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竹笛音乐在当代大众媒介环境中的继承与创新
——以竹笛在“古风音乐”中的运用为例

2018-11-08屠金梅周航宇

音乐传播 2018年3期
关键词:颤音古风竹笛

■屠金梅 周航宇

(广州大学,广州,510006)

人们对“古风音乐”的讨论,或可追溯至对20世纪90年代的“仙侠”类游戏《轩辕剑》的音乐的谈论。2005年7月,歌手心然填词翻唱的《守候》彻底拉开网络古风音乐创作的序幕。至2007年第一支古风音乐原创团队“墨明棋妙”成立,古风音乐进入了从以填词、翻唱为主到以原创为主的过渡时期。2009至2011年期间,以个人或音乐团体组织的古风音乐创作队伍不断壮大,出现了大量原创的古风音乐。从2011年至今,古风音乐逐渐由线上走到线下,如2012年12月31日,“墨明棋妙”团队六周年演唱会在北京“鸟巢”成功举办。2014年,人们开始在学术领域探讨古风音乐创作和传播的现象——以关键词“古风音乐”为主题词在中国知网(CNKI)上搜索,2014至2018年各年发表论文的数量分别是3篇、4篇、9篇、10篇和6篇①搜索日期为2018年8月7日。,呈现稳步递增态势。

然而,“古风音乐”的概念尚未形成定论。学者们对古风音乐进行定义时,主要侧重从以下四个方面表述:第一,古风音乐体现的是对中国古典美学的追求,歌词有文言文倾向,有背景故事,其相关意象与网络游戏有密切关系。第二,古风音乐使用的是民族五声/六声/七声调式,大量使用中国民族乐器如竹笛、古琴、二胡、琵琶等等。此外,古风音乐很好地结合了中国民族音乐素材和流行音乐的表现形式,因此被一些学者归纳到“新世纪音乐”(New Age Music)类别当中。②参见尤静波著《欧美流行音乐简史》,上海音乐出版社2015年版。第三,古风音乐的创作主体是非音乐专业人士,因此出现大量的翻唱作品。第四,古风音乐的欣赏与对网络游戏的参与密切相关,因此其听赏对象多是“80后”和“90后”(尤其是后者)。

周显宝、雄楚月在《民间文艺复兴:草根乐风与多元审美——中国网络古风流行音乐考察与研究》一文中将古风音乐分为“古风歌曲”和“古风器乐曲”两类。和“古风”歌曲不同的是,“古风”器乐曲主要包括网络游戏中的背景音乐,以及影视作品中的一些具有“新世纪音乐”风格的器乐作品。“古风”器乐曲在强调使用中国传统乐器的同时,学习并吸收了以雅尼为代表的以电子音乐软件作为音乐创制的主要技术手段的“新世纪音乐”模式,从而生成符合当代人审美的现代器乐作品。

竹笛是一种在古风音乐中有代表性的常用乐器,本文从竹笛音乐的继承与创新的角度,分析作为中国传统乐器的竹笛在“新潮”的古风音乐当中是如何被恰当运用并获得更大范围听众的喜爱的,或可从中窥见并有助于人们进一步思考传统乐器在当代大众媒介中的生存与发展的问题。

一、“古风”器乐曲中竹笛的应用实例分析

本部分使用音乐形态分析的方法,分别对影视配乐中的“古风”器乐曲和国产“仙侠”类网络游戏中的“古风”器乐曲进行分析。

(一)影视配乐中的“古风”器乐曲

影视配乐配合情节发展和场景的情绪,起到烘托气氛的作用。其中,以竹笛为主奏乐器的“古风”器乐曲的代表作品有电视剧《大明宫词》①《大明宫词》于2000年在中央电视台播放。的片头曲《长相守》、电视剧《新聊斋志异》里的《天地之音》,以及纪录片《新丝绸之路》中的《永远的长安》等等。

《长相守》中的竹笛应用《长相守》是李少红、曾念平导演的古装电视剧《大明宫词》的片头曲,由林海作曲,调式为F宫的六声(加变宫音),结构为二部曲式。《长相守》的主旋律由两只相差八度的竹笛齐奏。全曲通过使用倚音、赠音以及比较两只相差八度的竹笛音色等技巧,既抒发了影视作品中作为母亲的武则天对太平公主的无限溺爱之情,也预示了二人的矛盾和决裂。

《长相守》A段共16小节,后八节是对前八节的变化重复。乐曲多用四分音符及二分音符,表现了单纯的太平公主和母亲武则天融洽的关系(见谱例1),同时,也暗含着逐渐长大的太平公主情感逐渐成熟、情窦初开,在遇见未来丈夫薛绍之后开始产生与其长相厮守的向往的心绪——这里的《长相守》指的是一个意向,是爱情的诗意表达,也是太平公主对爱情的执着和期盼。

