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90”后院士的创业新征程

2018-10-21尹平平

文萃报·周二版 2018年5期
关键词:高架桥课题组院士

尹平平

潘际銮,1927年生,江西瑞昌人,著名焊接专家。上世纪50年代初,我国第一个焊接专业——哈尔滨工业大学焊接专业,以及清华大学的焊接专业,都由他筹建。

一次考察期间,潘际銮看到美国一家公司研发的焊接机器人,可以像跳蚤一样沿轨道爬到工件上焊接,他由此得到启发,产生用爬行式焊接机器人解决大型结构焊接自动化的构想。

实现这个想法的关键,在于研制出一个可以摆脱轨道自主爬行的机器人。为了拿到第一手资料,2007年9月,潘际銮和课题组成员去钢轨焊接基地——天津杨村考察。工地现场非常凌乱,工人在離地面20米的高架桥上焊接。潘际銮架着软梯子也爬到20多米高的高架桥上,看工人焊接。当时风很大,现场人员都被这个80岁老人的举动吓坏了。类似的例子,在潘际銮的科研生涯中不胜枚举。

经过长达10年的研究,潘际銮团队终于研制出无轨导全位置爬行焊接机器人,并申请获得了美国专利。2003年11月,国内焊接行业全部院士和数名顶尖级专家对项目进行了鉴定,一致认为“其成果的技术集成与创新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让这款机器人尽早投入实际生产当中,还需针对实际场景的使用需求,进一步的研发调整,然后再进行量产。完成上述过程需要经费,课题组开始接洽感兴趣的企业,但结果都不了了之。

潘际銮的学生清华机械工程专业博士冯消冰坐不住了。他和几位老师商议:靠别人不如靠自己,干脆他出钱,投入此前工作、创业积攒的全部家产,由几位老师指导技术,师生共同组建公司。

2017年1月18日,肩负这一使命的北京博清科技有限公司,从北大创业孵化营中诞生。潘际銮不再仅仅是院士、教授,还有了新的身份——高级技术顾问。

为了争取尽早投产,已年过九十的潘际銮,依旧像个精力旺盛的大小伙子那样,每个月出差三四次,去有合作意向的企业,协助他们对机器人的技术进行深化。90岁的他,至今仍骑着电动车带着85岁的老伴,穿梭于清华校园的林荫间。

“现在全世界的大型结构,火箭也好、航母也好,绝大多数都还是人工焊。即使有自动焊的,多半也需要人工参与,还没有纯交给焊接机器人的。所以为什么我90岁了,还在想搞这个东西?就是因为看到没人能解决这个问题,这是一块硬骨头。”潘际銮说。(摘自《新华每日电讯》 )

猜你喜欢

高架桥课题组院士
《院士的中学时代》(第二辑)
顾诵芬:“90后”双院士
加强政治机关建设,提高“政治三力”
基层工商联职能发挥的制约因素及破解路径
拆除高速路
废弃高架桥的“新生”
南京大学研发光学探针
课题组成员
院士违反科学道德将被取消称号
印高架桥坍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