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前青少年劳动教育的价值、场所与阶段性研究

2018-10-23商云仁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8年11期
关键词:劳动青少年家庭

商云仁

上海理工大学管理学院

劳动教育对于青少年的发展而言,具有极为重要的促进作用,加强青少年尤其是中小学生的劳动教育,是党和国家对教育提出的根本要求,有利于培养他们勤于劳动、善于劳动、热爱劳动的思想、意识和习惯[1]。但整体来说,受应试教育影响,当前青少年群体的劳动素养依旧存在诸多问题。《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教基二[2014]4号),提出了加快构建“核心素养体系”的人才培养要求,对于青少年的劳动教育提出了更高的任务要求。面对青少年劳动教育的新形势,必须首先对与其相关的三个问题加以分析:当前青少年劳动教育的价值何在?青少年劳动教育的主体有哪些?该如何把握青少年劳动教育的阶段性?本文拟对这三方面的内容加以解析。

一、青少年劳动教育的时代价值重申

劳动教育是青少年教育内容不可或缺的部分,一直以来都被社会各界热议和强调。但从一些现象来看,当前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劳动教育观念仍然存在理念偏差和方法不当等问题,以致青少年群体的劳动意识不高、劳动素养偏低,产生高分低能、劳动观念淡薄、价值观扭曲等现象。为此,共青团中央等多部门联合下发的《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教基一〔2015〕4号,以下简称“《劳动教育意见》”),再次强调了劳动教育对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方面的重要性。在此背景下,重申青少年的劳动教育,具有极强的时代意义。

(一)有利于青少年解放自然本性,加强与大自然的联系

人是源于自然又超于自然的造物。费尔巴哈曾指出:“我们的起源、来源不应处于自然之外,而是始终置身于自然之中[2]。而连接人与自然的重要方式就是劳动”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马克思对于劳动与自然有精辟的论述,即通过劳动改变身外的自然后,自身的自然也将会改变。同时,自身自然中的潜力也将得到激发,但仍然受自身控制[3]。美国“儿童与自然网络”主席理查德·洛夫(Richard Louv)在2005年提出了“自然缺失症”的概念,这一概念旨在表明儿童与自然的断裂问题,以及与自然直接接触之于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性。但从当前各种社会现象来看,我们的教育越来越让儿童脱离了“社会中的自然人”这一人类本性,导致了青少年与自然的梳离[4]。加强青少年的劳动教育,能够让青少年不过早地被概念世界限定,将身体置入自然的“经验”,从而与自然连接,回归“自然本性”,实现身心灵的解放。这样的自然教育,是如卢梭所言的“尊重儿童的地位,把成人看成成人,把孩子看作孩子”[5]的教育,是让青少年在自然中激发好奇、爱、学习和经验等成长要素的有效教育。

(二)有利于青少年的自我确证,促进学生精神世界的创建

在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看来,“劳动是人们自我、体力与智力的表现。通过真实的劳动过程,人们将通过有效发展变成人自身;劳动不仅是达到目的即产品的手段,而且是目的本身。劳动同时是一种享受,因为劳动也是对于人的能力的一种有意义的表现。”[6]青少年参与劳动,不仅可以通过服务他人、获得劳动成果的形式体现自我的存在价值和创造价值,而且通过劳动,他们将交往作为媒介而承认他人的存在并获得自我承认,从而成为带有某种联合性的存在者。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劳动,儿童可以构建一种“对话网络”,明白规则意识,加强与客观世界的沟通[7]。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劳动教育是促进青少年获得自我确认、获得存在价值的重要教育环节。

(三)有利于青少年在集体活动中社会化,形成优良劳动品质

20世纪苏联著名的教育理论家、实践家马卡连柯曾指出:“道德上和精神上的发展是劳动的两大品质,其中精神发展由和谐劳动产生。”学校为学生提供的集体劳动教育,“可以培养他对他人的正确态度”,即“像对待亲属般爱护劳动者,愤慨和谴责躲避劳动的人和懒惰分子。”[8]当前一些青少年表现出沉迷网络,不善与人交流,缺乏团队精神、蔑视规则等社会化方面的缺陷;同时,也存在好逸恶劳、不劳而获及一夜暴富等思想观念,反映出其良好劳动品质的缺乏。在这些情形下,有必要让青少年通过劳动教育,在集体劳动中学会与其家人、同学等群体的沟通、互动,彼此包容,完成初步的社会化;同时,要让他们在经历有效劳动教育的过程中,体会“劳动光荣,懒惰可耻”的道理,激发其善良纯洁的劳动取向,从而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二、开展青少年劳动教育的重要场所

基于运作场所或空间标准,教育系统可分类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者的活动单位分别是家庭、学校及广泛的社会生活和生产过程[9]。因而,劳动教育也应该分场所,即家庭、学校和社会生产与生活。这三种劳动教育场所,其所承担的责任略有差异。

(一)家庭应是青少年劳动教育的首要场所

美国高质量教育委员会的报告《国家在危险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1983年版)曾劝告家长:“你们孩子对教育的看法及其意义从你们那里开始,因为你们是子女的第一个和最有影响的老师。”19世纪瑞士著名教育家裴斯泰洛齐将家庭教育看作自然教育的起点和雏形,是所有教育的基础。起居室是所有教育场所中绝佳的场所,即便是“穷人起居室,也是统一全部神圣要素的中心”。他也认为“母亲是不可替代的教师,也是必不可少的楷模”,基于这一点,他尤为强调母亲在儿童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价值[10]。从这些观念中可以看出,青少年的劳动教育,也必须首先发挥家庭的首要作用,父母的榜样作用及言传身教,对于青少年的劳动意识、劳动习惯等具有最直接、最长久的影响。

