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指向儿童的礼物馈赠习俗研究

2018-10-31刘倩

现代商贸工业 2018年27期
关键词:强化

刘倩

摘要:指向儿童的礼物馈赠作为“互惠的缺失”的馈赠实践,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现象。通过安徽M县地区的儿童馈赠习俗的分析,从馈赠场合、馈赠目的、礼物流动方向、馈赠内容等角度归纳其所具有的特点,解读该地区儿童馈赠习俗的实用、象征、强化和凝聚功能,探讨指向儿童的馈赠习俗在表达期望儿童健康成长的主诉求之外,也在传统社会构建人际关系过程中发挥出重要作用,同时也成为了舅权在现代社会语境下依然在发挥作用的有力佐证。

关键词:单向流动;表达性馈赠;舅权;强化;凝聚

中图分类号:D9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8.27.068

礼物馈赠是人类社会重要的社会交换方式之一。从马林诺夫斯基系统描述“库拉圈”开始,学者们对礼物馈赠这一社会现象展开了深入而持续的研究。莫斯认为礼物本身具有“灵气”,即“礼物之灵”驱使着人们不断完成赠礼、受礼和回礼的行为,强调礼物精神方面的不可让渡性。而马林诺夫斯基主张迫使人们进行带有强制性的赠礼习俗的是互惠原则——这一原则之后也支撑着列维-施特劳斯的社会交换理论。萨林斯进一步将互惠性交换现象细化为三种类型:慷慨互惠、等价互惠和消极互惠。针对中国社会的特点,阎云翔认为以互惠模式来考察中国的礼物,结果将无法尽如人意。以人类学视角分析了中国一个村庄的礼物交换与馈赠,并基于贝夫的二分法从礼物交换的动机特点出发将礼物分为表达性馈赠和工具性馈赠两种类型,进而将礼物按照交换情景的不同再划分为仪式化的和非仪式化的礼物。他对中国孝敬馈赠的研究丰富了非对称性礼物馈赠文化的人类学分析。实际上,中国众多传统馈赠习俗中除了平行的和向上的礼物流动,还存在着向下流动的状态。其中,来自长辈对晚辈的礼物馈赠就是一种典型的社会现象。由于儿童并不具备回赠礼物的能力,在各种指向儿童的馈赠习俗背后存在何种驱动力推动了礼物流动,是值得关注的问题。

1M县的儿童礼物馈赠习俗

M县位于安徽省西北部,现户籍总人口142万人,主要民族为汉族,人数较多的少数民族有回族、蒙古族、彝族和苗族。其地处华北平原的南缘,气候宜人,历史悠久,融合了中原文化和吴楚文化,是安徽省省级历史文化名城。该县始建于殷商,境内有北宋古塔万佛塔、文庙、庄子祠、九鼎灵山寺等名胜古迹。同时该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被誉为中国硬笔书法之乡和安徽省曲艺之乡、美食之乡等称号。从悠久的历史传承和融汇八方的文化特点来看,以M县的相关传统习俗为分析对象可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根据我国的传统,儿童的年龄界定为0-14周岁。通过界定指向儿童的馈赠习俗的年龄范围,对指向儿童的馈赠习俗分为两个层面进行叙说:一是按照儿童从出生到年满十四岁的成长顺序展开;二是按照一年中的节令更替而依次展开。至于生日和其他社会活动中确有可能涉及到了儿童,但因为所馈赠的礼物不具相对固定性,或儿童并没有直接收到禮物,或是出于辟邪求吉的目的而临时赠送玉佩、桃核等类型的馈赠在此就不再赘述。

