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软土主、次固结变形机理分析及试验研究

2018-11-06冯志刚朱俊高刘谢伶王克东

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 2018年5期
关键词:软土孔隙土体

冯志刚,朱俊高,刘谢伶,王克东

(1.中国能源建设集团 广西电力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广西 南宁 530007; 2.河海大学 岩土力学与堤坝工程教育部重点试验室, 江苏 南京 210098; 3.中国能源建设集团 陕西省电力设计院有限公司, 陕西 西安 710054)

软土属于软弱土,在荷载作用下,会产生较大的变形。饱和软土的次固结变形特性,一直受到学者的关注。对次固结变形机理,国内外学者[1-7]提出了自己的理解,但至今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对软土的次固结特性,很多学者也开展了大量的试验研究工作,并总结出了一些规律[8-16],但对试验规律也存在一定的争议。

基于地下水动力学相关理论,对饱和软土主、次固结机理进行了分析。考虑加荷比等因素的影响,对软土主、次固结特性进行了相关试验,对试验成果进行了探讨。在试验基础上,对软土地区地基施工提出了一些建议。

1 主、次固结变形机理分析

土体是由土颗粒、孔隙水和孔隙气组成的三相体,在饱和软土中,则只有土颗粒和孔隙水。一般认为,在常温状态下,土颗粒和孔隙水均不可压缩,在荷载作用下,土体变形只能先排出水,土体才有变形的空间。土体变形的过程即是孔隙水排出的过程。由地下水动力学理论可知,水的流动即使非常缓慢,也必须有水势差的存在,而水势差的产生只能是由于软土内部存在超静孔隙水压力。

饱和土体受到外荷载作用的瞬间,土体骨架还来不及变形,孔隙水将承担全部的荷载增量,从而产生超静孔隙水压力(称之为初始超静孔压)。随时间的延续,土体中有两个过程同时进行:(1) 初始超静孔压消散的过程:在水势差作用下,孔隙水被排出土体,土体产生变形,土体颗粒之间更为紧密,初始超静孔压逐渐消散为零;(2) 有效应力作用下土体变形的过程:在有效应力作用下,土颗粒产生位移;土体骨架结构总会有局部的缺陷和软弱部位,随土颗粒位移的增加,缺陷会不断累积,达到一定程度就会导致土体局部骨架结构的破坏、坍塌和重新排列,产生微小的超静孔隙水压力,孔隙水被排出土体。过程(2)使土体颗粒接触更加紧密,趋向于定向排列,从而可以承担更大的外荷载。在主固结过程中,过程(1)和过程(2)相互影响,使孔隙水排出土体,土体骨架有效应力增加,土体产生变形。

过程(1)即为主固结过程,主固结结束时,初始超静孔压已完全消散,过程(1)已结束。但过程(2)仍在继续,微小的超静孔压仍不时产生,导致孔隙水缓慢排出土体,产生变形。由过程(2)产生的变形在整个固结过程中始终存在,只是在主固结阶段,过程(1)占主导作用,过程(2)产生的变形量基本上可以忽略不计。在主固结结束后,土体变形则完全是由过程(2)产生,这部分变形就是次固结变形。

2 试验

2.1 土样

自沿海某项目取得三种原状样,每种土样各取1个试样开展高压固结试验,试样编号1#—3#,试样直径61.8 mm,高度20 mm,基本物理性质见表1。

表1 土体基本物理性质

2.2 试验方案

为研究固结压力p和加荷比Δp/p等因素对软土主、次固结特性的影响,对1#—3#试样开展了分级加荷一维固结试验。其中,Δp/p为荷载增量Δp与当前荷载p之比。具体试验方案见表2。

表2 一维固结试验方案

注:变形稳定控制标准为竖向变形速率<0.002 mm/d,且每级荷载持续时间>4 d。

3 试验结果及分析

3.1 压缩指数与液限的关系

图1为1#—3#试样第二级荷载之后的e-lgp关系曲线,由图1可见,e与lgp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其斜率即为压缩指数Cc。将各试样的Cc与液限ωL绘制于图2,Cc与塑限ωP绘制于图3,可知Cc与ωL和ωP之间均具有很好的线性关系,可分别用Cc=a(ωL-b)和Cc=c(ωP-d)表示,相关系数均很高,其他学者也通过试验发现了Cc与ωL之间的线性关系[17],但变量a、b的数值与本文试验结果有异。变量a~d的数值受到何种因素的影响?因本次试验数量较少,且取自同一场地,未发现相关规律,有待今后进一步试验研究。

图1e-lgp关系曲线

3.2 加荷比对主、次固结阶段土体变形的影响

整理了1#—3#试样以Δp/p=1加荷时,各级荷载下0 min、10 min、100 min、1 000 min和10 000 min对应的e-lgp试验曲线以及以Δp/p<1加荷时对应的e-p试验曲线,列于图4和图5。

