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设秀美乡村 共筑幸福家园
——江西省推进乡风文明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2018-10-18

老区建设 2018年15期
关键词:移风易俗乡风文明

□ 李 曜 卢 俊

我国农村人口总量庞大,乡村仍是我国社会发展中的最大短板。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将其列为全国七大战略之一。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元素,乡风文明建设被摆上了农业农村发展的重要位置。结合我省工作实践,全省乡风文明建设要进一步总结经验、分析问题、研究对策、明确思路、细化措施。

“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傩舞艺术)”南丰县石邮村村民表演傩舞

“全国文明村镇”金溪县徐坊村美丽乡村建设新貌

一、乡风文明的概念和内涵

乡风作为乡里风俗、地方风俗之义,出自宋苏轼《馈岁》诗“亦欲举乡风,独唱无人和”。作为趋从教化、趋向某种风气之义,出自《管子·版法》:“万民乡风,旦暮利之。”乡风是多年来农村遗留下来的不成文的约定,具有差异性,主要受地理位置、文化等因素影响,人民遵循本地风俗。

乡风文明主要指的是农村精神文化层面所呈现的一种状态,是一种有别于城市文化,也有别于以往农村传统文化的新型乡村文体状态,即体现在农民个人的思想观念、道德规范、知识水平、素质修养、行为操守上,又体现在农业生产、农村社会、农村环境等诸多方面。

乡风文明具有两个基本特点:一是乡风文明会随着时代发展而发展。封建时代有封建时代的乡风,社会主义新时代有新时代的乡风,各个时代的乡风都与其所处的时代相适应。二是各地乡风文明的具体内容有所差异。这种差异不仅体现在城市与农村之间,还体现在北方农村与南方农村、不同省份之间,甚至是同乡镇的两个邻村之间。

我们通常所说的乡风文明,多是指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事业发展逐步适应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需求,形成整洁美丽、向上向善、和谐共享的美好社会。

二、乡风文明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地位和作用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求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当前,乡风文明建设的内容多、要求高、任务重、难度大。我们要对农村的现状有个清醒的认识,要带着对农民的深厚感情来推进乡风文明建设。

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乡风文明与农业农村的发展密切相关,与产业兴旺、生态宜居、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共同构成乡村振兴的美好愿景,是“物的新农村”和“人的新农村”的有机统一,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体现和重要组成部分。

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精神支撑。乡风文明重在精神文明建设领域,继承并发扬农村社会主义建设成就和传统文化美德,提倡尊老爱幼、邻里和睦、遵纪守法、遵守社会公德等良好乡风民俗,以社会公德来制约个人行为,以文明乡风来加强村民和谐,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民主参与意识,推动农村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的发展。

乡风文明建设是提高农民道德素质的重要途径。文明乡风的导入和培育,推动在农村形成积极向上的良好风气。文明乡风促进农村文化繁荣发展,营造了健康向上的社会风气;通过举办各种免费培训班,加大对青年农民的义务科技培训,帮助他们能够掌握一技之长;新乡贤回馈乡里,通过先富带后富,带动整个村庄的发展。

乡风文明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新鲜血液。随着乡村经济和社会收入分配形式的多样化,农民内部收入差距日益显现,农村社会文化风气呈多元化趋势。特别是随着我国经济水平和城市化水平的迅速提高,农村社会正越来越多地受到来自城乡社会不同方面的影响,人口流动性大大增加。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农村的社会文化阵地需要主流文化的引导。

三、我省乡风文明建设的主要做法和工作成效

1.大力推进农村移风易俗行动。2017年3月,省文明委印发《江西省农村“推动移风易俗 促进乡风文明”行动方案》和《江西省农村移风易俗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建立由省文明办、省民政厅、省委农工部等22个部门组成的移风易俗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按照“三年整治、一年巩固”的总体部署,明确了8项主要任务,提出了12项途径载体,强化了9项保障措施。编发《江西省农村“推动移风易俗 促进乡风文明”行动专报》,组织对全省所有设区市开展专项督导,集中宣传全省移风易俗工作先进典型,县(市、区)移风易俗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实现全覆盖,97.83%的行政村制定和完善了村规民约,开展打击黄赌毒7427次,农村大操大办的风气正在转变,高价彩礼的旧俗得到改变,殡葬改革不断深化,向上向善的风气正在形成。

2.创新推进文明村镇创建。发挥文明城市和文明村镇创建在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中的龙头作用,把文明乡风考核纳入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测评体系,注重公共服务,注重公共秩序,注重群众文化生活,注重居民生态环境等主要内容,量化考核指标。按照《江西省文明村镇测评体系》要求,坚持质量为先、数量服从质量的原则,加强工作指导和督促检查,推动村镇从具体指标、具体项目抓起,从解决群众关心关注的问题做起,坚决防止为追求政绩搞虚假创建,让基层群众共享改革发展和精神文明创建成果。探索以文明委命名的方式加大文明村创建力度,2017年省文明委下发《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精神文明创建命名一批县级以上文明村的通知》,在申报评估、资格审查、社会公示、审查报批等严格程序和标准的前提下,将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中名列前茅、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突出、具有典型示范带动作用的行政村命名为文明村。截止2017年底,我省共有全国文明村镇158个,江西省文明村镇335个,市级文明村镇982个,县级文明村镇2281个,各级文明村镇共计3688个。