1.1儿童成长过程中馈赠习俗

M县针对儿童成长过程中的礼物馈赠行为多集中于幼儿时期。在婴儿即将出生时,外婆要提前准备好的婴儿包被、虎头鞋、婴儿袜、虎头帽以及其他孩子在穿过的旧婴儿衣服,并在婴儿出生时送到女儿家。当孩子出生之后,外婆和舅舅会送上给婴儿的见面礼(即红包)、长命锁、手镯,有条件的家庭还会送脚镯、项圈,以祈求婴孩健康长寿、平安吉祥。材质一般是银质,现在也多有金饰。此外,一些地方还会送颈部拴了红绳或红布的鸡。在婴儿出生几天之后(一般是男孩出生后的第9天,女孩出生后的第12天)外婆、舅舅和婴儿父母的其他亲朋好友会带着红鸡蛋、红糖等礼物去看望产妇——这一行为被称为“送米面”。此时,每家都会给婴儿送上红包(或称为“礼金”)以示恭喜。婴儿百天之时,外婆会缝制一件由从许多户邻居家里要来的布块而凑成的“百家衣”,取“托福百家,消灾避难”的寓意。几个月之后,外婆还要为婴儿缝制肚兜,一为保暖;二为求吉纳福——因为上面总会绣上一些带有纳福吉祥的图案或字样。当婴儿处于长牙期,若是按时长出成对的新牙则无需过分关注;若未按时长出牙齿,或者长出了单牙,外婆需要做一件黄马褂,并找一个四岔路口唱一些祈愿的歌谣,歌词大致如下:“七扎八不扎①,八扎喂乌鸦。要请老外婆,做件黄马褂。外婆来到四岔路,坐下缝马褂。有人问:你干啥?俺给外孙缝马褂,让俺外孙扎新牙”或“单扎牙,喂乌鸦。四岔路口俺坐下,手拿针儿缝黄褂。人家问俺在干啥?给俺外孙缝小褂,让俺外孙扎新牙。”此外,姑姑要给孩子送一双鞋,姨送袜子,舅舅送裤子。值得注意的是,姑、姨、舅送的礼物都含有双数的特性,这一特质是为了祝愿婴儿尽快生长出双数的牙齿,顺利长大。

许多传统的家庭为了让家中的男婴儿健康长大,便在男婴儿的后脑勺留一撮始终不剪的头发——称之为“长命毛”,有说法认为在脑后蓄发是为了让父母能够“抓住”自己的儿子。当儿童长至6岁或者12岁,其父母会在当年的二月二日或儿童生日当天,举行一个隆重而热闹的“剃尾巴”或“剃辫子”的剪发仪式。当地亦有俗语:“二月二,龙抬头,家家小孩剃毛头。”这个仪式的主要参与者除了该名儿童外,就数舅舅和外婆了。舅舅在给外甥包一个大红包、送一些新衣服、买一大块猪肉之外,还要送两条鲤鱼并以之和外甥一起完成一次“放生”。当男孩的“长命毛”被剪掉之后,他会披上舅舅送来的红色长披肩,坐在一张大木桌上被人抬着绕村一圈,然后行至当地某条较大的河流的岸边。此时舅舅将“长命毛”拴在两条已经系上红绳的鲤鱼的背上,在将鲤鱼放至水里,将其放生。现在也有很多人选择送两只脖子上套了红布的鸭子代替送鲤鱼。

1.2随节令而来的馈赠习俗

每年打春之时,外婆会用一块红布和一些棉花缝一个或几个春鸡给孩子佩戴在衣服上。缝制春鸡时尤为要紧的是,要在春鸡的嘴巴处缝上几粒粮食,如大豆或小麦。这是为了在一年之始给孩子讨吉利,也祈愿今年好收成。到了五月初五,孩子会收到长辈如舅妈或婶子送的绣有五毒图案的肚兜、装有药粉的香包、缠在手臂和脚腕上的彩线,以表达驱疫求吉的意图。腊月三十的晚上,儿童们可以收到来自长辈的压岁钱。压岁钱多为人民币,但是有的家庭会再给孩子八枚铜钱,以镇恶辟邪、保佑平安。

