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民族管弦乐队的改革与发展探析

2018-10-20刘颖

艺术评鉴 2018年11期
关键词:改革发展体制改革

刘颖

摘要:中国民族管弦乐队经过近百年发展,起步于清朝末年的大同会,发展中主要借鉴西洋交响乐队的经验,但是主要是声部拓展层次的借鉴,而对于其音响整体平衡的构建理解不深。新时代背景下,中国民族管弦乐队改革势在必行。基于此,本文从中国民族管弦乐队的发展入手,探究发展经验,遇到的问题,构建其发展的基础脉络,希望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中国民族管弦乐队的不断发展。

关键词:民族管弦乐队 改革发展 音响平衡 体制改革

中图分类号:J61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8)11-0053-04

一、中国民族管弦乐队的产生与发展

中国民族管弦乐是从西方的乐队基础上不断发展而来的,其主要借鉴了西方的乐队编制、编配观念、技法等,事实上,管弦这个词源于中国,而非泊来。中国古代对乐器进行了八音的分類,其中有金、石、土、革、丝、木、鲍、竹,随着后期乐器使用场合的不断拓展,宫廷音乐走入民间,而八音被丝竹与管弦的称谓所替代,而此时乐器的分类标准也从材质转向音质。

在民族管弦乐队形成之前,我国民间就根据地域的不同,用途的不同,组成了不同的乐队组合,且初具规模。比如在民间流行的锣鼓乐队,主要是以锣与鼓等打击乐器,搭配唢呐等吹奏乐器构成,如山西的威风锣鼓。另外,民间还形成了丝竹乐队、戏曲乐队、武场乐队、民间曲艺乐队等,各少数民族中逐渐形成了一些少数民族乐队。这一切都为我国民族管弦乐队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及群众基础。

二、民族管弦乐队实践探索的经验积累

我国一线城市及台北、香港、澳门等地区,以及日本、新加坡等国家出现了大量的中国民族管弦乐队,通过不断地实践探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而这些经验将不断推动我国民族管弦乐的发展。

(一)民族管弦乐队的实践探索

1.对欧洲或者其他类型的管弦音乐作品进行本土化移植,根据民族乐器特点进行特殊编排,通过不断的尝试,获得了一定的成功。比如,乐队音响的均衡感的训练上,可以通过一些经典作品的不断移植而得到一定的训练,从而有效的提升民族管弦音乐的表现力。但是,虽然进行了一系列有益尝试,还是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在欧美音乐中,铜管被大量使用,其特有的音色感受是无法用其他民族乐器表现的;在中国民族管弦乐中,弹拨乐器的安置也是一个经常碰到的问题,通过移植与改编,一些音乐特有的旋律与风格可能无法呈现出来,特别是在音乐的综合陈述方面,相比原著还是有很大差距的。但是,经过不断的尝试,对我国民族管弦乐的规范化发展有着一定的帮助,且有利于音乐文化的国际化交流与促进。

2.从其他管弦乐作品中汲取营养,移植而来。这种情况可以有效把握音乐自身的语言及风格,甚至对一些民族音乐元素可以进行有效强化,但是也存在一些实际问题,比如第一点中提到的一些局限性,也有所体现。笔者在移植钢琴协奏曲《黄河》的时候,感同身受,发现很多问题无法依靠单纯的缜密、细心的改变而表现出来,不可避免的在移植中出现一些遗憾。

3.在音乐的创作方面,作曲家根据民族管弦乐的特点进行不断的尝试探索与创作实践。在20世纪80年代产生了一系列优秀的曲目,比如二胡协奏曲《长城随想》《达勃河随想曲》《蜀宫夜宴》、音诗《流水操》等,这些作品在风格与调性上都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在民族管弦协奏曲乐器要求的范围内进行了传统的功能性和声与民族调式和声的结合尝试,将民族管弦音乐推向了民族化、交响化的新高度。同时期还出现了一些其他作品,古筝协奏曲《孔雀东南飞》、中阮协奏曲《云南回忆》、琵琶协奏曲《祝福》、交响音画《塔克拉玛干掠影》等,同样也体现出了以上特点。特别是后期的《云南回忆》进行了一定的创新发展,尤其是乐队的思维方式与艺术手段的表达上,在不断的拓展其新意。以上作品不仅仅促进了我国民族管弦乐的发展,同时也给乐队提供了更多的演奏素材,且乐曲贴近生活,更容易被大众所接受。

4.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大量的作曲家开始尝试在民族器乐中寻找灵感,进行各种尝试,特别是基于西方先进作曲技法及个性化理念的试验创作。同时,他们大部分生活在中国传统文化及传统音乐熏陶的优质土壤下,具备一定的传统文化素养,对一些民族的乐器性能有一定的了解,很多作曲家都是从小型组合的尝试下逐步走向了大型乐队作品的展示。