而《长相守》B部分则是多用八分音符,并将主题句重复四遍,来推动情绪的发展。该部分表现了随着时间的流逝以及事件的发生,母女两人之间矛盾不断升级的紧张感。(见谱例2)

作曲家为了将逐渐增强的矛盾更好地表达出来,大量使用竹笛“叠”、“打”、“赠”、“颤”的演奏技巧,并多次使用前倚音,在较长时值的音上用打音或用颤音,在乐句结束时多用赠音,使得竹笛的声音更加华丽、流畅,丰富乐曲的表现力,同时也突出了母女两人贯穿全剧的爱恨情仇。(见谱例3)

《永远的长安》中的竹笛应用《永远的长安》是纪录片《新丝绸之路》的背景音乐之一。《新丝绸之路》共12集,每一集至少有一首主题音乐,而《永远的长安》则是第十集《永远的长安》的主题音乐,由作曲家程池所作。《永远的长安》是单乐段结构,调式是C宫六声(加变宫音),乐曲前半部分音响由人声以及西洋乐器构成,后半部分由竹笛再重复主题。《永远的长安》旋律音程大的上下行跳进较多,充分表现了盛唐时期长安城的辉煌和盛唐文化的海纳百川和兼容并蓄。竹笛演奏部分大量使用打音、倚音、滑音及短颤音的技巧,上行音阶中的单音或多或少都会用打音,并且在打音之后迅速用短颤音,使音乐更加富有色彩,偶尔会使用滑音、倚音,使得笛子的声音更具华丽、流畅之感,丰富了乐曲的表现力。全曲还在较长时值的音符上使用气颤音技巧,使得旋律更加悠长。(见谱例4)

(二)国产“仙侠”类网络游戏中的“古风”器乐曲

随着游戏与网络的逐渐融合,越来越多的网络游戏诞生,其中,国产“仙侠”类题材的游戏与“古风”器乐曲的产生息息相关,例如《仙剑奇侠传》系列、《轩辕剑》系列、《蜀山》系列、《梦幻西游》系列以及《天龙八部》系列。游戏音乐不仅提供一个游戏背景,还配合勾勒故事的发展脉络。最初,“古风”器乐曲只是用作为游戏剧情而设的剧情音乐,但这些音乐却非常令游戏玩家们喜爱,尤其是在《梦幻西游》中,“江南野外”、“长安城”、“战斗过程”等场景中的音乐给游戏玩家留下了诸多想象空间。此外,在搜狐出品的网络游戏《天龙八部》中,每个“地图”的音乐都与场景、剧情配合得恰到好处——例如,在“无量山”的场景中时,听着轻快的音乐,“角色”骑着坐骑自由地在山中闲游,时不时看见几只蝴蝶和蜜蜂飞来飞去,总给人带来一种亲切的满足感。这些网络游戏中,由竹笛演奏的“古风”器乐曲数不胜数,而在众多“古风”游戏音乐作品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则有《轩辕剑》里的《阿仇的笛声》、《蜀山online》中的《幽幽海谷情》、《仙剑奇侠传四》里的《回梦游仙》,以及《仙剑奇侠传五》里的《凤鸣调》等等。

谱例1《大明宫词》片头曲《长相守》A段(林海作曲)①

谱例2《长相守》B段②

谱例3《长相守》A段片段③(“丁字记号”表示打音,逆波音记号表示短颤音。后同。)

谱例4纪录片《新丝绸之路》背景音乐《永远的长安》选段(程池作曲,周航宇记谱)

谱例5 《仙剑奇侠传四》配乐《回梦游仙》B段(骆集益作曲)④

《回梦游仙》中的竹笛应用《回梦游仙》是“仙侠”类网络游戏《仙剑奇侠传四》的配乐,由骆集益作曲,单三部曲式,调式为G宫六声(加变宫音)。这首曲子由二胡与竹笛合奏——二胡极具柔美抒情之特点,声音极富歌唱性,宛如人的歌声,把听者引入一个充满了哀伤与怅惘的世界;而笛子的表现力也十分丰富,演奏出打音、连音、滑音和短颤音等色彩性音符,为乐曲增添了无限的悲凉与凄美之意。(见谱例5)

此外,该曲A段在将旋律发展得更加婉转外还增加了大量的打音、连音、滑音和短颤音等能增加音乐色彩的竹笛技巧,使得竹笛的声音更加华丽、流畅,丰富了乐曲的表现力。(见谱例6)

谱例6 《回梦游仙》A段①

谱例7《仙剑奇侠传三》配乐《御剑江湖》选段(骆集益作曲,周航宇记谱)

