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几千年时光匆匆,我寄望那惊鸿一瞥

2018-10-20青如

求学·文科版 2018年9期
关键词:文博历史学考古学

青如

随着央视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藏》及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的热播,网络上掀起了一番“博物馆热”,使原本低调的历史文物逐渐走红。在全新的演绎下,历史卸掉了严肃、沉闷的面具,展示出生动、有趣的面貌。如果你想了解被岁月掩埋的故事,如果你有探秘历史的兴趣与热情,那么可以来了解与之相关的专业。

历史学:故事尘封千年,只为等你赴约

很多同学选择历史学专业,都是因为对历史发生的故事怀有强烈的好奇心。然而,历史学是一门探究历史发展规律的学科,它的课堂无法像《百家讲坛》那样,直观展现一个个引人入胜的故事。不过,在漫长的学习时光里,你会逐渐发现一些隐藏在历史背后的故事。它们尘封千年,似乎只为等你赴约。

“两通”:贯通古今中外

历史学最基础的课程是“两通”,即中国通史和世界通史。通史课程内容涵盖万千,从古至今,从中到外,构成一张巨大的知识网络,带领我们去了解各个社会阶段的政治制度、经济状况、历代职官沿革等知识,让我们得以通过各种制度和社会状况去重构历史。学习这类课程比较乏味,当然了,幽默的老师偶尔会给我们讲讲有趣的历史故事,让课堂不那么无聊。

另外,阅读文献和搜集史料是我们的两大任务。所以,我们既要学好英语,以便阅读英文文献,又要博览群书,熟悉中国历史文选,以便搜索资料。

史学史:历史的历史

除了通史课程,该专业必修的基础课还有史学史。万物都有历史,史学也有历史,史学史就是历史的历史,包含了中国史学史、西方史学史和史学理论。我们要学习诸如中国的《二十四史》、西方的《荷马史诗》等史学著作及研究司马迁、希罗多德等中外著名史学家的史学思想。不同的历史学家对历史有不同的见解,因而形成了不同的学术流派,比如兰克学派、年鉴学派、后现代主义史学等。而史学理论主要就是研究不同时期历史学家对历史的认识,它可以说是历史学专业课中最晦涩难懂的课程,但是深入学习之后,你会被历史学家们的思想魅力所感染,从而喜欢上这门课。

似是故人来

我们学习历史不仅仅局限于故纸堆,还有很多走出校门去实践考察的机会。如果学校所在城市是座历史名城的话,那我们“走出去”的机会就更多了。当你在博物馆看到学习过的文物,或者在乡间田野触摸到字迹苍劲的六朝石刻时,你会有种和故人超时空对话的奇妙感。学历史的学生对文物大多都是敏感的,看到它们常常会觉得一见如故。

对于历史学专业的很多毕业生来说,就业应该是一个很严峻的问题。的确,历史学的就业面比较狭窄,毕业生若想顺利就业,最好多掌握一项额外技能。如果你想当一名历史老师,那么在大学里你可以找机会锻炼教学技能;如果你想去出版单位从事编辑工作,那就要多学习一项编辑技能;如果你想去档案馆、博物馆工作,则要注重提升个人的管理能力。记住,历史学能给你的只有丰富的知识,如何有效利用还要看你自己。

考古学:雕梁画栋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考古是一番让人充满感慨的经历。比如看到仍存于世的地下宫殿,雕梁画栋犹精美,金银珠宝仍闪耀,而宫殿主人的音容笑貌早已不再,难免唏嘘。如今,我们只能通过各种考古手段,参考各种史料,推测曾经发生在他们身上的故事。

随着时代的发展,考古工作得到了相当的重视,也引起了一些非议。比如有人认为考古就是“官方盗墓”, “一边打击盗墓一边持证挖坟”等偏激评论也不在少数。但是我们必须知道,考古是为了保护文物、探索历史真相而开展的一项学术科研活动,盗墓是不能与之相提并论的。

考古学与历史学互补

考古学是一门十分讲求考据的学科,如何考据才能保证历史的真实性呢?学术界通用的方法是二重证据法,即用“地下之新材料”去证实“纸上之材料”。这也说明了考古学和历史学是互相补正的——文献史料可以为考古发掘提供证据和方向,而考古发掘成果又能证明历史研究的科学性,甚至可以为历史学开辟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比如敦煌文书的发现,为中国古代史的研究提供了大量的资料(包括丰富的墓志、佛经、户口、各国往来文书等资料),促进了敦煌学的研究,而敦煌学的研究成果反过来亦有利于敦煌考古工作的深入开展。

所以,考古学学生也要学习历史学的一些基础课程,比如中国古代史。而相关的考古课程有考古学通论和不同时期的断代考古学等。另外,认识古代器物也是考古学学子的必备技能,所以该专业的学生还要学习一些关于古代器物的课程,学会辨識古代青铜器、玉器、钱币等物品。

关于“下工地”的期待

为了培养学生的考古实践技能,学校还会开设有关田野考古的课程,如田野考古学、田野考古绘图等。在进行理论知识和方法技能的学习之后,必然要有实操训练,而考古学学生的基本实践活动就是所谓的“下工地”。在专业老师的带领下去考古发掘现场参与发掘活动,这大概是每一个考古学学子最期待的事情了。当你亲手用“考古神器”洛阳铲去探索深埋于地下的历史,看到随着每一块探方的深入,历史的谜团逐渐解开时,成就感便会油然而生。

考古学具有非常强的实践性和专业性,考古学学生在职业选择方向上,针对性比较强。例如,考古技能突出且不畏惧室外工作的毕业生,可以去各地考古所工作;如果无法适应室外的工作环境,也可以去博物馆工作;而对文物鉴赏比较感兴趣的毕业生,可以去拍卖行进行文物鉴定工作;等等。

