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透视试题新角度,完善备考全过程

2018-10-20宋懿

求学·文科版 2018年9期
关键词:集镇选择题试题

宋懿

2018年高考全国卷地理试题相对于2017年的试题而言,难度明显下降,其原因是试题少了些“偏怪”题,多了些学科常规题。看似常规的试题中又有新的角度、新的情境,凸显了高考对地理核心素养、关键能力的考查。

一、稳定的试卷结构,体现出地理学科的基本要求

1.题型的稳定

试卷仍然由“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组成。选择题侧重考查学生对学科知识掌握的准确度、对概念的理解能力。非选择题侧重考查学生的学科综合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2.必做题与选做题的能力要求差别

非选择题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两部分,这两部分主要是内容上有区别。“必做题”是必修模块的内容,“选做题”是选修模块(“旅游地理”和“环境保护”)的内容。

通过研究全国卷Ⅰ、全国卷Ⅱ、全国卷Ⅲ三份试卷,我们能看出命题的一些基本思路:

(1)“必做题”的基本特征:以“局部区域地图”和“文字材料”构成问题情境,从某个地理特征角度切入,进行连环式的分层次提问。其分为两道大题,一题考查中国区域(局部),一题考查世界某一区域(不考国家)的地理特征(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结合)。

(2)“选做题”基本以大框架的原理叙述为主,但其选材(选区域)偏“陌生”。命题人可能有两个目的,一是以免被“押题”,因为考生对高中选修模块内容的学习并非专业化的学习,是为未来学习作铺垫,能力要求偏低;二是以简单的知识为载体来命题,也可以考查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和心理稳定性。

二、新情境、新角度导向地理学科的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

新情境、新角度并不是说标新立异就是好,好坏的区分应该是能否体现对地理学科的“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的考查,能否科学导向中学地理的学习。2018年试题中的“新”对教与学有一个好的导向。

1.新概念问题,考查学生的学习能力

一种全新的问题情境,需要学生在理解最基本的地理概念的基础上才能解答出来,试题本身的难度并不大,但对于只会死记硬背的学生来说只能是“猜谜语”!以全国卷Ⅲ的一组选择题为例进行透视:

大别山区某国家级贫困县农民可分为跨村种田大户农民、种植自己承包地农民、本地务工务农兼业农民和常年外出务工农民等类型。该县以当地优势资源为基础的加工企业在县域活力较弱,但在中心集镇活力较强。图 1 示意该县居民点的等级结构。据此完成(1)~(3)题。

(1)与县城相比,中心集镇以当地优势资源为基础的加工企业活力较强的主要原因是( )

A.基础设施较完善 B.更接近消费市场

C.资金供应较充裕 D.更易招募劳动力

(2)面向某类型农民的需求,有专家建议在该县推进“村—中心集镇双栖”居住模式,这种模式旨在方便该类型农民( )

A.从事商业活动 B.留守子女上学

C.兼顾务工务农 D.扩大种田规模

(3)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带领农民脱贫致富,该国家级贫苦县可采取的有效措施是( )

①推广大规模机械化种植

②鼓励外出务工农民回乡创业

③引导传统农民多种经营

④推进中心集镇房地产开发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解答該题的关键是读懂新概念。材料中提到大别山四类新型农民:“跨村种田大户农民”“种植自己承包地农民”“本地务工务农兼业农民”“常年外出务工农民”。这些新类型的农民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产生的,与当地区域发展的进程相适应,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地产业、城市发展状况等地理特征。

根据以上四类农民的共存,结合该县有“以当地优势资源为基础的加工企业”,可知当地的经济地理特征为:以农业为主,有小规模的加工产业而且集中在中心集镇,经济欠发达(否则不会有常年外出务工农民)。

命题思路的剖析:

(1)情景设置。命题者通过文字和示意图两种方式设置情境,示意图情境为居民点等级图,所提供的信息有两个要点,一是该区域有三个级别的居民点——县城、中心集镇和村;二是有两种级别的交通方式——连接县城到中心集镇的主要公路以及连接中心集镇和村的次要公路。文字情境有三个要点信息:一是“四类”不同的农民,二是大别山区为欠发达地区,三是“与县城相比,中心集镇以当地优势资源为基础的加工企业活力较强”。

