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柴胡疏肝散配合针刺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研究

2018-11-05叶思柳王邦才

新中医 2018年11期
关键词:疏肝柴胡功能性

叶思柳,王邦才

1.浙江中医药大学,浙江 杭州 310053;2.宁波市中医院,浙江 宁波 315010

功能性消化不良是消化系统常见病之一,主要指伴有腹胀、腹痛、腹泻、恶心呕吐、食欲不振、嗳气等临床症状,经过检查无器质性病变,而是由患者自身肠胃运动紊乱引起的一类疾病。临床常选用西沙必利、吗丁啉等治疗,虽具有起效快的优点,但容易复发。近年来,笔者针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采用柴胡疏肝散配合针刺治疗,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5月—2017年5月在宁波市中医院治疗的80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0例。对照组男22例,女18例;年龄20~60岁,平均(48.5±9.9)岁;病程8~24月,平均(18.4±7.2)月。研究组男24例,女16例;年龄19~58岁,平均(47.7±8.1)岁;病程10~28月,平均(18.5±7.3)月。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 ①符合《消化病临床诊断与治疗方案》[1]中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诊断标准,症见餐后饱胀不适,上腹痛,精神疲乏,大便不爽,胃纳减少,嗳气呃逆,恶心呕吐,烦躁易怒,通过胃镜、彩超检查未发现胃肠道的器质性病变。②参考《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西医结合诊疗共治意见(2010)》[2]中肝胃不和证的辨证标准。症见胃部胀痛,两胁胀满,急躁易怒,脘痞嗳气,精神抑郁,善太息,咽部有异物感,泛酸或烧心,口苦,腹胀,纳差,或可见呕吐,舌淡红、苔薄黄,弦脉。③经宁波市中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

1.3 排除标准 心脑肾严重受损不耐受者;妊娠或哺乳期女性;患有严重精神疾病患者;依从性较差者;对本研究所用药物过敏者。

2 治疗方法

2.1 对照组 口服吗丁啉(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治疗,每天3次,每次10 mg,连续服用4周,治疗期间根据症状变化,增减药量。

2.2 研究组 口服柴胡疏肝散配合针刺治疗。①柴胡疏肝散处方:柴胡15 g,枳壳、陈皮、香附、法半夏、厚朴、川芎各12 g,白芍、砂仁、木香各10 g,炙甘草6 g。每天1剂,水煎取汁300 mL,分早晚2次温服,持续治疗4周。②针刺天枢、中脘及双侧足三里、脾俞、太冲、肝俞,采用平补平泻法,针具根据穴位部位选取不同的一次性针灸针(北京中研太和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留针30 min,隔天治疗1次,5次为1疗程,1疗程结束后休息2天进行下1疗程,共治疗4疗程。

3 观察指标与统计学方法

3.1 观察指标 ①2组治疗前后症状评分,参考《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2010)》[2]进行计分,见表1。②对比分析2组临床疗效。③排除每组治疗效果为无效的患者,对其余患者随访4月,统计复发情况,再次达到功能性消化不良诊断标准则为复发。

3.2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4 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4.1 疗效标准 参考《消化不良中医诊疗共识意见(2009)》[3]拟定。疗效指数采用尼莫地平法计算,疗效指数=(治疗前症状评分总分-治疗后症状评分总分)/治疗前症状评分总分×100%。治愈:症状体征消失;显效:症状体征明显缓解,疗效指数≥80%;进步:症状体征有所改善,50%≤疗效指数<80%;无效:症状体征无明显缓解,疗效指数<50%。

4.2 2组治疗前后症状评分比较 见表2。治疗前,2组食后腹胀、上腹痛、精神疲乏、大便不爽等8项症状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8项症状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8项症状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4.3 2组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3。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95.0%,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77.5%,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4.4 2组复发率比较 随访4月,研究组复发率10.5%(4/38),低于对照组的29.0%(9/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功能性消化不良症状评分表

5 讨论

功能性消化不良是指胃或十二指肠运动功能失调、胃酸分泌异常、神经精神障碍、内脏感觉过于敏感甚至幽门螺杆菌感染所致的一类病证,临床常选用西沙必利、吗丁啉等西药治疗,虽然起效较快,但容易复发。中医学认为,本病归属于痞满、积滞范畴,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可分为脾虚气滞、肝胃不和、脾胃湿热、脾胃虚寒、寒热错杂5个证型。本研究纳入肝胃不和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进行研究,主要因肝气郁滞,致中焦脾胃之气升降失调,治疗需以疏肝理气、调畅气机为原则。

