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内“新安画派”研究综述

2018-10-24

湖北美术学院学报 2018年3期
关键词:视阈徽商新安

新安画派诞生于明末清初,其中既包括生活在徽州的画家群,也包括寄居外地的徽籍画家。总体而言,新安画派的绘画作品主要是以黄山、白岳以及徽州山水为创作灵感,代表人物包括新安四家、黄宾虹、汪采白等。以中国知网全文数据库为统计源,全面梳理国内公开发表的相关研究成果,我们可以了解“新安画派”的研究现状与趋势,从而发现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合理的建议,期待可以为今后的研究者提供启示。

一、研究数据分析

根据知网数据库的检索,截止2018年3月1日,我国学者以“新安画派”为主题发表的学术论文共计368篇,其中包括期刊论文260篇、报纸文章63篇、硕士学位论文43篇以及博士学位论文2篇。在本领域的研究者中,郭因共发表了9篇论文,发文数量排名第1。陈传席紧随其后,他发表了7篇论文,排名第2。此外,共有10余位知名专家发表了2篇及以上相关研究论文。在国内的研究机构中,以安徽师范大学为署名单位的论文有13篇,数量位居全国首位。安徽大学为9篇,排名第2。由下表1统计数据可见,由于地缘关系的缘故,“新安画派”得到了安徽省研究者们的关注,排名前5的研究机构有4家是安徽省的高校或科研单位。以排名第1的安徽师范大学为例,该校美术学院、历史学院和文学院的高飞、王世华、李锦胜、汪荣强等多位老师都在核心期刊上刊发过“新安画派”相关的研究论文。

表1 国内机构发表“新安画派”研究论文数量排名(前5)

根据下表2中的统计数据,在中国知网收录的数千种期刊中,刊登10篇以上(含10篇)“新安画派”研究论文的期刊有5种,分别是《书画世界》、《国画家》、《中国书画》、《美术》以及《黄山学院学报》,这为对“新安画派”研究感兴趣的研究者在投稿选刊方面提供了一定的启示。然而,除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顶级杂志《美术》外,其余刊物都为普通期刊,这也从侧面反映出了本研究领域整体发文质量不高的现状。

表2 国内刊发“新安画派”研究论文数量的期刊排序(前5)

发表论文的被引频次历来受到学者们的关注,在以“新安画派”为关键词公开发表的期刊论文中,被引10次以上的仅有3篇。其中,黄成林在《人文地理》1995年第4期上发表的《试论徽商对徽州文化的影响》[1]被引27次,排名第1。王世华和李锦胜发表于《学术月刊》2005年第1期上的论文《明清徽商与新安画派》[2]被引21次,排名第2。此外,毛茂林的《地域文化与地域性画派》[3]也被引用了17次,该文发表于《艺术探索》2011年第6期上。此外,高飞的《新安画派名考》[4]和张甘霖的《徽州文化与景德镇文人瓷画变迁》[5]皆被引用9次,并列第4。值得一提的是,排名前5的学术论文全部发表在核心刊物上。

表3 以“新安画派”为关键词发表的期刊论文被引次数排名(前5)

博士学位论文是博士研究生们的呕心沥血之作,一般都具备一定的理论深度与创新性,有较高的学术水准与价值。根据知网博士论文数据库的统计,历年来以“新安画派”为主题撰写的博士毕业论文共有2篇。2003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毕业生金元卿撰写的《黄宾虹思想及其绘画美学演进之研究》[6]是国内首篇以新安派代表画家为研究对象的博士论文,论文从国粹思想、绘画美学思想和创作阶段的流变三个层面出发,对黄宾虹的绘画创作进行了深度剖析,最终得出结论:黄老以国粹思想为基础展开其绘画美学,而达到传统的集大成和向现代转变的成就。3年之后,中国艺术研究院的陈琳博士也完成了学位论文《明清时期徽州盐商与新安籍画家群关系研究》[7]。该文以史料为证,阐述了徽州盐商与新安派画家之间互助互进的良性关系。

需要补充的是,在科研课题方面,以“新安画派”为主题成功获批立项的省部级以上课题寥寥无几,最具代表性的有安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高飞教授主持的2012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明清时期皖南诸画派美学思想研究”(编号为12BZX083)、2012年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明清时期皖南诸画派画学思想研究”(编号为12YJA760012)以及安徽机电学院徐柳凡老师主持的全国艺术科学规划课题“明清安徽画派与徽商”(编号为01DF72)。

