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带一路”倡议与人民币国际化研究文献可视化分析—基于CiteSpace知识图谱软件的计量

2018-11-02赵子聪

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 2018年4期
关键词:倡议国际化一带

周 雷,陈 捷,赵子聪

(1.苏州市职业大学 商学院,江苏 苏州 215104;2.南昌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江西 南昌 330031)

“一带一路”倡议不仅对我国构建全方位开放型经济体系,优化经济发展空间格局,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而且也为人民币国际化创造了重要平台。回顾人民币国际化历程,2009年7月,我国启动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但当时人民币国际化仅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政策反映,尚未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2013年,习近平主席首次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随后于2015年3月,我国正式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以下简称《愿景与行动》),成为“一带一路”建设的纲领性文件。同年,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人民币国际化报告》,官方正式提出了人民币国际化战略。伴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人民币国际化也进入了新阶段,2015年11月30日,人民币被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纳入特别提款权(SDR)货币篮子,并于2016年10月1日正式生效,人民币在SDR篮子中的权重为10.92%,成为仅次于美元和欧元的第三大货币。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6年末,共有60多个国家和地区将人民币纳入外汇储备[1]。2017年11月,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要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在全面开放新格局下,“一带一路”建设与人民币国际化也迎来了新的历史机遇。2018年4月,在博鳌亚洲论坛上,习近平宣布中国决定在扩大开放方面采取一系列新的重大举措,加快金融业开放进程[2],从而有助于实现“一带一路”建设与人民币国际化战略的深度融合。从货币职能角度看,“一带一路”建设能够通过“贸易+投资”的双轮驱动,促进人民币计价、交易、支付、结算、储备等职能的拓展,最终实现成为“世界货币”的国际化目标;而从空间范围角度看,通过推进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和民心相通(以下简称“五通”),能逐步实现人民币周边化、区域化与国际化的“三步走”规划。

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人民币国际化问题成为学术界与实务界关注的焦点。随着研究的深入,已有学者尝试对“一带一路”相关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如陈东军等[3]、潘静等[4],但是鲜有学者对“一带一路”倡议与人民币国际化这一热点专题领域的研究现状与趋势进行全面梳理。本文基于CiteSpace V软件,对“一带一路”倡议与人民币国际化研究文献进行计量可视化分析,把握“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人民币国际化研究的现状、热点、前沿与趋势,以期为进一步推进相关研究提供学术引导与理论支撑。

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本文数据来源为中国知网(CNKI)《中国学术期刊(网络版)》数据库(简称CAJD)。该数据库是世界上最大的连续动态更新的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录国内学术期刊8 000种,全文文献总量5 100万篇。

笔者以上述学术期刊数据库为检索范围(排除报纸、会议等),以2018年4月30日为时间节点,选择“主题检索”策略进行文献检索。“主题检索”是指只要所检索的词汇出现在“标题”、“摘要”或“关键词”中,就会被检索到,能够兼顾信息检索的查全率和查准率。考虑到“一带一路”包括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以及人民币区域化和人民币国际化是不可分割的两个重要阶段,在知网的专业检索框中输入如下检索式:“SU=(‘人民币国际化’+‘人民币区域化’)×(‘一带一路’+‘海上丝绸之路’+‘丝绸之路经济带’)”,其中SU表示主题检索,查找包含“人民币国际化”或“人民币区域化”,并且包含“一带一路、丝绸之路经济带或海上丝绸之路”三者之一的论文,共命中文献479篇。从479篇文献中进一步手工删除《编者的话》《征稿要点》《编辑部絮语》《推荐书目》等非学术论文或无关记录,最终获得有效文献432篇。有效文献发表年度的分布情况为2014年11篇、2015年101篇、2016年120篇、2017年168篇、2018年1月至4月32篇;其中最早关于“一带一路”倡议与人民币国际化研究的文献发表于2014年4月,2015年《愿景与行动》发布后,该领域研究迅速升温;2017年以来,随着“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的召开与人民币国际化的加速推进,该领域成为持续性的研究热点。432篇文献中,获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有55篇,占比12.73%,另有大量文献获得省部级基金支持,表明该研究方向获得国家重点支持。

