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瞿秋白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中的贡献

2018-10-23郭佳

学理论·下 2018年5期
关键词:瞿秋白贡献

郭佳

摘 要:瞿秋白是中国共产党初期主要领导人之一,坚定地信仰着马克思主义。他全面系统地阐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第一次把辩证法和唯物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相结合的中国人。主要从四个方面探讨瞿秋白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做出的贡献,包括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思想、唯物论、认识论和唯物史观。

关键词:瞿秋白;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贡献

中图分类号:B2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8)05-0051-03

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科学在中国革命、建设和发展的道路中发挥着指引的作用。瞿秋白作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对马克思主义哲学颇有研究,它不仅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更专注于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通过对马克思唯物辩证法思想、唯物论、认识论和唯物史观的进一步阐述,将辩证法和唯物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第一次结合起来,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起到了启发作用。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洗礼

瞿秋白出生在一个衰落的官宦知识分子家庭,在母亲的熏陶下,自幼喜爱读书,涉猎范围极广,尤其对中国古代哲学感兴趣。后来,他凭着自己的才华和能力,顺利考上了“外交部”俄文专修馆学习,从此接触到俄文,利用大量时间阅读了俄国作家的文学作品,这为他后来接受马克思主义思想创造了契机。五四运动时期,瞿秋白已经开始进行俄国文学作品翻译和介绍,在五四运动的影响下,瞿秋白也不再只是用文章和诗词发泄情绪的青年,他开始关注革命并将其与文学相联系,主张文学作品要取材于社会生活,文学作家应该投身于革命之中,这样的文学才是有生命力的,有说服力的。他深受俄国1917年革命的影响,在担任《晨报》驻俄记者时,密切关注着胜利通过考验后的俄国。瞿秋白受到俄国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影响,开始仔细研习他们的大量学术作品并对其进行译释。而后瞿秋白写下了他的第一部传播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作品《社会科学概论》。这部著作是瞿秋白对其他马克思主义哲学家观点的理解,并且在他后来的哲学论文中也常常借这些哲学观点作论据去阐释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但仅阐释原理是不够的,最重要的是怎样让广大人民所接受,怎样吸收更多的马克思主义者。瞿秋白有深厚的中国古代哲学文化功底,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相联系,将抽象的理论通俗化、具体化,让广大人民所理解。

之后,在李大钊、陈独秀的带领下虽然掀起了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热潮,但那时由于种种原因,他们所涉及的只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研究与传播。而瞿秋白通过担任驻俄记者的经历,深受俄国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思想的影响,是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和阐释马克思主义哲学,成为最先传播辩证唯物主义的中国人。

二、瞿秋白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解的贡献

因革命需要,李大钊和陈独秀把重点都放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的研习和宣传上,为中国指引了社会主义方向。但瞿秋白研究后声明:之前的历史唯物主义并不能将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的内容全部概括出来。于是,他最早将辩证法和唯物论结合起来,并完整地阐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唯物史观的内容与意义。

(一)唯物辩证法的思想

瞿秋白以坚定唯物主义为前提,坚持辩证法,是介绍和论述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思想的第一人,瞿秋白第一次将“互辩法唯物论”介绍给中国人民是在他的学术作品《社会哲学概论》和《现代社会学》中体现的,在当时“互辩法唯物论”就是今天所说的辩证唯物主义。

马克思认为,辩证法是与形而上学相对应的,马克思主义辩证法要求联系地、发展地看问题,而不是孤立地、静止地。瞿秋白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可以用“动力观”和“静力观”两种方法来分析。一种是以为一切都是静止的,一成不变动的,这是静力观。另一种就是以为是变迁不居的,被称为动力观[1]。他认为世界是不断运动发展的,不存在一成不变的事物。因此,我们应该用“动力观”来对待一切现象和事物,随着事物的变动,运用动态的思维、前进的目光去对待。此外,宇宙间的一切现象是不断运动、相互联系的;社会现象亦是如此。瞿秋白在《现代社会学》中分析指出一切事物和现象在不断地运动、变化和发展的同时,又相互联系。因此,社会科学研究需要用辩证唯物主义的眼光。

