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家庭“文化”与家庭“喊话”

2018-11-07周玉波

家长 2018年11期
关键词:放学家庭母亲

□周玉波

就教育而言,家庭不是学校,但它又胜过学校,无论是资源,还是亲缘。

许多家长一谈到家庭教育,马上就会走进祖辈代代相传的固化模式:直面孩子“对话”,甚至“喊话”,这种家庭教育十有八九的结果是尴尬的。许多家长都是一脸迷茫,学校教育不也是这个样子:每天和学生对话、喊话?怎么到我这里就不灵了呢?

学校教育看似是每天直面学生的对话、喊话,作为教育场的学校,学生是认同这种教育方式的,但作为生活场的家庭,孩子就不一定认同这样的教育方式了。况且,学校教育体现在方方面面,是综合的,并不是家长看到的样子。

其实,家庭中的教育资源并不比学校少,只是被许多家长忽略了,更不知道如何挖掘。在家庭中,孩子是不喜欢那种简单直白的教育。

一位高二学生和我说:“周老师,您说我妈她烦不烦,整天叨叨叨、叨叨叨,一共就六句话!”我很感兴趣,就问是哪六句话,她说:“第一句‘快起床快起床,不然要迟到了’;第二句‘牛奶不喜欢喝也要喝,要上课的’;第三句‘出门注意安全,过马路看车啊’;第四句‘把电视关了,做作业去’;第五句‘这削好的苹果,不喜欢也要吃一口,要熬夜的’;第六句‘赶快洗漱,上床睡觉去’。”

我们想想看,孩子都十六七岁了,而陪伴孩子成长的母亲,每天留给孩子的就是这样的六句话,看得出来,孩子是多么烦这个“叨叨妈”。

许多家长也试图改变,到处听讲座,也读了许多书,但只是学了些皮毛,殊不知,家庭教育需要的是适合孩子健康成长的有针对性的家庭文化,而不是简单的对话和喊话。一位母亲和上中学的女儿关系十分紧张。每天谁见谁都嘟噜着脸,娘俩别说话,说话就吵架。母亲苦闷啊!结果有一天听了一个家庭教育讲座,觉得开了窍,回家老早就做熟了饭,女儿放学一进门就陪笑脸,笑得女儿直发毛,心想:老妈今天怎么了,病得还不轻。母亲满脸堆笑地说:“芳芳啊,咱们先吃饭,吃完饭我们沟通沟通。”饭吃完了,结果一沟通又崩了。这位母亲还是学着学校老师的样子,一本正经地坐在孩子的写字台前沟通,开口又是老一套,什么“好好学”“你要用功啊”“不要光看电视啊”。其实,家庭教育不一定是要坐下来谈的,花点心思,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家庭氛围,一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我教的学生中,有许多学生都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这个学生就是其中之一,他知识面非常广,我经常和他聊天,好像聊什么他都能滔滔不绝,细节处能说出好多带小数点的数字,我很佩服他,最后他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北大。我很好奇,开始和他的父母接触。他母亲说:“我们家境不错,最初我家客厅的一面墙都是书橱,摆满了书,可是孩子熟视无睹,从来就不摸。我们很着急,但并没有去逼迫他。等到我们买了更大的房子时,我认为机会来了,在给房子装修时,我们有意把每一间房子都打上或大或小的书橱、书架,就连厕所的坐便前也打了个小书架。我们还商定,在孩子每天放学前一定要把饭做好,等到孩子放学进门的时候看到的一定是我们一个在读书,一个在看报。”请看,这才是智慧的家长!他们没有去按照自己的意志去逼迫孩子读书,他们知道那样做会适得其反,于是别出心裁地营造了针对孩子的家庭文化,孩子受到了环境的熏陶、父母的影响,慢慢开始摸书、翻书,如饥似渴地看书,可见“文化教育”的魅力之大。

家庭文化其实并不玄虚,它就是孩子每天看到的家庭环境、每天感受到的家庭成员的一言一行,身处其中,真真切切;家庭文化其实并不是不好营造,只要是针对自己孩子的问题,能培养孩子健康的品质,家庭的一物一人都可以信手拈来,用来一试。

河北省秦皇岛市昌黎县团林乡潮河村有个渔民叫王福志,高一文化,但他的两个儿子却相继考上了清华,在当地引起了轰动。记者找到他去讨“教子经”,他是这样说的:“陪儿子玩是我的第一职业,宁可少做生意少干农活,但每天陪儿子玩不能耽搁。”父子三个规定放学后先快速完成作业,提前复习,然后就是疯玩了:吹柳笛、编柳帽、套知了、逮蚂蚱、捉野兔、掏鸟窝、钓鱼、抓蛇、烧荒等,看上去似乎是随性而为,但王福志说:“钓鱼培养了孩子的定力,捉蛇培养了孩子的果敢,套知了培养了孩子的细心,捉野兔培养了孩子的耐力,吹柳笛培养了孩子的情趣。”而在带孩子疯玩前,规定先快速完成作业,提前复习,又极大地调动了孩子学习的潜能,这比放学后天天逼着孩子“好好学”“不许玩”的家长聪明多了。其实,王福志“玩”的是品质,孩子有了这些综合素质,想让孩子学习不好都不行。“玩”何尝不是一种家庭文化。

就教育而言,家庭不是学校,但它又胜过学校,无论是资源,还是亲缘。

猜你喜欢

放学家庭母亲
放学
家庭“煮”夫
快放学了!
放学歌
恋练有词
给母亲的信
寻找最美家庭
寻找最美家庭
悲惨世界
送给母亲的贴心好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