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碳金融发展面临的困境及出路

2018-11-01吴涵李伟玲林烨

时代金融 2018年17期
关键词:碳金融低碳经济

吴涵 李伟玲 林烨

【摘要】基于环境的不断恶化,环境问题已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热点问题,在这情况之下促使了碳金融市场不断发展壮大。本文研究了我国碳金融市场发展的现状(以武汉为例)以及碳金融发展过程中技术水平落后、经济结构不合理、机制不健全等几大挑战,提出了完善碳市场相关的法律法规、实施碳金融发展扶持政策、提高碳金融产品创新能力等对策促进我国碳金融市场的发展。

【关键词】碳金融 低碳经济 挑战对策

一、我国碳金融发展的现状

近年来,温室气体的随意排放导致全球气候异常变动引起了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为积极应对气候的变化,越来越多国家达成共识,提出需要发展低碳经济。碳金融就是低碳经济发展过程中金融创新出现的产物,把以二氧化碳为代表的温室气体进行量化看作一种商品的基础上,建立合法合规的排放权利,并通过排放许可证的形式表现出来。

1997年颁布的《京都议定书》中对定量减排的指标和时间表进行了明确的规定,建立了三种减排机制,分别是国际排放贸易、联合履约、清洁发展。文件虽然没有明确限制我国的二氧化碳总量,却长期以来通过CDM项目参与碳排放市场交易。2008年,继上海、北京、天津三个交易所先后成立,我国的碳金融市场框架基本形成。

2014~2015年,中国碳金融市场的发展尤为迅速,在北京、上海、天津、湖北等7个试点市场推出了近20种碳金融创新产品。据统计我国碳市场容量涵盖了8000家企业,纳入31个省区市,市场规模将达40亿吨,年交易额为2000亿元,为中国成为全世界最大的碳交易市场打下良好基础。我国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初步测算全社会在高谈转型、低碳发展和无碳代替等领域的投资将高达41亿元。2017年我国正式启动国家统一碳市场,不断深入国内碳交易试点并颁布了《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办法》等相关文件,标志着我国绿色发展的旗帜高举,生态文明建设迈出里程碑式的一步。同年的12月19日,正式启动全国统一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湖北获得批准作为领头羊承建全国的碳交易注册登记系统。

二、武汉碳金融市场发展概况

湖北的碳金融市场正处于萌芽阶段,武汉作为中部唯一的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地区,当前湖北碳市场各项主要指标均遥遥领先其他几个试点地区,已初步形成碳交易中心、碳定价中心和碳金融中心的雏形,具有成为全国碳金融市场中心的领先优势。

基于武汉各方面基础较强,对建设全国碳金融市场中心更为有利。一是国家碳交易试点的深入为武汉锻炼了一支身经百战的碳金融市场运营管理团队,培育了一批国内知名的碳市场制度设计团队及学识渊博的理论研究专家;二是五万平米的“碳汇大厦”作为全国碳金融市场聚集区正在建设,易形成金融集聚效应;三是湖北武汉碳市场与全国近90%的碳金融、碳中介机构均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碳金融市场服务网络覆盖面广,几乎遍布全国市县一级;四是武汉拥有全国一流的系统软硬件平台,碳交易与碳金融系统安全且稳定运行得到了保障。

根据国家对碳金融建设的规划部署,政府大力扶持武汉建成全国碳交易中心和碳金融中心,落实相关政策并提供足够的资金来支撑实体经济低碳转型发展,努力实现“中部的绿色崛起”,促进“长江经济带”和中西部地区绿色低碳发展。

武汉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广泛的宣传为碳金融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氛围。以下是武汉居民对于“碳金融”的相关调查。

现代社会,随着人们对物质水平的追求越来越高,给周围环境带来了一些不好的影响。通过对武汉普通民众的线上线下问卷调查,得出大部分人对“低碳生活”的概念了解或者知道一点,只有少数4%的人为不了解,说明了大部分居民已有了“低碳生活”的观念。

这四种方式对低碳生活的实践都有帮助,有43%的人认为低碳生活的实现重点应该在于个人的生活习惯,这类人群在个人生活中应该会有低碳环保的认知,并会付出相对应的实践。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其他的方式对于低碳生活的实现没有意义,相反学校媒体教育,政府法律约束还是科学技术的提高,对实现低碳生活都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通过数据显示,有11%的居民认为低碳经济肯定会降低生活质量,而42%的居民认为低碳生活肯定不会降低生活质量,并且有20%的居民认为可能会提高生活质量。由此反映在大部分居民的心目中,低碳生活并不意味着节约或是贫穷的去生活,而是一种健康的、环保的、值得向大众推广的一种生活方式。

三、中国碳金融发展面临的挑战

第一,技术水平不足。由于国内技术水平还相对落后,经济不断增长对碳能源的依存度较高,产品主要集中于低端系列,加上技术缺乏创新,碳金融市场发展阻力较大。根据相关数据显示,现阶段我国单位GDP能耗和主要能源能耗均高于其他主要能源消费的国家的平均水平。对于处在碳市场中心的武汉而言,缺乏碳金融产品创新研究和开发的人才,限制了企业在碳金融领域发展的积极性和创新性,武汉需要加大对科研的投资力度,培养创新型人才,勇于探索出一套适合自身的发展模式。

