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德国儿童游乐设施设计中的设计精神体现

2018-10-20严梓允

新生代·下半月 2018年9期
关键词:严谨自然自由

【摘要】:一个民族精神的形成,首先与它的历史经验以及由此形成的基本生存法则有很深刻的联系。从古希腊至今几千年历史,欧洲的人文精神随着古希腊的思想革命、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等历史发展进程经历了产生、发展、不断丰富和完善的过程。德国作为欧洲具有代表性的国家,这种意识形态体现在其社会生产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通过对儿童户外游乐设施设计中的设计精神分析,对现有儿童游乐设施设计的趋势和方向提供帮助

【关键词】:自由 自然 严谨

一、自由-高度的独立思考意识

“自由”这个词,早在耶稣诞生100年之前就已产生,是指人自己要从所有的枷锁中解决出来,精神的释放,肉体的解放。自由,是人作为主体的自由 ,不是所有体制中的客体自由。这样的概念贯穿整个欧洲历史,直到今天。当然在这相对自由的社会意识形态中,所产生出来的智慧结晶也是不受过多束缚的,是一种轻松愉悦的体验,所以其个性特征十分鲜明。

德国有很多儿童游戏场所,居民区方圆2公里左右就有一个小型游乐场,当然在大型公共场所中更是会设置专门的儿童玩耍区域,如此高密度的游乐场设置,但竟然连两个相似度较高的游乐场设计都没有出现过,包括其玩耍形式、使用材料、构成结构等,每一个游乐场都高度体现了设计师对待项目所投入的热情,具有明显的独立设计精神。如在万湖(wannsee)岸边的沙地游乐场,设计师大量使用绳索作为游乐场的建造材料,打破惯有思维中游乐设施必须“坚固”的想法,错综复杂的绳索网,构建起一个不同于现实世界的游戏空间,儿童可以在游乐场中实现攀、爬、钻等动作,多种游戏方式训练儿童的感觉统合能力,此外,简单的外观形式可以使儿童自己创造出新玩法,利于其想像力和创造力的发展。

在我国,儿童游乐场基本都为“塑料+金属”构成的固定模式,玩法固定单一,游乐场组件被生产者过分定义。想像力和创造力在童年正值旺盛发展的时期,而童年时代的生活主题和学习教育都在玩耍之中,如果接受像成人生活一样的条条框框,根本不利于儿童心理的健康发展。

形成这样一种差异还有一个方面是源于不同的生产模式,在德国,每一个儿童游乐场都是经过专业设计事务所来进行规划,设计事务所通过前期调研、信息分析,再结合需求制定出具体实施方案,通过后才由专门的施工方来承接,而在我国,除了一些大型的、具有主题乐园性质的游乐场是经过独立设计外,其他出现在譬如幼儿园、公园或商场等地的儿童游乐设施,基本上都是由生产厂家直接售卖的成套商品,加上总体对设计的重视度不够,十几二十年前就被淘汰的产品行业内至今仍有生产,且行业内常出现相互抄袭等恶劣行为,这样一来,整个大环境势必出现单一、重复的局面。

二、情怀-人与自然和谐一体的情感基调

在西方哲学史中,早在苏格拉底之前的哲学家们就已经开始了对自然的探索,如赫拉克利特之类的自然哲学家,他们探究自然的变化与规律;到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时期,开始关注自然与人的关系。

如今在德国的城市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体现随处可见——车站的飞鸟,街道边的花草,都可以看出德国人普遍对自然有着极高的敬重感。众所周知,这个国度以盛产哲学、音乐艺术闻名于世,尼采、贝多芬、歌德至今是活在他们精神生活的文化巨人,他们对自然也予如此厚待,就拿街前屋后栽种的树木为例,尽管均为普通的一树一干,其定性,却早已脱离了“最重要的原料” 不可或缺的“资源”这一物质层面范畴,而是将其上升为与哲学、音乐艺术等同的位置。用他们的话说就是:在精神生活里,它们是和我们在一起的。而世界上第一个教育学龄前儿童组织的成立者——福禄培尔最初在德国勃兰登堡大胆招收了一批儿童。在这个组织中,福禄培尔既不对孩子们进行单调的操练,更不体罚。孩子们经常被带到大自然中去,有时他们一起在花园或室内劳动,感受自然,将自然作为朋友一样和谐共处。这样的情怀深入人心,所以也就被带到了儿童游乐设施的设计中。

