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疏肝利胆和胃汤联合西咪替丁治疗肝胃不和型急性胃炎临床观察

2018-11-05林琳沈昱颖钟琴娟马海涛

新中医 2018年11期
关键词:胃动素利胆胃泌素

林琳,沈昱颖,钟琴娟,马海涛

1.绍兴市柯桥区中医医院,浙江 绍兴 312030

2.绍兴市人民医院,浙江 绍兴 312000

急性胃炎属于临床常见急性消化系统疾病,具有发病急、变化快等特点,主要症状是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等,如不能及时控制,可出现呕血、黑便甚至休克,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1]。目前西咪替丁是临床治疗急性胃炎常用药物,其不仅能够快速缓解临床症状,同时还能抑制胃酸分泌,减少对胃肠黏膜的刺激损伤,增强免疫功能,但此种长期使用副作用多,停药后易反复发作,导致整体治疗效果不佳[2]。近年来中医在治疗胃肠道疾病方面取得较大进展,急性胃炎的中医症候表现多样,中医深入研究各证型发病机制,并进行辨证论治,在改善症状,防止病情反复,减少不良反应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3]。有学者提出,疏肝利胆和胃汤具有调肝健脾、和胃降逆等功效,在治疗肝胃不和型原发性胆汁反流性胃炎中效果显著[4]。但是其在肝胃不和型急性胃炎治疗中的作用尚不明确。基于此,本研究采用疏肝利胆和胃汤联合西咪替丁治疗肝胃不和型急性胃炎患者,旨在为此类患者寻求高效、安全的临床治疗方案。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6年6月至2017年6月绍兴市柯桥区中医医院收治的肝胃不和型急性胃炎患者116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8例。其中观察组男36例,女22例;年龄26~75岁,平均(39.75±8.54)岁;病程1~19 h,平均(8.58±1.02)h;疾病类型:急性糜烂性胃炎、急性单纯性胃炎、急性化脓性胃炎、急性腐蚀性胃炎分别为24例、16例、15例、3例。对照组男34例,女24例;年龄23~76岁,平均(39.68±8.47)岁;病程1~22 h,平均(8.61±1.07)h;疾病类型:急性糜烂性胃炎、急性单纯性胃炎、急性化脓性胃炎、急性腐蚀性胃炎分别为21例、18例、17例、2例。2组基础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参考《实用内科学》[5]中关于急性胃炎诊断标准,且经胃镜检查证实。

1.3 辨证标准 参考《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6],结合临床症状拟定。(1)主症:胃脘隐痛、痛窜两胁、疲倦乏力、精神抑郁、反酸恶心。(2)次症:嗳气频繁、大便溏薄、少气懒言、痞闷不舒、不思饮食。(3)舌脉象:舌红、苔薄黄,脉弦。同时符合主症、次症≥2项,即可辨为肝胃不和型急性胃炎。

1.4 纳入标准 (1)符合诊断标准、辨证标准者;(2)年龄≥18岁;(3)依从性好,配合本次研究者;(4)均为肝胃不和型;(5)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均知情同意。

1.5 排除标准 (1)合并胃溃疡、胃穿孔或胃肠道肿瘤;(2)对本研究所用药物过敏者;(3)严重心、肝、肾等功能障碍;(4)造血、内分泌、免疫等系统性疾病;(5)肝炎、肺结核等传染性疾病;(6)妊娠及哺乳期妇女;(7)合并阑尾炎等腹部疾病;(8)近1周内接受抗炎、质子泵抑制剂等药物治疗者;(9)存在视听、失语、认知等功能障碍。

2 治疗方法

2.1 基础治疗 2组均给予常规治疗,包括纠正水电解质紊乱、补充体液等,同时详细介绍急性胃炎诱因、治疗方法,嘱咐患者多食用清淡、易消化食物,忌食生冷、辛辣、油腻性食物。

2.2 对照组 给予西咪替丁(批准文号:20160407,厂家:吉林康乃尔药业有限公司)0.4 g+5%氯化钠溶液250 mL静脉滴注,每天2次,共治疗7天。

2.3 观察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疏肝利胆和胃汤治疗,处方:黄芩、半夏、厚朴、木香、莱菔子、水红花子各10 g,延胡索、金钱草、蒲公英各20 g,甘草、荷叶各6 g,黄连、干姜各3 g。上述药物加水500 mL并浸泡4 h,大火煮沸后改为文火煎至250 mL,加适量水复煎,将2次药液混合,分别于早晚饭后温服,每天1剂,共治疗7天。

3 观察指标与统计学方法

3.1 观察指标 (1)中医症候积分。按照症状无、轻、中、重计算主症和次症积分,其中主症依次为0~6分,次症依次为0~3分,分值越高,则表明患者症状越严重。(2)症状缓解时间。观察并统计患者腹泻、恶心呕吐、腹痛改善时间。(3)临床疗效。依据中医疗效判定标准。(4)血清胃泌素、胃动素水平。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检测患者血清胃泌素、胃动素水平,采集外周静脉血3 mL,以3 500 r/min离心,分离血清后待测,遵循试剂盒说明书,使用放射免疫法进行检测。(5)炎性因子。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检测患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转化生长因子 -β1(TGF-β1)、白细胞介素 -6(IL-6)水平,采集空腹时肘静脉血5 mL,离心并分析血清待测,均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书操作,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