(2)命题立意。第1题考查区位分析,第2题考查考生对“四类”农民新概念的理解,第3题考查如何推进当地可持续发展。

第1题,通过某一地理现象——即县城与村的“以当地优势资源为基础的加工企业”,来分析其区位因素。区位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考生可能会有“无从下手”的感觉,但设置为选择题的题型,答案就限定在所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其中必定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所以可以通过选项的比较来解题。A、B、C三个选项明显是县城所具有的优势区位因素。

第2题,在第1题的基础上,可以判断该类型农民是“本地务工务农兼业农民”。

第3题,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利区位因素是缺少资金、技术、信息、基础设施等,而外出务工农民的特点是受教育程度较高、创新意识强,外出打工也积累了一定的资金、技术、市场信息和一定的社会资源等。山区平地少,不利于推广大规模机械化;房地产开发在中心集镇一级缺少市场,同时也是不可持续的,所以,②③符合题意。

2.产业升级,关注中国经济发展的关键点

产业升级是中学地理教材中区域发展的重要内容,但是中国正处在产业升级的“苦苦挣扎”时期,没有经典的成功案例,给备考带来困难。同时,人们对产业升级的认识具有局限性,即认为只有发展高科技产业才是产业升级。其实,产业升级不仅有技术的升级,也有资金的升级、管理的升级、产业链两端的品牌和销售升级以及售后服务的升级,等等。以全国卷Ⅱ的试题为例:

1994 年,我国 M 公司(服装企业)在浙江温州成立,发展过程如图2所示。据此完成(1)~(3) 题。

(1)1996 年,M 公司关闭自有生产厂,主要是为了( )

A. 提高附加值 B. 降低人工成本

C. 缩小规模 D. 加强合作

(2)M公司依次将研发中心和总部迁入上海,主要是因为上海( )

A. 基础设施好 B.交通便利

C. 销售市场大 D. 信息通达

(3)从发展过程看,M 公司一直致力于( )

A. 打造自主品牌 B.扩大生产规模

C.产品款式多样 D.增强国际影响

该题设计的巧妙之处在于整组试题从头到尾没有“产业升级”四个字,但三道小题却是一贯到底地考查了产业升级的本质、区位与形式。可以这么说,基础不扎实的学生是很容易蒙错这道题的。

国内第二产业取材的“与时俱进”,体现了产业发展方向,在产业转型过程中(尚未转型成功的这个特殊阶段),传统产业与高科技产业的“模式化”就显得生硬。由此导向:我们要对现实生活中有活力(能体现产业升级、产业转型)的案例多加研究。

国外的第二产业并不是如此(比如全国卷Ⅲ中的第36题,博茨瓦纳纯碱厂),产业发展要与区域特征相吻合。启示:不同区域所处的不同“区域发展阶段”需要有个“线路”的整理,这些整理需要有案例的支持(因时因地制宜)。

3.不同尺度下的区域比较,凸显地理学科的基本特点

2018年高考特别强调对区域特征和区域差异的考查,而且考查了不同尺度下的区域比较:有不同国家的城市比较,有不同地形区的比较,有小区域内的不同等级城市的比较,有相似地区的建筑物形态的比较,等等。

如全国卷Ⅰ中的第11小题“避暑是小明此次旅游的目的之一。导致7月毕节气温较重庆低的主导因素是( )”,比较的是地形地势;全国卷Ⅲ中的第3小题“与县城相比,中心集镇以当地优势资源为基础的加工企业活力较强的主要原因是( )”,比较的是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和产业区位。

区域比较试题的实质是考查考生对区域特征的掌握程度。不同的观察尺度影响我们获取空间特征信息的程度,大尺度下的区域观察使我们忽略细节。可以这么说,区域特征更多体现环境的整体性,中、小尺度下的区域特征更多体现环境的特殊性。

4.“人地协调”理念下的新情境创设

“人地关系”是地理学研究的落脚处,且看全国卷Ⅲ中的第一组选择题:

澳大利亚(图3)某地区降水稀少,自然景观极度荒凉,气温年较差大,夏季最高气温可达 50℃,冬季气温较低。早年,该地区的矿工经常在矿井里躲避炎热天气,长此以往便形成了具有当地特色的地下住宅(图4)。据此完成 (1)~(3)题。

(1)该类地下住宅可能分布于图 3 所示的( )

