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海龙特地区铜金矿床地质特征

2018-11-06白景国杨红英肖祥黄隆鸿

西部资源 2018年5期
关键词:矿床成因

白景国 杨红英 肖祥 黄隆鸿

摘要:龙特铜金矿位于赛什塘一兴海碰撞造山带和阿尼玛卿碰撞造山带之间的泽库前陆盆地中,属苦海一作母沟印支中期汞(锑、钨、金)成矿亚带西段,其含矿层位为三叠系隆务河组中段与古浪堤组下段砂板岩破碎蚀变带中,主要构造为层间压性断裂,多见于变质粉沙岩和绢云母化泥质板岩中,由于粉沙岩、泥质板岩性脆、易碎,多形成断裂破碎带。矿体以脉状、细脉浸染状产出,矿石主要成分为黄铁矿、辉锑矿、黄铜矿、磁铁矿及孔雀石、蓝铜矿等,其中以黄铁矿、毒砂、辉锑矿最常见。主要结构为自形一半自形粒状结构、它形粒状结构、交代结构、交代残留结构等;脉石矿物主要为石英、长石、方解石、白云石、白云母、绿泥石、绢云母、高岭石等;主要蚀变特征为黄铁矿化、褐铁矿化、硅化、碳酸盐化、绢云母化、角岩化蚀变;矿床成因类型为浅成低温热液型。

关键词:铜金矿床;控矿因素;矿床成因

1.区域地质特征

研究区地处松潘一甘孜印支褶皱系青海南山冒地槽褶皱带南缘,西秦岭汞锑钨金成矿带西段。北东向区域大断裂滑日以下大武断裂衍生的中铁断裂带及次级构造是本区铜金矿床的主要控矿构造,对铜金矿床的成矿及富集有特殊作用。

研究区属秦祁昆地层大区秦岭地层区泽库地层分区,区内主要出露中生代海相沉积地层及新生代陆相地层,以中生代隆务河组中段(T1-2l2)、古浪堤组下段(T2gI)地层为主。岩层主体倾向北东,受断层影响,局部倾向发生扭转,在隆务河组与古浪堤组地层接触附近见早印支期黑云母石英闪长岩脉侵入。

2.矿区地质特征

2.1矿区地层

矿区出露地层为三叠系隆务河组上段(T1-2l2)和古浪堤组下段(T1-2g1),均呈北东向条带状展布。矿区赋矿岩石组合为变质石英沙岩、粉沙岩、黏土岩组合。以变质石英沙岩、粉沙岩互层为主,黏土岩以较薄的夹层出现。变质石英沙岩、粉沙岩,部分粉沙质板岩显刚性力学性质,裂隙发育,它们与白云质泥岩等又含有碳酸盐质,有利于矿液的充填与交代。

2.2矿区构造

矿区位于泽库前陆盆地中南部,泽库前陆盆地位于賽什塘一兴海碰撞造山带和阿尼玛卿碰撞造山带之间,由于其受到了两个不同方向碰撞造山带的联合作用,产生了一系列的东西、北西向断裂,这些断裂控制了矿区岩浆岩的侵入和铜金矿化带的产出。

2.3矿区侵入岩

矿区侵入岩不发育,见少量黑云母石英闪长玢岩脉岩出露,沿断裂呈串珠状分布,或平行矿体沿矿体在旁侧分布。玢岩脉与围岩以破碎带形式接触,接触带附近岩体蚀变加强,微量元素含量增高、局部可构成金矿体。

3.矿床地质特征

3.1含矿层位及岩性特征

矿区含矿层位主要以三叠系一套砂板岩组合为主,容矿岩石组合为变质石英砂岩、粉砂岩、黏土岩组合。矿化主要沿层间滑脱带或岩性差异界面分布,矿体多呈脉状,以一个主脉体平行相伴几个副脉体同时出现。