基于以上检索并经筛选所得432篇有效文献,利用CiteSpace并辅以Excel软件计量统计分析文献的关键词共现、作者与机构合作网络、来源期刊与发文趋势,并将其相互关系可视化,构建科学知识图谱。CiteSpace是由美国德雷赛尔大学陈超美教授开发的一款用于计量和分析科学文献中蕴含的潜在知识,并对引文及数据信息进行可视化的软件。由于是通过可视化手段来呈现科学知识的结构、规律和分布情况,因此也将通过此类方法分析得到的可视化图形称为“科学知识图谱”,即有图和谱的双重特性[5]。该软件自2003年诞生以来,进行了多次更新和完善,截至2018年4月,最新版本为CiteSpace V。本文使用CiteSpace V对“一带一路”与人民币国际化研究文献的热点与趋势关键词共现、科研合作网络等进行可视化分析。

2 “一带一路”与人民币国际化研究热点可视化分析

2.1 关键词共现图谱

采用CiteSpace V对432篇文献进行计量分析,绘制“一带一路”倡议与人民币国际化研究的知识图谱。分析之前,首先对CNKI导出的数据进行清洗,将Refworks格式数据预处理后导入CiteSpace V,归并语义一致的关键词(如“一带一路”、“一带一路”建设、“一带一路”倡议与“一带一路”战略,亚投行与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并运用寻径网络算法(pathfinder)简化网络和突出其重要的结构特征,以此识别核心关键词和分析研究热点与前沿。在生成关键词共现图谱时,设置时间跨度为2014年至2018年,单个时间分区长度为1年,选择节点类型为“Keyword”,每个时间分区选择频次前20%的关键词进行分析,绘成的图谱共包括114个节点,每个节点代表一个关键词,节点大小代表该关键词的出现频次,节点间连线表示关键词的关联性,线条越粗关联性越高,总体网络密度为0.020 1。中介中心性(centrality)是测度节点在

网络中重要性的一个指标,CiteSpace使用此指标来发现和衡量文献和关键词的重要性,并用圆圈重点标注,揭示研究领域的关键枢纽,如图1所示。进一步将共现频次5次以上的关键词按序列出,高频关键词及其出现频次和中心性统计见表1。中心性较高的关键词在该研究中可界定为核心关键词,代表了研究前沿热点主题。

图1 关键词共现图谱

表1 主要关键词出现频次与中介中心性

针对表1中出现频次最多的“一带一路”与“人民币国际化”,可以进一步分析该节点的历时信息,获得关键词频次的年度分布。“一带一路”的词频年度分布情况为:2014年4次,2015年76次,2016年83次,2017年129次,2018年预计仍将超过100次。相应地,“人民币国际化”的词频年度分布情况为:2014年5次,2015年43次,2016年57次,2017年86次,预计2018年仍将保持高位。结合突发性检测结果,可以看出“一带一路”和“人民币国际化”词频在2017年均出现了峰值。这与2017年5月14日“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的召开密不可分。该论坛是“一带一路”建设框架内层级最高、规模最大的国际会议,具有里程碑意义。习近平主席在论坛上作出了携手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庄严承诺,并提出要进一步完善金融合作和服务网络[6]。该论坛的成功召开,迅速推动了“一带一路”倡议与人民币国际化研究的热潮。

2.2 学科领域分析

在关键词共现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432篇文献所属的学科领域。笔者发现,金融领域的文献最多,达302篇;其次为经济体制改革相关文献,为101篇;近期也逐渐出现跨学科研究的趋势,涉及贸易经济文献15篇,工业经济文献14篇。由于“一带一路”与“人民币国际化”仅代表大范围的研究领域,结合图1和表1中的频次与中心性,可得出近年来金融领域的研究热点包括:人民币区域化、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国际货币体系、离岸人民币市场、特别提款权(SDR)、第三方支付等;而经济体制改革则更多关注财政管理、财政金融、跨境贸易、京津冀协同发展等。

2.3 具体研究热点与前沿

根据关键词共现的知识图谱构建和学科领域分析结果,结合对以上可视化网络中代表性关键节点文献的深入梳理和文本分析,可以归纳当前“一带一路”倡议下人民币国际化研究的热点问题,以把握研究前沿与趋势,更好地推进人民币国际化专题研究。