《御剑江湖》中的竹笛应用《御剑江湖》是国产“仙侠”类网络游戏《仙剑奇侠传三》的配乐,由骆集益作曲,单二部曲式,调式为E宫六声(加变宫音)。全曲分为两部分,前一部分由竹笛演奏,开头使用弱起,多次使用打音、短颤音的技巧,将游戏中的人物“御剑飞行、俯瞰大地、纵横山川”的闲逸潇洒展现得淋漓尽致,成功地塑造出了一个不被世俗所束缚的侠义形象。乐曲第六小节旋律出现变化重复,旋律的走向由开头向上的模进,变为了逐渐向下的模进,而在旋律到达底部时又再一次开始向上的模进,并在这之中同样加上了打音、短颤音的技巧,且打音大多出现在时值较长的音的后两拍。(见谱例7)

在第二部分中,竹笛转为伴奏,与主旋律遥相呼应,使得整首乐曲风格奔放而洒脱,展现了爱情、欲望和自由,但也包含了一种“无悔曾经走过”的感觉——好像游戏人物在江湖走一趟,退隐后重新审视曾为之付出的青春,而表现出一种感慨、不悔的情绪——而这也彰显出了该作的“轮回”主题。

二、“古风”器乐曲中竹笛的作用

在“古风”器乐曲中,竹笛主要起着呈现乐曲调性和表现乐曲主题的作用。

(一)呈现乐曲调性

中国的竹笛流派按地域分为南方的曲笛和北方的梆笛——曲笛以C、D调为主,此类竹笛身粗而长,音色浑厚而柔和、温婉,清新且圆润,多用于江南丝竹等音乐品种中;而梆笛则以F、G调为主,此类竹笛的管身较曲笛细而短,音色高亢、明亮,适合吹音域比较高的曲子。随着竹笛音乐的发展,演奏家与作曲家们为了充分发挥竹笛调性交替所带来的音色变化,不断对竹笛的使用进行突破和改变,因此,现代竹笛逐渐打破了地域的限制,而这一点也体现在了竹笛在“古风”器乐曲中的运用上。下面将以网络游戏《蜀山online》中的《幽幽海谷情》一曲为例。

《幽幽海谷情》由“小旭游戏音乐工作室”为网络游戏《蜀山online》中的“紫云宫”场景量身打造。该场景奇幻瑰丽的画面、精美绝伦的场景和建筑,伴随着配乐《幽幽海谷情》,将深处于海底的紫云宫的神秘韵味彰显得淋漓尽致。乐曲在第8小节时由F大调转为了D大调,接下来又于第16小节由D大调转为了G大调。乐曲的前八小节用淡然清幽的笛声与古筝交织,低缓节奏如拨不开的浓雾,或许是在怀想,或许是在告慰。而从第9小节开始一直到第16小节,乐曲的节奏加强,笛声转为高亢明亮,圆润剔透的琵琶音色穿越了“雾气”,带来“一片明媚”的感觉。音乐尾声慢慢沉静低回,似有若无的古筝轻拂蕴含着道不尽的黯然神伤。(见谱例8)

谱例8 网络游戏《蜀山online》配乐《幽幽海谷情》选段(卢小旭作曲,周航宇记谱)

(二)表现乐曲主题

竹笛的技巧复杂多变,可通过气息、手指、舌头方面的技巧中的一种或几种来表现出乐曲的主题。竹笛演奏者在吹奏的过程当中,因气息吹出来的速度的不同,可以使竹笛的音色产生变化——演奏中吹出来的气息速度若是较快,则其所发出的音色较闷,紧张度较强;而相反,若是吹出来的气息速度较慢,则其所发出的音色较亮,较松弛。另,通过手指的运用,可以在竹笛上展现出打音、叠音、颤音、顿音、历音、垛音、抹音等多种技巧。周楼胜的《黄梅戏与江南丝竹中竹笛演奏的异同》①周楼胜《黄梅戏与江南丝竹中竹笛演奏的异同》,载《中国戏剧》2012年第6期,第73页。一文中指出,江南丝竹中竹笛的演奏技巧主要以颤音、叠音、赠音、打音等技法为主,乐曲音色甜美、欢快明亮、抑扬顿挫、悠扬飘逸,以此来表现江、浙、沪一带美丽的自然风光、富饶的物产和人们闲适自在的生活情趣。正是这些流传下来的技巧,使得竹笛可以很自如地通过演奏来将各类乐曲主题呈现出来。而这也体现在了竹笛在“古风”器乐曲中的运用上。例如,在演奏由河图创作的《雨碎江南》时,演奏者通过控制吹出的气流强弱再加上手指的配合,使用大量的倚音、滑音、打音、叠音,以及短颤音,使得音色既柔美舒缓,又带有一定的紧张度,通过三段相似又色彩迥异的乐章,描述了江南的一个落雨之夜,人物之间剪不断、理还乱的爱恨情仇。

