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摩洛哥“北非花园”的古都风韵

2018-10-18高关中

百科知识 2018年19期
关键词:旧城摩洛哥王朝

高关中

提到摩洛哥,很多人经常会联想到著名的格蕾丝王妃,其实,格蕾丝王妃是摩纳哥的王妃。摩洛哥和摩纳哥,名称仅有一字之差,实际上却有着千差万别。今天,笔者就带领大家一起认识一下素有“北非花园”美誉的摩洛哥。

摩洛哥王国是非洲西北部的一个沿海阿拉伯国家,南部紧邻西撒哈拉,北部和西班牙、葡萄牙隔海相望。从这里可以进入三毛最爱的撒哈拉沙漠,当年红遍世界的影片《北非谍影》亦在摩洛哥取景。这个位于撒哈拉最西边的国度,一半地中海气候,一半热带沙漠气候,既有粗犷的景致,又不缺地中海国家的优雅和绚丽多彩,素有“北非花园”“欧洲后花园”之称。

王朝几经更迭

摩洛哥历史悠久,最早的居民是柏柏尔人。公元前1000多年,来自西亚的腓尼基人在沿海建立据点,后来这一带又被迦太基(腓尼基人后裔所建)统治。公元前2世纪到公元5世纪时(相当于我国汉代至魏晋时期),成为罗马帝国的行省。伊斯兰教兴起后,阿拉伯人用50年的时间,从西亚打到北非最西端,彻底征服这一地区。788年,摩洛哥建立第一个阿拉伯王朝—伊德里斯王朝,此王朝定都非斯,后来被西班牙南部科尔多瓦的伊斯兰国家所灭亡。1062年,第二个王朝在摩洛哥兴起,建都马拉喀什。此后又经历了几次王朝更替,现在的阿拉维王朝是摩洛哥的第七个王朝,建立于1660年,最初定都梅克内斯。自15世纪起,葡萄牙、西班牙、法国等西方列强先后入侵。1912年,摩洛哥沦为法国保护国,王都迁往沿海的拉巴特。1956年3月2日,摩洛哥获得独立,成立摩洛哥王国。

笔者到摩洛哥,寻访的重点是四大古都。如今,这四座古都已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笔者将带领大家一起领略摩洛哥的古都风韵。

精神家园—非斯

非斯西距首都拉巴特190千米,是摩洛哥国土上最早建立的阿拉伯城市和都城。20世纪摩洛哥的民族独立运动便由此地发端,著名的“独立宣言”也诞生于此。非斯现有人口70多万,郊外广布葡萄园和油橄榄,满目翠绿,景色迷人。

非斯由旧城、新城和现代化市区组成。旧城始建于790年,坐落在一条狭长的山谷之中。城内房屋密密麻麻,街道狭窄弯曲,商店作坊毗邻成片,很多商品直接摆在店外,吸引人们流连购买。城内不允许汽车进入,平时使用毛驴和平板车运送货物,令人感受到浓郁的中世纪生活气息。有七八百年历史的皮革染场已成为游客的必访之地,顺着皮毛和染料的气味就可找到。伊斯兰风格的铜器、瓷器、地毯、织物,各种香料调味品和各色点心等令人驻足。这里的市民一般都身着传统的民族服装,男士多穿一袭白色或土色长袍,头上戴硬壳红绒帽,脚蹬一双羊皮落底尖头拖鞋。妇女也穿袍服,有的还戴面纱。

旧城中古迹众多,有北非最古老的卡拉韦因清真寺、伊德里斯二世陵寝、古雅的伊斯兰学堂以及宏伟的阿拉伯式城门。

新城位于旧城西部,建于13世纪,城内多为王宫、商业中心和大清真寺等建筑。昔日的犹太区现改住穆斯林,犹太人已迁往北美和以色列地区。两城都是阿拉伯式城市,以狭窄的街道、鳞次栉比的作坊、商店和手工艺品市场为特点。新城里清真寺众多,据说不下360座。