2.3.1 “一带一路”倡议下人民币国际化的战略定位

人民币国际化自2009年跨境贸易结算试点以来,经历了从区域化到国际化的渐进式发展的过程。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和作为“五通”之一的“资金融通”建设的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已经成为仅次于美元和欧元的世界第三大货币。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有必要重新思考“一带一路”倡议下人民币国际化的战略定位,研究如何实现人民币国际化与“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度融合与协同推进。李世财[7]认为“一带一路”建设与人民币国际化战略存在高度的契合性,人民币国际化通过制度化资金供给、多层次金融深化、市场化金融创新等途径为“一带一路”提供战略保障;“一带一路”内生的多边响应机制、多重利好空间、外部真实需求等因素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内源驱动力。因此,“一带一路”倡议加快了中国包括金融业在内的对外开放步伐,形成了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式,推动了人民币国际化从战略构思到现实落地的进程。孟刚[8]结合“一带一路”建设的最新实践,进一步提出了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战略举措,主要包括:推动成立“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央行合作组织;对接和完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货币支付系统;推动沿线国家的大宗商品人民币计价结算;加大人民币离岸中心和金融产品的多元化建设;加快中资金融机构在“一带一路”沿线的战略布局等。因此,在新时代,需要结合“一带一路”建设为人民币国际化带来的历史性机遇,从贸易、投资、金融、政府等角度进一步研究人民币国际化新的战略定位,加快实现人民币计价、交易、结算、储备等货币职能的国际化。

2.3.2 人民币国际化的水平测度与影响因素

在“一带一路”倡议下探讨人民币国际化水平及其影响因素,笔者发现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与历史上英镑、美元、欧元和日元“四大货币”的崛起存在本质区别,没有先发优势、战后重塑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机遇和“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支持,而是面临国内经济转型压力和国际量化宽松效应外溢等复杂的经济金融形势。在这样的背景下,客观测度人民币国际化水平,并深入分析各种因素对人民币国际化的影响,成为热点研究课题。林乐芬等[9]利用人民币国际化指数(RII)构建指标体系,测度了人民币国际化水平,认为从人民币与世界主要国际化货币比较来看,人民币还处于国际化初期,与国际化货币之间的差距还较大,但发展迅速。而从“一带一路”范围内来看,人民币国际化已明显超越其他国家,成为“一带一路”沿线国际化水平最高的货币。进一步实证研究发现,经济规模、对外直接投资(OFDI)、贸易规模、经济自由度等因素会显著影响人民币国际化水平。周天芸[10]实证研究表明:“一带一路”倡议推动下的货币惯性、经济实力、金融发展水平和实际汇率提升等因素有助于人民币国际化进程,而汇率的大幅波动和贸易顺差则不利于人民币国际化。除了基于中国视角研究“一带一路”对人民币国际化的影响外,还有部分学者探讨了国际冲击对人民币国际化的影响。罗成[11]详细探讨了国际金融危机后美国、日本等发达经济体实施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QE)对人民币国际化的影响,认为量化宽松的国际溢出效应对人民币国际化的冲击是全方位的。QE通过资产购买以及压低利率的方法对人民币国际化是有利的,但是量化宽松的溢出效应也可能引致中国货币供应量上升,削弱货币政策的独立性。综上,准确测度人民币国际化水平,是客观认识人民币国际化现状的关键,在此基础上,有必要从更宽广的视域和国内、国际相联系的角度,进一步研究影响人民币国际化的各种因素,以及人民币国际化和“一带一路”建设的相互影响机制,以指导人民币国际化与“五通”的协同推进。

2.3.3 “一带一路”建设中人民币国际化的理论解读

自2015年我国正式发布《愿景与行动》以来,“一带一路”倡议目前还处于初级阶段。研究热点的知识图谱分析表明,大部分文献属于经验研究和政策建议,但也有部分学者尝试从公共经济学和国际金融学角度对“一带一路”建设中的人民币国际化问题进行理论解读,从而将经验证据上升到理论高度,为构建新时代人民币国际化理论框架打下了基础。李俊久[12]基于国际公共物品的视角研究认为,人民币国际化具有国际公共物品属性,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相辅相成地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有助于中国在供给置信的国际政策协调、开放的最终产品市场、便利的在岸金融交易、稳定的国际货币秩序、有效的国际开发援助和高效的基础设施建设等公共物品方面发挥比较优势与后发优势。中国在向“一带一路”国家供给公共物品时,需遵循成本收益平衡、增益互补、供求匹配等原则。赵敏等[13]通过分析国际金融学中经典的蒙代尔“不可能三角理论”指出该模型存在理论缺陷,即只有发行世界货币的中心国家可以在汇率稳定、货币政策独立、资本自由流动三个目标中选择并实现其中两个,外围国家即使舍弃其中一个目标也难以实现另外两个目标。基于“不可能三角”的理论逻辑及其不对称性现象的分析,可以得出人民币国际化能够顺利实现的关键不在于资本账户是否放开,而在于能否将人民币的发行基础从以外汇储备为主转向以国家信用为主,从而构建超越“不可能三角”的新的理论范式与治理体系。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实施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14]。2018年3月26日,以人民币结算的中国原油期货正式挂牌交易,开始挑战美元在国际石油贸易结算中的霸主地位。而近几年来所谓的中美贸易摩擦,再次说明了改变以美元霸权为核心的现行世界货币体系依然任重而道远。在“一带一路”建设与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如何通过国家间的平等合作形成多极化的世界货币体系与新的国际治理方案,有待我们进一步研究与探索。