2M县儿童礼物馈赠习俗的特点

2.1仪式化与非仪式化兼具的馈赠场合

阎云翔将根据礼物馈赠场合的不同将礼物分为仪式化与非仪式化两类。仪式化馈赠以主人设宴、对精选的(重要的)客人的正式邀请及礼账记录为特征,表现出庆典性的制度化的情境。而非仪式化的馈赠不存在以上特点,其在质量和数量上都不及仪式化的礼物正式而隆重。根据这一标准,M县人馈赠于儿童的既有仪式化的礼物,又有非仪式化的礼物。显而易见,“送米面”和“剃尾巴”(有时也包含“百天”)等实践是带显著的仪式特征的,一般这些仪式都会邀请儿童父母所有的亲朋好友。而节令中的馈赠以及幼儿其他时期所获得的礼物相对不那么正式,馈赠行为较为随意。需要强调的是,在人们的观念中针对儿童的仪式化馈赠与非仪式馈赠并无高下之别。这是因为“他们在乡土社会中生活意义的创造和社会网络的强化方面却扮演着同等重要的角色。”

2.2表达性的馈赠目的

社会学家贝夫从馈赠的动机着眼采用表达性和工具性“二分法”的分类标准将礼物交换加以区别。表达性的礼物馈赠以交换本身为目的并通常反映了馈赠者双方的长期关系。表达性礼物在积极的平衡互惠原则支配下帮助馈赠者表达感情,进而支持馈赠双方的关系。不论是成长过程中的还是适应于节令的馈赠,儿童的礼物都是长辈给予的。而长辈与儿童的地位关系以及儿童相对弱小的生理特点决定了长辈在礼物馈赠时总是基于对幼儿的爱怜而表达对孩童在情感上的关心。中国传统文化向来强调父慈子孝的基本人伦关系。长辈爱护幼小的晚辈是应尽的义务,也是社会关系规范的结果。不过在实践当中并没有纯粹单一的只带有表达性的或工具性的礼物,它们在几乎所有的馈赠活动中都同时存在,只在比重上有所不同。

2.3单向的礼物流动方向

通常人们认为在互惠原则支配下“赠礼-回礼”这一礼物互换的过程总是能完整实现的。但是“非对称性礼物馈赠”的孝敬馈赠与檀施的存在挑战了人类学理论礼物馈赠二原则。与之相似,在成人指向儿童的礼物交换实践中,礼物的赠予者并没有在赠送礼物之前或送出礼物之时怀有对于回礼的预期,因为他们对于礼物接受方的特点再清楚不过——毫无自主行为能力的孩子不具备任何回馈礼物的能力。因而,长辈的关怀与晚辈的孝敬类似,长辈在进行礼物交换时并不暗含对回礼的期待。从这一角度而言,给予儿童的馈赠行为恰恰验证了阎云翔关于“互惠的缺失”的判断。总之,这种过程并不完整的礼物交换是一种无须回礼的代际间的单向行为,是自上而下的礼物流动。

2.4变化的馈赠内容

在指向儿童的礼物馈赠习俗中,儿童成长的每一阶段所应收到的礼物总是符合儿童的成长需求和节令特点的,因而其内容是相对固定的。不过在时代变迁中,其礼物和馈赠仪式内容正悄然变化。一方面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大为提高,人们生活条件发生了巨大变化,礼物需求呈现出更为现代化的趋势;另一方面,传统习俗因传统村落的消失、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和传统观念在现代社会中日渐淡薄等各种因素而逐渐失去往日的地位。例如,红糖、红鸡蛋这些过去十分体面的礼物,如今已经成为稀松平常之物,早已不再馈赠清单之中了。而在城镇化的脚步下,许多农民失去了土地,因而在立春之时就不需要也不能够为儿童缝春鸡了。而独生子女的增多使得舅甥这一亲属关系在众多家庭消失,因此也无从实践馈赠习俗了。因此,许多儿童礼物馈赠习俗的内容逐渐发生了变化,甚至消失。