3.2矿体形态特征

(1)玢岩体内金矿体

金矿体赋存于岩体内接触带中,赋矿岩石为蚀变黑云母石英闪长玢岩体,其绿泥石化、绿帘石化蚀变较强,节理见褐铁矿化;深部施工验证,见铜、金矿化,深部矿化岩体内石英细脉发育,硅化、黄铁矿化、绢云母化、碳酸盐化蚀变较强,偶见星点状黄铜矿化。

(2)破碎蚀变带内金矿体

金矿体产于破碎蚀变带中,赋矿岩石一般为碎裂变石英粉砂岩,少量蚀变黑云母石英闪长玢岩细脉,砂岩中褐铁矿化、硅化较强,见星点状黄铁矿发育。玢岩中绿泥石化、绿帘石化蚀变较强。见网脉状细脉石英脉穿插,脉体表面褐铁矿化较发育。矿体与围岩呈渐变过渡,赋矿岩石褐铁矿化、硅化蚀变程度较围岩稍高,含矿地段石英脉发育,见星点状黄铁矿。

3.3矿体品位及主要矿石类型

金矿体品位一般1.10g/t~3.18g/t,多产于破碎蚀变带与石英脉中,以破碎蚀变含金属硫化物的石英粉砂岩为主,千枚岩、板岩次之,另在地表蚀变黑云母石英闪长玢岩体中见斑岩型金矿(化)体。矿石类型以氧化矿石为主,铜金属硫化物主要为黄铜矿,氧化物有孔雀石、兰铜矿等。

3.4矿石结构构造

矿石结构为自形一半自形粒状结构,它形粒状结构、交代结构、交代残留结构等;构造以浸染状构造、条带状构造、致密块状构造为主,次为斑杂状构造、星点状构造。

3.5围岩蚀变

围绕黑云母石英闪长玢岩体蚀变大致呈椭圆环带状分带,以绢英岩化、青磐岩化两个蚀变分带为主,玢岩体外围蚀变破碎带中围岩蚀变主要为褐铁矿化、硅化、碳酸盐化、绢云母化、角岩化蚀变。

4.控矿因素及矿床成因探讨

4.1控矿因素

区内近东西向区域性中铁大断裂,控制了矿区岩体的侵入及成矿作用;北西向平移断裂为次一级构造,对早期构造起破坏作用,为控矿、容矿构造。从已发现的金矿(化)体看,矿(化)体主要产于断裂带旁侧发育的次级断裂裂隙构造中,严格受裂隙构造的控制,呈脉状、细脉状产出(图1龙特金矿(化)体与断层及土壤测量铜-金-锑-砷元素对应关系平面剖面图)。

印支期侵入(脉)岩属SiO2过饱和碱性岩石,与内生矿产的形成关系密切,伴随中一中酸性侵入(脉)岩而产出的石英脉、方解石脉中常有砷、金、锑矿化。

4.2成因探讨

研究区铜、金等成矿物质可能部分来自围岩,部分来自深部。

(1)印支期变质作用使三叠纪地层中的金等元素发生初始蚀变富集,区域性的断裂构造为脉岩的侵入提供了通道,同时也促进了深部含矿热液的上升,沿途可能萃取围岩中的金等有益元素使其进一步富集。含矿热液渗透到有利构造(次级断裂构造)和岩性环境中,主要通过充填的形式沉积下来形成矿化体。当热液成矿期结束后,受到表生氧化作用,靠近地表的矿(化)体硫化物大多发生氧化,随着所处构造环境的不同,金发生不同程度的淋滤贫化,致使蚀变带中金分布不均匀。

(2)玢岩体深部见铜、金矿化显示,岩体内铜、金元素及与岩体接触的破碎蚀变带中的金的来源也有可能为岩体及其热液(或萃取)带来。

猜你喜欢

矿床成因
钻石的宝石资源地质学概论
洮南市聚宝铜矿地质特征及矿床成因分析
长江中下游成矿带抛刀岭大型斑岩型金矿特征及找矿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