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嫦娥奔月”神话探析

2018-10-20李绍馨

现代交际 2018年13期
关键词:神话

李绍馨

摘要:“嫦娥奔月”神话在传播的过程中不断演化,出现了截然不同的几个版本,如今嫦娥奔月神话主要流传于山东潍坊、河南密县、山西长治等地区并对当地社会文化生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嫦娥奔月神话蕴含了人们的封建社会伦理道德观念、对生命的追求以及对于生殖的崇拜。

关键词:嫦娥奔月 神话 窃药 阴阳观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13-0080-02

一、文献史料中的“嫦娥奔月

古代直接或间接记载嫦娥奔月神话的典籍很多,其中以下几部典籍详细描述了这一神话:

战国时的《归藏》载:“常娥以西王母不死之药服之,遂奔月。”[1]

汉代《淮南子·览冥训》云:“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嫦娥窃以奔月,怅然有丧,无以续之。”[2]高诱作注说嫦娥为羿的妻子,他求药于西王母,还没有来得及服用,嫦娥偷偷窃取私自服用后飞升到月亮上。

张衡在《灵宪》中写道:“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姐娥窃之以奔月。将往,枚盆之于有黄。有黄占之,曰‘吉,翩翩归妹,独将西行,逢天晦芒,毋惊毋恐,后其大昌。姮娥遂托身于月,是为蟾蛤”。《灵宪》较之前的文献记载增加了奔月之前占卜的情节,使故事的情节更加具体和生动。

《说郛》中载:“嫦娥奔月之后,羿昼夜思惟成疾。正月十四夜忽有童子诣宫求见,曰:‘臣,夫人之使也,夫人知君怀思,无从得降。明日乃月圆之候,君宜用米粉作丸团,团团如月,置室西北方,呼夫人之名,三夕可降耳。如期果降,复为夫妇如初。今言月中有嫦娥,大谬,盖月中自有主者,乃结璘,非嫦娥也。”[3]明代的小说《说郛》是将嫦娥奔月后的情节加以完善,嫦娥这一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统观嫦娥奔月神话文献史料,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最早记载嫦娥奔月神话的是战国时期的《归藏》,内容仅仅涉及一句话,主要就是谈到“窃药”与“奔月”的情节。发展到汉代,其中《灵宪》《淮南子》二篇,分别加入了具体的故事的情节,丰富了故事内容,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加入了“后羿”这一人物形象,而嫦娥是后羿的妻子,故事的内容也更加丰富。在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这一故事延续了上面的两个版本,情节没有大的变化,直到明代,《说郛》从另一方面重新解读神话,为这一神话续写了一个圆满的结局,因此,嫦娥奔月这一神话也发生了变异。

二、“嫦娥奔月”神话的流传

目前,嫦娥奔月神话流传最为深远的是山东潍坊地区、河南密县地区、山西长治地区。这也是嫦娥奔月地方的三个争议地:山东潍坊寒亭区的登月台、河南密县月台村、山西屯留的三嵕山。

山东潍坊寒亭区流传着这样一个神话。嫦娥原是一个善于占月的部族领袖的女儿。后羿是某一部族的英雄,后来他率领自己的部族击败了夏朝的国君,然后取而代之。嫦娥听到后羿这一消息时,便对后羿生了爱慕之心,在玉兔的努力之下,两人喜结连理。后羿成为夏朝国君之后,性情残忍暴躁,引起了手下的不满,后来被寒浞杀死,嫦娥也被寒浞夺走。随后寒浞将国都迁到了寒亭。嫦娥在后羿死后,变得郁郁寡欢,经常登高观月。于是寒浞在嫦娥经常观月的地方,建了一座宫殿——广寒宫,然而一次,嫦娥在洗澡的时候,一不小心掉入井中淹死,而侍女为躲避罪责就谎称嫦娥奔月升仙了。寒浞极其伤心,就一把火将广寒宫烧掉了,以此来纪念嫦娥。

河南密县的故事传说和现今比较主流的嫦娥奔月传说一样,另外,密县也有嫦娥奔月的遗迹,而且在这里发现了汉代关于“嫦娥奔月”的画像。1964年和1985年分别从南阳出土了汉画像,画像之上就画着嫦娥奔月的图像。