3.积极实施村史馆建设工程。2012年以来,省委宣传部、省文明办以省级以上历史文化名村(镇)及中国传统文化村落为重点,在省内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分期分批资助建设了110个省级村史馆,通过文字、图片、实物、视频等形式,传承村落历史文化,让乡愁“活”起来、“暖”起来,全景式展示村庄的历史沿革、村落文化、民俗风情、乡贤名人、特色成就等内容,使之成为人文历史的宣传阵地、文化遗产的传承基地、民俗风情的展示场地,探索出一条在新农村建设中怎样传承历史文化、加快农村发展、促进乡风文明的新路子。据不完全统计,村史馆建成后共接待参观学习的游客近千万人次,仅乐安县流坑村史馆近年累计接待游客40万余人。

干净整洁的“农家书屋”,打造了农民群众学习教育的新阵地

抚州市开展移风易俗文艺表演活动

4.不断深化“文明生态示范村”帮建工作。针对在建设美丽乡村、树立文明乡风中存在的经济基础弱、精神不振等突出问题,创新开展文明生态示范村帮建活动,2010年以来,我省按照美丽乡村建设的要求,坚持三年一轮,先后分三批组织4487个省级文明单位集中人力物力财力,一对一帮建4487个自然村,各级文明单位积极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帮贫扶弱,振气提神,先后派员近1000人次驻村工作,并在发挥部门优势的基础上大力援助、援建基础设施如文化活动中心、少年宫、村史馆等项目3000多个,各类资金、物质投入近20亿元,这一活动使文明生态示范村成为省市共建、城乡共建的新亮点,实现了村庄规划合理,村容美化亮化,生态环境和谐,文化生活丰富,社会秩序稳定,乡风文明健康,深受广大农村群众欢迎。

5.持续开展“文明信用户”创评活动。“文明信用农户”创评是我省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品牌创建活动。省文明委印发《江西省进一步深化“星级文明信用户”创建活动方案》,在全省农村广泛开展“星级文明信用户”创评,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细化量化为“星”,设“公益星”“诚信星”“守法星”“勤俭星”“卫生星”“和睦星”等6个星,对在创建中获“五星”及以上文明信用户,所在地农村信用社(农商银行)给予贷款优先、利率优惠的信贷支持,信用贷款额度为5-20万元,贷款利率优惠10%-30%,最高优惠幅度分别比以往增加了10万元、提高了20%,并推动创建活动向信用村组、信用乡镇推进。目前,全省已评选出“文明信用户”近200万户,累计发放“文明信用农户”贷款180多亿元,对农民优惠利息总额近2亿元,发挥了“星级文明信用户”创建活动在实现农村精准扶贫、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特别是诚信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6.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示范工程。2014年以来,我省以“精神文明建设试点”为引领,强力推动试点市县积极探索、先行先试,不断总结经验,推广成果,努力使乡风民风美起来、农村人居环境美起来、农民文化生活美起来,开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新局面。省委主要领导亲自点题,选择13个重点市、县抓好精神文明建设试点,做出成效,形成经验,以便推广,建设漂漂亮亮、干干净净、井然有序、和谐宜居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试点地区紧紧围绕核心价值观培育、美丽乡村建设、家庭家教家风等重点工作着力,全方位提升精神文明建设水平。从2014年开始,我省每年召开一次全省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推进会,部署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助力打造美丽中国“江西样板”,我省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分别在2014年全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经验交流会作典型交流,在2016年全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经验交流会上作书面交流,在2017年全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经验交流会作典型发言。武宁县、宜丰县进入全国64个美丽乡村建设示范县名单。

7.不断深化家风建设。我省组织开展“继承革命传统,弘扬红色家风”“兴家风、淳民风、正社风”等主题活动,把活动放在农村,重心落在基层,通过征集优秀家风家训,讲好家风故事,传播治家格言,以良好家风带动乡风民风。2015年,省文明委印发《家风建设实施方案》,着眼家风建设的覆盖面、参与性和长效化,在全省部署开展家风建设系列创建活动、系列评选比赛活动、系列宣传实践活动等3个系列12项具体活动,积极推动在全省形成家风正、民风淳、政风清、党风端的良好局面。2016年,在全省开展第一届江西省文明家庭评选表彰活动,评选表彰20户江西省文明家庭,遴选推荐8户家庭获评全国文明家庭。2017年,制定出台《关于深化家庭文明建设的实施意见》《江西省文明家庭评选标准和评选办法》,纳入全省深化改革发展工作进行考核,举办“弘扬好家风·共圆中国梦”第一届江西省文明家庭颁奖仪式,并在江西卫视播出,观众反响热烈。

乐安县美丽乡村建设新貌

四、当前乡风文明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工作难点

当前,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在乡风文明建设领域具体表现也日益凸显。由于正处于深刻的社会转型时期,各种矛盾凸显,在利益多元化、思想多样化等因素的影响下,一些村民思想观念守旧、重私利轻公义、缺乏道德和责任感,这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与现代文明不相适应。

