见,温饱阶段,农村居民收入与居住、家用设备、教育和食品等项目支出具有较高关联度。表明此阶段为居民从温饱转向小康的过渡阶段。

表4 分阶段安徽省农村居民纯收入与消费结构灰色关联度

第二阶段(2001—2011年):r衣着>r文教>r食品>r其他>r设备>r居住>r医疗>r交通。此阶段,农村居民收入与衣着、文教、食品等支出具有较高关联度,主要是因为随着农村居民收入的增加,农村家庭开始更加注重对衣服款式多样化和质量的追求,食品作为刚需,人们也更加关注食品质量安全问题;文教方面的较高关联度,主要反映了人们对传统受教育观念的高度重视,故消费倾向较大。

第三阶段(2012—2016年):r衣着>r其他>r文教>r食品>r设备>r居住>r医疗>r交通。这一时期,农村居民生活进入到较富裕阶段,农村居民收入与衣着、文教、设备等支出具有较高关联度,表明随着生活不断的富裕,消费支出结构开始向享受型消费转变,除了继续追求衣着款式、质量的消费、加大教育投入、关注食品健康支出外,由于“家电、汽车下乡”等惠农政策、城镇化建设以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等的逐步开展,居民收入用于居住、设备医疗支出比重明显下降。这也反映了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

图1 安徽省农村居民纯收入与消费结构灰色关联度

纵向,第一,收入与食品支出项的灰色关联度γ食品的排名略微下降。这意味着随着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水平的提高,该项支出的主导地位开始丧失。从食品支出占比来看,该项占比也呈逐年下降趋势。第二,衣着支出项的灰色关联度值与排名显著上升。这表明农村居民的衣着消费从过去仅满足于衣着数量的追求逐渐扩大为对衣服款式、质量、花色的追求。第三,居住消费支出的灰色关联度呈下降趋势。这一方面与上期居住支出会对当期居住消费产生显著影响有关;另一方面与新型城镇化建设中越来越多的农民进城务工而导致的新建或修缮住房等支出相对下降有关。第四,家庭设备及用品、医疗、交通等支出的关联度均呈下降趋势。一方面,是因为设交通、电脑等属于耐消品,前期投入支出后,后期支出相对稳定,因此,该项支出与居民收入前期关联度较高,与后期关联度较低。另一方面,由于新农合政策惠及广大农民,农村家庭基本实现“医有所保”,因此农村居民收入对此项支出的影响逐渐下降。第五,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和其他商品及服务的关联度值与排名较稳定。一方面,由于这两项支出占比较低且增速平稳,即文娱教育业在该地区发展较缓慢,不利于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升级;另一方面,农村居民一直对教育保持高度重视,所以教育支出倾向较大。

3.3 安徽省农村居民收入与消费结构的灰色关联度的收入来源差异分析

近年来,随着新型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以及农业供给侧改革的深化,在农民收入日益增长的同时,农村居民收入来源结构也发生着变化。收入是影响消费的关键因素,伴随着收入来源结构的变动,农村居民消费结构也在发生变动,如图2所示。

图2 安徽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情况

由图2可知,安徽省农村居民收入来源结构处在不断变化中。一方面,各项来源的收入额均呈现增长趋势,其中转移性收入增长最快;另一方面,不同来源的收入在农村居民总收入占比有所变化,工资性、转移性收入占比上升,而经营性收入占比有所下降。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而带来的农民工数量的迅速增加,致使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快速增长。2016年安徽省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相比1997年增加了9.64倍;而家庭经营性收入增速则相对缓慢,仅增长了2.42倍。因此,在收入来源中,工资性收入比重相对于经营性收入在上升。另一方面,随着农村土地确权工作的逐步开展,农村土地改革制度的确立,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增长明显。2016年安徽省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相比1997年增加了11.94倍。此外,随着农业税的取消以及包括粮食直补在内的农业补贴政策的实施,安徽省农村居民的转移性收入增速实现较大幅度增长,增长了46.29倍。安徽省农村居民收入来源内部结构发生变化的同时,不同收入来源对农村居民各项消费支出的贡献率也存在明显差异(见表5)。

表5 按来源分1997—2016年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与消费结构关联度

通过测算安徽省不同收入来源的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与各项消费支出的灰色关联度发现,不同的收入来源对农村居民各项消费支出的影响不同。具体表现如下:

