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解读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中的山

2018-11-07

国画家 2018年5期
关键词:李东阳张择端汴京

宋代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是我国古代绘画的瑰宝,它以写实的笔法再现了北宋京城的社会生活与人文风貌,使我们能够直观地了解宋代的社会生活。这幅经历八百多年风风雨雨的画卷也留下众多谜团,其中之一就是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原画卷中是否有山。今本《清明上河图》已非完整的版本,缺失卷前部分。李东阳在题跋中写道:“山则巍然而高, 然而卑,洼然而空。”可知原来画卷中有山。在仇英仿《清明上河图》和清院本《清明上河图》画卷的卷首部分均画有山,而在今本画卷中却看不到山,特别是因为《清明上河图》画卷的缺失,无法看到原画卷卷首的山水景色,因而人们对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中是否有山,众说纷纭,至今没有满意的说法。本文通过查阅文献,对《清明上河图》中是否有山的种种说法予以辨析并对《清明上河图》的山做详细论述。

一、关于《清明上河图》中是否有山的几种典型说法

1.多数人认为东京地处华北平原,周围数百里没有大的高山,因而《清明上河图》中不可能有山的景色。这只是一般人根据开封地区现在的地形地貌做出的判断,没有考虑古代汴京的自然地理状况。

2.有人解释说:“东京附近可没有山啊!”这话不假,但是要知道这是一件艺术品,画家虽然用的是写实手法,但也不妨碍他采用夸张的手法。例如,杜甫《古柏行》中说:“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写柏树的高大,用了夸张的手法,世界上哪有这么高的树呢?杜甫是现实主义诗人,同样需要用夸张手法。艺术的真实不等同于生活的真实,比生活更高,更集中,更有代表性,画家也可以用寓意象征的手法来这样表达。

3.《〈清明上河图〉的千古奇冤》一书认为画卷是完整的,李东阳题跋中的山是“在城楼之上,即城楼那边矗立着一个更高大庞然的土山,山头已伸出画外”。这就是说,它们是两座高 的土山。但因不显眼,才未被所有题跋人包括李东阳第一次看出。城墙与山还是有很大的区别,很难让人相信土城墙就是那高耸的山,既然不显眼,一般人很难发现,又怎能给人“巍然而高”的感觉呢?大鉴赏家李东阳更不至于把土城墙当作“巍然而高”的山。显然,把土城墙当作山的论点是站不住脚的。

4.也有人认为画卷开端有“巍然而高”的空蒙之远山。汴京地处平原,附近并无高山,故“巍然而高”者只可能是朦胧的远山。正由于其朦胧,所以许多题跋者都没有注意到,或未加重视,故跋中没有提及。画面郊外的北方,对应当时汴京(现开封)的北部的黄河,更北是华北平原,没有高大的山脉,因而向北眺望,不可能看到高大空蒙的远山。所以在画面的开头部分也不可能出现高大的远山。

5.有人认为,李东阳所题跋的画卷中有山,而北京版本的《清明上河图》中没有山,所以李东阳题跋的《清明上河图》可能是另外的版本。这种观点只是猜测,经过多数专家的鉴定,已经确认画卷后的多人的题跋与李东阳的题跋是真实可信的。

二、关于宋代东京山的历史考证

宋代东京的郊外是否有山以及李东阳题跋中所提到的山又是什么样的山?弄清这些问题便于人们更好了解《清明上河图》原画的全貌,便于对画卷的理解和欣赏。

开封地处豫东平原,确实没有高大的山脉。但在宋代东京郊外并非完全平坦,而是有众多突兀而起的土冈。据《汴京遗迹志》等文献记载可知,在宋代东京的郊外大约有牟驼冈、凤城冈、望牛冈等四十多冈,四个潭,六个泊,十个池。到了明代,“以上诸冈,累经黄河冲淤积,存者无几,而居者犹能指其遗址焉”。

宋代东京郊外的冈、潭、泊和池的分布如图所示。图中这些土冈是李东阳所说的山吗?由于黄河泛滥和年代久远,开封郊外的地形地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早年的景象几乎荡然无存。从文献记载和偶然留下的个别土冈,使我们能够了解北宋东京郊外土冈的一些状况,特别是土冈的高度。“望牛冈,在城西南十里,汴京城形势如卧牛状,登是冈以望之,则居然可见,故名。”要在十里之外的望牛冈上越过城墙的遮挡看清汴京城内的基本轮廓,观察者所处的高度大约是城墙高度的两倍。元丰年间李清臣对当时整修城墙做了记载:“以三岁之绩,易数百年因循之陋,崇墉迄然,周五十里一百六十步,横度之基五丈九尺,高度之四丈。”也就是说,宋代城墙高度在12米左右。明代汴京城墙高11.66米,宽7米。宋代和明代的城墙的高度都在12米左右。由此可知,望牛冈的高度大约为24米左右。

