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比较阅读

2018-10-25姚春红

读与写·教育教学版 2018年10期
关键词:比较阅读卜算子咏梅

姚春红

摘 要:作为传统文化标杆,诗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可现实中,诗歌教学不尽人意。本文试图以笔者执教的《卜算子·咏梅》为例,把比较阅读引入诗歌教学中,通过精选比较内容,优化比较方法,提高诗歌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诗歌 比较阅读 《卜算子·咏梅》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8)10-0117-01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体会中华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和人文精神”。作为传统文化标杆的古诗词,重要性不言而喻。可是,现实中,诗歌教学只是为了考试而准备,学生只停留于对诗词字词句的理解与诗歌情感的把握,无法融情入境,教师只停留于应付应试,不注重教学迁移。针对这样的状况,笔者尝试,把比较阅读引入诗歌教学中,以自己的一堂公开课《肖神悟形,取径探源——读〈卜算子·咏梅〉》为例,探索诗歌教学的有效策略。

叶圣陶说过:“阅读方法不仅是机械地解释字义,记诵文句,研巧文法修辞的法则,最紧要的还在多比较,多归纳,多揣摩,多体会,一字一句都不轻易放过,务必发现他的特性 。”在阅读教学中,进行不同层面、不同角度的比较,不仅可以引导学生对知识点进行系统的梳理,更能突破简单的思维模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形成知识的串联与融合,达到全面理解、触类旁通的境界。因此,执教《卜算子·咏梅》,笔者正是通过陆游与毛泽东两首词的比较阅读,通过肖神悟形,使学生能找到咏物词这个领域的源头,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

笔者认为,诗歌比较阅读应着重做好两方面工作:

1 精选比较内容

诗歌是内涵极其丰富的文学样式,因此比较内容是丰富多彩的,但笔者认为,我们也不能天女散花,面面俱到,还是要紧扣教学目标,精选比较内容。

1.1 语言

诗歌最具特色的,当属语言。诗词的语言凝练、含蓄,造成了文本内部的大量空白,给读者带来了无尽的想象与思考。因此,语言层面的比较是必不可少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比较诗歌的语言风格,也可以带领他们咀嚼诗歌的遣词造句。通过语言风格的比较,我们可以了解不同作家不同的生活经历、文学素养,进而从全局上把握诗歌;而通过遣词造句的比较,我们可以深入了解诗句的内涵,透过精要的语言捕捉作者表达的深层的含义。

比如,开篇“驿外断桥边”,笔者就扣住“断桥”,与“石桥、水桥”的比较。“桥”本可来往人众,奈何是“断桥”,也就只剩破败不堪,荒凉冷落了。显然,这株梅既不是官府中的梅,也不是名园中的梅,而是一株“野梅”。这样一比,陆游笔下的这株梅的“身份”就分明了。

1.2 技巧

“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诗歌讲究含蓄,作者的情感常常不是直接流露出来的,而是借助一系列的表达技巧,委婉呈现的。因此,通过诗歌表达技巧的比较,可以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诗歌的结构与思想感情。

刘熙载《艺概》云“咏物隐然只是咏怀,盖个中有我也”,陆游和毛泽东的这两首词,最大的共同点就是托物言志,笔者首先通过比较两首词的共同点,让学生自己挖掘出两个作者都是借梅花表达自己的志向,学生在比较阅读的基础上,能够很好的完成知识的迁移与拓展,再举一反三,得出咏物词的特点,就是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凸显精神品格。

1.3 意象

同一个意象,经不同的词语表达,往往会呈现不同的样子,产生不同的艺术效果,正如刘勰所言“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远斤”,在解读诗词中的某个特定意象时,引入相同意象的诗句,能加深学生对这个意象的独特理解,进一步品析与体会诗人的思想情感。

例如,品味陆游笔下的这株梅花,笔者引了道源的“万树寒无色,南枝独有花”、杨维桢的“万花敢向雪中出,一枝独先天下春”、齐已的“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张谓的“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这些梅花意象,让学生在比较的平台上,发现陆游笔下的这株梅尽管境遇悲惨,尽管无人问津,尽管风雨侵袭,这株梅还是开了,它不去拼命争春,只是怀着迎春、报春的热情,凌寒先发。学生既回答了意象的表达内容,更明白了词要表达的内在意蕴。

