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夫爱相随:从下岗女工到玉米地里的女带头人

2018-10-20陈陈

现代家庭 2018年10期
关键词:玉兰带头人丈夫

陈陈

夏日里,上海浦东的“玉米之乡”宣桥镇新安村的农户们忙碌而喜悦,这是玉米丰收的季节。每天一早,陈玉兰搬来小板凳,与老农们围坐一团,麻利地检验着一麻袋又一麻袋的新鲜玉米。十多年的经验,让她炼就了一手绝活.不用剥开玉米壳,只要用手一捏.就能分辨出玉米的成熟度和品质好坏。香嘭嘭玉米专业合作社出品的所有玉米无一不是经过她的双手。她就是合作社的当家人、理事长一一陈玉兰。无法想象十多年前,她还是生活在城里的家庭主妇……

下岗后,丈夫助她成农民

1966年出生的陈玉兰是浦东惠南镇人,家里跟务农完全搭不上边。陈玉兰也是在大企业的办公室里工作。20岁出头的时候,家人、朋友开始为她介绍对象。就这样,她与丈夫相识了。陈玉兰不是第一次相亲,却是第一次被对方吸引了。丈夫风趣幽默,第一次见面是在欢笑中结束的。

丈夫的家在上海农村,虽然离惠南镇不远,但家里只有两间平房,一间铺着水泥地,一间还是烂泥地。陈玉兰的母亲一开始并不喜欢这个未来女婿,说他又瘦又小,连煤饼都买不动,而且家里条件艰苦,怕女儿嫁过去受苦。

娇娇弱弱的陈玉兰却有自己的主意,拿出一份《新民晚报》,上面一篇《吝啬鬼》的文章,她已经读了好多遍了。摸着报纸上的作者名,这正是她的心上人啊。她喜欢丈夫,是爱他有才。丈夫在当时的农科所工作,是专业研究水稻、玉米的,而且丈夫爱好文学,闲时喜欢写写文章。她觉得跟丈夫在一起的日子,才有滋有味,经济条件差一点并不重要。

陈玉兰的选择没有错,婚后的日子一直很幸福。1988年,女儿出生了,陈玉兰的生活重心就围着女儿和丈夫。2000年的时候,企业改制,陈玉兰下岗在家,每月只有300多元的收入。当时,女儿正要进初中。陈玉兰索性在家全心照顾女儿的生活起居,送女儿去上学、送女儿学画画,悉心陪伴。

2003年,陈玉兰见同学做服装生意收入还不错,就跟着在镇上开了一间小小的服装店。第一次独自进货,早晨天还没亮,她就出了门,乘公交车一路颠簸两三个小时到市区的七浦路服装批发市场。性格腼腆的她连讨价还价都不会,硬着头皮终于买了一大袋衣服回去。顾客进门,叫她一声老板娘,她脸都红了,不好意思答应。她就这样慢慢摸索着,因为进货品质好,定价低,小店的生意居然还不错。不巧的是,开业才三个月,就遇上了“非典”,别说小店了,街上都行人寥寥。坚持不下去,陈玉兰只能把店盘了出去。算算总账,忙活了几个月,不赚不赔,第一次做生意就这样结束了。

40岁还不到的陈玉兰不想就此退休在家,她的心思自然逃不过丈夫的眼睛。有一天,丈夫问她:“你是城里人,如果让你去做农民,行不行?”“我什么都不懂,行吗?只要你觉得行,我就当去农民。”陈玉兰对丈夫无比信任。丈夫一直与农业打交道,他觉得民以食为天,无论什么时代都少不了农业,质优的农作物肯定会有市场。

丈夫为陈玉兰推荐了浦东“玉米之乡”宣桥镇新安村。丈夫开了道,剩下的路陈玉兰决定无论如何都要好好走下去。说做就做,陈玉兰与人合伙注册了“上海香嘭嘭玉米合作社有限公司”。这个名字,是她和丈夫在家里琢磨出来的。香是玉米的香味,嘭字“一口,一吉,一苗,三须”,仿佛能看到丰收的玉米地,读来也是朗朗上口。

“看人挑担终觉轻,事非经过不知难”,想把玉米种好、把农业做好、把农民当好,并非易事。起初两年,陈玉兰一边照顾正在冲刺高考的女儿,一边从头开始学习玉米种植技术,学着跟农户打交道,学着处理各种以前从未遇到过的难题。因为精力有限,陈玉兰将合作社交给别人管理。合作社经营一直处于亏损状态,几位合伙人先后撤了资,压力一股脑儿压给了陈玉兰。

事业初成,病魔来袭

2007年高考结束的第二天,陈玉兰就风风火火乘着公交车赶到了合作社。陈玉兰虽是个弱女子,但也有她坚韧的一面。之前,她把重心都放在了女儿身上,如今女儿高考已经结束,并且发挥出色,她终于可以放下作为母亲的心。她要肩负起她的另一份责任,就是合作社的领导人,她不想让这份被丈夫看好的事业荒废在自己手上。她一边咬牙坚持,一边学习摸索。

