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傅抱石《茅山雄姿》

2018-10-27程建

南风 2018年29期
关键词:抱石茅山傅抱石

○ 程建

傅抱石 茅山雄姿镜心 设色纸本1965年作题识:茅山雄姿。一九六五年六月,傅抱石南京写。印文:抱石之印、江山如此多娇、乙巳106.5cm×276.5 cm

1965年初夏,江苏国画院院长傅抱石应邀赴位于南京市东南的40公里外的茅山写生,他要为江苏省政协创作一幅大画,感谢政协多年来照顾,国画院建立之初居无定所,最后还是政协大院的接纳才安定下来,他的院长办公室就设在桐荫馆里。

选择茅山作为创作的题材在那个时代是自然的事情。茅山是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在江南创建的著名山地根据地,50年代以后这里逐渐形成著名的风景疗养区。省里很多的干部都是新四军出身,特别是十分关心画院的常务副省长管为蔚,当年就是跟着陈毅在茅山一带打日本鬼子。革命题材是时代的要求,也是经过思想改造过后知识分子的自觉选择。

坐了很长时间的车,傅抱石一行从南京来到了茅山。他不顾旅途的疲劳,立即赶到山下,遥望山脉连绵气势,就迫不及待地拿出随身带的速写本,边看边画。他对身边的同志说,当年陈毅同志在这里领导新四军抗日,茅山也是革命根据地,一定要好好画。他看到山顶上有房子,执意要山上去。那时茅山上山的公路还没有,需沿石阶攀登,体力好的人也要半个小时才能到达山顶,而他多病体弱,爬到半山腰身体就吃不消了,结果没能上去。于是他便叫张文俊上到山顶看房子和其他建筑,并画勾下来。张文俊是国画院山水画组长,那时还年青,对院长的做法有些不解,他认为其实远处望房子不太清楚,随便画个什么房子都行,作点景并不重要,为什么要这样具体地了解呢?傅抱石说,那些建筑不但是茅山的外形特点,还是当年新四军工作的地方,有革命历史意义,也是这张画他要表现的主题,所以他很重视素材的取舍,这是根据创作需要而定素材,是为创作主题服务的。所以他要张文俊把山顶上建筑画下来作参考。张文俊后来回忆说:“傅抱石先生要为江苏省政协画一幅大画,由我陪他去茅山写生。在山下遥望山脉连绵气势,他说当年陈毅同志在这里领导新四军抗日,茅山也是革命根据地。一定要好好画。他要我把山顶上建筑画下来作参考。我爬上山,把那个破庙速写下来,交给傅老,经他加工看起来也颇具规模。他的这幅八尺《茅山雄姿》是他晚年唯一的一幅杰作。”①

同年6月,傅抱石完成了《茅山雄姿》,这是用整张八尺宣纸画的一幅横披,设色纸本,高106.5cm,宽276.5cm,上面钤有“抱石之印”“江山如此多娇”“乙巳”三方印章,所绘的茅山,雄伟磅礴,莽莽苍苍,极具震撼力,堪称山水艺术的典范。

傅抱石(1904 - 1965),江西新余人。原名瑞麟,因崇拜石涛而改名抱石,取室名“抱石斋”。青年时酷爱绘画、书法、篆刻。1933年得到徐悲鸿的资助留学日本,攻读东方美术史,毕业于东京帝国美术学校。回国后在中央大学艺术系任教。抗战时期,他创作了大量以爱国诗人屈原所作《离骚》内容为题材的画作,如《屈子行吟图》《九歌》《湘夫人》等。40年代在重庆金刚坡时期,他创作了数以百计的山水画精品,逐渐形成独特画风,并趋于成熟。他那散锋的用笔,粗看乱头粗服,实则法度严谨。他主张墨即色,色即墨,善于把水、墨、彩色融合一体,往往墨中加色,色中加墨,色墨相得益彰,达到了生趣盎然的效果。他吸取古代山石皴法,创造出方折、粗细、轻重、虚实变化万千的皴法,使人感受到一种峭拔、苍茫、华滋、迷蒙的风味,被人称为抱石皴。他独创皴水法,运用侧笔皴擦的方法着力表现飞泉流瀑喷雾溅珠的动态。新中国成立后任江苏省国画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是新金陵画派的领军人物。

傅抱石坚持深入生活写生作画,创作了大量山水画巨作。1959年,他与关山月合作为人民大会堂绘制了《江山如此多娇》巨画,根据毛主席《沁园春·雪》的词意,以奔放的彩笔画出了我国不同地域、不同季节,四时不同的花鸟、山水,气势磅礴,既不脱离中国画传统,又有浓郁的时代气息和崭新的意境。这幅大气磅礴的巨作深受中外贵宾的好评,连毛泽东主席也表示赞许,认为较好地体现了诗句的意境。