三、“古风”器乐曲对传统竹笛器乐曲的延展

在传统竹笛音乐基础上,“古风”器乐曲中的竹笛延伸了传统的作品题材,丰富了合奏形式,扩大了竹笛音乐的受众。

(一)对传统的作品题材的延伸

“古风”器乐曲中的竹笛为了适应现代人的审美需求,将自身融入古风音乐中并适应这种音乐类型。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传统的竹笛乐曲表现的题材种类也堪称丰富,例如20世纪50至70年代描写四季风光的《帕米尔的春天》(李大同曲)、《春到湘江》(宁保生曲),描写感情活动的《脚踏水车唱山歌》(龙飞、朱南溪、江先渭曲)、《牧民新歌》(简广易曲)等,表现武侠情怀的《沧海一声笑》(黄霑曲)、《碧海潮生曲》(胡伟立曲),还有描写战场、童趣、风景的,等等。

随着网络文学和网络游戏的兴起,“仙侠”这个概念逐渐扩散开来——因为网络游戏中事件发生地大多在都城,因此,随着“仙侠”游戏音乐的扩散,各个朝代的都城也逐渐为人们所记住,例如《仙剑奇侠传四》里的《回梦游仙》、《紫禁花园》、《水墨丹青凤凰城》等,都能勾起玩家对游戏场景中的“都城”的记忆。可见,竹笛在古风器乐曲中对传统音乐的演奏题材在“仙侠”、建筑等方面进行了题材的延伸。

(二)对传统的合奏形式的延伸

近年来,结合国外的音乐风格创作出来的新的乐曲对我国乐器的演奏方式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最典型的就是中国传统乐器与西洋乐器、电子音乐的合作。例如,希腊籍作曲家雅尼的《夜莺》和《河西走廊之梦》①大型纪录片《河西走廊》的主题曲。(纪录片《河西走廊》主题曲)等这类音乐传入国内后大受欢迎,一些本土音乐家开始学习这些音乐形式并将中国传统音乐元素融进去,创作了许多新的风格形式的乐曲——在这些乐曲中,中国传统的乐器是贯穿全曲的主导基调。代表性的音乐家及音乐作品有王三溥的《短歌行》、李志辉的《紫禁花园》、于剑飞的《汉风》②大型编年体史诗动画纪录片《帝陵》配乐。、程池的《永远的长安》③央视大型纪录片《新丝绸之路》配乐。等等,这些作品融入了中西方多种音乐风格——正如薛冬艳在《从网络传播到现场表演——中国当代“古风音乐”观察与思考》④薛冬艳《从网络传播到现场表演——中国当代“古风音乐”观察与思考》,载《音乐传播》2015年第1期,第47页。一文中指出的,在音乐风格方面,古风音乐结合了爵士乐、说唱乐、慢摇滚、节奏布鲁斯的音乐元素作为其素材。

(三)扩大竹笛音乐的受众

网络游戏出现后,部分竹笛演奏家和部分作曲家便将目光放在含有古代元素的网络游戏上,于是竹笛作为主奏乐器或伴奏乐器的“古风”器乐曲便出现了。而这种音乐类型一经产生便受到了部分憧憬和向往中国悠久历史的游戏玩家的欢迎,并随着他们的口口相传,逐渐扩散到了动漫、游戏、小说以及COSPLAY圈子。而随着“古风”器乐曲受众群的扩大,竹笛的爱好者也多起来。因此,相对于传统竹笛音乐的受众,“古风”器乐曲中竹笛的受众中多了动漫、游戏、小说以及COSPLAY等圈子中的人群。

结 语

“古风”器乐曲兴起于网络,追求的是中国古典美学,以中国传统元素为出发点,并以古典文化意象作为音乐创作的核心。它使用中国传统乐器进行演奏的同时,学习并吸收了西方以电子音乐软件作为音乐创制的主要技术手段的“新世纪音乐”模式,将古琴、古筝、竹笛、琵琶、洞箫、二胡、锣鼓、铙钹甚至编钟等历史更为久远的乐器与电子音乐相结合,同时将中国传统的旋律进行方式与当代流行音乐模式相结合,从而成为既有古典意境又符合当代人审美观的音乐作品。

在大众媒介时代,古风音乐为竹笛进一步拓展了欣赏人群,并丰富了竹笛的合奏乐器种类及演奏内容;而传统的竹笛音乐则将自己几千年的沉淀融入了古风音乐——这二者“互惠互利”,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必将碰撞出更加美妙的火花。

猜你喜欢

颤音古风竹笛
古风二首
古风两首
My Mother
基于长笛演奏与教学中的颤音研究
美声演唱中颤音技术的运用研究
试论古筝颤音的运用方法
我的坚守
古风三首
浅析高校古典萨克斯管专业教学中颤音的应用
睡在古风里的那些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