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王翚与《嵩山草堂图》

2018-10-27朱万章

中国美术 2018年3期
关键词:嵩山朱文草堂

朱万章

《嵩山草堂图》的原作者卢鸿,一作卢鸿乙,字浩然,一作灏然,唐代幽州范阳(今河北涿县)卢家人,后来迁到洛阳,隐居嵩山(今登封市)。他在唐玄宗开元六年(718)征为谏议大夫,固辞不就,后来隐居在嵩山,有草堂一所,经常聚徒至五百人。他是一个多才多艺的隐士,精通籀、篆、楷、隶等,善于描绘山、水、石、树,尤其擅长山水,以描绘隐居生活扬名,其中最著名者为《嵩山草堂图》。所绘内容包括草堂、倒景台、樾馆、枕烟庭、云锦淙、期仙磴、涤烦矶、罩翚庭、洞元室、金碧潭等十景,又称为“玄居十志”。画风与王维相近,与王维的《辋川图》同为山水画名作,对后世影响极大。

卢鸿款的《嵩山草堂图》卷(又名《卢鸿草堂图》《草堂十志图》《嵩山十景图》),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是现存所见最早以“草堂”为主题的山水画,也是唯一一件署款唐代画家“卢鸿”名款的画迹。自宋元以来,以《嵩山草堂图》为主题的山水画层出不穷,包括宋代李公麟,元代赵孟頫、王蒙、黃公望,明代文徵明、唐寅、董其昌、项圣谟,清代王翚、王原祁、张若霭、翟大坤、方士庶、秦祖永及近代吴湖帆、陆恢、朱梅村等画家,多对此主题青睐有加,均有作过《嵩山草堂图》的记录或有相关作品行世。近人叶恭绰(1881-1968)在题明人项圣谟(易庵)《山水册》时曾言,“昔人屡言易庵画与宋元血战而得,吾友吴湖帆独云易庵得髓于《卢鸿草堂》,今观此册,湖帆洵可谓具眼”,足见卢鸿《嵩山草堂图》影响之大。在诸家之中,清初“四王”之一的王翚(1632-1717)是现在所知创作《嵩山草堂图》最多、用力最深的画家,其间所蕴含的文化符号与画学内涵也最为丰富。

王翚对“嵩山草堂图”这一题材情有独钟。在其一生中,所绘的《卢鸿草堂图》有数十件之多,均为临仿或师其笔意所作。这些作品分别见于文献记载和各地馆藏中。就笔者不完全统计,现在所见收藏于各地博物馆的王翚所绘《卢鸿草堂图》有七件,分别是:

(一)《卢鸿草堂图》

《卢鸿草堂图》为竖幅巨制,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作者题识曰:

卢鸿草堂图。唐人名迹,余从吴闯借抚,复见黄鹤山樵临本,因仿其意,请正晋老先生,虞山王翚,时甲戌(1694)仲春十日。

钤白文方印“王翚”“石谷”和朱文长方印“意在丹邱黄鹤白石青藤之间”。鉴藏印有朱文方印“虚斋鉴定”和朱文长方印“茶陵伯子渭仁”等,曾经徐?胃仁、庞元济(1864-1949)等鉴藏,著录于庞元济《虚斋名画录》。“甲戌”为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王翚时年63岁。在《虚斋名画录》中,庞氏称其为“园林景”,就其画面而论,的确为场景广阔的庭院景象。作者以俯视角度远观,草堂在画面中央,中有一老者盘腿而坐,一书童侍立在前侧。草堂前有小桥流水,一访者拄杖携童行走于桥上,有书童在小院中喂养仙鹤,又像是在招呼远道的客人。草堂后侧有女主人逗弄小孩,侍女在侧。草堂旁一书童持物前行。草堂为一四合院式院落,有假山装饰,另有附属建筑——茅亭及竹编围栏。庭院中茂林修竹、曲水流觞,庭院外山势起伏、湖山平远。这样的草堂显然并非深山隐居之地,而是平畴绿野中的庄园式雅居。

(二)《嵩山草堂图》

《嵩山草堂图》为竖幅构图,现藏上海博物馆。作者题识曰:

嵩山草堂图,甲戌(1694)长至前三日仿卢浩然笔,鸟目山人王翚。钤白文方印“王翚印”“石谷”和朱文长方印“意在丹邱黄鹤白石青藤之间”。从其年款看,仅晚于前作两三个月,间隔时问极短。此图为远景构图,所写草堂在溪流边,茅舍次第而建。草堂中两高士促膝对谈,一书童侍立在前。草堂前古树参天,溪流环绕,另有对岸一茅亭中高士独坐,极目远眺。远景则为浅山平远之貌。

(三)另一幅同名的《嵩山草堂图》

《嵩山草堂图》亦为竖幅构图,现藏上海博物馆。作者题识曰:

往见卢浩然《嵩山草堂图》,树石峰峦,全用焦墨皴皵,叹赏已极神妙。近在吴闯复睹山樵摹本,别具元人选韵,更有出蓝之美,因仿其意。戊子夏,寄同鸥先生正之,海虞王翚。

钤白文方印“王翚之印”“耕烟野老时年七十有七”,朱文方印“石谷子”“来青阁”和朱文圆印“上下千年”,鉴藏印有朱文方印“靖江刘氏敬修堂藏”,则此图曾经刘国钧所藏。题识中“戊子”,为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作者时年77岁,是王翚所绘有纪年的《嵩山草堂图》中时间最晚者。画面为高远构图,在层峦叠嶂下、山泉流经处,坐落着一小型四合院,两人坐于草堂中对谈。草堂前山泉流淌,一人拄杖携书童匆匆赶来,书童肩背古琴。在草堂中,有书籍、花瓶、瓷凳、油灯等陈设。草堂四周,有古树环抱,竹林点缀,一派清幽之景。

(四)《卢鸿草堂图》一开

《卢鸿草堂图》为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王翚《山水》册(十开)之一。该页自署“卢鸿草堂图,石谷子”,钤朱文长方印“王翚”和“意在丹邱黄鹤白石青藤之间”,曾经著录于《石渠宝笈初编·漱芳斋》。画面为近景构图,画面中心为一草庐,草庐中一高士端坐其中,潜心读书。四周古树林立,一派静谧、幽静之象。

(五)《卢鸿草堂》一开

《卢鸿草堂》为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王翚《山水》册(八开)中的一开。该页自署“卢鸿草堂”,钤白文印“乌目山人”,曾经著录于《石渠宝笈三编·延春阁》。画面为远景构图,草堂在画面左侧之山坡处,前有古树、竹石,后有栏杆、杨柳,远山淡影,一望无际,给人空灵出世之感。

(六)《卢浩然嵩山草堂图》一开

《卢浩然嵩山草堂图》见于天津博物馆藏王翚《仿古山水》册(十二开),亦为册页中一开。作者题识曰“卢浩然嵩山草堂图”,钤朱文方印“石谷子”和白文方印“王翚之印”。和其他同题材作品不同的是,该图表现的是山坳中的草堂:在两块硕大的山石之间,有一间依山而建的草庐,一人坐于其中。画面近处,一人沿山路往草堂方向前行,或许为书童外出归来。山崖间描绘清泉石上流的景致。画面只是截取深山中一个角落,却能令人想到崇山峻岭与远离尘嚣,正是作者独具匠心之处。

(七)另一幅同名的《卢鸿草堂》一开

《卢鸿草堂》见于上海博物馆藏王翚《仿古山水》册(十二开),亦为册页中一开。作者题识曰:

卢鸿草堂,文待诏、董宗伯俱有临本,最佳,幽闲澹寂之韵。泠然与尘几绝矣。

钤朱文方印“石谷子”和白文方印“王翚之印”,鉴藏印有白文方印“煜峰鉴赏”,则此册曾经书画鉴藏家孙煜峰(1901-1967)收藏。该图描绘陡峭的山石下数间草庐,一高士席地而坐,身侧数卷诗书。庐前有台阶、围栏、柴门和虬曲的古树。此图有近景,亦有远山,虽为咫尺之属,却能小中见大,令人想见崇山峻岭、曲径通幽之境。在该本册页中,另有一页作者自题“名山草堂,萧然独居;门无车马,坐有图书。沉酣枕籍,不知其余;俯仰今昔,乐且宴如”,可谓是对《嵩山草堂图》寓意的最好注脚。