20世纪前期,在西南高地上另建现代化新市区,市内以现代化的林荫大道、火车站和工业区为主。该市的卡拉韦因大学创建于859年,是迄今尚存的世界上最早的大学,因此人们称非斯是摩洛哥人的“精神家园”或“精神首都”。

粉红之城—马拉喀什

马拉喀什是摩洛哥南部的铁路终点站,往南不远就是浩瀚无边的撒哈拉大沙漠,城东50千米则是终年积雪的大阿特拉斯山。

马拉喀什始建于1062年,为摩洛哥第二座古都,历史上曾是几个王朝的都城。虽然地处沙漠边缘,但郊区却是连片的郁郁葱葱的棕榈园、橄榄园和椰枣林。市区分新、旧两区,新城在西,旧城在东。新城多为欧式建筑,街道宽阔,但不热闹。旧城多为古迹遗址,吸引众多游人前来游览。1985年,旧城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进入马拉喀什,布满城区的是泛红泛褐色系建筑,所以人们也称其为“红城”,和北方城镇的白色蓝色系建筑形成鲜明对比。

旧城中心的杰马夫纳广场最具地方风情。这里聚集着很多人,有玩杂耍練功夫的、有喊破喉咙讲故事的、有吹蛇的、有摇铃卖水的、有卖草药的……这边四位鼓手排成半圆形,不同的手势配以形状不同的鼓,击出粗犷的鼓声;那边一位则弹奏着六弦乐器,引吭高唱柏柏尔族的民歌……广场后摆满摊档食肆,游客可尽情品尝当地的风味美食。

广场西边不远的库图比亚清真寺,是北非最优美的建筑之一。清真寺的宣礼塔高70米,外表富丽堂皇。相传建塔时,在黏合石块的泥浆中拌入960多袋名贵的香料,所以至今尖塔仿佛还散发着阵阵芳香。

众多古迹之中,萨阿德王朝(1511~1659)的陵园最值得参观。陵园里安葬着历代君主的遗体,建筑内部与长眠的君王相伴的是壮丽考究的马赛克瓷砖壁和大理石圆柱等。

城内的米纳拉公园建于1866年,成为邻近地区橄榄林的灌溉系统,凉亭和方方的大水池是游客竞相拍照留念的地方。马洛雷尔花园是法国名画家马洛雷尔(1886~1962)设计建造的私家花园,虽然庭院规模并不大,但院子里栽種着许多棕榈树、竹子、仙人掌及低矮的灌木,仿佛画家笔下的梦幻庭院。蓝色小屋原为马洛雷尔的画室,现辟为柏柏尔艺术馆,

除此之外,在马拉喀什还有萨阿德王朝时期修建的巴迪王宫和19世纪的巴西亚王宫等名胜古迹。

名胜之城—梅克内斯

梅克内斯西距首都拉巴特150千米,东到非斯60千米。古城始建于11世纪,是摩洛哥第三座古都。1672年,阿拉维王朝(至今仍是摩洛哥统治王朝)的君主穆莱伊斯摩将梅克内斯定为国都。后来,该城逐渐发展成为具有西班牙摩尔风格(由西班牙摩尔人创造、以伊斯兰风格为特征)的城市。

城区长达4千米的围墙,令人不禁发出赞叹声的城门,穿着传统长袍过往的人群……仿佛在中世纪才会有的历史场景一幕幕地上映。曼索尔城门于1732年完工,守护着皇家城区,堪称摩洛哥最为宏伟的城门之一。紧靠城门的拉拉奥达广场不仅商贩云集,还有华丽的马车候客,把游客带到凯密斯城门,绕城墙外围到皇家马场遗址。遗址内的饮水沟渠、通风和进出通道可看出马场的完整设计,全盛时期,马场内驯养1.2万匹战马。18世纪时,马场因地震屋顶倒塌受损严重,之后逐渐没落关闭。