1.4 情感

情感是诗词的灵魂,没有情感,何以言诗?但诗词的情感,一向不是直接流露的,而是隐晦曲折地呈现的,往往言在此而意在彼。因此,情感层面巧设比较点,就显得尤为重要,它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区分不同意象背后,不同的情感,从而进入作者的内心世界。

正如陆游与毛泽东笔下的这两株梅,比较一个“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一个“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学生可以推断出一个是不畏强权、挺直脊梁,粉骨碎身浑不怕,一个是雍容、大度,俯瞰江山,无限的希望和理想尽在眼中;进而明白一个是坚守高洁品格,虽九死其犹未悔,一个是蔑视困难,积极乐观,信心百倍。

2 优化比较方法

比较方法的选择,是多样的,就这两首诗词而言,笔者采用了三种独特的比较方法,效果明显。

2.1 图片比较法

英伽登认为文学作品包含大量“不确定点”和 “空白”,因此,在诗歌阅读过程中,需要将“不确定”进行充实和填补。加之,诗歌又是抽象含蓄的艺术,因此,利用图片比较法,可以直观地呈现出诗歌内容与比较对象之间的异同,引发学生更深层次的联想与想象。

笔者在导入部分就用了图片比较法,找了几幅梅花图,让学生来帮我选,哪一幅和这首词比较匹配。学生通过直观感受,和对诗歌文本的初步感知体会,马上得出:第一幅不是“寂寞开无主”;第二幅时间不对,不是黄昏,感觉春光灿烂,更无一点愁绪;第三幅符合“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甚至,也有愁绪,但是,那种受煎熬、受打击摧残的内涵,无从体现;第四幅契合。事实上,通过这个环节,学生已然走进了文本,产生了与诗词的共鸣。

2.2诵读比较法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诵读比较是直接而有效的方式,通过语气、停顿、字音等的比较,特别容易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让学生深刻体会到诗人的情感。

譬如,“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一句,让学生比较朗读的停顿,“已是黄昏/独自愁”还是“已是/黄昏独自愁”?前者解释成“已经是黄昏了,梅花独自愁苦,还要经受风吹雨打”,后者解释成“已经是在暮色沉沉的黄昏里独自愁苦了,还要经受风吹雨打”,显然,后者更符合诗意,这样停顿,把“已是”和“更著”作为朗读重音处理了,它们之间就构成了递进关系,进一步烘托渲染了梅的悲惨遭遇。

2.3 联想比较法

联想比較法是指在阅读文本时,就文中某个知识点,生发开来,找出与之相关的知识点,进行深入的比较探究。联想比较法不仅可以起到温故知新、加深印象的作用,更能够拓宽知识的广度、强化思维的深度,更能够把学生的思维推向更深更广。

笔者执教《卜算子·咏梅》时,联想到了《中国诗词大会》上康震教授的评价“毛泽东的这朵梅花真正堪称得上是王者之梅”。笔者让学生结合教学内容,对康震教授教授的这段评论发表自己的见解。学生讨论热情高涨,有敢于挑战权威者提出:“写《咏梅》的毛主席,他当时的位置的确相对于王者。但他的伟大之处正在于,他不屑于当一个王者,他把自己也视作历史过渡中的一员。山花烂漫的时节,他就完成了使命的战士又回到人民中间。”多么有创意的见解!通过联想比较,学生的思维达到了平时所不能企及的高峰,对这首词的理解又上了一个台阶。

可见,在诗词教学中,比较阅读的方法可以有很多不同的形式,教无定法,法无定式,比较法亦然。我们完全可以紧扣教学目标,合理灵活地变换比较阅读方法,提高诗歌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傅永安.中学语文比较教学[M].教育科学出版化,1998.

[2] 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评[M].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猜你喜欢

比较阅读卜算子咏梅
剥蒜子还是卜算子
卜算子·咏梅,长征(书法)
浅述“水洗(刻绘咏梅)”的创作
张咏梅锦鸡坪就义
张咏梅锦鸡坪就义
点绛唇·咏梅月
卜算子·独具慧眼
浅谈优化阅读方法 提高阅读能力
原点之妙 终点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