3M县儿童馈赠礼物习俗的功能分析

3.1实用功能

“礼物”这一偏正结构词语的核心词是“物”。因此,实用性是日常礼物馈赠时不应被忽视的要素。儿童馈赠习俗对礼物实用性的强调就更为明显——礼物首先应适用于儿童的需求。针对孩童的切身需求而准备相应的物品作为仪式或礼节的载体,能更加体现出作为长辈的馈赠者对儿童的真诚关怀。同时,儿童馈赠更强调其实际使用价值还基于实际生活的需求。当女性处于怀孕、生产以及哺乳阶段时,她们无法拥有正常的精神状态和身体条件为即将出生或业已降临的婴儿准备足够而合适的衣物。而新生命的降临对于一个家庭而言,除了喜悦也会有因缺乏经验而表现出来的手忙脚乱。于是各种儿童馈赠习俗反复要求亲属赠送给婴幼儿的礼物主要是婴儿的衣帽鞋袜等一系列衣物和其他日常用品。这样集众人之力为小家庭准备具体而实用的礼物可以在相当程度上缓解母亲照顾婴儿的压力。

3.2象征功能

3.2.1纳福禳灾的巫术符号

显而易见的是,无论是绣有虎头的衣帽鞋袜、长命锁,还是打春时缝制的春鸡,无不能清晰地体现着相似的象征意义——求吉禳灾。以赠送长命锁为例,因为锁可以关闭门窗箱柜,人们相信只要佩挂上锁状饰物就能锁住一些无形的事物,如人的魂魄,也能辟灾去邪。因此,赠送给儿童的长命锁借助了相似巫术的方式,象征了保护幼儿远离疾病灾祸的侵扰。而立春缝春鸡的习俗也包含了求吉的心理——因为“鸡”“吉”同音,春鸡就有了象征吉祥的含义。为了帮助婴儿长牙齿,外婆缝制黄马褂时所唱歌谣实际上是“诀术歌”,是对禳解巫术的运用。在“剃辫子”的仪式中,长命毛、红披风、红绳、鲤鱼等物品,甚至包括“放生”这一环节实际上也都是带有明显巫术色彩和禳解意味的符号——人们通过使用这些象征物竭尽所能地表达了对儿童生命平安顺遂的祈愿和努力。因此无论是仪式化的还是非仪式化的礼物,所有指向兒童的馈赠都清楚表达了来自长辈的殷切期盼。

3.2.2通过仪式的引导符号

儿童馈赠习俗伴随着儿童每一次重要的生理发育或年龄改变。在馈赠实践中,长辈借由礼物帮助儿童通过相应的通过礼仪,从而实现“从一境地到另一境地,从一个到另一个(宇宙或社会)世界之过渡仪式进程。”范热内普充分肯定了这些过渡礼仪,并认为其完整模式在理论上包括阈限前礼仪、阈限礼仪和阈限后礼仪。个体从出生到成年的不同阶段会经历不同程度的仪式强调。在M县馈赠习俗中,项圈、长命锁、黄马褂、衣帽鞋袜、红布、鸡鸭等礼物是不可或缺的。“送米面”的习俗帮助婴儿完成与母亲的分隔仪式,同时进行了与社会的聚合仪式。婴儿长出牙齿在某种程度上意味着其成人化饮食的开始。因此一系列馈赠行为都是为了帮助婴儿顺利长出牙齿,进而成功完成饮食转换。而“剃尾巴”馈赠的新衣、鲤鱼等礼物则帮助儿童从弱小无助的困境中解脱出来,并将可能潜在的不利因素转移到别处。因此,所有的礼物都有助于辅助孩子顺利进入或渡过其阈限期,充当了引导孩童完成过渡礼仪的角色。