在梅克内斯以北30千米处的沃吕比利斯是著名的罗马古城废墟。这座古城由罗马将军茹巴二世始建于公元前后之际,当时罗马帝国的版图涵盖地中海的四周,地中海是罗马帝国的内海。沃吕比利斯当时是罗马帝国在北非的一个省会,为罗马提供橄榄油、谷物以及奴隶;同时也是军事要塞,用来防止柏柏尔族的入侵。后来罗马人撤离此地,此城被柏柏尔人所占据并逐渐衰落下去。18世纪时,古城因地震毁弃,大量石材被运至兴建梅克内斯的王宫。1874年,法国学者“重新发现”并确定这是一座罗马城市。1887~1892年,法国考古学家开始进行发掘,直到今日,发掘工作仍在继续。目前向游客开放的区域占地40公顷左右,街区布局十分完整,当年的凯旋门、城墙、广场、会堂、浴池、面包房、榨油坊、民居乃至用碎石陶片所镶嵌的马赛克图案出现在眼前,两千年前罗马人所达到的建筑水平令人赞叹不已。

距离沃吕比利斯仅4千米的穆莱伊德里斯地处丘陵高地,坚守着伊德里斯的墓地,成为伊斯兰教的圣城。789年,伊德里斯建立摩洛哥土地上第一个伊斯兰王国。他死后长眠于此,当地人也在此坚守了千余年。

今日首都—拉巴特

来到摩洛哥首都拉巴特,第一感觉是这里的道路宽敞,市容整齐,处处显露新都风范;同时,这里又拥有历史悠久的古城墙和古堡,“既现代又古典”可以说是拉巴特的写真实照。

拉巴特位于布赖格河口,西北濒临大西洋,始建于12世纪中叶,历史上几度兴废,1912年后成为法国保护国行政中心。1956年摩洛哥国家独立,定拉巴特为首都,拉巴特成为摩洛哥历史上第四个都城。

拉巴特市北为旧城,城内留存许多古老的阿拉伯建筑和清真寺。穿过旧城便是著名的乌达亚古堡。站在古堡入口处,宽2.5米、高8~10米、全部由大块方石建成的厚重城墙映入眼帘。现存乌达亚古堡对外开放区域分三部分:一是建于17世纪的院内花园,小巧玲珑,幽雅精致,花木繁茂;二是分为两个展室的博物馆,主要介绍摩洛哥民族艺术,有绒缎、乐器、陶器、珠宝等;三是高空平台—古时空中市场遗迹。走出博物馆,穿过花园,又是另一个天地,那是古堡的边缘,面海临河,海风习习。这里原是堡内守卫监察河口动态之处,今天却成为欣赏河岸风光、歇息品茶的最佳地点,穿着传统摩洛哥服饰的服务生为露天茶座的客人端来地道的薄荷茶和各种饼食。

市东坐落着气派不凡的穆罕默德五世陵墓,大门外有骑着大马的御林军守护。这位国王是带领国民于1956年独立的领导者,摩洛哥民众十分敬重他。陵墓绿顶白墙,庄严圣洁,游客可入内瞻仰。

笔者后记:

摩洛哥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呢?已故国王哈桑二世在其自传《挑战》中给出了答案:“摩洛哥好比一棵大树,它的根深深地扎在非洲的土地里,它的叶子呼吸着来自欧洲的和风,飒飒作响。”摩洛哥的美丽与哀愁,需要你亲自来这里体会。游走在摩洛哥,不知何时,它便深深扎在你的心里,让你的心跟着它的节奏悸动起来。

猜你喜欢

旧城摩洛哥王朝
浅谈旧城更新中建筑立面整治的策略与意义
摩洛哥椰枣年创收20亿迪拉姆
“一带一路”文化使者采风摩洛哥
养心殿,带你走进大清王朝的兴衰沉浮
奇波利尼的王朝Saeco
北非印象·摩洛哥
中国城市新旧城空间规划的历史经验
杨贵妃 王朝的女人
基于CiteSpace的旧城改造研究热点分析
对当前城市旧城改造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