宋代汴京郊外的土冈、池与潭的示意图

1978年文物普查时,在开封东郊土柏乡冈西村东南的土冈上发现冈西汉墓,“这个土冈南北长400米,东西宽150米,高出四周约10米左右。当地群众曾发现有战国时期的绳纹灰底陶罐、汉代铁……”。宋代东京城东的南神冈就位于这里。由于历史上黄河数十次的决溢,现在开封地区的地面由于淤积而升高,形成“城摞城”的奇观,经考古发掘证实:开封“城摞城”最下面的城池——魏大梁城在今地面下10余米深,唐汴州城距地面10米深左右,北宋东京城距地面约8米深,金汴京城约6米深,明开封城约5~6米深,清开封城约3米深。掩埋在泥沙深处的一座座古代城市,就像流传在民间的游艺“叠罗汉”一样,一层一层叠加在一起。在历史上黄河多次泛滥中,汴京城内由于护堤或城墙的阻挡,城内的地面的淤积要比郊外浅,使得开封城的平均海拔较四郊约低3.5米。宋代以来开封城内的淤积厚度为8米,而郊外的淤积厚度比城内厚3.5米,所以开封郊外的淤积厚度应为11.5米。现在冈西村东南的土冈的高度为10米,再加上开封郊外的淤积厚度11.5米,那么在北宋时期,这个土冈的高度约为21.5米,即64.5尺,这个高度比宋代东京的4丈高的城墙还要高出2丈。再者,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中记载在九月重阳节时,“都人多出郊外登高,如仓王庙、四里桥、愁台、梁王城、砚台、毛驼冈、独乐冈等处宴聚”。也说明当时东京郊外确有许多高的土冈。

高度为20多米的土冈是否可以叫作山呢?自然界山的高度相差很大,高者如昆仑山,低者可为十几米或二十几米,人工造的假山的高度可以从几米到几十米不等。唐朝诗人李贺《梦天》诗云“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齐烟九点”即由此诗句演化而来。诗中“齐州”本指中国,清代人因济南古称齐州,便借用该诗句描绘济南的山景。“九点”所指,古今不同,今一般是指自千佛山,“齐烟九点”坊处北望所见到的卧牛山、华山、鹊山、标山、凤凰山、北马鞍山、粟山、匡山、药山等九座孤立的山头。其中凤凰山海拔44米,目前济南大明湖路海拔高度为23.8米。所以济南市区凤凰山的相对高度仅有20米左右,与南神冈的高度相近。所以在画面上把高约20米的冈称为山也是合理的。

20多米高的冈是否也可以称作“山则巍然而高”?在平原地带,突兀出一个高的土冈或建筑物,格外引人注目,例如汴京的“吹台在明朝时还有三丈高,周长一百二十步,后来由于黄河泛滥,泥沙淤积,周围形成了平原,现在台子仅高出地面一丈多”。明代刘醇的《吹台春游序》:“自中原用武,兵燹之余,所存无几,而又河水淹没……唯城东南仅三里,有荒台故基,巍然独存,挺出风烟之外,高广数丈,可登可眺,即古之吹台也。”吹台在一片平坦的地方突兀而起,相对于周围的物体和观察者都高很多,所以显得“巍然”。在文学作品中用“巍然”来描写吹台也很贴切。既然吹台可以说是“巍然”,东京郊外的土冈比吹台高出三丈,是画面中汴河附近的高大的近景,用“巍然”来描写也是适宜的,并非纯粹的艺术夸张,就像当地人把15米高的郦生冢描绘为“墓冢在夕阳余晖的照耀下,愈发显得高大巍峨”,把20余米高的“十里长冈”描绘为“巍然屹立,气势雄伟”一样,都是用“巍然”或“巍峨”来形容冈或冢的高大。20多米的冈或冢与高山相比似乎是很低矮,但它们在一望无际的平原上突兀而起,给人的印象就是高大雄伟。

北宋东京郊外分布着众多土冈,它们的高度各异,高达六丈之多的南神冈是“山则巍然而高”,那些低而平缓的土冈则是“ 然而卑”的冈。这些土冈不是连绵起伏的山冈,而是拔地而起,各不相连,散布在黄河的冲积平原上,犹如桂林的奇异山峰,构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除了土冈之外,东京郊外还散布着低洼空地,则是“洼然而空”。“山则巍然而高, 然而卑,洼然而空”正是当时东京郊外自然景象的生动而形象的写照,并非完全是艺术夸张,更不是无中生有。文章《〈清明上河图〉之谜》已经论证了《清明上河图》缺失卷前的郊外部分,而山的场景就应位于汴京的东郊。

总之,由上述的论述可得出如下结论: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原画卷中有山,这些山是近处的山,是东京郊外的高大的土冈;这些山是实际存在的山,并非艺术夸张;李东阳的题跋确实为张择端《清明上河图》画卷后的题跋;李东阳题跋中的“山则巍然而高,然而卑,洼然而空”是《清明上河图》画卷所描绘的郊外景色的文字描写,为我们了解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原画卷的全貌提供了可贵的文字资料。

猜你喜欢

李东阳张择端汴京
张择端与《清明上河图》
李东阳&李梦阳:师生恩怨难分明
张择端站在城楼观街景
图谏
汴京诗群
《水浒传》中的汴京
东坡梅
My Favorite Shopping Mall
《庄家不识勾栏》创作年代与地点新考
神童智对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