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独特发饰书写的民族生活史

2018-11-07卫馨桐

贵州文史丛刊 2018年3期

卫馨桐

摘 要:长角苗是苗族支系中的少数族群,长期以来过着相对独立的生活,有着自己独特的民族特征与社会传统。长角苗发饰作为族群最鲜明的特征,不同于一般装饰性的简易发饰,与长角苗的社会特征、婚丧嫁娶、宗教信仰、历史传说等方面都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通过对梭戛长角苗进行田野调查,分析长角苗发饰中的信息和特征,对探讨长角苗的民族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梭戛 长角苗 发饰 民族生活史

中图分类号:K892.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705(2018)03-76-79

苗族群体大规模集中分布在我国云贵高原及其边缘地带,明清以来,贵州省作为苗族的分布中心之一,居住着众多的苗族支系,根据其居住环境的不同、服饰颜色、式样的差异等特点,分为黑苗、红苗、花苗、长裙苗、短裙苗等。数年前,我们来到了位于贵州省六枝特区西北部,与织金县交界处的梭戛地区,对这里居住的一支特殊的苗族支系——长角苗进行田野调查和观察。调研过程中发现,分布在梭戛地区的长角苗支系,人口仅有五千余人,是当前仅存于世的长角苗聚落,他们长期居住于高山茂林之间,一直以来与外界交流甚少,目前有高兴村、顺利村、安柱村、乐群村等12个自然村寨,保留着众多相对原始、传统的生活习惯和社会传统。1995年之后,特别是1997年中国和挪威第一个文化合作项目——“中国贵州梭戛生态博物馆”的建成开放,使得长角苗逐渐为世人所知。梭戛苗族自称为“箐苗”,“长角苗”是外界根据其独特的类似于长角形的发饰而给予的他称。“长角苗”这一奇特他称的来源与这个民族奇特的发饰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这一苗族支系的妇女会用木质的长角以及已故祖先的头发(近代以来也会加上黑色毛线)束成高高的发髻,形似长角,因此得名“长角苗”。

长角苗各个村寨在家庭之间的血缘和婚姻关系的维系之下,保留着自身独特的民族语言、节日习俗、服饰、婚丧嫁娶等族群特征,其中,头饰是长角苗众多族群特征中最具特色的部分,同时也是该苗族支系区别于其他民族最鲜明的特征。梭戛长角苗的头饰是将一个长约30至50公分的“人”字形或者说是牛角形的木角佩戴于头上,再盘上头发,形成我们所看见的独特发型,这种奇特的发饰只在盛装以及盛大场合时登场,盘发过程相当复杂,一人之力很难完成,一般都需要几个人合作,且发髻越大越美。

传统意义上来讲,男子和女子都盘发,但是我们目前所看见的影像和实物资料中,女性盘发居多,男性盘发的频率和规格远小于女性,加上随着时代的变迁发展,女性服饰作为民族服饰的代表保存更为完好,特征相对鲜明,再加上受到外界的影响,男子盘发逐渐不再流行,因此我们能看到的主要是女性盘发。盘发过程中,首先将高约15公分的木角绑于头的后方,固定好之后,再将厚重的头发盘在木角上,传统的头发是女孩母亲、祖母甚至更上几代女性依次传承下来的真发,长度可达3米左右,在盘发过程中以藤条捆绑固定。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真头发数量逐渐减少,选择了更为便捷的黑色毛线与白色毛线进行缠头,最后捆绑成一个倒八字型的硕大头饰,有的重量可达2至3公斤,长度超过肩宽,这种盘发一般出现于节日、赶场和婚嫁场合,整个流程下来需耗费1至2个小时,头饰越大越美,成为贵州箐苗独特的民族文化象征符号。

有人说,长角苗是将历史书写于头发之上的民族,和众多少数民族一样,长角苗只有自己的语言并没有文字,日常礼仪中常沿用一些古老的记事符号,特别是在发饰中,蕴藏着历史、传说、风俗、宗教信仰、生活方式等丰富的民族生活史内容,是族群文化的重要信息源。

