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勤谨治学之风当代代相传

2018-10-22

云南教育·视界(综合) 2018年8期
关键词:不端做学问治学

求学为何?应秉持什么样的治学态度?近日,知名学者裘锡圭给出了自己的回答。

据媒体报道,裘锡圭在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官網首页发表一篇专业文章,文中宣布自己于2012年发表的论文《翼城大河口西周墓地出土鸟形盉铭文解释》作废,以后编文集也不收入。此声明一出,迅速引来众多业内人士转发和点赞。对此,裘锡圭淡然地表示:“这是做学问的正常态度,没什么大不了的。”

的确,严谨求真、有错即改,是治学的基本准则。尤其是那些较多依赖史料的学科,需要根据出土文物、科学新发现、最新研究等不断修改或更新结论,因此推陈出新或者推倒重来,实属家常便饭,没必要报以“高逸学者之风”“先生乃真学者”之类的评价。然而,勤谨治学之所以甫一报道便获得众多赞美,恰恰反映了此种精神的稀缺与可贵。揆诸现实,将求真务实之治学准则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者,并非处处皆是。个别学者出于走捷径的心理,更愿意用较少的精力获取更多实惠,甚至花点钱买论文过关。

投机取巧、买卖论文等学术不端行为,严重损害了学术界的声誉,到了该下重拳的时候了。教育部近日部署严厉打击学位论文买卖、代写行为,要求严肃责任追究,对不履行主体责任的学位授予单位和负责人要进行处罚和问责;对履职不力、所指导学生的学位论文存在买卖、代写情形的指导教师,要追究其失职责任。对参与购买、代写学位论文的学生要给予开除学籍处分,已获学历证书、毕业证书要依法予以撤销和注销。

营造学术界的风清气正,维护学术的纯粹性,的确需要加强监管,不给他人留空子,让品行不端分子付出应有的代价。从现实来看,相关部门正在加快步伐,纯净的学术风气指日可待。据新华社报道,提供虚假审稿意见,操控论文同行评议过程,通过第三方在网上买卖论文,隐瞒身份申报基金项目等学术不端行为,有望从根本上得到治理。记者日前从科技部了解到,我国正着手建立健全学术期刊管理和预警制度,通过开展“清网行动”,互联网中论文买卖等若干组关键词的搜索结果数据大幅减少。

一方面从制度上不断完善,堵死所谓的学术“捷径”;另一方面加强舆论引导,强调学术自律,督促学人养成勤谨的治学习惯,多像裘锡圭先生那样,不怀功利之心做学问,不以学术沽名钓誉,把治学当成一项乐此不疲、实现自我的事业。实际上,真做学问的名家也好,名家所做的真学问也好,都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都会得到后人的赞美——不仅是他们货真价实的学术成就,还包括他们始终如一的治学精神。

治学是一种修行,是通过自身的思考、实践、感悟,向外界输送新的认识、新的发现,丰实人类的知识宝库,也是破解“天问”、提升自我价值的过程,更是一种在追求真理之路上实现自我、成就自我的旅程。治学之路,有苦更有乐,如孔子所言的“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那种不计个人得失的治学之道值得学习、值得尊敬,达到了荀子《劝学》中所描述的“学不可以已”“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境界。这种求学精神应融入知识分子的成长基因,永远铭记于心,并一代代传递下去。

(来源:《中国教育报》 张贵勇/文)

猜你喜欢

不端做学问治学
端杯
施明敬
教师是做学问的
分期付款
高校学术不端行为可撤销学位
做学问像爬山
KW俱乐部
治学与为人
“做学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