表2 2组治疗前后症状评分比较(±s,n=40) 分

表2 2组治疗前后症状评分比较(±s,n=40) 分

与同组治疗前比较,①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②P<0.05

时 间治疗前治疗后组 别对照组研究组对照组研究组食后腹胀4.9 7±1.4 5 4.9 8±1.4 6 2.3 5±1.2 5①1.0 3±0.8 2①②上腹痛4.0 3±1.4 6 4.9 2±1.4 9 2.2 5±1.3 1①1.6 8±0.6 5①②精神疲乏4.7 6±1.7 4 4.7 4±1.7 1 2.4 6±1.3 4①2.0 0±0.5 6①②大便不爽4.8 6±1.4 4 4.8 5±1.4 6 2.4 6±1.3 4①1.3 3±0.3 5①②胃纳减少5.2 3±1.3 6 5.2 5±1.3 5 3.3 5±1.5 4①2.1 4±1.3 4①②嗳气呃逆6.3 5±1.5 1 6.3 3±1.6 2 3.2 3±1.5 1①2.5 2±1.5 1①②恶心呕吐4.2 6±1.9 3 4.2 9±1.8 8 1.8 2±0.3 5①1.0 3±0.3 4①②急躁易怒2.9 2±1.6 2 2.9 8±1.5 2 1.5 2±0.4 2①0.3 5±0.0 5①②

表3 2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柴胡疏肝散由柴胡、枳壳、陈皮、香附等中药组成,是疏肝解郁行滞、理气和胃止痛的基本方。方中柴胡为君药,具有调畅肝气、疏散郁结的作用;香附、川芎、厚朴、法半夏为臣药,前二者可疏泄肝气、理气活血止痛,后二者可下气宽中、燥湿化痰,共助柴胡散肝郁、消痞醒脾;陈皮、枳壳、白芍均为佐药,前二者可理气散滞,后者可养血活血、缓急止痛;砂仁、木香亦为佐药,可入脾胃肾三经,其降中有升,芳香行散,可疏通中焦气机;炙甘草为使药,可调和药性。诸药合用,共奏疏肝理气、解郁导滞、和胃止痛之功。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柴胡疏肝散中柴胡、枳壳、厚朴可有效增强小肠推动功能及机体胃排空的作用,木香可促进胃动素分泌,有利于加速胃排空[4]。与此同时,柴胡疏肝散还对因慢性应激引起的大鼠精神状态、生长状态及胃肠功能造成的不良影响起到抑制作用,从而改善抑郁状态,促进病情康复[5]。

功能性消化不良病位主在脾胃,又侵及肝脏,所以针刺部位主要选取脾胃肝胆经穴位,采取平补平泻法。足三里为胃之下合穴,“合治内腑”,可疏畅胃腑气机,同时针刺该穴对胃功能有双向调节作用,能增加患者胃肠蠕动,使患者胃肠节律得到改善;脾俞穴为背俞穴,主治脾胃肠腑疾病;肝俞穴同为背俞穴,归于足太阳膀胱经,可疏肝利胆、行气止痛;太冲穴归于足厥阴肝经,具有疏肝利胆、健脾化湿及疏解患者情绪之功效;中脘、天枢均属于近端选穴,前者是胃之募穴,属任脉,后者属足阳明胃经,是大肠之募穴,二者皆可疏通气机、补益脾胃[6]。以上诸穴配合,可调畅气机,疏肝解郁。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2组食后腹胀、上腹痛、精神疲乏、大便不爽等8项症状积分均较治疗前下降,研究组上述8项症状积分比对照组下降更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柴胡疏肝散配合针刺在改善功能性消化不良症状方面效果优于口服吗丁啉治疗。本次研究中,研究组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提示柴胡疏肝散配合针刺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可减少病情反复发作。

综上,柴胡疏肝散配合针刺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不仅可以缓解患者食后腹胀、腹痛及恶心呕吐等症状,还可有效降低复发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疏肝柴胡功能性
Shugan Huoxue Huayu Fang (疏肝活血化瘀方) attenuates carbon tetrachloride-induced hepatic fibrosis in rats by inhibiting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Smad signaling
基于十二指肠异常探讨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研究进展
Mechanism underlying efficacy of Shugan Sanjie decoction (疏肝散结汤) on plasma cell mastitis,based on network pharmacology and experimental verification
核桃柴胡间作技术
一种功能性散热板的产品开发及注射模设计
HPLC法同时测定柴胡桂枝汤中6种成分
柴胡汤类方剂用于肝恶性肿瘤治疗进展
10 种中药制剂中柴胡的定量测定
不同功能性聚合物在洗涤剂中的应用
疏肝和胃降逆汤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效果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