一、发饰与民族史

《国语·楚语》中说:“及少皞之衰也,九黎乱德,民神杂糅,不可方物……其后三苗复九黎之德。”三苗与尧、舜、禹时期相仿,九黎为黄帝时代,苗族最早可以溯源到黄帝、尧舜禹时期,之后,《吕氏春秋·恃君览》载:“尧战于丹水之浦,以服南蛮。”《墨子·兼爱下》引《尚书·禹誓》说:“蠢兹有苗,用天之罚,若予既率尔群对诸群,以征有苗。”九黎部族被打败之后,其部落或被融合,或移徙南下。1南下的部分经过艰难的迁徙,几经转折,到了贵州,经过长时间的融合与分化,形成了独立的一个民族——苗族,当前众多的苗族支系的众多共同族源便是来自于此,包括长角苗在内,探访梭戛的过程中,也听闻一些老人家谈起三苗九黎之说。

关于长角苗在梭戛一地的歷史溯源,我们可以根据长角苗头饰中的一些隐藏信息进行推测,传统的长角苗用来缠头的头发是母亲一方一代一代传承下来的,长角苗的传统为一件头饰中的头发最多传承累积五代人,第五代人去世之后,头发会随之入葬,后代以此为起点再重新开始积攒头发,周而复始。在探访高兴村长角苗女子的过程中,发现发饰传承保持的依旧很好,每户人家几乎都有长角苗传统发饰,只是相对而言佩戴场合和次数不如以前频繁,高兴村访问对象赵雪说:“现在只会在跳花节、出嫁的时候盘发,不过也不是家家都这样,有的嫌麻烦,就直接穿汉人的衣服嘛。以前,我们每次赶场(当地的流动集市,每周日在梭戛民族乡主街道上举行,周边村落的男女老少都会聚集在此进行商品交易买卖)的时候都是要戴的,也会穿你们说的那种传统服饰,我现在的盘发是从外婆的妈妈那里最早传下来的,再早的我这里是没有了,都随老人去了。”从头发的传承上,有学者推算出这支苗族的历史大约已有400多年至500年的历史,与族群口头传闻清朝初年,吴三桂奉命“剿匪”水西彝族宣慰使安坤,几经大战,安氏大败。许多依附于安氏的苗族群众,为了躲避战乱而四处逃散,其中一部分便逃到三地交界处,地形复杂隐秘的梭戛箐林中,得以安居延续生计,这一说法的时间点基本与头饰所体现的部族存在时长相吻合,基本能够解释长角苗何时以及为何迁移至此,创造属于自己独特的民族特征。除此之外,长角苗自称为“箐苗”,其中“箐”字的意思便指山间大竹林、树木丛生的山谷,这种族群称谓一方面说明长角苗部族的生存环境特征,另一方面也能够与清初逃避战乱历史相符合。

二、发饰与崇牛信仰

长角苗发饰上所佩戴的月牙形木角,这一形状在长角苗生活区域可以看到很多,对长角苗进行走访过程中,随处可见“月牙形”符号,村寨大门上直接悬挂的木角,传统房屋建筑两头上翘的房檐,民族头饰向来与自然环境、原始宗教、自然崇拜、阶层等级、婚姻制度、民族历史、装饰美化等内容紧密相联。1苗族是作为多神崇拜的民族,在其古歌《蝴蝶妈妈》上有记载,蝴蝶妈妈生下十二个蛋,孵出龙、虎、牛、雷公、姜央等十二同胞兄弟,因此,苗族先民都将其视为自己的祖先而加以崇拜,苗族传统牛角祭祀、供养,以及鼓藏节、服饰图案上,都有牛角的体现。梭戛的居民家中墙体,也发现悬挂牛角,用以日常祭拜。牛在当地家中是非常贵重的饲养动物,每逢当地最大节日跳花节或是丧葬之时,都会宰牛祭祀以示重视,因此,推测这种头饰形状可能是牛角的一种变体,是一种仿牛角造型,体现了当地人较为原始的动物崇拜信仰。

三、发饰与原始血缘关系的传承和家族维系

梭戛长角苗迁移至此以后,形成一个独立的群体,久而久之与外界交流越来越少,保留着诸多相对原始传统的社会特点。梭戛12个自然村落集中分布,彼此之间的地理位置距离不远,长期以来形成了本民族内部通婚、家族内不通婚的习惯,12个村寨里的人多多少少都有一些血缘关系,极少与外界建立密切的联系,这样一来,形成了较为封闭的家族关系以及很强的家族观念。在探访梭戛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其实当地并不止这一民族,还有大量的回族、布依族、汉族等民族生活在此,形成一个多民族聚居的民族乡。在长角苗村寨访问中发现,几乎没有外来民族居住于此,偶尔碰见几个布依族或其他民族也是属于流动人口,定期到此售卖商品或者在此定点经商,但并不居住在长角苗村落。同时长角苗家庭,依然选择定居在村落聚居的半山里,很少有在镇里居住,具有较强的宗族意识。