德国的经济足够发达,但幼儿园、游乐场等地却没有我们期待中的现代化设施,脱离了工业时代的机械化生产特征,大多数游乐设施都使用自然的、亲和的材料—如木头来构建,其周边环境也必定是绿树葱郁,花草繁茂,可以说整个德国都处于这样一种自然环境中。这些游乐场在满足儿童在游戏时发展身心的要求同时,大多数呈现的仿生态形式,仿佛儿童置身于自然之中。如在汉堡易北河边的游乐场(如图),采用森林主题,其中设有树屋,绳子依附在树上,如藤蔓一般延伸,成为攀爬组件,设计师利用河边这样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在游乐场中加入了游戏水泵,踩上去便向外喷水,给儿童创造理解环境、影响环境的机会,游乐场给儿童所营造出的这样一种自然氛围,犹如河边的森林,既满足了功能又与自然无缝贴合。

在我们的早期教育淹没在花样翻新的早期拓潜方案的声浪中之际,德国这种朴实无华、绝少人工斧斫成分的幼儿教育,不亚于来自林间的一阵清风。

三、严谨-创新基于高度的遵从秩序

在德意志的历史上,战争扮演了最为关键的角色,可以说是战争塑造了古代日尔曼民族的基本性格。“日尔曼”这个词在罗马语中,本身就是“令人生畏的好斗的士兵”的意思。中世纪代表德意志精神的是条顿骑士团,他们将基督教的自律、禁欲、安贫乐道作为基本的生活准则,过着严格的苦行僧式的生活。近代腓特烈大帝的普鲁士军队继承了条顿骑士团的生活准则和精神境界,极端追求完美的作战动作与指挥艺术,更重要的是,普鲁士军队的这种精神渗透到王国每一个人的血液之中,腓特烈大帝的训练所奠定下来的严谨、服从、秩序、细致,完美,由此成为普鲁士精神的关键部分。随着普鲁士统一德国,这种追求又成为德意志民族的基本文化精神。对细节的强调,对秩序的推崇,对完美的追求,也正是缔造出举世闻名的“德国制造”最深层次的文化基础。

在这样一种环境下,德国人自由的意识、自然的情懷同时基于他们严谨的生活态度,这经过长期历史文化积淀而成的做事风格,使得各种游乐场设计个性、自由的同时,对儿童的影响也积极有效,使用时安全牢靠。在德国的儿童户外游乐设施设计中,大到主题的选择,小到结构的设置,其背后都经过大量的调查及论证,每一个设计的实现都由强大的理论支撑,而不是设计师想当然的产物。位于柏林moabit的游乐场(如图),外观上是由多个大型方盒子堆叠而成的一个装置,且这种堆叠又是无秩序无规则的,和人们对德国制造横平竖直的惯性思维有所差异,不免让人油生疑惑、不确定感,但在儿童玩耍时,这种形式却十分有益。在观察过程中,儿童通过无规则的堆叠体块向上攀爬,途中经过隐蔽区域和开放区域,到达顶端后,可使用滑杆一口气自上而下滑行到地面,在这样一个玩耍过程中,设施首先从外观上吸引儿童注意力,引导其使用玩耍;堆叠的体块唤起其成就性动机,攀爬过程中锻炼了四肢协调能力与平衡能力;而登顶后向下滑行的快乐又像奖励一样,教育儿童付出才有收获。这样一种秩序性的玩耍过程在设计之初就已经预想到。设计同时注意细节把握,在方盒y轴平面上设计师加入小平方范围的方格铁栅栏,材料混搭不但打破单调,铁栅栏较好的可视性,也更加方便家长对儿童的监护,所以在我们看来一些没有规律或规范的设计,其实也都是详尽调查和精确理论的成果。

当然,所有的游乐设施设计都建立在对儿童心理、生理发展情况极度关切的的基础上,所以这就需要设计师对于相关知识的熟练掌握,仅仅凭借成年人的主观意识,将成年人的思想强加在儿童使用的产品上是错误的。浮躁的作风导致我们在做事过程中不愿意追根究底,事事讲究差不多就好,造成这样一种差异并不是单方面或者某一段时期的原因。历史的车轮翻转到如今,我们得到了很多,同时也失去了很多,希望在坚守自身优良特质的同时,也能容纳别人值得推崇的做人做事方式。

作者简介:严梓允,1991.4,汉族,籍贯四川阆中,讲师,硕士,单位:四川传媒学院,研究方向:儿童产品。

猜你喜欢

严谨自然自由
读《工匠精神》,浅谈现代学徒制
中学语文呼唤严、实、新的生本课堂
《自然》关注中国科技雄心
浅谈信息教学中教师的语言艺术
美国垄断不了“自由”“民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