(二)学校是青少年劳动教育的重要阵地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联结”,是现代学校教育有别于古代学校教育的重要特征,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路径和方式。从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目标来说,学校教育的作用就在于其教育内容和形式的多样性,能够促进学生多样化、综合性的发展。学校对青少年的劳动教育,可以实现与其他各种教育目标和形式的相互融合与促进,因而对青少年的成长成才而言必不可少。从“《劳动教育意见》”可以看出,国家多个部门对加强青少年尤其是中小学生的学校教育高度重视。这就要求各级各类学校要重新审视已开展的青少年劳动教育是否符合相关要求,高度重视青少年的劳动教育,确保学校成为他们劳动教育的重要场所和阵地。

(三)社会实践是青少年劳动教育的有效补充

社会实践作为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对于青少年的劳动教育来说,是家庭和学校之外的重要补充途径。《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德育工作的意见》(中办发〔2000〕28号,以下简称“《德育工作意见》”)也对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形式、不同学生实践时间等进行了规定[11]。可见,政府有关部门已经认识到青少年加强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性。可以说,正是参与社会实践,让青少年有机会走出家庭和学校的空间范围,参与到社会其他领域的活动中去,才能确保青少年在实现初步社会化后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将对社会的认知在社会实践大舞台中得到实践和检验。可以说,缺少了社会实践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对学生的培育仍然是不完整的,它们三者应构成完整而统一的体系。

三、青少年劳动教育的不同阶段差异

青少年的身心发展具有阶段性,与此相对,青少年的劳动教育也应该具有阶段性。在这方面,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经验就很有代表性。在他主持的帕夫雷什中小学教育中,学生的生产劳动活动按照低年级到高年级,形成了系统化的安排,从简单的手工劳动到复杂的机械劳动,由易到难,由简及繁,由操作到原理,系统学习,逐步提高[12]。按照劳动教育的差异性目标,青少年的劳动教育可以分为自我服务、社会服务于社会服务三个阶段,需要分阶段有重点地加以开展;同时,低年级学生的劳动教育侧重于劳动情感、劳动态度和习惯的培养,高年级的劳动教育则侧重于劳动能力的培养。

(一)劳动教育的初级阶段:自我服务

劳动教育的初级阶段,是为了提高青少年的生活自理能力。这一阶段以儿童为主要对象,主要以家庭为发生场所。家庭对儿童的社会化发展具有基础性、终身性、潜移默化性、情感性和广泛性等特点[13]。因而,家庭劳动教育的作用十分明显,其主要内容应包括:一是自助性劳动,如系鞋带,刷牙、洗脸,洗自己的衣服等,其目的是训练孩子自己动手,不依赖他人的意识,练就最基本的自我服务技能;二是家务性劳动,如洗碗、扫地、做饭等,其目的是促进孩子与家人共处,学会体谅和帮助他人,完成最初的社会化,学会承担一定的责任。

(二)劳动教育的中级阶段:社区服务

劳动教育的中级阶段,是为了提高青少年的社区服务能力。当孩子成长到这一阶段,其生活范围将会拓展到社区与周边环境,因而这一阶段的劳动教育主要以社区为主,包括家庭所在社区和学校社区。在这一阶段,虽然家庭对于孩子的劳动教育仍然在起作用,但其劳动教育应该以学校为主,家庭为辅。就具体内容而言,家庭劳动教育可以将范围扩大到社区,开展诸如维护社区环境清洁、设计小区信箱、帮助孤寡老人等活动。对于学校教育而言,则应该强化学生的劳动教育课程建设,积极开展一定的劳动实践活动,如维护校园清洁、参与校园文化建设、勤工俭学等。

(三)劳动教育的高级阶段:社会服务

劳动教育的高级阶段,是为了提高青少年的服务生产与社会生存能力。当孩子长到这一阶段,其身心逐渐成熟,与家庭和社区的关系更为深化,而且即将走向社会,成为完全意义上的独立个体。这一阶段青少年的劳动教育应服务于青少年未来的职业生涯发展,促进其形成正确的职业观,并获得较强的社会实践能力,从而有能力为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劳力和脑力,因而,其劳动教育应以技能劳动和社会生产过程为主,其发生的主要场所应为广泛的社会实践过程。这一阶段的重点工作可以是“德育工作意见”规定的有关实践活动,但重点应以专业实习实践活动、专业暑期社会实践、提升综合素养的公益社会活动等为主,以区别于前两个阶段的劳动教育。

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每一主体或每一阶段所要开展的劳动教育中,其内容都不是完全独立的,而是彼此相互重叠和融合,即每一场所均可能开展不同阶段的劳动教育。同时,劳动教育的最终指向应是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劳动态度、劳动情感和劳动能力。而在具体实施上,家庭、学校和社会应该加强合作,形成良好的三角关系,共同强化青少年的劳动育,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猜你喜欢

劳动青少年家庭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青少年发明家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家庭“煮”夫
热爱劳动
恋练有词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寻找最美家庭
寻找最美家庭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