不明白就问,不懂就去书店翻阅相关书籍。其他区县搞活动,她每次都参加,定要仔细看看别人怎么种、种得怎么样。她几乎成了市、区农业技术服务推广中心的常客,在农业技术专家手把手的教授下,陈玉兰慢慢掌握了玉米种植关键技术。

这年,陈玉兰将“上海香嘭嘭玉米合作社有限公司”变更为“上海香嘭嘭玉米专业合作社”。陈玉兰知道要办好合作社,一定要从农民的角度出发与他们凝聚一心。她为村里修水泥路、建水渠,村民们从田头到田埂,不用再踩踏湿漉漉的泥水,车辆进出自如,大家的困难得到了解决。她还请来专业农技师为农户们上课,教授玉米种植技术,帮助他们种出最好的品质,提高收益。

与此同时,陈玉兰没有把利益放在首位,始终坚持的是品质第一。她不断钻研、實践,自己站在了把控品质的第一关。所有从农户那里收来的玉米,都要经过她的双手检验才算过关。这一年,首次参加浦东农博会的“香嘭嘭”一炮打响。当时,电饭锅一掀开,玉米香气四溢,顾客们闻着香味簇拥到展位前,争相购买。看到这一幕,陈玉兰开心极了,她的努力与坚持终于看到了成绩。

也就在这年年底,陈玉兰又有了新想法。摘下来的玉米一下子卖不掉怎么办?冬天,人们想吃玉米怎么办?陈玉兰请教专家后,开发了冷冻技术。将新鲜玉米剥壳后经水煮杀青,粗加工冷却后真空包装,延长了玉米的保鲜期和供应周期。真空包装的玉米冷冻后保质期可达一年,实现了“香嘭嘭”玉米常年供应。

“香嘭嘭”红了,订单不断地涌来,陈玉兰仍旧亲力亲为,认真把关每一箱玉米,白天黑夜忙得不可开交。慢慢地,她的身体开始反抗了。

2009年,陈玉兰发现自己乳房上有肿块,她隐隐有些担心。那段时间,她正在学开车,一时也抽不出时间去医院。从家到合作社交通不便,她打算往后自己开车减少花在路上的时间。这天上午大路考一结束,她匆匆赶去附近的医院。医生不太乐观地让她去大医院进一步检查,可能是恶性肿瘤。

走出医院,陈玉兰突然没了方向,不知该往东走还是往西走。怎么会这样呢?如果是癌症,她该怎么办?事业刚刚有了起色,女儿还在读大学……还没吃午饭的她,饥肠辘辘地走进了一家馄饨店。小馄饨和着泪水一起往肚子里咽,她跟自己说不能倒下,有病治病,天无绝人、之路。她给丈夫打了电话,尽量用平静的语气说她可能得了癌症,明天去市区的大医院看看。丈夫让她赶紧回家休息。

丈夫的工作很忙,如果陪她去医院,一去一来得一整天,陈玉兰不想拖丈夫后腿,第二天坚持自己去医院。“还没确诊,不用担心,只是去做检查,我一个人可以的。”陈玉兰抹干了眼泪。

在肿瘤医院,陈玉兰果真被确诊为乳腺癌。她一时间惶恐得不知所措,躲在医院卫生间,眼泪止不住地流下,此时,她不是合作社里那个能干的女强人,她只是一个生病的普通女子,生命攸关之时,她也会害怕。但很快,她平复了心緒,就像在合作社遇到一次又一次难题时一样,有问题就解决,逃避于事无补。她当机立断预约了特需门诊,希望能尽早动手术。

回家后,陈玉兰给自己的父母打了电话,说她要去外地考察学习半个月,父母毫无怀疑。她把合作社的工作交待给了弟弟。同样,她也没有把真实病情告诉住在大学里的女儿,只说需要动个小手术。作为女儿,作为母亲,作为负责人,她把一切安排妥当了。丈夫一如既往,用乐观的态度鼓励着她。她不再哭了,她知道此刻唯有勇敢面对。

丈夫把她送进了医院,她立刻请好了护工,让丈夫安心回单位工作。手术安排在了一天下午。这天早上7点,丈夫跟她通了电话,说马上从家里出发,中午前赶到医院。可是才挂了电话,她就被通知第一个动手术,需要家属签字。陈玉兰说:“我自己签就行。”

没有亲人的陪伴,她被推进了手术室。等她回到病房,一眼就看到了焦急等待着她的丈夫。她笑着说:“我很好。”恰好此时,陈玉兰的手机响了,是父亲打来的。她强撑着接听了电话。父亲问她在做什么?她吃力地说:“我在农家乐,大家在等着我呢,回来再聊。”父亲叮嘱她在外当心身体,就挂断了电话。短短一句话,陈玉兰已经衣衫湿透,她暗暗舒了口气,幸好她出了手术室父亲才打来的。