二、研究视角概览

早在1958年,郑秉珊就在《安徽史学通讯》当年的第4期上发表了《安徽画家概述》[8]一文,重点介绍了新安画派的历史渊源与绘画特点。该文是国内最早的“新安画派”研究文献成果。纵观数十年来国内“新安画派”的研究成果,视阈主要包含下面四个方面:

1.“新安派”绘画特点和技法研究

探讨“新安派”绘画技法与特点一直是学界关注的一个热点视阈。赵本一在《新安画派艺术风格》[9]一文中,用“高洁”总结了新安画派的创作特色。在《新安画派风格初探》[10]中,陶圣苏则用清逸、冷静和简约三个字概述了新安派的绘画特点。对于传统绘画否定与创新是新安派对中国画坛的重要贡献。在《艺术百家》2013年第5期,陆永祥发表了《明清“新安画派”艺术审美论》[11],文章以明清时期新安画派四大代表人物程嘉燧、李流芳、僧渐江、查士标为例,论述了他们对于当时盛行的临摹古风做法的质疑与否定。文章指出,四人的不懈努力为当时的中国画坛注入了一股崇尚自由的创作风气。此外,部分研究者以新安派绘画创作中运用的技法为切入点,对此进行分析探讨。如在《新安画派减笔风格探讨》[12]一文中,陈琳与高飞以减笔技法为切入点,分析了新安画派艺术风格的个性特征及其产生的内在原因。

2.“新安画派”与徽商之间的关系研究

经济在文化的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不少研究者将徽商与“新安画派”结合在一起,分析它们之间的内在关系。如在《明清徽商与新安画派》[13]中,徐柳凡结合明清时期社会政治经济状况,分析了徽商与新安画派之间的关系。他认为,徽商以雄厚的财力支持新安画派的艺术创作,在徽州文化的传播中发挥了积极地促进作用。无独有偶,孙国良和杨凯也发表了论文《徽商和新安画派的关系及其对当代国画艺术品市场的影响》[14]。文章论述了徽商在“新安画派”的产生、发展和衰落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折射出了徽商对于“新安画派”的重要影响。

3.“新安画派”代表性名家研究

“新安画派”名家汇集,代表人物包括新安四家、黄宾虹、汪采白等。不少研究者以某位著名画家为视阈,分析了其在推动“新安画派”发展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如高飞在《美术与设计》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15年第1期发表了《山川浑厚 草本华滋——黄宾虹对新安画派美学思想的传承与创新》[15]。文章指出,黄老在传承新安画派创作理念的基础上,开拓了中国山水画的新境界。此外,部分研究者以新安画派发展史为视阈,论述某些代表性名家在其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与贡献,如《略论汪采白对新安画派精神延续所起到的作用》[16]、《论黄宾虹对新安画派的贡献》[17]等。值得一提的是,单个画家研究热度排名前3的分别为黄宾虹、査士标和弘仁。

4.“新安画派”对陶瓷绘画艺术发展的影响

新安画派对诸如陶瓷等艺术品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因而有些研究者以此为视阈,为研究注入了新的视角。如在《中国陶瓷》2016年第10期上,丁晓青和孙仲萍发表的论文《新安画派为何能影响景德镇陶瓷绘画》[18],从地理位置、人口流动、朱熹理学、美学理念和徽商五个方面探寻新安画派与景德镇陶瓷艺术的相似性。在《新安画派与景德镇陶瓷绘画》[19]中,王芳从新安画派产生的历史背景出发,分析了其对景德镇陶瓷绘画发展的促进作用。

三、存在的问题

通过比较分析国内“新安画派”的研究现状与视阈,我们可以发现其中存在着以下五个方面的问题:

1.国内相关研究的总体研究水平偏低

通过梳理国内“新安画派”的研究成果,我们可以发现,发表在核心期刊上的论文数量和比例相对较少,学术研究的整体水平不高。根据知网的数据统计,在公开发表的260篇期刊论文中,刊发于北大核心期刊和CSSCI期刊(含扩展版)上的仅有26篇,占发文总量的10%,这折射出了国内相关研究的总体水平偏低,发文质量有待提高。此外,以“新安画派”为主题获批立项的省部级以上课题数量极少,这也是整体研究水平不高的一个体现。