A.①地附近 B.②地附近

C.③地附近 D.④地附近

(2)该类地下住宅通天井的主要作用是( )

A.收集雨水 B.方便通信

C.增加采光 D.通风换气

(3)推测该类地下住宅( )

①室温不变 ②冬暖夏凉 ③类似黄土高原的窑洞

④类似草原的蒙古包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简单地归纳这一组选择题的设问点,我们可以体悟地理该学些什么,该怎么学。

第1题,考查澳大利亚的区域差异(气候分布和气候特征);第2题,考查适应极端环境的建筑物的功能;第3题,考查这类建筑物的作用——人地协调的体现。

学习地理的一个基本点,就是思考“什么是地理?”。很多同学刷了很多题,背了很多套路,面对这类最基本的问题却有点力不从心。

什么是地理?简单地说,地理是研究“某一事件,发生在某一地点、某一时间”,这是有其道理的!

三、高三学年备考建议

1.掌握最基本的地理知识

不管是从学科特点看,还是从应试角度看,最基本的自然地理知识包含两个方面:(1)世界地形地势特征,包括板块分布;(2)世界气候特征、气候分布、气候成因。

从自然地理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角度看,把地形与气候这两个要素抓住了,就可以理清自然地理脉络,构建起完整的自然地理网络,然后可以延伸到对相关的人文地理特征的把握。

2.掌握最基本的地理技能

识图能力是一种特殊的能力,通过一定的训练可以提高个体识图的能力:

(1)学会描轮廓、描线条(比如河流),在心里画出一幅地图。

(2)以查阅地名为抓手,进行自学地图的入门训练。每当在看书或做题过程中,碰到不熟悉的地名,立马翻图查阅。在翻图查阅过程中所收获的相关地图知识,通常要比找到那个地名的价值大得多。

(3)学会比较相关知识点。在比较中,才能充分认识事物的区别和联系,才能真正认识地理环境的特征,最终做到因时因地制宜,解决地理问题。

(4)坚持多看。地图是不能“背”的,但看多了就眼熟,就如要认一个人的脸,就得多看一样。

3.感悟概念、理解原理,切忌“死记硬背”

“地”是基础,必须要有一定的记忆;“理”是能力,所谓的“一通百通”,才算开窍。弄清概念是认识世界的起步,比如“水分”“降水”和“水源”三个概念是不同的,尽管它们三者之间是有联系的。区分概念的过程,是打开地理学习大门的钥匙。

4.适当刷题,多阅读

做试题的立足点应为:针对这样的试题,该怎么调整学习?过度刷题的最大负面影响是刷掉阅读理解能力,现在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是看不懂题目。

5.不拘泥于教材

“高考的依据不是教材,而是课标”这句话是非常有道理的。地理事物的时空分布是不断演化的,因此同学们不能拘泥于某一教材的某一说法,尤其是人文地理的内容,只要符合地理原理,就可以大胆说出来!

6.自然地理要吃透,人文地理要拓展

相对地说,学习自然地理侧重于运用逻辑思维,侧重于推理的严密性;而学习人文地理则侧重于运用发散性思维,侧重于探究不同条件下的合理性。

7.要学会在不同的尺度下进行地理特征的分析

地理尺度包括“空间尺度”和“时间尺度”两个方面。同样的地理要素、地理特征放在不同的尺度下,结论有可能完全不同。

比如“降水”和“氣温”这两个要素,都是用来描述“气候”与“天气”的地理特征的,但气候的时间尺度较天气长,所以在成因分析上,两者不能“串门”。影响气候的因素是“太阳辐射(纬度位置)”“大气环流”“海陆位置”和“下垫面状况”等,而影响天气的因素主要是“锋面”与“气旋(反气旋)”。举个例子,北半球某地“从9月到12月气温下降”的原因是太阳直射点南移,导致太阳辐射的减少;而“11月份某两天气温下降” 的原因很可能是冷锋过境(冷空气南下)。

猜你喜欢

集镇选择题试题
2021年高考数学模拟试题(四)
单项选择题狂练
数列选择题精选精练
构建乡村卫生一体化管理的长效机制——以德州市雷集镇为例
例说速解选择题的几种有效方法
2019年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五)
《陈涉世家》初三复习试题
2019届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二)
陈集镇乡镇财政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董集镇:守住文化的根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