(二)民族管弦乐队的民族性探索

前文也提到了很多音乐形式的民族性探索,那么民族乐队的创造实践中是否一定要探求其民族色彩呢?这一点是可以确信的,而且中国很多作曲家进行了很多有益尝试。一些优秀的作曲家不仅仅在题材及立意上,还在结构布局上、指导旋律的展开上、节奏的运行上、和声与复调的组合上、色彩对比与张力动态上进行了细致的审视与选择。同时在选择与比较中,注重音乐风格与技巧性的把握,同时注意我国各个民族基因的挖掘与呈现,试图将这些东西融入到各自的音乐思维中去。而上面所涉及到的一些技巧与技法以及民族化因素的体现,都离不开作曲家深厚的文化积淀。民族文化素养是民族管弦乐创作的关键,也是其演奏的核心,是民族管弦乐队需要具备的基础素质。总之,民族管弦乐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在民族性的探索上进行了很多尝试,同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仍需要通过更加巧妙的手段,更加灵活的技法促进民族性的融合,从而塑造出更加自然、鲜明及个性化的民族管弦乐作品。

三、民族管弦乐队未来发展将面临的问题

民族管弦乐队的优秀作曲家会根据乐器的特点进行特殊的编排与处理,也会注重乐队整体的效果调整,从而在其中寻找到一种相对较为平衡的、融合性强的、清晰度高的呈现,同时努力在色彩、对比、音势与幅度等多方面做到优势的发挥与弱点的弥补,甚至会注意到某一个乐器的表现与改变,这些都是为了在民族管弦乐演奏中能够扬长避短。但是既然是扬长避短,则说明其中必有短处,而一些作品因匹配性等问题,导致其最终还是存在一些弊端,笔者将通过几个不同的管弦乐组件进行逐一分析。

(一)拉弦乐器组

在中国民族管弦乐队中,拉弦乐器主要是二胡和高胡,这两种乐器音色柔美且含蓄,但是如果其有效音区不断上移,会导致其音量的瞬间衰减,从而导致声音微弱,演奏中的穿透力不强。如果在创作中,将拉弦乐作为整个曲目的高潮部分,任何优秀的指挥家及演奏家都会无能为力。这种问题是由于乐器本身的特点导致的,即使增加大量的同类乐器,也不会起到任何效果。

(二)弹拨乐器组

弹拨乐器组在民族管弦乐队中发挥了极大作用,特别是其音域广泛、半音齐全,在音量上也不存在突然的变化。但是弹拨乐器种类很多,不同乐器之间在音色与演奏上存在一定的差异,这也给演奏带来了很大难度,特别是在一些多乐器集中演奏中,这个问题会被放大。我国目前的弹拨乐器整体编排并不理想,不过笔者相信,未来的民族管弦乐发展中,弹拨乐器将逐渐成为乐队的主体,同时也更能够体现出民族特色,这也需要作曲家及演奏家的不断努力。

(三)吹管乐器组

吹管乐器组的编排上,应当服务于整个乐队,特别是在一些技术改良后,应当积极的融入进去,做到吹管乐器组实力增强的基础上融合入整个乐队。目前的吹管乐器组应当进行适当的取舍与调整,从而增强其威力,同时更大程度上保证其稳定性,抑制不必要的破坏。

(四)其他方面

风格与韵味是一个乐曲的核心,但是很多作品在演奏中,如果根据规范化的演奏技巧来进行,则可以顺利完成,而一旦融入了其特殊的风格与韵味,则会因演奏风格的不统一性,导致其演奏效果不尽人意,因此很多演奏中都会尽量淡化这种区别,从而保证乐曲的统一性。

四、我国民族管弦乐队的未来发展构思

我国现行的民族管弦乐队有一定的实验性性质,因为需要在不断探索中发展,同时也需要不断的完善其功能与表现力,因此在充分的认知与把握其优势与薄弱环节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调节与发展,这是我国未来民族管弦乐队的主要发展方向。

(一)弹拨乐器组群的规范与力量意图

从整体效果及乐队发展的角度来看,弹拨乐器组应当做到以下三点:第一,注重与拉弦乐器组的配合,共同组建乐队的强大弦乐基础;第二,注重与拉弦乐器组的平等互利关系;第三,注重弥补拉弦乐器组的不足,互相配合。

想达到以上目的,必须对乐队中的基础乐器进行必要的取舍,笔者根据经验提出以下几个建议:乐队中的古筝、箜篌以及三弦仅仅是色彩乐器组件,并不是非要纳入必备乐器;基本乐器以柳琴、琵琶、中阮、大阮等以上四种为基础,而扬琴可以作为一种穿插补助性乐器。根据现有乐队的组成,笔者认为有必要加强柳琴与阮的作用,增加其数量。

以弹拨乐器组二十六个席位为例,其中需要设置四个柳琴位、六个琵琶位、八个中阮位、六个大阮位、两个扬琴位。这样可以获得更加广泛的音域范围,同时能够有效丰富音响效果,舍弃一些无法有效群体发音或者影响整体音响效果的乐器,不含色彩乐器在内。