2.3.4 人民币国际化的风险挑战与对策建议

面对复杂的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人民币国际化也面临着各种风险挑战,只有做好风险防控,趋利避害,才能稳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从外部风险来看,保建云[15]认为人民币国际化的风险主要来自于市场竞争风险、政治与政策风险、生态环境问题、安全与利益冲突、文化冲突、货币与金融风险、外部干预等多方面。而从内部风险来看,刘凯[16]认为人民币国际化可能加剧国内金融市场波动和人民币汇率波动,对中国金融稳定和金融风险防控造成负面影响;同时人民币国际化也会在某种程度上降低货币政策有效性,增加国内宏观调控的难度。在分析人民币国际化面临的风险和障碍的基础上,部分学者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下人民币国际化的策略选择,赵子华等[17]认为要鼓励企业在大宗商品和跨境电商领域率先突破人民币跨境计价结算规模化使用;要建立人民币跨境清算循环回流体系,扩容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提高人民币跨境结算的安全性;同时,进一步发挥我国主导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和丝路基金的作用,发行以人民币计价的“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债券,提高人民币在国际金融市场的流动性。综上,“一带一路”建设给人民币国际化带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也不可避免地伴随着风险和挑战,无论国家还是企业层面,都应加强对内外部风险的识别、评估和应对,将推进人民币国际化与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相结合,以保证“一带一路” 进程中人民币国际化的可持续性。

3 “一带一路”与人民币国际化科研网络分析

3.1 作者分析

利用CiteSpace V和Excel对432篇文献作者进行统计,共获538位作者(不区分作者位次)。在CiteSpace V中设置时间跨度为2014年至2018年,时间分区长度为5年,选择节点类型为Author,生成前100位作者的合作研究网络图谱,每个节点代表一位作者,节点大小代表该作者的发文量,节点间连线表示作者之间的合作关系,如图2所示。发文量居前的作者有孟刚(8篇)、陈捷(7篇)、杨德春(5篇)、陈华(4篇)、张祥建(4篇)、李翠萍(4篇)、何建军(4篇)、涂永红(4篇)、王晓芳(3篇)、于小丽(3篇)、林乐芬(3篇)等,其中发文最多的孟刚并未与其他作者合作,而陈捷与何建军、于小丽等形成了小范围的科研协作网络。

从图2可知,100位作者形成32条连线,即有32位作者之间存在合作关系,网络密度为0.006 5,网络密度较低,作者合作率为32%,合作广泛程度较低,有合作关系的作者大部分也都隶属于同一研究机构。从总体上看,“一带一路”倡议与人民币国际化研究存在“单兵作战”的现象。

图2 作者合作网络图谱

3.2 研究机构分析

利用CiteSpace V对432篇文献的研究机构进行统计,共涉及321家研究机构,选择节点类型为Institution,设置时间跨度为2014年至2018年,时间分区长度为5年,生成研究机构的网络图谱如图3所示,图中节点大小表示发文量,研究机构节点间共生成94条连线,网络密度为0.001 8,这表明研究机构间的合作联系较弱。归并所属二级学院机构至高等学府,发文量前10位的研究机构依次为中国人民大学(33篇)、中国人民银行(29篇)、中国银行(20篇)、中国社会科学院(19篇)、新疆财经大学(15篇)、安徽财经大学(14篇)、国家开发银行(10篇)、中山大学(7篇)、中央财经大学(6篇)和首都经济贸易大学(6篇)。这些机构是目前研究“一带一路”倡议与人民币国际化问题的“重镇”。