2.重复研究过多、研究视阈局限

在国内的前期研究成果(包括硕博论文)中,研究“新安派”绘画风格的论文有47篇,分析徽商与“新安画派”关系的论文有33篇,阐述“新安画派”对景德镇陶瓷的影响的论文有12篇,论述黄宾虹对于新安画派创作的传承与发展的文献也超过了10篇。笔者发现,不少论文尽管文字表述风格迥异,但核心观点类似,对前人观点重复论述的现象十分普遍,加上视角较为陈旧,这在无形之中浪费了编辑和读者不少宝贵的时间和精力。

3.研究中呈现出区域不均衡性的特征

梳理前期研究成果发现,国内的“新安画派”研究中存在着区域不均衡性的特点。统计结果显示,研究成果的作者主要来自安徽地区。由于地缘的关系,安徽的部分高校和科研机构都大力支持和推动徽州文化的研究,这对于推动“新安画派”的研究起到了积极地作用。实际上,“新安画派”在中国美术发展史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对周边地区乃至整个中国的画界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作用。笔者以为,安徽之外的学者也应该加大对该论题的研究力度,努力改变区域研究不均衡的现状。

4.领军学术人才缺乏

学术权威在推动学科研究向纵深方向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是研究中的重要因素。而纵观国内“新安画派”的研究现状,领军学术人才极度缺乏。在国内研究者中,没有学者发表过10篇以上的系列研究成果,也无任何学者在核心期刊上独立发表过5篇以上的研究论文。与此同时,国家级课题和专著类成果的稀缺,也是领军人才缺乏的一个表现。

5.无综述性论文成果

对于研究者而言,综述性论文有助于他们了解与掌握相关领域中的前期研究视阈与特点,因而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然而,遗憾的是,迄今为止,国内尚无“新安画派”研究相关的综述性论文成果发表。

四、建议与对策

根据研究中存在着的上述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1.研究者们应潜心研究,不断提升研究水平

研究者们应潜心研究,争取在核心刊物上发表高水平论文。在从事学术科研时,研究者们不能一味地追求数量,从而忽略文章质量。相较发表多篇尽是陈词滥调的平庸之作,发表一篇新颖的优秀论文更能获得自我满足感,当然也更具学术价值。与此同时,高校与科研院所从事相关研究的人员应积极申报各级各类课题,争取在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等重要科研课题的申报中取得突破,以此推动国内“新安画派”研究的发展,提升该研究领域的综合影响力。

2.研究者们要拓宽思路,积极探索新的研究视阈

当今学界,多学科研究融合的趋势日益显现。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新安画派”的研究也要打破传统研究视阈的局限,不断创新研究思路。如“新安画派”的名家多以山水、奇石、松树等自然景观作为绘画创作的题旨,这反映出了画家们对于自然的无限热爱。因此,研究者不妨以文学研究中的生态批评理论为切入点,来探究“新安画派”作品中的生态美学意蕴。又如,尽管“新安画派”名家辈出,在中国画坛中占据着举足亲重的地位。然而,由于译介资料的匮乏,外国人对于本流派中的代表人物知之甚少。介于此,加大撰写外语论文,将“新安画派”推向世界,也是未来研究者应该努力的一个方向。

3.加强学术交流,逐步改变区域研究不均衡的现状

应对研究中存在着的区域不均衡性的现状,建议各地的研究者们加强学术交流,多多开展相关的学术研讨会。安徽地区的部分知名院校设立了徽州文化研究所,如安徽师范大学、安徽大学等。这些院校的知名学者应多去研究滞后的地区举办讲座,积极推介“新安画派”的研究成果,引领更多地区的优秀学者加入到研究队伍之中。

4.有基础的研究者应坚持研究,早日成为领军人才

一些科研能力较强的学者应该坚持研究,努力成为本领域中的领军人物。在“新安画派”的研究者中,有一批教授级的专家学者,如高飞、王世华等。然而,“新安画派”只是他们学术研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笔者以为,“新安画派”历史悠久、画家云集,因而大有研究潜力可以挖掘。因此,建议学者们对此论题进行持续研究,不断发表高水平论文,努力成为引领本研究领域中的弄潮儿。

5.后续的研究者应及时撰写综述类文献

综述类文献通过梳理前人研究的成果,进而展望未来研究的趋势与特点,因此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意义。因此,未来的研究者应加大综述类文献的写作力度,定期对国内国外的研究进行述评。

猜你喜欢

视阈徽商新安
使用与满足视阈下解谜推理类综艺节目的创新路径
新安滩
论“新徽商”的定义
张新安教授简介
新安滩
收入分配视阈下的共享发展思考
徽商回归之路
徽商回归
新安讯士Q6155-E PTZ摄像机
漂泊叙事视阈下评述《花样年华》的艺术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