1960年9月,傅抱石率领“江苏国画工作团”开始了二万三千里的旅行写生。在长达三个月的旅行写生期间,这批生长于“草长莺飞”的江南画家相继走访了河南、陕西、四川、湖北、湖南、广东六个省的十几个大中城市,瞻仰了革命圣地,参观了祖国建设成就,游览了风光名胜,达到了“开眼界,扩胸襟,长知识和向兄弟省市画家们学习”的目的,并由此推动了新山水画在二十世纪中期的发展。事后,傅抱石写了《思想变了,笔墨就不能不变》的文章,发表在1961年2月26日的《人民日报》上,他说:“由于时代变了,生活、感情也跟着变了,通过新的生活感受,不能不要求在原有的笔墨技法的基础之上,大胆地赋以新的生命,大胆地寻找新的形式技法,使我们的笔墨能够有力地表达对新的时代、新的生活的歌颂与热爱。换句话说,就是不能不要求‘变’”。

1965年9月下旬,傅抱石应上海市委之邀,为新建的虹桥国际机场作画。国庆前,他提出要回南京与家人共度佳节。27日,华东局负责人魏文伯设宴款待,上海文艺界的朋友纷纷前来作陪。傅抱石在宴会上畅饮美酒,谈笑风生。28日上午回到南京。29日,因脑溢血昏迷不醒,留下了尚未出版的五六十万字的手稿和500余件没来得及落款的字画撒手尘寰,享年61岁。此时离《茅山雄姿》的完成仅仅三个月,《茅山雄姿》就成了他晚年最后的一幅杰作。

《茅山雄姿》是一幅写实性很强的国画,熟悉茅山的人,看了这幅画,就是不看题目,也知道画的是茅山。茅山并不太高,也无奇峰险崖。画家没有以夸张的高度来突出它的“雄姿”,而是将大茅峰、二茅峰和三茅峰依此并肩而立,墨色由浓到淡,层次分明。作为主峰的大茅峰,其山坡从画面右上方一直延伸到左下方,这样的构图处理,使茅山显得既真实又雄浑博大。山顶上有数间房屋,那是茅山的顶宫。画的近处是一大片松林,以重墨画成,它稳稳地压住了这幅两米多宽的画面。右上方为左下方是望母山,两山之间是清晰可见的大坝,那是东进水库,与远处的茅山水库遥相呼应。那些散落在广阔田野的村落和工厂,更使这幅画洋溢着强烈的时代气息。这既是一派典型的江南景色描绘,又是社会主义祖国“江山如此多骄”的赞美。

高鸿先生在《解读〈茅山雄姿〉》一文中,对著名画家傅抱石这幅在拍卖市场上风头十足的作品,就其优劣得失和几处疑点,大胆提出自己的看法,难能可贵。他发现在主体山顶部有隐隐约约的“东进林场”四个字,与画面十分不协调,判断可能是摩崖石刻,应该按其特点来处理,而不是在偌大的“山上”简单地用毛笔来书写。他认为“这不能说不是一个难解的谜。”②

其实,熟悉茅山的人都知道,在茅山大茅峰的山坡上有“东进林”三字,它不是摩崖石刻,而是人工林。

茅山是革命根据地,1938年6月,陈毅、粟裕、张鼎丞率领新四军第一、二支队和先遣支队进入茅山地区,广泛发动群众,开展抗日游击战,创建敌后抗日根据地,成为全国六大山地抗日根据地之一。茅山抗日根据地的建立,犹如插入敌人心腹的一把尖刀,大大牵制了敌人的重兵,为中国人民的抗战胜利做出了可贵的贡献。1960年春天,江苏省委省军区为了纪念陈毅、粟裕率领的新四军东进抗日,决定在茅山植树造林。在大茅峰西坡开垦100亩的山地,造出陈毅元帅题写的“东进林”三个大字,用马尾松栽植3字,以麻栎镶嵌四周,一个字占地30多亩。秋红冬黄,象征革命常青。参与植树活动的有江苏省军区警备营一个连的战士、茅山林场(今东进林场)职工、农民与南京林学院实习生共100余人,每天白天挖土、排列、种树,工作量非常大,晚上就睡在山下的老百姓家里,前后用了20多天的时间。

东进林这三个字在很远的地方就能见到,是当时山上唯一的革命纪念物。《茅山雄姿》的主题本来就是缅怀革命的历史,在画面当然要写东进林的字样,况且它是在写生基础上创作的。可能是写生者的疏忽吧,将“东进林”三字记成了“东进林场”四字。由于缺乏修理,现今的“东进林”三字已经越来越模糊了。

注释

①《重现光辉的珍贵历史 — 访江苏国画院奠基人、创始人张文俊先生》,东水记录整理,《艺术名家》2007年第8期。

②《解读〈茅山雄姿〉》,高鸿,《文物天地》2007年第8期。

猜你喜欢

抱石茅山傅抱石
一品锅中尝春味
视界
从句容的“容”到茅山的“隐士哲学”
抱石
“傅抱石”为何屡拍高价?
石鲁与傅抱石绘画思想的差异性
烟雾溟漠——“迷远法”在傅抱石山水画中的应用
傅抱石画三峡
非凡抱石
美国 Hueco Tan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