传世画迹之外,在文献中还能见到王翚所作的其他《卢鸿草堂图》。在《退庵所藏金石书画跋尾》中著录《王石谷仿卢鸿册》:

幅上题“云龛静业”四字,又“仿卢鸿笔”四字,下有白文“王翚之印”“石谷”。案,石谷为先五代祖雪园公讳珪所作,当时已装成册而鼠啮虫蛀之余仅存此纸,已将二百年。谨考《雪园公集》中有《将归吴航索王石谷画先之以诗》云:“之子通神手,能传名胜幽。怜余倦游客,欲卧故园秋。乌目山如画,龙龛海似沤。期君齐摄取,笑傲到沧州。”恰与此画相证……

虽然王翚没有明确标明此册就是《卢鸿草堂图》,但就其自题“仿卢鸿笔”及他人所作“之子通神手,能传名胜幽”诗句便可推知,此册即是王翚临仿卢鸿的《嵩山草堂图》系列。

在《虚斋名画录》中,尚有另一件《嵩山草堂图》,其著录云:

纸本,水墨,园林景,高三尺九寸二分,阔一尺三寸五分,毕竹痴题书于裱绫。嵩山草堂图,戊辰(1688)二月廿一日仿卢鸿乙意于来青阁,石谷王翚。余藏有唐六如《嵩山草堂图》一册,精妙宛如卢鸿乙当时所作。闻此册自锡山华氏剑光阁故物,颇珍爱自秘。今又得石谷所仿画帧,以佐广堪斋清赏,亦是人生一大快事也,何幸如之?己酉(1727)冬夜拥炉识,竹痴毕泷。

据此可知王翚此作乃直接仿自卢鸿笔意。“戊辰”,即康熙二十七年(1688),作者时年57岁。这是目前所知王翚有纪年的《嵩山草堂图》中最早的作品。

《瓯钵罗室书画过目考》记载:

又墨笔仿卢浩然《嵩山草堂图》,纸本,大横幅,用山樵法兼鸥波,内画人十一,鹤二,时款西翁老先生,康熙癸酉(1693)四月,共题识九行。

“康熙癸酉”即康熙三十二年(1693),作者时年62岁。题识所讲画中有十一人,据此可知,此图是王翚所绘《嵩山草堂图》中人数最多的作品。

在《书画鉴影》中,亦有著录一件《仿卢浩然草堂图》横幅,王翚自题曰:

唐卢浩然构草堂于嵩山,自制十景赋并绘草堂图,后人转相摹仿。余曾见宋李伯时临本,郁密苍润,极似唐人风骨,鸥波、黄鹤皆宗之。

可知王翚所绘《嵩山草堂图》,并非仅师承卢鸿和王蒙两家,于李公麟(李伯时)和赵孟頫(鸥波)等诸家均有取法,显示其博采众家之长的艺术取向。

在《嵩山草堂图》之外,王翚还有不少以草堂为主题的画作行世。如作于康熙元年(1662,时年31岁)的《仿古山水画》册(故宫博物院藏),中有一页自题“草堂读书图”,自言仿王蒙笔意。画中所写一高士坐于草堂中,前有几案,抬头见山,其画境与《嵩山草堂图》极为接近。

作于康熙六年(1667,时年36岁)的《葑溪草堂图》扇页(故宫博物院藏)是仿唐寅的同名画作,描写一高士拄杖行于山林松竹间。作者题识曰:

此老胸中万卷书,青山曳杖意何如。天涯莫怪无知己,红叶萧萧几点除。丁未秋暮有怀,因客长兄作此奉寄以当面谈。乌目山中樵者王子翚,时寓广陵精舍,正观唐子畏《葑溪草堂图》,因用其意。

画中虽无草堂之影,但王翚所言乃仿自唐寅的《葑溪草堂图》,且题诗亦道出了高士隱逸之意,与《嵩山草堂图》的寓意颇有切合之处。

作于康熙十二年(1673,时年42岁)的《仿王蒙(秋山草堂图)》(故宫博物院藏),写一老者拄杖行于山涧小桥上,缓步向山中草堂走去。在卷云式的山峰下,次第坐落多问草庐,与《嵩山草堂图》的意境近似。作者题识日:

王叔明《秋山草堂图》,师法右丞,其设色只用浅绛,皴染点缀与流俗不同,为董宗伯所鉴赏者,吴中杜东原、文五峰诸公专以此幅为师,始知古人各有源本,不敢杜撰一笔,遗讯后世也。

讲到其画法承传自王蒙,这与其他《嵩山草堂图》多源自“黄鹤山樵”(王蒙)是一致的。

作于康熙二十七年(1688,时年57岁)的《西陂六景图》册(天津博物馆藏)中,有一页自题“纬萧草堂”,描写苇塘附近一问草庐,一老者坐于长凳上捧读诗书,附屋中一书童侍立。草庐四周有芭蕉竹石及翱翔的群雁。其他如作于康熙四十二年(1703)的《南山草堂图》轴(辽宁省博物馆藏)、康熙五十六年(1717)《草堂碧泉图》轴(天津博物馆藏)等也多属此类,与《嵩山草堂图》有异曲同工之妙。

王翚所绘的《嵩山草堂图》,大多作于60岁以后,有的甚至还是在同一年所作,均为盛年力作。这一时期也是其在艺术与人生的历程中渐入佳境之时。这些作品,不是简单的传移模写,很多作品是在临仿基础上的再创作,在摹古中有创新,是其成熟画风的反映。而其他草堂题材作品,则有不少为60岁以前所作。在此演进过程中,《嵩山草堂图》明显带有遁世、隐逸和出尘的道家思想,或许可折射出王翚的价值观与人生走向的转变。“四王”之一的另一位画家王鉴(1598-1677)曾言:“画山水而兼园亭,自摩诘辋川、卢鸿草堂图始。”王翚以《嵩山草堂图》为原型,创作了大量以园亭、草堂为母本的山水画,凸显出这一特别题材在其艺术创作中的重要意义。

王翚所创作的这类题材作品,大多师法山樵(王蒙),从多件作品的题识和绘画风貌中亦可概见。与其说王翚的《卢鸿草堂图》是对卢鸿画法的阐释与演绎,不如说是对王蒙画法的一脉相承。“四王”之一的另一画家、王翚的业师王时敏(1592-1680)在评论王翚及其绘画时曾说:“气韵位置,何生动天然如古人竟乃尔耶?吾年垂暮,何幸得见石谷,又恨石谷不及为董宗伯见也。”从系列《嵩山草堂图》中便可印证此言。尤为难得的是,在诸件《嵩山草堂图》中,王翚巧妙地变换构图、衬景和人物,尽可能规避程式化倾向,所以在现存的七件作品中,几乎难以找到重复的现象。反而在一些不以草堂为主题的山水画中,却有模仿草堂主题的程式化倾向,如天津博物馆所藏《仿黄鹤山人山水图》就与上海博物馆所藏《嵩山草堂图》在构图、画法方面有惊人的相似之处。所不同者,是题识和创作时间。其原因在于两件作品都取法王蒙,故其母本大致一致,属临摹之作。当然,这类现象在王翚的其他作品中也时有所见,是当时画坛摹古之风盛行的缩影。

从画风看,《嵩山草堂图》系列作品是其融合北派与南派山水的典范之作,也是其摹古与创新的结晶。无论是皴法、构图还是气韵、意境,王翚都将北派山水的雄壮与南派山水的秀美融为一体,这在《嵩山草堂图》中最为明显地呈现出来。清人秦祖永(1825-1884)在《桐阴论画》中评其画风“南北两宗,自古相为枘凿,格不相入,一一熔铸毫端,独开门户”,《嵩山草堂图》正是这种风格的典型反映。但更重要的是,在《嵩山草堂图》系列作品中,王翚和很多文人士大夫一样,在画中表现出从入世到出世的超脱思想,因而对这一题材乐此不疲,而且越到晚年,越是如此。这既是其画风渐臻化境的表现,更是其人生进入练达与旷达境界的象征。所以,我们来探讨这一系列的《嵩山草堂图》,显然已经超越其美术史范畴的意义。

猜你喜欢

嵩山朱文草堂
绝句漫兴九首(其三)
遣怀
轻轻松松聊汉语:中岳嵩山
三教策源——中宗嵩山
我爱我家
热闹的大山
Teacher:Teacher—dominant or Student—centered
拜谒杜甫草堂
发现木耳
张耒的嵩山,张耒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