瞿秋白阐释了对立统一规律。他认为事物发展最基本的规律就是对立统一规律,它说明了事物内部双方的统一和斗争(即对立和统一),正是因为这一规律才使得事物运动、改变和发展。瞿秋白依据“宇宙现象的根本便是‘物质的动。动的本身便是矛盾……这种矛盾之发生又消灭,消灭又发生便成就所谓‘动”[2],指出矛盾即是动,矛盾是运动发展的源泉。另一方面,瞿秋白再次强调了要用“动力观”去观察事物,如果用静止的观点看事物,是发现不了矛盾的。同时,对于矛盾所具有的特殊性和普遍性,瞿秋白也做了深刻的探究。宇宙和社会的变化发展是矛盾作用的结果,简单机械运动存在着矛盾,高等生物机体的各种运动存在着更加复杂的矛盾,各阶级间、生产分配间……无论何时、无论何地都存在着矛盾,这就是矛盾所表现的普遍性。社会在不断变化发展,但世界上每个国家、每个民族、每个阶级,它们因各种条件环境的原因,发展各有差异,这就是矛盾所表现的特殊性。因此,我们在考察事物或者現象时既要重视矛盾所具有的普遍性,又要充分掌握矛盾所具有的特殊性,结合实际情况具体分析。

瞿秋白阐释矛盾对立的双方是持续斗争、运动和发展的过程。这个过程中矛盾发生变化,主要矛盾的变化推动事物以螺旋式上升的形式进行发展,从而得出质量互变规律。为了让质量互变规律的哲学原理更浅显易懂,瞿秋白采用生动又具体的举例方式阐释哲学原理。他拿水从液态在不同温度中变成气态和固态的现象来说明:在一定范围内,量变产生并逐渐积累,一旦超越“度”后,就发生了质变,这就清晰地说明了量变是基础,从而较为正确地揭示了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在质量互变规律中,矛盾运动到一定程度后发生质变,会产生具有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元素、符合前进方向的新事物,旧事物因不符合社会发展潮流而随之消失,这就引入另一个规律——否定之否定。他把这个过程分为: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三个阶段。这个过程就完整展现了事物发展的一个循环过程。

(二)马克思主义唯物论

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所提出的基本问题,“物质”与“精神”、“思维”和“存在”关系的问题,这也是划分哲学派别的最突出问题。瞿秋白曾在《社会哲学概论》中综合了哲学的内容与意义,认为哲学其实并没有想象的那样深不可测,它起初是一切知识的总称,但随着认识的发展,不断分化出具体的学科,剩下的今天的哲学就是方法论和认识论。随后,他就指出哲学的基本问题,这个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阵营和唯心主义阵营两个不同阵营的关键,一直沿用至今。他指出:“我”与“非我”,“认识”与“实质”和“灵魂”与“自然”的关系,直到如今,这一问题还是哲学中的根本问题[3]。凡是从客观出发的就是唯物主义,从主观出发的就是唯心主义,这是瞿秋白认为的哲学中的最根本问题,也即本体论问题。在论述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时,瞿秋白曾指出,任何思想都不是人类凭空创造的,就算是抽象的数学也来源于对客观世界的反映。这也就表明瞿秋白认为任何思想、想象都是以客观存在为基础和前提的,是物质决定意识,这一原理并不是只适用于历史领域,它的使用范围之广,涉及宇宙间的一切现象。

(三)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瞿秋白認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认识世界的方法论与唯物辩证法的有机结合。因为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基础上,具有辩证统一的特点,所以不难理解:实践决定认识,是基础和前提,认识来源于实践,是目的和提炼。瞿秋白认为,对外界的认识,是由主观的“我”接受外界刺激而产生的感性认识。他指出,认识是我们大脑里的物质对大脑外物质的反映,通过反复刺激人的各种感觉,人们逐渐认识世界,并渐渐产生了理性认识“知觉”。为了更具说服力,他引用“马克思说:‘心理上的东西,就是传达到我们脑筋里并且经过改造的外界物质。”[4]

