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PKP和PVP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缓解疼痛的临床疗效对比

2018-11-05哈秀民

关键词:椎体畸形骨折

哈秀民,石 雷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延庆医院,北京 102100)

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是一种老年患者常见病,多见于腰椎部位,患者主要表现为腰背部、腰骶部疼痛,严重这也会出现驼背畸形,压迫胸部,减弱心肺功能,进而出现胸闷、憋气等症状。以往临床治疗多采取保守治疗,虽然可使患者的疼痛症状得到缓解,但是治疗周期较长,并发症较高,治疗效果并不理想[1]。随着脊柱微创技术的推广应用,PVP与PKP两种新型治疗术式在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治疗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2]。因此,本组研究特选取50例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比观察PVP与PKP两种治疗术式的应用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7年1月~2018年6月收治的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5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两组各25例,对照组25例中男15例,女10例,年龄56~75岁,平均(56.81±3.68)岁;观察组25例中男17例,女8例,年龄53~78岁,平均(57.94±3.62)岁;两组间一般资料数据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术前均进行常规查体,X线、CT等影像学检查。手术均在C型臂透视下开展,穿刺点选取在正位透视下进行,多选取于病变椎体棘突旁开2~3 cm处,穿刺针与机体矢状面呈15°~20°角,在侧位透视下观察穿刺情况,当穿刺针到达椎体后缘骨皮质,但针尖未超过椎弓根前缘时,正位透视像中穿刺针针尖位于椎弓根投影内,可将穿刺针直接穿刺进入椎体前1/3处。对照组应用PVP治疗,选用配套钻头对椎体进行处理。观察组应用PKP治疗,应用Kyphx可膨胀骨成形器(球囊)扩张椎体,将PMMA放入骨填充装置内。当骨水泥填充满意后停止推注,若推注过程中出现骨水泥渗漏情况也需立即停止。灌注完毕后将针芯插入,将填充装置与穿刺导管拔出,压迫止血后应用无菌敷料包扎。

1.3 观察指标

观察治疗前与治疗后72 h的疼痛评分,病椎高度恢复情况、后凸畸形恢复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

1.4 评价方法

采用VAS疼痛评分法,由患者以数字0~10数字描述患者的疼痛情况,0代表无疼痛,10代表剧烈疼痛,分数越高提示患者的疼痛程度等级越高。应用X线侧位片检查,对患者的病椎前、中、后缘高度进行测量,测量患者椎体高度压缩率与恢复率。后凸畸形恢复情况通过X线侧位片进行检查,获取Cobb角,计算后凸矫正率=(术前后凸角度-术后后凸角度)/术前后凸角度。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 果

2.1 两组疼痛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疼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疼痛评分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的疼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疼痛评分比较(±s)

表1 两组治疗前后疼痛评分比较(±s)

分组 治疗前 治疗后 t P对照组 4.25±1.08 0.98±0.67 13.6144 <0.05观察组 4.41±1.25 0.75±0.97 12.2403 <0.05 t 0.5125 1.0323 P>0.05 >0.05

2.2 两组椎体前缘高度恢复情况对比

治疗前,两组患者病椎高度恢复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病椎高度恢复情况明显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的病椎高度恢复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椎体前缘高度恢复情况比较(±s)

表2 两组治疗前后椎体前缘高度恢复情况比较(±s)

分组 治疗前 治疗后 t P对照组 0.58±0.21 0.79±0.08 4.9448 <0.05观察组 0.61±0.24 0.81±0.09 4.1288 <0.05 t 0.4977 0.8788 P>0.05 >0.05

2.3 两组后凸畸形恢复情况对比

治疗前,两组后畸形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后,组内数据比较差异与组间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后凸畸形恢复情况比较(±s)

表3 两组治疗前后后凸畸形恢复情况比较(±s)

分组 治疗前 治疗后 t P对照组 0.87±0.15 0.93±0.01 2.1191 <0.05观察组 0.85±0.17 0.96±0.03 3.3718 <0.05 t 0.4667 5.0199 P>0.05 <0.05

3 讨 论

根据研究结果显示,PVP与PKP两种术式均可有效缓解患者骨折部位的疼痛程度。行手术治疗后,90%左右的患者均可在术后4h~48内减轻或消除疼痛感,随着治疗时间延长逐渐稳定。PVP与PKP缓解疼痛的机制是通过改变骨折处负荷,在术后快速产生实质性,达到缓解疼痛的目的。

本组结果显示,观察组应用PKP治疗后的后凸畸形改善程度优于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的畸形恢复率,差异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椎体高度恢复方面,两组治疗后的椎体高度均高于治疗前,差异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治疗后数据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提示,PKP与PVP均可改善椎体高度,在后畸形改善程度方面PKP的治疗效果更佳。

综上所述,在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应用PKP与PVP治疗,均可有效患者的疼痛程度,恢复椎体高度于后凸畸形程度,但在后凸畸形程度方面比较,PKP更具优势。

猜你喜欢

椎体畸形骨折
平山病合并Chiari畸形1例报道
王阿姨骨折康复记
不可忽视的“一点点”骨折
实时动态四维超声产前诊断胎儿畸形的临床意义
经皮椎体成形术中快速取出残留骨水泥柱2例报道
提防痛性瘫痪——椎体压缩性骨折
迟发性骨质疏松椎体塌陷的2种手术方式的比较
球囊椎体成形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胸腰椎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治疗效果探讨
腹痛难忍:生殖道畸形惹的祸
伤筋动骨怎么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