四、发饰与生计保护

近几百年,梭戛长角苗过着相对定居的农耕采集生活。在解放前,一方面可能与逃避战乱寻求庇护不易随便出行有关,另一方面便是当地竹木繁茂、自然环境相对较好,为他们提供了可以长期栖身的庇护场所。作为生活在与世隔绝偏僻山谷林木中的民族,自然免不了林木中各种凶猛兽类的威胁,为了减少这种威胁,长角苗先民有可能利用仿生这一办法,给自己头部绑上类似于兽角的发饰,扮演鹿、牛、野鸡等动物形象,迷惑动物的同时也能够震慑一些野生动物,起到保护自己的作用,包括长角苗服饰上,也有很多牛角形的图案,并且十分重视服饰的色彩搭配,可能是对一些色彩鲜艳动物的模仿,或者是利用鲜亮色彩来起到引人注目、自我保护的作用。

除此之外,值得注意的是长角苗的头饰,刻意扩大了头饰体积以及用木角进行了特别加固,可能与他们的生活环境有极大的关系,常年穿梭于林木荆棘之中狩猎、采集等,在行走过程中非常容易受到周围繁茂枝叶、荆棘的刮伤,手中的手杖可以清理脚边高度较低的灌木荆棘,但却无法同时兼顾身旁高度较高的枝叶荆棘,这时候,巨大的发髻便起到了保护头部、脸部的作用,保证他们在树林中穿行时能够减少植物刮伤,从容穿行。

五、头饰与民族传说

关于长角苗的头饰起源另有其他说法,在与高兴村付尚信奶奶的谈话中,她提到:“这个头上的角啊,以前我们普通老百姓是不能随便佩戴的,这是族里的“王”才有,打仗的时候,苗王要指挥,但是这个敌人的部落知道,苗王一旦被杀死就没人领着兵了,为了让敌人分不清,很多士兵都和苗王装饰一样,别人分不清。”我们因此可以了解到一些相关民族史,长角苗的头饰可能是为了在战争中迷惑敌人保护苗王而发展演变过来的,作为苗族支系之一,其他苗族支系也有类似于这种形制的配饰,如黔东南苗族妇女银帽上的巨大银角、胸前银项圈都是仿牛角造型,与苗王传说和民族早期战争内容有关。另外,也有说法,苗家原来有一对宝物,是一对宝扫帚,每逢外敌入侵之时,苗王就会用木鼓传信,用芦笙指挥打仗,和敌人近距离作战之时利用宝扫帚将敌人打败,然而在一次战争当中,敌人用计谋将宝扫帚换走,杀死苗王,苗族部落悲痛欲绝,为苗王举行送别仪式,将弓、弩插在头上以示决心和纪念,久而久之,苗家在送别苗王的时候形成了这种习惯,逐渐演化为用木制长角代替,沿袭至今。1

服饰向来是少数民族特征与文化符号的重要载体,头饰作为服饰中的重要部分,以身体为载体表现着各种各样的文化意义。长角苗作为一个人口稀少族群,在头饰上更是有鲜明的特征和传统,一定程度上承载了这个民族的众多文化内容,一部关于长角苗起源、生活、婚丧嫁娶等众多内容的民族生活史,可能随着时间的推进,一些最初的特征也在逐步消失,有些功能或隐化或淡化或显化,需要人们去不断追溯和适当保护。

Abstract:As the minority ethnic group of Miao, Chang Jiao Miao lived a relatively isolated life for a long time. The people of Chang Jiao Miao has its own unique national characteristics and social traditions. And the hair ornaments are the most distinctive feature of ethnic groups, Which are quite different from the general decorative simple hair accessories. The unique hair ornaments are related to the social characteristics of seedlings, weddings and funerals, religious beliefs, and historical legends for more or less. Through the field investigation of Chang Jiao Miao, the information and features in the seedlings of are analyzed. we will discuss some aspects of national life in the thesis.

Key Words:SuoJia; Chang Jiao Miao; hair ornaments; Ethnic life history

(責任编辑:张 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