山西屯留地区也流传着众多与嫦娥奔月有关的神话传说,在这里嫦娥奔月神话和后羿射日的神话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嫦娥飞升到月宫之后才意识到这里只有一只玉兔终年在捣药,旁边还有一棵桂树。嫦娥非常孤独,又想起丈夫的种种好处,但是忏悔没有什么用处。于是嫦娥派了一个人下凡去见羿。这人对羿说:“我是嫦娥仙子派来的,她十分思念你,但不能下凡与你相见。正月十五月圆之时,用米粉做成丸子放在屋子的西北方,呼喊她的名字,那么她就可以下凡。”后羿便照着做了,于是俩人破镜重圆,在屯留县的三嵕山下愉快地生活着。在屯留的三嵕山上有一座三嵕庙,庙里供奉着后羿和嫦娥,每年人们都会来庙里祭拜他们,人们通过祭拜后羿神来求雨,而通过祭拜嫦娥来求子。后羿与嫦娥在当地有着不小的影响力。

嫦娥奔月神话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流传,在上述三个区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这些区域内保存着众多嫦娥奔月的遗迹,以及各种版本的嫦娥奔月的民间传说,这些故事大多与当地的文化紧密联系在一起,或是将故事中的人物设计成当地人,或说是故事发生在当地的某一地方。总之,嫦娥奔月神话在当地传播的过程中,被当地民众发展改造,形成了独特的地方印记。

三、“嫦娥奔月”神话下的文化意义

嫦娥奔月是中华民族文化瑰宝中最凄美的神话,它在流传的过程中不断更新变化,与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是分不开的。

(1)嫦娥奔月神话反映了封建制度下人们的伦理观念。嫦娥“窃药”这一举动违反了封建社会后儒家所强调的“三纲五常”中的“夫为妻纲”的道德要求,这被视为是对“男权社会”的一种挑战。因此,在神话的最后对嫦娥进行了惩罚。我们从记载嫦娥奔月的文献史料中可以看出,明代以前文献的记载都采用对嫦娥批判的态度,其实也是传统社会对于女性的束缚。而到了明代以后,《说郛》一书中对嫦娥奔月神话的结局就进行了大的转变,由原来对嫦娥批判的态度转为对嫦娥行为的认可,为其设计了一个大团圆的结果,这也反映出明代以后妇女意识的觉醒,是女性追求自由的一种表现,也得到一部分人的认可。纵观整个过程,人们对嫦娥的态度的转变,这也体现出“中华民族富有神奇幻想的文化气质以及善良宽容追求美好生活的民族心理性格”。[4]

(2)嫦娥奔月神话反映了人们对“长生不老”的渴望。在古代原始社会中,月亮的阴晴圆缺和循环往复,因这一独特的特征而成为生命死而复生、永不灭绝的象征。这与两汉之后道教思想的兴盛有很大关系。道教强调长生不老,企图通过修炼、服用丹药的方式来达到长生不老的效果。嫦娥窃药一说就与这有很大关系。嫦娥窃取的药就可以说是长生不老药,这也是道教通过服用丹药来达到成仙的目的。中国古代神仙思想来源于人类对于生的追求以及对于死的畏惧,在当时的那个社会中,死亡成为先民们最恐怖、最害怕的事情。这也可以来证实道教对于不死成仙的可信性的布道与宣扬,也可抚慰匍匐于神仙信仰下的芸芸众生对于能够成仙充满企盼的心灵。嫦娥奔月最为直接地反映了人们对于“长生不老”的渴望。

(3)嫦娥奔月神话反映了人们对于生殖的崇拜。古代先民认为,月亮中有一种让植物生根发芽,让动物和女性怀孕的力量。早期,人们认为月亮是大自然赐予人们的惊喜。嫦娥奔月神话是在我国具有广泛影响力的神话,“原始人认为女人具有和月亮一样的本性,早在石器时代人们就发现,女人身体表现出一种不可捉摸却又有规律的周期性变化,而这种变化的周期又大致与月亮的圆缺相一致,因而有“月事”“月经”之名。”張衡的《灵宪》一文中就提到嫦娥最终变成蟾蜍,汉代的嫦娥奔月画像中也有蟾蜍的存在,在古代人们认为蟾蜍具有生殖生育的作用。

美丽的嫦娥奔月神话,之所以能够流传至今,遍布大江南北、国内东西,正是由于其蕴含着的文化意义与人类的美好愿望相契合。

参考文献:

[1]萧统.文选[M].北京:中华书局,1977:838.

[2]刘安.淮南子[M].诸子集成.北京:中华书局,1954:98.

[3]刘术人.论嫦娥奔月神话的文本流变[D].东北师范大学,2008.

[4]曾繁模.嫦娥奔月神话原始意蕴初探[J].四川文物,2010(3):67.

责任编辑:刘健

猜你喜欢

神话
《爱情神话》台词点到为止 描摹深入肌理
神话新世界
獨占神话
女娲补天
“神话”再现
答案
郑小和神话历险记(9)
郑小和神话历险记(7)
郑小和神话历险记(6)
富士通的神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