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寒门”为何“再难出贵子”?

2018-10-19朱兰英

卷宗 2018年21期
关键词:寒门

摘 要: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声音在说“寒门再难出贵子”,这是为何?实际上,“寒门难出贵子”是社会阶层流动停滞及阶层固化现象的体现[1],它的出现是各类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包括“寒门”自身特点以及社会环境、制度政策等诸多方面。本文将会结合阶层固化的内容,对于“寒门难出贵子”的现象及其形成原因做一个梳理与说明。

关键词:寒门难出贵子;阶层固化;原因

“寒门出贵子”这一俗语对于中国人来说耳熟能详,“寒门贵子”大多指的是出身贫寒,最终却凭借自己的努力与能力取得瞩目成就的人。这句话表达了出身寒门的学子对于未来的殷切期盼,成为他们努力上进、积极进取的心理动力。在这句话的的背后提倡的实际上是吃苦耐劳、坚定自身信念、持之以恒等优良品质,但观之现实生活,虽有佳话流传民间,但总体上“寒门出贵子”的现象实际是十分稀少的。所谓“贵子”,笔者认为是是精英的一种,是人群中的佼佼者,然而在能够达到这种地位的人之中,出身寒门的往往是少数甚至是极少数。

放眼当下的中国,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马太效应”凸显,社会分化日益严重,中国的两极分化现象愈来愈明显。社会结构也趋向“定型化”[2],各级社会阶层及阶层关系趋于稳定——阶级间界限逐渐形成,阶级内部认同强化,阶级间的大跨度流动下降,各阶层呈现出固化的现象,尤其是青年阶层的固化。在此种背景下,“寒门”的孩子想要变成“贵子”,面临着来自诸多方面的挑战及巨大的阻碍,社会上“寒门难出贵子”的声音也越来越多。

1 “寒门”的特点

1.1 经济条件较差

对于“寒门”一词最直接的解释,就是经济条件差、物质匮乏的家庭。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寒门”的孩子从小生活环境较为艰苦,在物质需求方面不能得到最好的满足。当城市里家境优越的孩子向家长提出各种新潮时尚的玩具要求时,寒门子弟甚至连“芭比娃娃”是什么都不知道。

1.2 多处于社会中下层地位

韦伯的分层标准中也提到经济标准这一点,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社会进入经济分层取代政治分层的时代,一个人的经济状况已成为影响其社会地位的一个非常重要甚至是占主导地位的的因素,一个家庭也是如此。经济条件差的“寒门”在整个社会上来说,一般也属于地位较低的社会阶层。

1.3 多位于农村地区

在中国,农村地区发展落后于城市,经济条件赶不上城市是不争的事实。由于地理位置、自然条件、国家政策等各方面因素的作用,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远远比不上城市,因此,大多数“寒门”也出现于农村地区。

1.4 家长思想观念较保守落后

“寒门”中的家长普遍接受的教育不多,文化程度并不是很高,对于很多事情的想法趋于保守落后;他们眼界较窄,多数情况下较为关注眼前的短期利益而忽视长远利益。但是,由于他们的世界观价值观已经形成并且出于稳固状态,一时难以改变。此外,在平时的生活中他们总是通过有心教导或无意影响的方式、有形无形地将自己的行为方式及思想观念向子女输出,对其产生一定的作用。

2 “寒门”为何“再难出贵子”?

李春玲指出“阶层固化”存在两层含义,其中第二层含义是指个人及其子女在阶层结构中的位置固定不变或者很难改变[3]。这种意义上的“阶层固化”则意味着存在不公平和不公正现象, 不利于社会的和谐与稳定,而“寒门难出贵子”则正是代际之间的继承性越来越强,个人越来越难以通过自致性努力扭转阶层身份这一现状的体现。接下来,笔者将从社会、家庭、个人三个层面来阐述“寒门难出贵子”原因。