3.3强化功能

在对M县的儿童馈赠习俗进行梳理之后,一个有趣的现象显现了出来——在儿童收到的礼物之中,大部分礼物都是来自外婆和舅舅的家庭。舅舅自婴儿出生之日起就在馈赠习俗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外甥或外甥女出生时,舅舅送红包、长命锁、手镯等贵重物品;婴儿长牙出现异常时,舅舅送裤子(因为裤子是两条裤腿,可以祝福婴儿尽早长出双数的牙齿);外甥“剃辫子”时,舅舅不仅送了重礼,还要全程作为主角参与其中。更深一层来说,外婆在儿童的馈赠习俗中担负了更为重要的角色——实际上,外婆的角色中也暗藏了舅父的影子。于是,通过一系列礼物馈赠习俗,舅舅的地位被予以特别强调,舅权在礼物馈赠实践中不断得到强化。

舅权是指母系家庭中舅舅对外甥、外甥女的义务及权利。舅权的产生最初表现为舅舅和外甥、外甥女的密切关系以及舅舅对外甥的义务。舅权制出现早于父权却晚于母权,其兴起代表了母权制的式微,也意味着男权的萌芽。因而一旦男权兴起,父权制日趋成熟完善,舅权就会丧失了其赖以生存的土壤。“母舅的权威是通过经济交换得来的,这种模式和母权、父权的建立极为相似。当这种交换不再发生时,舅权则成为一种传统的力量,一种文化的惯性,于是舅权作为一种习俗传统的象征,获得了在家庭结构中重新展示一定权力的空间。”在现代实际生活中,儿童成长中有许多贵重的礼物来自于舅舅;许多关于儿童的重要习俗活动,必须有舅舅的出席才能完成。而儿童作为无行为能力者,并不具备回馈能力。因此,在多种因素作用下,舅舅的权威就在细碎而无形的馈赠实践之中被建立、被强化了。同时舅舅也积极表达了对于姐妹的丈夫的家族的真诚祝福,并通过礼物构建起人情网。礼物交换让双方进入了循环往复、持续不断的人情关系的交错状态——而这样的举措也在一定程度上反复强化了舅权在儿童家庭中的作用。不过由于父权社会的社会结构使然,舅权在社会文化中大幅度复兴是不可能出现的。

3.4凝聚功能

在费孝通先生的差序格局理论中,中国传统社会的社会结构和人际关系将拥有天然血缘关系的亲属作为自己人看待。而由于在父权社会中,亲属制度以父系亲属为主要脉络建立起来,因此属于母系亲属的舅、姨等亲属并不属于核心亲属圈。对于如何才能将核心亲属圈以外的亲属变成自己人,费孝通先生指出:“亲属是自己人,从一个根本上长出来的枝条,原则上应当痛痒相关,有无相通的。而且亲密的共同生活中个人相互依赖的地方是多方面和长期的,因之在授受之间无法一笔一笔地清算往回。亲密社群的团结性就依赖于各分子间都相互拖欠着未了的人情……来来往往,维持着人和人之间的互助合作。亲密社群中既无法不互欠人情,也最怕‘算账。”在传统宗族文化支配下,无论是父权还是舅权(或许是双方同时)感到应该在这个由纵横交错的关系网组成的社会中团结一切可团结的力量,从而建立更牢固而广泛的关系网时,母系亲属都是很值得考虑的对象。

而礼物交换互动实现了这一目的。表达性礼物是一种传达馈赠关心、眷恋、道德关怀和感情联系的工具。“礼物是友谊和社会纽带的象征,要求对物品的固有价值不表示出兴趣,有助于保持他们作为人际情感的象征的纯洁意义。”通过馈赠,馈赠双方能更容易实现在社会关系层面的聚合凝聚。“一件礼物显示了送礼者和受礼者之间的关系,礼物表达、联结和创造了社会关系,具有超出礼物的物质价值以外的价值。”在儿童成长过程的重要节点中,外婆、舅舅等亲属的频繁出席既体现了对儿童的关心,也表达了对儿童家庭的关怀与庆贺的情感凝聚。因此若要维系“群体内”的认同感,就需要不断通过表达性的礼物馈赠活动来培养和维持长期的亲密关系。从出生到健康地步入成年,儿童不断进入一个又一个成长阶段。这时,儿童家庭不断需要来自于外界的精神和物质层面的援助,而非核心的亲属也可以以馈赠为媒介参与到儿童的日常成长中。于是,馈赠方与被馈赠的儿童家庭之间的关系在彼此互动中紧密起来——儿童馈赠实践的凝聚功能由此得以实现。

