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济新常态下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2018-10-19王伟

今日财富 2018年18期
关键词:芜湖市城镇化率常住人口

经济新常态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紧密相关,城镇化的建设和发展水平将成为影响经济新常态下我国经济能否保持健康发展的主要因素。芜湖市作为长三角城市群中安徽省的重要城市,近年来在新型城镇化建设方面取得一定的成绩,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在新常态下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一些相应的政策措施有助于推动该地区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水平。

一、引言

自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了“新型城镇化”概念以来,我国的新型城镇化建设一直是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这不仅是因为我国的城镇化率与欧美等发达国家存在较大的差距,更是因为我国的新型城镇化战略肩负着在后金融危机时代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重任。之所以谓之为“新”,指的是其对片面追求速度和规模的传统城镇化道路的纠正,强调通过对城乡要素资源重新配置进而实现以人为本公平共享的城镇化本质,注重通过创新驱动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以增强城镇发展的新动力。我国经济发展近年来步入“新常态”,指的是中国经济已进入一个与过去30多年高速增长期不同的新阶段。具体来说,指的是我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经济结构优化升级,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等。从以上表述不难看出,经济新常态与新型城镇化建设二者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城镇化的建设和发展水平将成为影响经济新常态下我国经济能否保持健康发展的主要因素。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就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我国城镇化水平快速提高。十九大报告在回顾过去5年工作和历史性变革时指出,我国城镇化率年均提高1.2个百分点,2016年,我国城镇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了57.35%。但我国的城镇化建设的潜力还是巨大的,距离发达国家常住人口城镇化率80%的平均水平还有很大差距。因此,深入研究经济新常态下如何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研究综述

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方面,国内学者在当今经济形势下从多角度为其提供路径、内容设计、模型、制度安排等诸方面的系统化建议。简单来看,这些研究大致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一是结合具体地域特点进行的研究。刘殿敏(2012)结合河南省的人多地少、资源环境压力重等具体特点,以引领“三化”协调发展为宗旨来探讨如何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尹宏程、拜振国(2017)从小城镇模式的角度来探讨如何发掘西安的一些古镇特色,探索西安新型城镇化的特色路径。二是利用模型探讨新型城镇化对产业结构的影响。蓝庆新、陈超凡(2013)通过构建空间滞后模型和空间误差模型,分析新型城镇化对中国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认为中国新型城镇化和产业结构升级存在显著的空间相关性。三是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来探讨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问题。彭明唱(2015)结合新常态这一经济新形势要求,通过一系列相关数据和指标分析,提出推进苏北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应从优化城镇的生态布局等路径入手,提高苏北地区城镇化整体水平。张志勇(2017)在辨析新常态的内涵基础上,结合济南市新型城镇化建设现状,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措施和建议。

综上所述,国内学者对新型城镇化進行了相对广泛的探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仍有进一步完善的空间。新型城镇化建设如何选择路径必须合理考察其影响因素,各个地区有自身特定的地域差异,现有研究对以芜湖为代表的皖江地区关注不多,因此有必要进行相关研究。

三、安徽省芜湖市新型城镇化建设现状分析

(一)近年来安徽省芜湖市城镇化建设的纵向分析

芜湖市的城镇化进程从上个世纪90年代起步,经历了1990-2000年的起步发展阶段,随后伴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汽车等支柱产业的腾飞崛起,该市城镇化推进速度加快,2000-2010年进入加速发展阶段,城镇化率年均提高2.4个百分点;“十八大”以来的2012-2016年,芜湖市的城镇化进程进入量质并举稳健推进阶段,城镇化发展的空间进一步拓展。2016年,芜湖城镇化率达到63.5%,较2011年提升7.2个百分点,年均提高1.4个百分点。

2016年,芜湖市常住人口367万人,与2011年356.6万人相比,增加

10.4万人,增长2.91%,平均每年增加2.1万人,年平均增长率为0.57%。常住人口呈小于户籍人口、但两者差距呈现逐步缩小的态势,户籍人口比常住人口由2011年的多28.73万人下降至2016年的多20.58万人,人口净流出状态有所好转,5年差距缩小了8.15万人,年均缩小1.63万人。

2016年,芜湖市城镇常住人口232.90万人,与2011年200.58万人相

比,增加32.32万人,增长16.0%,平均每年增加6.46万人,年平均增长率为3.0%,高于同期常住人口增幅2.43个百分点。芜湖市城镇常住人口呈现持续加速流入的态势,城镇常住人口比城镇户籍人口由2011年的多36.79万人提高至2016年的多44.80万人,城镇常住人口规模创历史新高,城镇人口净流入处于历史最好时期。