从表中数据可知,我国能耗强度明显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和一些发达国家。若按照2015年的美元价格和汇率进行计算,2016年我国的单位GDP能耗高达3.7吨标准煤/万美元,是上年世界能耗强度平均水平的1.4倍,更是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的2.1倍,甚至是英国的3.9倍,可见使用效率落后,技术水平远远不足。

第二,经济结构不合理。我国长期以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模式为主,而导致了能源资源高消耗、环境问题日益严峻、产业间缺乏竞争意识。除此之外,我国经济的碳密度居高难下,碳金融资金供给匮乏且当前的碳金融供给体系远远不能满足生态坏境保护需求。而湖北碳产权交易中心作为中介机构之一,CDM項目合同期限较长,回报周期也较长,前期收益不太高,流动性差,致使企业融资渠道有限,发展碳金融产品资金不足,大多数企业不太愿意配合。

由上图数据可看出,2016年我国核电及可再生能源消耗量占能源消耗总量的13.3%,比上年增加了1.3个百分点;天然气消耗量占能源消耗总量的比例最小为6.4%,增加了0.5个百分点;比例最大的是煤炭,消耗量占能源消耗总量的62%,减少了2个百分点。清洁能源的比例还远小于碳能源比例,不利于碳金融的发展。

第三,能源利用率偏低。目前我国的能源利用率相当于发达国家20年前的水平,能源未能合理利用,使碳金融市场的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低碳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占比小,而能源消耗强度和二氧化碳的排放强度却很大。其中武汉对资源的利用还不够合理,这不利于碳金融市场的可持续发展。若要促进我国碳金融市场稳定持续的发展,努力提高能源利用率是长期的目标。

第四,融资机制不健全,约束了低碳经济的发展。尽管我国碳交易市场有良好的发展前景,但是仍缺乏与之相适应的碳交易制度、场所和平台。我国碳金融的发展离不开有效的市场机制,若不完善碳金融市场体系,将面临全球碳金融及其定价权缺失带来的严峻挑战。对于湖北武汉而言,其金融体系还不够健全,对CDM和“碳金融”的认识不够到位。其自身的发展还处于一个探索的阶段,很多方面都要靠自己亲身去实践并总结经验。

四、对中国碳金融市场发展的对策

第一,完善碳金融市场发展的相关法律法规。我国政府及有关监管部门应构建一套完整的、有助于碳金融市场发展的法律法规,力争有效管理好的碳金融市场的各个环节,预防金融风险,制定相关的应对措施,从而促进碳金融市场健康有序发展。

第二,取其精华,借鉴经验。与中国相比,一些发达国家碳金融市场机制发展更为成熟,经验更为丰富,我们应该向他们学习,加强国际间的交流,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并在此基础上加以创新,从中探索出适合自身发展碳金融市场的道路。

第三,加大政府对碳金融市场的扶持力度。加大对低碳经济的投入,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促进资源合理配置。设立补贴碳金融发展项目的专项资金,鼓励企业积极发展碳金融,并给予发展碳金融的企业在资金和技术方面的支持,提高企业研究开发碳产品的积极性。

第四,提高碳金融产品的创新能力。企业应打破传统的观念,加大对碳金融方面的人才培养,和对碳产品创新开发的力度,优化自身产能结构,促进企业转型升级。

第五,积极推广宣传碳金融市场。借助各种新闻媒体等媒介对碳金融相关的知识进行宣传,让居民了解并积极参与低碳生活,让更多的居民了解到碳金融所能带来的经济效益,为推动经济发展、保护生态环境出一份力。

参考文献

[1]世界银行集团国际金融公司.促进绿色信贷的国际经验:赤道原则及IFC绩效标准与指南[M].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0(3):55-63.

[2]索罗亚·拉巴特,罗德尼·怀特.碳金融:气候变化的金融启示[J],2007,101-112.

[3]許传华,叶翠红,罗鹏,叶楠:湖北建成全国碳金融中心的宏观思考,湖北经济学院报,2017年1月第15卷第1期.

[4]李卢霞:我国商业银行开展低碳金融业务的风险分析,经济研究参考,2010年第70期.

[5]汪陈,何圣财,金利娟:构建低碳经济创新型金融支持体系实证研究,金融论坛,2010年第9期.

[6]李怡芳,乔海曙:我国碳金融发展现状的评价研究,海南金融,2010年第8期.

[7]杜莉等:低碳经济时代的碳金融机制与制度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年.

[8]郑爽,等.全国七省市碳交易试点调查与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4.217-218.

猜你喜欢

碳金融低碳经济
低碳经济的理论的基础及经济学价值研究
基于新能源视角江西低碳经济发展研究
中国碳金融市场发展与特色分析
低碳经济发展思路及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