第一,工资性收入对居住、家用设备、医疗保健、文教娱乐及其他商品和服务等享受型消费影响较为显著;经营性收入则对食品、衣着、家用设备等基础型消费项具有显著影响;转移性收入则对医疗保健、交通等发展型消费有显著影响。第二,经营性收入对农村居民消费支出影响最为显著和广泛,表明在三农政策与供给侧改革不断推进下,安徽省越来越多的农村居民通过自主出资从事第三产业的相关经营活动,带动农村生产力和农村居民消费能力的提升。第三,工资性收入对多项消费支出产生广泛影响,表明在新型城镇化不断推进过程中,务工收入对于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优化作用显著。第四,转移性收入对于生存和发展型消费项目影响较大,表明在农业税逐步取消等相关政策以及社会保障制度的实施中,农村居民有更多的收入可投入到康养、居住等发展型消费项目中。第五,财产性收入对各项消费支出的贡献作用不明显,这可能是由于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尚在探索确立阶段,土地确权等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红利尚未充分显现出来。

总体而言,安徽省农村居民的需求热点已逐渐从衣食住行等基本消费向医疗、交通、家用设备、文教等消费项目转移,因此,可将这几个消费领域作为安徽省改善农村居民消费的着眼点和供给侧改革的突破口。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 论

实证分析结果显示,收入水平很大程度上决定居民消费结构状况,收入越高,消费结构越趋向优化。第一,安徽省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与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之间灰色关联度水平较高。第二,安徽省农村居民收入与享乐型等消费支出的灰色关联度高于基本型消费支出。近年来,安徽省农村居民收入稳步提升以及新型城镇化的推进,加快了对消费结构的调整,从而带动了享乐型消费支出的发展。第三,经营性收入与工资性收入对各项消费支出的贡献率最大;转移性收入对于医疗保健、家庭设备等项目支出的影响颇为显著;财产性收入对各项消费支出的贡献作用不明显。虽然近期内工资性收入对消费结构的优化作用不如经营性收入大,但随着新型城镇化的不断深入,未来其应能很快赶超经营性收入;另外,财产性收入的红利还未充分释放,主要原因在于各项有关征地、补贴、流转制度的不充分、不完善。

4.2 建 议

第一,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进一步提高农村居民收入。城乡差距一直是安徽省乃至全国亟待解决的问题,政府应加大力度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通过以工促农、工业反哺农业,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问题,加速农民工市民化的步伐,实现农民工资性收入的稳步提升,逐步实现工资性收入的常态化机制,进而优化和改善农村居民消费支出结构。

第二,加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高农村生产力。基于地理、资源禀赋等优势,鼓励特色农业、绿色生态农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实现有效供给,改善农村居民的经营性收入;继续加大财政支农、科技兴农的政策力度,大力扶持龙头企业,以发挥其带动、辐射作用,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提高农民收入。

第三,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改善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健全与完善,对于农村居民消费具有正向的收入效应。通过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新型医疗体系改革和农村居民社会养老事业,实现农村居民“医有所保”,健全和规范养老保险制度,引导农村居民增加医保、文教等消费支出,改善消费结构。

第四,加强土地制度改革,优化农村居民收入结构。政府应通过规范和健全土地流转制度,实现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的有效增加。此外,政府还应重视在新型城镇化的建设中对征地、拆迁等补偿保障制度举措的落实,增加农民的转移性收入,发挥财产性和转移性收入增加给农村居民消费结构改善带来的红利。

第五,运用“互联网+”,开拓和培育农村市场消费热点。在经济步入新常态的背景下,农村地区也日渐成为商家的新辟市场,随着互联网及第三方支付方式的普及,政企部门应因势利导,促进农村金融的发展,积极引导农村居民消费方式、消费理念的转变。

猜你喜欢

居民收入消费结构农村居民
基于ELES模型的河北省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分析
住在养老院,他们过得好吗?——陕西农村居民养老情况调查
新疆城镇化与农村居民收入实证分析
居民收入快速增长——“数说陕西70年”之居民收入
促进农村居民心理健康与实现精准扶贫
2018年一季度居民收入和消费支出情况
我国消费结构与产业结构互动机制的理论探讨
从我国能源消费结构方面对发展低碳会计的建议
杭州市首次开展旅游消费结构调查
国有经济对居民收入差距的非线性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