(二)吹管乐器群体的实力与音响效果的形成

在当今的民族管弦乐队中存在这么一个问题,吹管乐器组群的中坚力量薄弱,且群体力量分散,如果想解决以上问题,可以从以下两点入手:第一,注重认定与加强中坚力量乐器的乐队配置;第二,乐器的选择上进行适当取舍。为了便于区分,笔者将吹管乐器组的乐器按照音色与吹奏方式归纳为笛子类、笙类、唢呐类,取消管类的乐器常规编制,将管类归纳为与萧、埙等有着典型地方特色的色彩乐器。以此为基础,进行三类常规乐器的配置调整,主要编制规则如下:

第一,笛子的主要功能是声部之冠,其主要在高音区、极高音区与中音区为主,原来的配置几乎可以满足要求,也就是短膜笛一支、长膜笛两支、新笛(无膜笛)两支,总计有五个席位。

第二,唢呐的声部为乐队的中坚力量,以中音区、低音区与少量高音区为主。唢呐的配置上應当增强中音区,可以采用高音唢呐两支,中音唢呐四支,低音唢呐两支的配置方式,总计设置八个席位。以上的唢呐都应当采用加键式唢呐,从而更好的形成管乐和声效果,同时增强管乐的旋律性。

第三,强化笙群的丰富性。作为吹管乐器的中坚力量,笙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特别是通过改良后,笙的色彩丰富,且音域广泛,音准稳定,有效丰富了和声的功能,同时其音区特色明显,可以有效塑造明亮的高音,柔美的中音及醇厚的低音。除了其自身的融合性之外,笙与吹管组的其他乐器,乃至其他组别乐器都可以有效融合。

通过以上的分析,总计的吹管乐器组设置了二十二个席位,这样不仅可以塑造出强大的音响效果,同时也不会让人们感到烦躁。

(三)拉弦乐器组的定位及优化

拉弦乐器组的弱点明显,但是也同样存在一定的优势,其优势集中在中音区、次高音与低音区,而在高音区与极高音区,其相对较为薄弱,因此拉弦乐器作为乐队的基础乐器组是不现实的,同样也不需要盲目的扩展拉弦乐器组的编制。通过分析我国民族管弦乐队的各个乐器的基本特征,一般会形成两种不同的认识:第一种认识认为拉弦乐器组与弹拨乐器组共同组成了乐队的弦乐基础部分,而第二种认识则全面否定了拉弦乐器组的主导地位,认为我国的民族管弦乐队应当建立在三足鼎立的状态下,也就是前文提到的三种组群协调发展,相互并置,并无严格的主次之分。

不管哪种分组形式,两种方式的基本概念都是围绕西洋管弦乐队的功能分组不同,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第一,在中国,拉弦乐器组的功能与西洋管弦乐队不同;第二,中国的弹拨乐器组是西洋管弦乐队所不能比拟的;第三,吹管乐器组的构成不可能与铜管相混淆。

当然,在潜意识层面或者创作的细节中,很多作曲家或者指挥家会根据经验进行演奏与音响态势的对比工作,但是这种分析仅仅是一种经验的借鉴与参照,对民族管弦乐并不会产生质的影响,同时也无法替代民族管弦乐特有的民族化特征。

(四)我国民族管弦乐队编制的构想

根据不同乐器组合的分析,我们已经基本形成了民族管弦乐队构成的总体观念,同时根据部分乐器的功能及特点,形成了基础的乐队编制方案。具体方案如下:

以八十八位席位为例,三个分组分别是吹管乐器组二十二人,其中分别是短膜笛一人,长膜笛二人,新笛二人,高音笙四人,中音笙三人,低音笙二人,高音唢呐二人,中音唢呐四人(含次中音),低音唢呐二人;弹拨乐器组需要二十六个席位,分别是柳琴四人,琵琶六人,中阮八人,大阮六人,扬琴二人;打击乐器组总计六席即可,拉弦乐器组搭配三十四席:高胡八人,二胡十人,中胡六人,大提琴六人,低音提琴四人。

另外,民族乐队的编排中,去除一些不能群体化,同时影响清晰度的乐器,这些乐器一般音色与性能比较分散,比如三弦皮面振动及弹奏时浓重的复合音色等,这种只能作为民族乐队作品中的一些民族色彩性乐器使用,不可大范围使用。

五、结语

我国的民族管弦乐从上个世纪初开始出现,在不断的探索中发展,但是不管怎样,未来的民族管弦乐队不可能沦为西方乐队的复制品,而慢慢的发展为具有中华民族典型文化特色的现代化管弦乐队。当然,这也要求我们每个作曲家、演奏家及指挥家有着浓厚的民族情怀,有着卓越的世界眼光,在继承中华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的基础上,有取舍的借鉴西方优秀音乐文化,形成有着历史文脉与传承的现代化民族管弦乐队,同时又能够屹立于世界管弦乐队之林。

参考文献:

[1]朴东生.中国民族管弦乐实用配器手册[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11.

[2]刘再生.中国古代音乐史简述[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改革发展体制改革
新时期医学教育改革发展的解析与思路
浅析山东省公路管理体制改革
加强反腐倡廉建设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县级政府依法行政的问题研究
基于全面收费背景下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现状及改革研究
新常态下西部地区高校后勤改革发展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