之后大半年里,陈玉兰做了6次化疗,25次放疗。每半个月一次的化疗,都是丈夫坚持陪她去的。化疗后,人的身体反应非常大,她会虚软无力。她开始大量脱发。为了不让父母发现,她买了跟原来发型一样的假发。可还是没有躲过母亲的眼睛,她只能对母亲如实相告。母亲搂着她泪如雨下,母亲了解女儿的孝心,更心疼女儿的坚强。母亲答应帮她继续瞒着她父亲,因为父亲身体不好,她怕父亲受不了打击。

放疗是每周一到周五每天要做的。陈玉兰坚决不再让丈夫送她,她自己打车到地铁站,再乘一个多小时地铁去医院。25天,她都是独自来回。看她的精神状态,没人相信她生过大病。女儿知道真相后,眼眶瞬间就红了,她为自己有这样一个坚强的妈妈而自豪。陈玉兰常对女儿说:“少一些叹息,多一些付出,还有很多事等着你去做。”女儿受她影响,十分独立,毕业后成为学校里的骨干老师。

当好女带头人

治疗刚结束不久,听说合作社的冷库坏了,陈玉兰立马赶去了。农户们有半年没见到她了,她消瘦了很多,但依旧精神十足的模样。其实,她是强撑的,到了合作社,她就是负责人。冷库是她一手打造的,所以只有她最了解所有环节,现在出了问题,她不得不管。

随着身体的康复,陈玉兰又逐步投入到工作中。陈玉兰承包的115亩良田,有6亩被用作国家玉米品种的试验田,每年试种数十种,筛选出既适应本地土壤、气候条件,又符合消费者口味的玉米品种,在基地进行试种,产量、质量都稳定后,再向周边农户推广。农业专家来基地视察时,对陈玉兰竖起大拇指:“你们的种植水平是全国一流的。”2010年起,“香嘭嘭”玉米基地先后获得“上海市鲜食玉米标准化示范区”、全国“一村一品”等荣誉称号。陈玉兰则成为“浦东新区农村最淳朴女当家”“浦东新区十大农民致富带头人”以及“上海市三八红旗手”。

取得成绩的同时,合作社也不断遇到各种问题。比如合作社向农户推广玉米新品种就承担着一定的风险。合作社每年栽种两茬玉米。周边农户都跟着合作社的节拍种植。2014年,合作社试种的一款“黑珍珠”玉米广受好评,周边一农户从合作社引进了种子种植,陈玉兰提醒他,合作社还没摸透这款新品种的特性,只建议他第一茬栽种。农户试种了一部分,“黑珍珠”玉米卖出了好价钱,农户私自决定第二茬全部改种“黑珍珠”,结果颗粒无收。农户认为合作社的种子有问题,找到陈玉兰要求赔偿。为了搞清原委,陈玉兰请来专家会诊。专家调查发现,第二茬玉米抽穗期间正好是高温时节,气温过高,造成“黑珍珠”无法授粉。问题查清了,尽管不是合作社的责任,但陈玉兰还是补偿了这位老农的损失。陈玉兰认为,合作社承担了农户的小损失,也就避免了以后的更大损失。

陈玉兰是浦东新区女带头人协会的成员。浦东女带头人协会的会员都是浦东农村专业合作社的女性负责人。为了让浦东的特色农产品走入寻常百姓家,在浦东妇联的支持下,2018年,女带头人协会整合会员的农产品资源,推出了“帼农”品牌,目的是将散落在田间地头的好产品串起来,帮助女性农民搭建一个可以依靠和负责任的销售平台。陈玉兰很自豪地成为其中一员,常与姐妹们一起讨论各家农产品的种植、销售方法,有学习亦有合作。

“巾帼不让须眉”,陈玉兰从姐妹们身上看到了许多的闪光点,勤劳、执着、耐心、细心、热心、自信、智慧、优雅,女性带头人有着不同于男性的特质。就像陈玉兰,她不但是合作社的负责人,她还是妻子、母亲、女儿。在乡村与城市问奔波,在玉米地和家庭之间掌控交织的平衡,享受忙碌的幸福。

8月里一个工作日,陈玉兰手机响了,是父亲要跟她视频通话。接通后,她说:“爸,什么时候学会的新本事?”视频里,父亲乐呵呵地说:“让我看看你在哪里,叫你再说在农家乐……”陈玉兰笑了,她生病的事终究没有瞒过父亲,父亲从老邻居那里听说了。等她病愈后,父亲一直埋怨她向他隐瞒病情的事。如今,父亲也在不断学习,跟上时代的步伐,陈玉兰更不能停下前行的脚步。

猜你喜欢

玉兰带头人丈夫
我丈夫是得抑郁症了吗?
丈夫做事先斩后奏为哪般?
肖贤梅 孤岛脱贫带头人
Analysis the Development of Digital Marketing and Social Media Marketing Strategy
老兵变带头人助农民脱贫致富
我爱丈夫,胜过自己
贫困村里的致富带头人
养猪群体的带头人
用拔河绳上好耐久跑
怎样保护丈夫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