3.2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软件分析,计量资料用(±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率(%)表示,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4 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4.1 疗效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7],并结合中医症候积分判定。痊愈:胃部烧灼感、腹痛等临床症状消失,胃镜检查各项指标恢复正常,中医症候积分减少≥95%;显效:胃部烧灼感、腹痛等临床症状显著改善,胃镜检查各项指标明显好转,中医症候积分减少70%~94%;有效:胃部烧灼感、腹痛等临床症状有所缓解,胃镜检查各项指标有所改善,中医症候积分减少40%~69%;无效:未达到上述判定标准。总有效率为痊愈、显效、有效之和与总例数比值。

4.2 2组中医症候积分比较 见表1。治疗前,2组中医症候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中医症候积分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表1 2组中医症候积分比较(±s) 分

表1 2组中医症候积分比较(±s) 分

组 别对照组观察组t值P值n 5 8 5 8治疗前3 5.2 7±5.1 6 3 5.4 3±5.2 5 0.1 6 6 0.8 6 9治疗后1 6.5 9±3.2 0 1 2.6 8±3.1 4 6.6 4 2 0.0 0 9 t值2 3.4 3 0 2 8.3 2 2 P值0.0 0 0 0.0 0 0

4.3 2组症状缓解时间比较 见表2。观察组腹泻、恶心呕吐、腹痛缓解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表2 2组症状缓解时间比较(±s) d

表2 2组症状缓解时间比较(±s) d

n 组 别对照组观察组t值P值5 8 5 8腹泻缓解时间3.6 4±0.3 1 2.6 8±0.2 5 1 8.3 5 8 0.0 0 0恶心呕吐缓解时间2.1 6±0.4 2 1.4 5±0.3 0 1 0.4 7 6 0.0 0 0腹痛缓解时间3.0 4±0.3 9 2.1 7±0.3 6 1 2.4 8 4 0.0 0 0

4.4 2组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3。观察组总有效率93.10%,显著高于对照组79.31%(P<0.05)。

表3 2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4.5 2组血清胃泌素、胃动素水平比较 见表4。治疗前,2组血清胃泌素、胃动素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血清胃泌素水平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血清胃动素水平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胃泌素低于对照组(P<0.05),血清胃动素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

表4 2组血清胃泌素、胃动素水平比较(±s) ng/mL

表4 2组血清胃泌素、胃动素水平比较(±s) ng/mL

?

4.6 2组炎性因子水平比较 见表5。治疗前,2组TNF-α、TGF-β1、IL-6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TNF-α、TGF-β1、IL-6水平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TNF-α、TGF-β1、IL-6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表5 2组炎性因子水平比较(±s)

表5 2组炎性因子水平比较(±s)

指 标 时 间 组 别 t值 P值T N F-α治疗前治疗后0.1 6 7 4.5 2 7 0.8 6 8 0.0 2 3 t值 P值T G F-β 1治疗前治疗后0.1 1 1 6.3 5 9 0.9 1 2 0.0 0 9 t值 P值I L-6治疗前治疗后0.1 3 6 7.7 1 3 0.8 9 2 0.0 0 6 t值 P值对照组(n=5 8)2.7 3±0.6 5 1.7 3±0.5 2 9.1 4 9 0.0 0 1 2 9.6 7±8.2 1 2 1.5 2±6.2 8 6.0 0 5 0.0 1 1 6 1.2 8±1 2.3 4 3 6.5 4±9.2 3 1 2.2 2 7 0.0 0 0观察组(n=5 8)2.7 1±0.6 4 1.3 4±0.4 0 1 3.8 2 5 0.0 0 0 2 9.8 4±8.3 5 1 5.2 3±4.1 6 1 1.9 2 7 0.0 0 0 6 0.9 7±1 2.2 5 2 4.6 9±7.1 9 1 9.4 5 2 0.0 0 0

5 讨论

急性胃炎属于临床多发病,发病机制较为复杂,主要病因是细菌、毒素、机体应激反应等因素引起胃黏膜炎症所致。大量研究证实,炎症反应在急性胃炎中发挥关键性作用[8]。TNF-α是常见炎性因子,具有广泛生物活性和功能,由巨噬细胞分泌,其可刺激机体产生各种炎症,并具有严重毒副作用,通过参与内毒素性休克过程,从而造成组织细胞恶病质[9]。此外其还可诱导机体产生大量促炎因子,并释放到血液中,促使机体发生急性炎症反应,增加血管通透性[10]。IL-6由多种细胞产生,能够有效调节免疫,并参与炎症反应。机体内存在病毒或细菌感染时,可促使IL-6水平升高,诱发急性胃炎。有研究表明,急性胃炎患者胃黏膜内IL-6明显高于健康人群,其水平与炎症程度呈正相关[11]。作为生长细胞调节蛋白,TGF-β1与急性胃炎存在密切联系,不仅能够抑制免疫活性细胞,同时还参与损伤黏膜修复[12]。因而合理控制炎症因子水平,对于抑制胃黏膜炎症反应,改善临床症状和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西咪替丁是临床治疗急性胃炎的常用药物,西咪替丁属于H2受体拮抗剂,主要药理作用为抑制胃酸分泌,其不仅能够抑制基础胃酸的分泌,同时也能对其他多种原因刺激引起胃酸分泌达到抑制作用,从而减少对胃黏膜的腐蚀[13]。另外此种药物还能有效消除组胺对肠道黏膜的损害,降低肠黏膜对水的通透性,达到减缓腹泻的效果。近期有学者提出,西咪替丁能阻断H2受体T细胞抑制因子而造成细胞介导免疫抑制,增加T细胞功能,达到抑制炎症介质的释放,最终实现增强细胞免疫功能,达到抗病毒的作用[14]。但该药物单独使用时作用靶点单一,不良反应多,整体治疗效果欠佳。