4结语

在安徽M县指向儿童的馈赠习俗中,礼物和馈赠实践承载着馈赠方明确的精神信息,并呈现出一种单向的、代际的特点。儿童馈赠习俗从物质需求层面和精神表达层面使儿童自出生伊始就能得到所属亲友的关怀与爱护。因此,儿童礼物馈赠主要表达了长辈对儿童健康成长的美好期许,即通过一系列带有象征意味的符号,为儿童祈福禳灾以及帮助儿童顺利进入人生下一阶段的诉求得以达成。不过,在馈赠的实践中舅舅这一角色不断出现并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儿童健康成长的引导者。该地区儿童馈赠习俗也证明了舅权这一力量就在以此类习俗为代表的社会惯习的规范之下,依旧作为社会基本构成部分之一,在许多形态各异的文化语境中成为人们处理家族事宜时首先考虑的力量。馈赠习俗这种对于舅权的强调,一方面是由于儿童成长过程中对传统舅权文化和舅权力量的实际需求,另一方面是因为舅舅可以通过馈赠融入儿童所属的家庭的人情关系网,而儿童家庭可以通过馈赠实践将母系親属凝聚核心亲属圈内,也有利于扩大人情关系网。此时,这一馈赠习俗成为传统社会中人们构建紧密而深刻的关系网络的工具。通过一般亲属之间藉由儿童成长的名义,人们培养、维持和扩展彼此的社会关系,凝聚起愈发强大的家族力量。

因此,儿童馈赠习俗既立足于儿童的健康与成长需求,又在实践中成为了帮助儿童及其亲属融洽关系的途径。这也证明了阎云翔先生的另一观点:“礼物可以被视为一种符号,或一种依靠关系这一社会基础传达人情的工具。”不过在现代社会转型的语境中,一些馈赠实践渐渐失去了其生存环境。在保留住根本特征的前提下,儿童馈赠习俗需要适应现代社会发展节奏和人们实际生活需求,从而在不断地调整中寻求到传承这些儿童馈赠习俗的路径。

参考文献

[1][法]马塞尔·莫斯.礼物[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18]21.

[2] [美]马歇尔·萨林斯著.张经纬,郑少雄,张帆译.石器时代经济学[M].北京:三联书店,2009:221]226.

[3][美]阎云翔.礼物的流动——一个中国村庄中的互惠原则与社会网络[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4] 陈代福.人情与面子:乡土社会礼物交换的人类学解读——以鄂西南利川市龙山村为例[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5,36(03):110]116.

[5][美]阎云翔.中国的孝敬与印度的檀施——非对称性礼物馈赠文化的人类学分析[M]//李铮,蒋忠新主编.季羡林教授八十华诞纪念论文集.江西人民出版社,1991:789]800.

[6][法]阿诺尔德·范热内普.过渡礼仪[M].张举文,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14).

[7]邝东.舅权的产生、发展和消亡初探[J].民族研究,1985,(2):19]28.

[8]靳晓芳.舅权:家庭中的第三方权威——以马林诺夫斯基《原始的性爱》为视点的人类学探源[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6(04):40]44.

[9]费孝通.乡土中国[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106.

[10][美]彼得·M布劳.社会生活中的交换与权力[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182.

[11]庄孔韶.人类学通论[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3:105.

猜你喜欢

强化
提升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研究
对强化和创新企业经济管理的思考
工程项目预算控制的完善及相关问题阐述
强化公立医院绩效管理的思考
强化电力安全管理执行力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