【考古冷知识】

“考古神器”洛阳铲传说是洛阳马坡村村民李鸭子为了盗墓而改造出来的铲子,其铲身为半圆筒形,可挖入地下10m~20m。它是田野考古发掘中不可或缺的钻探工具,被誉为“刺破阴阳两界的利剑”。

文物与博物馆学:与文物的一段际遇

2012~2016年,我国进行了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我借着实习的机会有幸参与到南京博物院文物普查最后阶段的工作中,负责把每一件文物的资料内容录到全国的文物系统里。当看到国家文物局最终出台的文物普查报告里面有我的一份微薄之力时,我感到难以言说的自豪。我一开始觉得博物馆的工作是枯燥无味的,直到自己参与其中,才感受到与文物接触是多么美妙的一件事。如果你想了解文博工作的全貌,那就先来了解文物与博物馆学(以下简称“文博专业”)这个专业吧。

博古而通今

我认为文博专业所涉及的内容可以用一个“博”字来概括,既包括历史的方方面面,又包括现代科技及艺术的知识。首先,作为一门历史学类专业,其基础课程自然少不了中国历史。了解中国历史的基本发展脉络,才能更系统地学习历代文物知識。因为同学们还要了解文物的来龙去脉,所以也会学习考古学的基本课程,比如历代考古成果、器物器形的辨别等。其次,同学们还要学习与博物馆相关的专业课程。一座博物馆如何管理,馆藏文物如何分类摆放,如何利用现代科技保护文物,等等。这些相关的知识可以通过学习博物馆学概论、博物馆基本陈列、博物馆经营管理等课程来获取。最后,出土的文物最终以何种形态展现于世,需要我们在充分了解文物背后的文化内涵、民俗风情等情况下,按照一定的艺术审美规律将其陈列出来。所以,我们还得学习民俗学、艺术史和古代工艺美术等跨学科课程。

文博圈的情怀

在实践方面,我们的主要任务就是考察各地的博物馆或者历史遗址,参与各种文物展会的陈列、布展等活动,能近距离接触各种文物。当然,我们也可以像考古学学生一样“下工地”参与考古工作,只是这种机会比较少。毕业后,大多数人都会选择从事文博工作,比如去政府文物管理部门、各类博物馆、文博企业等单位,负责各种展会的策划、文物库房的管理、文物的保护等工作。还有少部分人会选择去公安、海关、法院等机构的司法鉴定部门从事物品鉴定工作。可以说,文博工作琐碎繁复,甚至枯燥乏味(当然,真正热爱它的人能从中感受到乐趣),而薪资水平普遍不高,有人因此打趣说能够在文博工作中坚持下来的人靠的都是情怀。不过时代在快速发展,我们相信文博行业也会日益壮大。如果你也是一个有文博情怀的人,希望你不要辜负这份热爱。

文化产业管理:当历史可以创收

历史流淌了几千年,一代又一代的人从它那里汲取养分,以史明智。今天,人们发现历史文化也可以成为一项产业,于是出现了文化产业管理工作,把几千年深厚的历史文化进行产业化,将文化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而有一门专业与之密切相关——文化产业管理,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本文所介绍的文化产业管理是偏历史方向的,与其他方向的文化产业管理有所区别。)

管理历史文化的一门专业

既然这门专业与历史有一定的联系,那么同学们要学习的课程就免不了历史课了,比如中国通史和世界通史。而如何管理这些历史文化,又涉及管理学的知识,所以同学们还需要重点学习管理学原理、文化市场营销与管理等课程。文化产业管理的学生常这样自我调侃:“大概80%的文科专业课我们都要接触。”的确,除了历史学和管理学,同学们要学习的还有社会学、大众传播学、文化遗产与保护等各类课程。说实话,常有人问学这些与专业相关不大的课有什么用,我只能说你懂得将其融入专业知识中,它们就是有用的,如果你学习只是为了应付考试,它们自然是无用的。

“商业”气质

作为文化产业管理的学生,最幸福的事就是有机会去考察各地的历史文化旅游景点。比如我们曾去考察成都两条典型的历史文化商业街——锦里和宽窄巷子。当了解到它们从历史老街变成现在的商业街,集历史旅游和商业活动于一身,使文化资源转变成经济资源时,我们从中感受到了文化产业管理的魅力。

毕业后,毕业生从事的大多都是与文化产业相关的工作。比如有的去文化事业单位从事文化管理、宣传等工作,有的去历史文化旅游公司从事导游、历史文化咨询、旅游管理等工作,还有的到一些文化企业从事文化贸易、文化项目策划等工作。这些工作可以说是与历史相关的工作中最具“商业”气质的了,其实历史文化不是一潭死水,只要我们充分开发,自然能发现它的商业活力。

我经常会被别人问到一个问题:“学历史有什么用?”我只能说“无用之用,堪为大用”。学习历史也许无法让你收获实用性的专业技能,但却能给你提供一种新的思考方式。历史纵横几千年,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最多只是“窥一斑”,而非看到“全豹”。所以说,学习历史,研究历史,注定是漫长艰辛的,而这样吃力的工作依然有无数人为之坚持,只因为历史那匆匆一瞥已足够惊艳。

猜你喜欢

文博历史学考古学
《广州文博》征稿启事
“何以广州”的考古学观察
认知与传承:东西方考古学理论差异比较——以新考古学为例
辽代圹墓的考古学初步观察
《广州文博》征稿启事
文博扬帆起航
文博学院
高中历史学法指导
历史学
“裸婚”背后的历史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