图2 Cc-ωL关系曲线

图3 Cc-ωP关系曲线

图4 Δp/p=1时不同加荷持续时间e-lgp试验曲线

由图4可知,以Δp/p=1加荷时,总体上,各加载持续时间的e-lgp曲线近似为一组平行直线,0 min和100 min各自对应的e-lgp曲线之间的间距较大,是100 min到10 000 min间距的数倍。由室内试验,100 min基本可视为主固结完成的时间,说明0 min到100 min的2个对数周期的主固结阶段变形,相对于之后2个对数周期的次固结阶段很大。由图还可以看出,0 min和10 min的孔隙比之差又占到主固结变形的大部分。说明Δp/p=1时,主固结阶段变形相对于次固结阶段很大。而以Δp/p<1加荷时,各相邻e-p曲线之间的间距比较接近,说明Δp/p较小时,主固结阶段变形明显减小。

图5 Δp/p<1时不同加荷持续时间e-p试验曲线

为什么会出现上述现象呢?解释如下:在以Δp/p=1加荷瞬时,土体来不及变形,荷载增量完全由孔隙水来承担,土体中会产生较大的超静孔隙水压力。在此压力作用下,孔隙水以较快的速率排出土体,土体会有一个明显的加速变形过程。之后,超静孔压逐渐转化为有效应力,土体骨架被压密,孔隙水排出的速率变慢,直至超静孔压消散为零。这样,主固结阶段的变形较明显。Δp/p较小时,荷载增量较小,加荷瞬时产生的超静孔压较小,孔隙水排出比较缓慢,相应地,主固结阶段土体变形较小。

3.3 加荷比小于1时固结曲线的形状

图6是1#试样e-lgt试验曲线,从图6中可以看出,在Δp/p=1的荷载下,初始阶段有明显的加速变形阶段,而后趋缓,e-lgt曲线可观察到明显的反弯点,而以Δp/p<1加荷时,则趋近于一条直线,且随时间的发展,一个对数周期内的孔隙比变化量有增大的趋势。将Δp/p<1的几级荷载单独列于图7,由图7可以看到,固结曲线在初始阶段较平缓,但100 min后有一个变形加速的过程,即存在由慢到快的变形趋势。2#和3#试样的试验结果也存在此趋势,不再列出。Δp/p<1的荷载下,固结曲线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形趋势呢?在加速变形阶段之后,固结曲线会不会有一个趋于平缓的过程?由于本文试验各级荷载持续时间较短,最长的也仅持续14 d,没有观察到之后的变化过程,故不能给出确定的答案,有待今后展开进一步试验研究。

图6 1#试样e-lgt试验曲线

图7 Δp/p<1时的1#试样e-lgt试验曲线

3.4 加荷比对次固结系数的影响

次固结阶段e-lgt曲线的斜率即为次固结系数Cα。值得指出的是,虽然Δp/p<1时次固结阶段e-lgt曲线斜率大于主固结阶段,但是相较于Δp/p=1的荷载,次固结系数Cα也是减小的。表3中列出了各试样在减小Δp/p前、Δp/p<1时和减小Δp/p后的几级荷载下相应的次固结系数平均值,表中ps为减小Δp/p之前最后一级荷载;Cα1为减小Δp/p前以Δp/p=1加荷时各级荷载下的Cα平均值;Cα2为Δp/p<1时加荷时各级荷载下Cα平均值;Cα3为减小Δp/p后恢复Δp/p=1加荷时各级荷载下的Cα平均值;Rd1为Cα2较之Cα1减小的百分比;Rd2为Cα3较之Cα1减小的百分比。由表可知,Cα2较之Cα1减小了11.6%~33.1%,Cα3较之Cα1减小了6.0%~22.8%,说明减小Δp/p加荷对减少次固结系数是明显的。

表3 Δp/p对次固结系数Cα的影响

4 结 论

对次固结变形机理进行了分析。饱和土体由土体颗粒和孔隙水组成,土体变形只能是由于孔隙水的排出所引起。主固结结束后,在有效应力作用下,土体颗粒会产生位移,导致土体结构软弱部位被破坏,发生重新排列,土体内部产生微小的超静孔隙水压力,在水势差的作用下,孔隙水被缓慢排出土体,产生次固结变形。

对3种原状软土进行了分级加荷一维固结试验,得出以下一些主要结论:

(1)Cc与ωL和ωP均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

(2) 相较于Δp/p=1的情况,Δp/p<1时,土体主固结阶段的沉降变形明显减小。这与减小Δp/p加荷时,荷载增量Δp较小,土体局部结构被破坏、进行重新排列的程度也相应减小,从而导致孔隙水排出土体的速率较慢有关。

(3) 以Δp/p<1进行加荷时,在有限的试验时间内,次固结变形存在由慢到快的变形趋势,但相较于Δp/p=1的荷载,Cα减小明显。

在实际工程尤其是软土路基施工中,在经济和其他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建议以较小的Δp/p进行填筑,以减小变形初期土体的变形速率和工后沉降,以保证施工和运行安全。

猜你喜欢

软土孔隙土体
沿海公路路基沉降分析与修复措施
软土路基的处理方法研究
顶管工程土体沉降计算的分析与探讨
浅层换填技术在深厚软土路基中的应用
二氧化碳在高岭石孔隙中吸附的分子模拟
采动影响下浅埋输气管道与土体耦合作用机理
Preparation of bimodal grain size 7075 aviation aluminum alloys and the ir corrosion properties
基于土体吸应力的强度折减法
页岩孔隙结构研究进展
浆喷桩在软土路基处理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