(二)近年来安徽省芜湖市城镇化建设的横向比较

“十八大”以来,芜湖市城镇化发展水平始终高于全省、全国平均水平,

2016年,芜湖市城镇化率高于全省、全国平均水平11.5、6.1个百分点;常住人口、城镇常住人口占全省的比重分别达到5.9%、7.2%,城镇人口的占比高于常住人口,芜湖市城镇化发展水平走在全省前列。与省内城市比较,芜湖市城镇化率稳居全省第3位,仅次于合肥、马鞍山;与第2位马鞍山的差距逐步缩小,由2012年的相差3.2个百分点逐步缩小到2016年的3.03个百分点;与“追兵”第4-6位淮北、淮南、铜陵相比,优势不断扩大,优势5年间分别扩大了0.53、0.44和0.72个百分点。

四、新常态下芜湖市新型城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城镇化发展水平不均衡

在新常态下芜湖市的城镇化发展虽取得了长足进展,但从各县区城镇化发展阶段看,仍然存在较大差异。从城镇化率的深化过程来看,县域城镇化发展水平明显落后于市区。

县域城镇化的发展,首先受制于农民收入水平。农民收入水平相对于城镇居民收入水平较低,其对健康、娱乐、教育和时尚等高端享受型消费支出就较低。以2017年为例,芜湖市全年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5175元,增长8.9%,人均消费支出21444元,增长9.7%。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830元,增长8.8%;人均消费支出11633元,增长8.6%。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为33.5%,比上年下降1.7个百分点;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为37.8%,比上年下降0.7个百分点。由上述数据可见,差距还是比较明显的。其次,县域城镇化的发展受制于产业结构欠合理。由于地理位置、交通等因素制约,县域经济的发展在第三产业方面有很大待提升的空间。而新型农业产业的发展又要考虑到县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等问题,面临延伸产业链的难题。所以,通过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进一步提高乡镇的承载能力和集聚生产要素的能力,促进新型城镇化全面协调发展,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产业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

众所周知,产业结构的优化新型城镇化的一个重要目标。2016年芜湖市的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4.7∶55.8∶39.5,产业结构较之于5年前已有很大程度的优化,其中2016年三产比重较2012年提升11.7个百分点。但是芜湖市的产业结构较之于周边发达地区,特别是与长三角核心城市差距较为明显。相关统计资料显示, 2014年,长三角核心区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3.0比45.8比51.2,第三产业占比首次超过50%,产业结构历史性进入了“三二一”时代。从占比看,长三角核心区16个城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均在40%以上,上海、南京、杭州占比均超过50%。舟山、苏州、无锡、常州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也超过了45%。由此可见,芜湖市要想更好地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还需要优化自身的产业结构。

(三)人口市民化进程较为缓慢

新型城镇化不仅要求农民从农村走向城市,更看重提高这些转移劳动力的生活质量。尽管近年来芜湖市的城镇化率呈现逐年攀升的态势,但是如前所述,芜湖市城镇常住人口呈现持续加速流入的态势,城镇常住人口比城镇户籍人口由2011年的多36.79万人提高至2016年的多44.80万人。这就意味着有大量的城镇常住人口无法享受到与城镇人口相同的社会福利待遇,诸如与市民同等的医疗、教育、养老、保障房等待遇。以教育为例,由于农村教育资源长期匮乏,而农村家庭又希望其子女能够接受较好的教育从而改变命运,所以他们进城务工一方面希望能够获得更多的收入以负担子女的受教育费用,另一方面期待着子女能够在城镇拥有良好的受教育条件。然而,现实是残酷的,他们中很多人无法享受到原城镇居民的同等的在子女教育方面的待遇。这种“半市民化”的状态还体现在医疗、养老等诸多方面,并造成社会矛盾日益突出,成为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要阻碍之一。

五、新常态下推进芜湖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思路与对策

如前所述,我国的经济进入新常态,意味着我国的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同时也就意味着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所面临的经济环境发生了重要的变化。在新常态下,新型城镇化建设不仅是拉动内需的重要引擎,同时也是经济社会转型的重要突破口。如何在新常态下探索出适合芜湖市自身的发展思路,将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需要各级政府以创新性的思维模式引领城镇化实现新的发展。

(一)挖掘县辖小城镇特色,推动县域城镇化发展

要提升芜湖市县域城镇化的发展水平,必须充分利用县辖一些小城镇的优势资源以及区位优势,培育出一些专业特色镇。这些专业特色镇可以通过规划和市场运作在文化旅游、资源加工、商贸物流、交通枢纽等方面作一些文章。具体来说,可以立足产业“特而强”、功能“聚而合”、形态“小而美”、机制“新而活”,培育建设一批产业特色鲜明、生态环境优美、体制机制灵活、人文气息浓厚、宜业宜居宜游的特色小镇。