2.1 社会层面

2.1.1 户籍制度的作用

中国独有的城乡二元户籍制度根据血缘继承关系和地理位置把户口划分为城镇户口和农村户口,不同的户口使得公民具有不同的身份。户籍与住房、教育、社会保障等利益直接挂钩,不同的户籍身份接受着不同的待遇,这就使得社会分化现象更加严重。例如随着城镇化以及工业化的发展,在利益的驱使下,大量农民进城务工谋生活,然而,虽然他们的身体流动到了城市,户籍却还是在农村,他们享受不到城市的各种福利待遇,始终被视为“外来人口”,其子女也无法在城市长期生活、接受教育。

就算“寒门”家庭通过地域流动到了城市,并且有了一定的经济基础可以负担孩子在城市的学习费用,二元的户籍制度却直接造就了一道屏障,这些孩子依然无法享受到城市学校中相对较优质的教育。

2.1.2 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公

由于农村地区偏远落后、交通不便、薪资低等因素,大部分教师选择物质条件更好、薪资待遇更高的城市从教,由此一来师资力量向城市地区的学校聚集,更加加重了农村地区的教学问题。长此以往,城市因为其自身区位优势,再加上师资力量的优势又吸引了更多的优质学生的到来,如此循环下去,城乡的教育力量将会发展得愈发不平衡,对于出身“寒门”的学子无疑又是一大不利因素。如此一来,穷苦孩子想要实现“鲤鱼跃龙门”最直接的方式——通过教育的公平与正义改变命运这一路径也不平坦了[4]。

2.1.3 社会不平等状况

李煜学者指出社会不平等状况会影响社会分层与流动,“社会分层结构对社会流动的影响,源于父代社会资源占有的不平等。而父代资源往往通过各种形式转化为子代的竞争优势,从而实现社会地位的继承”[5]。社会不平等状况包括许多方面的内容,包括财富分配、资源占有、社会交往圈子等资本的不平等,造就了“寒门”孩子突破局限、有所成就的困难。

2.2 “寒门”家庭层面

2.2.1 经济条件带来的影响

由于“寒门”贫乏的物质条件,它在很多情况下只能为孩子提供一个温饱的环境及勉强地交上學费,而城市孩子拥有的拓展知识的书本、练习册,甚至是帮助学习的电子产品,这些对于“寒门学子”来说只能是遥不可及,但不可否认这些对于学习知识具有促进作用。另外,长期处于较为艰苦恶劣的饮食环境,“寒门”学子的身体状况堪忧,营养不良等疾病时常在其身上可以得见。

2.2.2 资本占有差距

不论是城乡资本的差距,还是家庭资本的差距,都为“寒门难出贵子”做了一定的推力。“寒门”家庭的子弟因为父母没有金钱和权力,也就没有足够的家庭社会资本为其就业提供条件;而那些家庭社会资本较为充裕的孩子,则可以轻松获得体面的工作、较高的收入以及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城市的家庭则比农村更加有可能占有更多优质资源,如较好的地理位置、就业机会等,这些又通常会以代际继承的形式流传下去。

2.2.3 家长的观念作用

“寒门”与“朱门”双方家长的思维方式及思想观念是有非常大的差距的,“寒门”家长由于受教育经历、生活经历等限制,多持有保守狭隘的观念,具体表现于安于现状、生活态度较为悲观消极、深受传统观念所影响等方面;而“朱門”的家长眼光则更长远眼界也更宽,他们更多考虑的是如何让孩子在自己家已有的基础上走得更远更高,两类家庭实际是在打造良性循环轨迹和恶性循环轨迹,两种思维价值体系,能注定孩子一生的走向。“寒门”家长大多教导孩子读书是为了将来“有出头之日”,即简单意义上的成为有钱人,部分家长甚至还秉持着读书无用论的想法,认为读书还不如让孩子早日工作挣钱。这些与时代发展不相符合的思想观念在生活中无形地在向寒门之子渗透,他们的内心或多或少地会被其所影响,另一方面在思想上也承受着很大的压力。

2.3 寒门之子自身层面

出身寒门的孩子在性格特点、社交能力、思维方式等方面都有一定的缺陷与问题存在,造成这些方面不足的原因是多维度的,其中最主要的还是原生家庭所带来的影响。寒门之子在性格上较为内向害羞、木讷、不善言辞,这种性格在当今这个人脉关系有着十分重要地位的社会中,是相当不利于其与人进行交往与沟通进而取得合作机会的,在学校里与人交朋友累积人脉也是一个阻碍。另一个方面,寒门之子在思维方式上有一定的局限性,这在治国偷拿接待处的中华香烟想要带给父亲抽最终使得他未能留职的例子上得以印证[6]。长期处于艰苦贫困的生活环境之中,使得寒门之子的眼界较窄,思维也比较局限,他们从小被灌输的思想是考上好大学找个好工作,而没有过多对于个人理想以及实现自身价值方面的引导。