图3 研究机构的可视化图谱

3.3 发文期刊分析

分析432篇文献的发文期刊,可以发现发文数量在4篇以上(含4篇)的来源期刊共有26种,详见表2。其中发文数量最多的为《中国金融》,其次为《中国外汇》,此外国际经济、金融领域的核心期刊,如《经济纵横》、《上海金融》等发文也较多,此类期刊往往设有人民币国际化或“一带一路”专栏,成为发表相关领域论文的重要学术交流平台。值得一提的是,《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自2018年起开设了“一带一路”研究栏目,已刊发“量化宽松对人民币国际化的冲击”、“‘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风险研究”等最新成果论文数篇,获得了较好反响。随着更多专业期刊或学报开设“一带一路”特色栏目,以及2018年一系列金融业对外开放新政策的落地,“一带一路”倡议与人民币国际化交相辉映,成为持续性的热点研究课题,发文数量可能呈进一步上升趋势。

表2 文献来源期刊统计

4 “一带一路”背景下进一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研究的建议

基于对432篇文献关键词知识图谱揭示的研究热点与趋势分析结果,结合“一带一路”与人民币国际化科研合作可视化网络的特点,可以从以下方面提出“一带一路”背景下进一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研究的建议。

4.1 探索新时代全面开放新格局下人民币国际化的具体实现路径

货币关系的本质是经济关系,随着大国崛起,一国货币的国际化要经历“主权货币→计价结算货币→储备货币→锚货币”的过程,相应地“一带一路”倡议下的人民币国际化也应以“贸易合作→金融合作→货币合作→基准货币”为总体路径。已有研究文献受所处阶段限制,大多将关注的重点放在人民币国际化的前两个阶段,知识图谱中节点文献的共现关键词也大多与贸易和金融有关,即如何以贸易便利化促进人民币区域流动,以及如何通过创新金融合作模式加速人民币国际化。而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和全面开放新格局的形成,为人民币国际化向纵深推进提供了可能,但也面临着贸易保护主义、孤主主义和反全球化浪潮的挑战。因此,有必要在已有的贸易结算合作与金融产业合作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以货币合作推动人民币“最优货币区”形成,探索“一带一路”国家以人民币为“基准货币”目标的具体路径。上述路径的探索和明晰,对于在新时代通过“一带一路”建设达成人民币国际化的最终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4.2 打开金融科技助推“一带一路”人民币国际化的新思路

我国以第三方支付为代表的金融科技市场规模已居世界首位,支付宝、微信支付等第三方支付工具的广泛普及,使“无现金社会”提前到来,这是近百年来中国对世界金融的最大贡献。“一带一路”的基础设施建设不应仅仅是“铁公基”,还应包括“金机”,即金融科技设施的构建。人民币国际化进入发展新阶段后,迫切要求我们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以促进人民币交易功能,提高人民币使用程度,增强人民币资产安全性。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加强金融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帮助欠发达国家跳过支票和信用卡阶段,更多地使用中国的第三方支付等金融科技工具,以此推动人民币的交易、结算和储备,对于加快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18]。因此,有必要进一步研究如何更好地将“一带一路”建设与金融科技相结合,探索发挥我国在第三方支付等方面的竞争优势,支持龙头企业“走出去”,拓展普惠金融海外市场,提高人民币结算的渗透率与认可度,助力人民币国际化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向纵深推进。例如,蚂蚁金服等龙头企业在全球化过程中可以选择“出海造船”模式,进一步将自己在中国经过检验的技术和商业模式输出给“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帮助所在国发展本土化的电子钱包。同时,随着区块链、移动支付等新技术的发展,在金融科技技术输出过程中,如何防控洗钱等相关风险,应对保护主义的挑战也将成为一个新的前沿课题。

4.3 加强科研合作网络建设,构建“一带一路”与人民币国际化高水平研究平台

从科研合作网络看,已有研究的“小团体”倾向较明显,无论是作者还是机构的网络密度都较低,尚未形成大范围的协作研究。因此,要加强科研合作网络建设,构建“一带一路”与人民币国际化的高水平研究平台。我国将设立“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后续联络机制,成立“一带一路”财经发展研究中心,要进一步发挥科研院所和政府智库在“一带一路”重大决策中的参谋和指导作用,积极开展相关跨学科研究和前瞻性政策研究与应用研究,加大研究成果的转化力度,更好地指导“一带一路”建设与人民币国际化实践。

猜你喜欢

倡议国际化一带
聚焦港口国际化
全球发展倡议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
浙江向全行业发起廉洁自律倡议
人民币国际化十年纪
“一带一路”我的梦
ДОВОЛЬНО ЗАПРЯГАТЬ,ПОРА ЕХАТЬ!
数说“一带一路”这5年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
A Dialogue about Innovation in Global Economy Governance in Chongqing
“一带一路”倡议需人才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