其实芜湖市各县下辖有很多乡镇可以做文章。如芜湖市繁昌县孙村镇可以依托其现有纺织服装产业,围绕改善产业集聚、民生、生态、社会保障等领域,规划建设时尚服装小镇,打造服装展示、体验、购物、休闲于一体的精品旅游路线;芜湖县六郎殷港艺创小镇也是安徽省首批特色小镇之一,小镇可以立足自身特色,继续着重发展艺术教育、艺术设计、艺尚制造、艺术旅游四大产业内容,致力于打造一个“设计+定制”的文创“智造”平台和高地;芜湖市南陵县许镇可以充分依托国家级农业旅游示范点大浦建设试验区,继续进行”旅游产业与现代农业”高度结合的可贵探索,等等。通过县辖特色镇的发展,带动周边居民收入水平的提升,倡导新型城镇化的生活方式,进而促进新常态下经济需求产生新的变化。

(二)统筹规划,推进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升级

相关统计研究表明,新型城镇化与产业结构升级存在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新型城镇化建设、产业结构升级具有高水平区域集中、低水平区域聚集的特点,且新型城镇化水平较高的地区一般也是产业结构层次较高的地区,新型城镇化水平较低的地区一般也是产业升级缓慢的地区。 由此可见,要在经济新常态下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必须进一步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就芜湖市而言,首先必须优化城镇的产业结构。必须重视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转变工业发展方式推进就业结构变化,从而形成对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内在推动力。同时提升第三产业对经济的拉动力,第三产业本身属于高度劳动密集型产业,对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水平的提升具有較大的作用。因此,发展服务业除了要继续推动对商贸、住宿、餐饮、交通等传统服务业的升级改造,还要加大对金融保险业、计算机软件业、旅游业等现代产业发展的推动,为影响力大的龙头企业创造良好的环境。

(三)坚持以人为本,大力推进农民市民化进程

新型城镇化总的来说是人的城镇化,城市必须对新型城镇化过程中转移的“新市民”保持足够的开放和包容度。所以在这一过程中必须解决目前存在的一些“半城镇化”的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首先是要保证“新市民”能和原城市居民一样能共享城市建设成果。如前文所述,芜湖市每年有大量的城镇常住人口无法享受到与城镇人口相同的社会福利待遇,所以必须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社会保障制度全面覆盖等一系列制度变革,赋予“新市民”与原城市居民同等的权利,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其次,市民化的过程也是一个社会融合的过程,在这一进程中,不仅要实现“新市民”身份的转变,还要促进经济的融合、社会文化的融合和心理的融合。只有这样,“新市民”才能稳定地在城市中工作与生活。

(四)加强政府引导,促进新型城镇化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新型城镇化的内涵中明确指出“生态宜居、和谐发展”特征,所以政府在新

型城镇化过程中必须发挥其经济调节和社会治理的功能。政府必须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加强城镇化进程中生态环境的保护。

首先,政府应当对城镇进程中新增产业进行更细致的筛选,不能盲目唯GDP是从。要大力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如清洁产业、高科技产业等,以此降低产业发展对环境的污染和对资源的过度依赖, 同时要禁止引进新的高能耗、高污染的产业。其次是要加大技术创新力度,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通过自主创新和引进外部高新技术,推动传统产业的技术升级;通过改进技术和增添设备的方式来提升现有企业对污染的处理能力,将企业生产过程中的排污降到最低;对于那些治污不力的企业,政府要对其采取限产措施,而对于积极治污的企业,政府可以给予税收方面的优惠进行鼓励。(作者单位为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经贸系)

基金项目:安徽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项目“经济‘新常态下以PPP模式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对策研究”(项目号:SK2018A0789);安徽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项目“绿色发展理念视阈下供给侧改革与资源环境耦合协调关系研究”(项目号:SK2017A0662)。

作者简介:王伟(1983-),男,安徽繁昌人,经济学硕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公共经济学。

猜你喜欢

芜湖市城镇化率常住人口
芜湖市第一届青少年机器人竞赛开赛
西安市常住人口超一千万
我国城镇化率升至58.52%
2016年全国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41.2%
北上广或迎人口拐点
2015年上海市常住人口首现负增长
义务教育城镇化率5年升至72.55%
习作展示
胡亚楠、张国英作品选
太阳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