事物都是处在持续运动变化中的,无一例外,变化的事物要被我们不断认识,所以人们处在不间断反复的认识中,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由具体到抽象,不断认识这个世界。这是由人类认识的矛盾所决定的。在认识的过程中,一方面,人类会受到思维和技术等因素的限制,在某一阶段不能彻底地认识世界,这也就反映了认识的有限性;另一方面,人类渴望追求“全知”,对于整个人类来说,瞿秋白认为世界是可知的,但同时认识世界又是漫长的,要经历揭露、证明、认知的复杂过程,才能彻底认识事物的本质,因而认识真理的过程是一个寻求“全知”的过程,这也是认识的无限性。

人类的认识是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是一个不断上升的过程,因此认识事物的内在、掌握事物的规律要经过由具体到抽象认识。然而如何确定我们的认识是正确的呢?瞿秋白就提出了一切抽象的认识、思想、科学必须在客观实际的实践中得到检验与证明。从实践中得到认识,再将得到的认识投入实践进行检验,这个过程经过一次次的反复才使得认识不断前进发展,在检验中得到升华与提炼。

(四)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

瞿秋白在陈独秀等人阐述唯物史观的基础上,进一步具体分析了社会基本结构和社会发展规律,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应用于中国实际情况,促进了其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

瞿秋白对社会基本结构进行了阐释。世界是不断变化,而世间万物又普遍存在关系,在某种特定的关联中构成一定的结构。瞿秋白认为,没有劳动就没有人类社会,人的社会劳动和生产,才构成了人类社会这种结构。社会在有了经济基础后,才有了法律、政治、哲学、艺术等社会现象,这些社会现象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就构成了社会的基本结构。瞿秋白对社会结构的理解来自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影响,他在《社会科学概论》中对社会构成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进行论述时,就运用了他领悟到的观点做出了社会结构简图来做说明。他将社会分为社会基础和社会建筑两大部分,其中前者由生产力和经济关系构成,社会制度、社会心理和社会思想构成后者,每个个体有自己的体系和发展规律,但整个社会的各个组成个体又相互关联,互相作用。社会基础是生产力的状态,生产力的发展变化会紧密影响社会基础,从而影响上层建筑。

瞿秋白也详细阐释了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他提出,人类的社会生活,不管如何复杂,最终我们都能得到一定的规律。经过进一步对社会结构的分析,他得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结论。归根结底,社会中的一切发展变化都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变化而发生的。瞿秋白还指出,经济关系要受物质关系的支配。他在分析“经济的自变”时指明:技术的改变会引起经济关系发生变化,从而政治制度与法律也随着变化,这样就出现了新的社会心理,从而最终出现社会思想的剧变。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所以生产关系需要符合历史前进方向与时代潮流,从而保持并推动生产力发展。

瞿秋白从学习俄语,到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洗礼,再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推广,他为促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发挥了重要作用、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在传播过程中首次创造性地提到了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这是开创性,是前者所不曾有过的。他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进一步创造性的系统而详细的阐述对当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具有启发作用。不可否认,由于时代条件的各种制约,他的一些哲学观点不是很准确,但是大的理解方向是正确的,他的许多哲学观点直到今天都具有重要价值,如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认识的有限性和无限性等等。瞿秋白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过程中所付出的一切努力与心血,都是人类智慧的财富。

参考文献:

[1]瞿秋白文集(政治理论编):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443.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54.

[3]瞿秋白文集(政治理论编):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311.

[4]瞿秋白文集(政治理论编):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14.

猜你喜欢

瞿秋白贡献
瞿秋白:两段深情,一生心系
瞿秋白:两段深情,一生心系
捐书之争
民国一段出轨奇闻
浅谈力学的学习意义
浅谈女性主义翻译观
瞿秋白第一个把“国际歌”译成中文
5月CPI上涨,烟民有“贡献”
瞿秋白:不得不走、不得不留与不得不死
幽默“三十六计”(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