3 打破“寒门难出贵子”现象的途径

3.1 建立健全保障机制,促使社会流动渠道畅通

社会流动状况还受到社会开放程度及流动渠道是否通畅的影响,要想打破阶层固化现象,促使青年阶层实现向上流动,使得“寒门之子”重燃希望,就必须要通过制度层面上建立健全相关法律保障机制来保证社会流动渠道的畅通,为“寒门之子”“跃龙门”提供踏板与助力。实行保障机制,能够有效促进机会公平的实现[7],使得整个社会的社会成员在教育、就业等方面享有同等的权利,“寒门之子”从而拥有更大的可能性通过自致性因素实现向上流动。

3.2 均衡发展教育,缓解教育不公

教育是当今社会“寒门之子”能够实现身份转变,改变自己阶层地位的最有效、最直接的一个途径。打破教育不公平的现象,促使城乡地区之间师资力量、教育资源的均衡发展,这样一来,知识改变命运的口号又能够响彻“寒门”,从而激励更多的“寒门之子”通过受教育,学习到知识与技术,最终拼接不懈的努力与坚持实现向上流动。

3.3 加强思想解放,摒弃不合理的传统观念

在社会上,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地区,很多家庭依然秉承着“子承父业”的传统思想观念,这种想法是与现代追求个人价值实现的目标相违背的,尤其是在经济条件落后的“寒门”之中,这种思想的存在无疑是“寒门之子”想要“显贵”的巨大阻碍。加强宣传教育工作,解放思想,不仅是针对“寒门”家长所采取的措施,对于“寒门之子”自身也很有必要,他们需要从思想层面树立理想与自信,努力追求个人人生价值。

这个时代是一个开放而又有其自身运作机制的时代,开放的结构允许代际流动的产生,但其固有的阶层在各种因素的作用下越来越趋向于凝结与固化。在此种背景下,“寒门之子”想要有所作为、实现向上层流动,就必须明确自身缺陷以及社会上各种不利于自己发展的因素,朝着正确的方向做出努力。当然,这也对我们的社会提出了不小的要求——政府政策层面的改革与规划,将会对“寒门之子”有莫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1]蒙冰峰.“寒门难出贵子”:现象、原因与破解[J].中国青年研究,2014(12):64-68+73.

[2]李强.中国社会分层结构变迁分析[J].中国研究,2008(Z1):1-57+329.

[3]然茗.“寒门难出贵子”就是“阶层固化”吗?——专访中国社会学会社会分层与流动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李春玲[J].云南教育(视界综合版),2017(10):12-13.

[4]毕静.对“寒门难出贵子”现象的成因分析及建议[J].科教导刊(下旬),2015(03):151-152.

[5]李煜.代际流动的模式:理论理想型与中国现实[J].社会,2009,29(06):60-84+223-224.

[6]天涯论坛 .做了15年老师我想告诉大家,这个时代寒门再难出贵子[EB/OL]. http://bbs.tianya.cn/post-funinfo- 2750266-1.shtml,2011-07-25.

[7]熊志强.当前青年阶层固化现象及其原因探讨[J].中国青年研究,2013(06):17-21.

作者简介

朱兰英(1998-),性别女,汉族,籍贯安徽省,大学本科在读,湘潭大学哲学系社会学专业

猜你喜欢

寒门
刘墉 从寒门子弟到“华人之光”
母爱助成才 寒门女孩进北大
好家风成就寒门贵子
寒门不能出贵子吗?
教育观察:“寒门出贵子”缘何越来越难?
浙江寒门学子求职创业将获补贴
700寒门学子上北大,没什么好骄傲
隐性的遥契——中美“寒门杀手”形象的社会与心理溯源
寒门学子的心声
“寒门”语言现象论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