中医学将肝胃不和型胃酸归于急症胃痛、胃脘痛等范畴,《灵枢·小针解》中论述:“寒温不适,饮食不节,而病生于肠胃”;《素问·举痛论》中指出:“寒气客于胃肠之间,……,小络急引,故痛”;《医学正传·胃脘痛》中认为:“致病之由,多由纵恣,……,故胃脘疼痛”;《临证指南医案》中论述:“胃痛久而屡发,必有凝痰聚淤”。中医认为该病病变部位在于脾胃,脾主运化,喜润恶燥;胃主受纳,喜燥恶湿;饮食不节、损伤脾胃、脾失运化、胃失和降、过食五味、偏嗜厚腻、脾虚胃弱、蕴湿生热、发为胃痛[15~16]。情志失调、寒邪犯胃、湿浊内阻、瘀血阻滞、寒热失调、升降失司,损伤脾胃,可致胃痛。疏肝利胆和胃汤是由半夏泻心汤合胁腹宁化裁而成,其中半夏为君药,味辛、性温,具有降逆止呕、疏肝健胃、散结消痞之功效;金钱草具有清肝利胆、清热利湿之功效;黄芩黄连为臣药,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之功效;干姜性热、味辛,具有健运脾阳、温中散寒、回阳通脉之功效;延胡索行气活血、止痛;木香可行气止痛、健脾消食;陈皮善健脾理气;厚朴性平,具有消积除满、化痰平喘之功效;莱菔子为佐药具有降气化痰、消食除胀之功效;甘草为使药,性平、味甘,能够益气滋阴、补脾益气、调和诸药[17]。诸药合用,共奏疏肝利胆、健脾和胃、降逆止呕、行气止痛之功效。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半夏水煎醇能够降低胃液酸度,通过抑制胃蛋白酶活性,从而有效修复和保护胃黏膜[18];金钱草具有利胆的作用,其能够明显促进干细胞分泌胆汁,促进胆道口括约肌松弛而排出胆汁;另外还具有抗炎镇痛及抗菌的作用。木香中水芹烯等成分能够双向作用于胃肠道,促进消化液分泌,加速胃肠蠕动,并能够修复胃黏膜损伤。炙甘草中的甘草酸、生物碱等有效成分,能够消除自由基活性,促进体内细胞生长,并能抑制胃酸分泌,对痉挛的平滑肌具有良好缓解作用。厚朴不仅具有护肝的作用,同时其还能促进十二指肠平滑肌松弛,胃底平滑肌运动功能增加,进而促进胃蠕动和胃排空[19]。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腹泻、恶心呕吐、腹痛缓解时间、中医症候积分优于对照组,提示采用疏肝利胆和胃汤联合西咪替丁治疗肝胃不和型急性胃炎患者,可有效缓解并改善临床症状。另外本研究于治疗后对上述指标进行检测,结果发现观察组血清胃泌素、胃动素水平优于对照组,观察组TNF-α、TGF-β1、IL-6水平也优于对照组,提示二者联合可有效改善血清胃泌素、胃动素水平,同时对抑制患者胃黏膜炎症反应,改善患者胃肠道功能,提高患者免疫功能也具有显著的作用。

综上所述,采用疏肝利胆和胃汤联合西咪替丁治疗肝胃不和型急性胃炎患者,可有效改善腹痛、腹泻等临床症状,抑制炎症反应,改善血清胃泌素、胃动素水平,提高临床疗效。但本研究由于样本数量较少,治疗时间短,未对远期疗效进行统计,存在不足之处,今后将在扩大研究样本基础上进行深入探讨。

猜你喜欢

胃动素利胆胃泌素
如何通过胃泌素G17检查结果判断疾病
促胃泌素释放肽前体对小细胞肺癌的诊断价值
利胆退黄夸茵陈
胃泌素-17的临床研究进展
舒肝利胆中药对病毒性肝炎患者胆囊声像图的影响
孕吐方治疗妊娠剧吐的疗效及对血清胃动素的影响
胃泌素原在结直肠癌中的研究进展
清肝利胆汤治疗胆腑郁热型胆胀42例
胃动素对消化间期胃动脉血流影响的在体机制研究
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胃动素对消化间期胃运动的调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