寻乌县南桥镇南龙村移风易俗专题文艺演出

寻乌县南桥镇南龙村乡风文明行动宣传长廊

(一)思想和视野不开阔。乡村文明是社会转型的“最后一公里”。现阶段城市和乡村在婚嫁、丧葬、教育等观念上存有不同差异,归根究底是思想和视野的狭隘,阻挡了乡村文明前进的步伐。

1.思想观念守旧,金钱成为“幸福保障”。乡村嫁女儿喜欢用“彩礼”的高低来衡量女孩的身价,彩礼等同于身价的观念挥之不去。许多人表示“彩礼”是由女方的要求和男方的经济状况而定,这表明“彩礼”出得高的家庭,生活充满“幸福感”。很多人为显家境殷实,在此“一掷千金”,导致“彩礼”久高不下,这又使得一些家庭不富裕的人不得不“举债迎亲”,让“彩礼”虚高而上。还有很多人也认为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重礼仪,给“彩礼”是家庭礼仪的体现,更是心诚不诚的表现,所以至今没人愿旗帜鲜明地反对“高彩礼”,而这些都是因思想守旧的观念导致。

2.法律意识淡薄,择偶方式“简单粗暴”。乡村婚姻以媒人说亲为主,只要男女双方“定了事”(给过彩礼),女方就可跟随男方“闯荡江湖”,其中很多只是见过几次面,还没来得及谈情说爱。村民认为只要对方人品好、家庭好就行,感情可以慢慢培养,而衡量好与不好主要是看彩礼的“高度”。虽然在我国婚姻法中明确规定“禁止借婚姻索取财物”,但很多人认为“彩礼”是给男方栓“安全绳”、女方吃“定心丸”的“好办法”,致使明文规定的条框没有着落。

(二)道德和修养在滑坡。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一些消极影响在农村显现出来。

1.价值取向有偏差。随着整体利益的分化以及个人利益意识的觉醒,不少人的价值观由集体本位移向个人本位,他们重实惠、轻理想,重个人前途、轻社会责任。

2.道德观念在淡化。不讲诚信,在经济活动中掺杂使假,道德素质下滑;不明事理,为了日常小事闹邻里纠纷甚至大打出手,不顾伦理道德;滥施家庭暴力、寻求婚外情;还有一些因宅基地纠纷邻里反目、房产分割弟兄成仇的现象也时有发生。

3.低俗文化在盛行。一些人为寻求自身感官刺激,爱讲“荤段子”;还有一些人受网络上低俗文化的毒害,导致“低俗、媚俗”粗制滥造的产品和文化获得“庸俗”思想的青睐。

(三)物质和精神未同步。一些基层组织和党员干部对树文明新风的认识不够,生搬硬套的做法多,创新实用的点子少,认为“只要经济起来了,文明就会跟上来”,自然而然在队伍建设、设备资金投入等方面做不到两者同部署、同落实、同考核。农村群众不能正确认识移风易俗在助推文明发展和生产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及地位,普遍存在“重经济生产,轻文明建设”的现象,致使很多新村有新貌没新风。而这些方面也正是导致移风易俗似有非有,成为乡村经济建设“附属品”的主要原因,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形成了“长短腿”走路。

(四)硬件和软件基础差。

1.资金投入少。上级财政用于精神文明建设的资金不多,乡村有发展之心而无建设之力。各级投入以“送”为主,如:送戏、送书、送影等,经费投入明显不足。

2.阵地使用少。虽然村级文艺组织有所增加,但活动场所使用率难有保证,功效发挥不尽人意。如:农家书屋多是陈旧报刊杂志,村民对实用的农村种养适用技术、致富信息等书籍不太感兴趣。随着村里青壮年劳动力的大量外出,使村级文化活动失去主体,留守老人主要任务是照顾晚辈上学,休息时间也仅满足于看电视、打麻将,参与健康文化活动的积极性不高,这也是文化阵地利用率不高的一个主要原因。

3.文化活动少。在物质生活丰富的同时,村民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也日趋增长。但由于乡村有组织性的文体活动较少,设施落后,不少乡村没有精神支柱,文化活动贫乏。一些地方有文化广场、篮球场、乒乓球台和健身器械,但总是不见“人影”,许多老人想跳舞没人带,想健身不会用。

五、推进乡风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基本思路

乡风文明建设的程度,决定着社会文明水平的高低。新形势、新环境,要以“立公德、立美德、立品德”为切入点,坚持自治、法治、德治多管齐下,联系乡村生产生活实际和村民思想实际,找准工作载体抓手,深化文明素质教育,加强移风易俗宣传和舆论监督,发挥文艺作品敦风化俗的作用,推动乡风民风美起来。

(一)立公德,弘扬新风尚。进一步树立社会和个人公德心,通过公德的规范来促进社会和个人弃恶扬善,抵御歪风,弘扬文明新风尚,满足社会文明需求。

1.强引领,城乡同树文明新风。一是以机关事业单位为切入点,加强城乡文明创建力度,建立健全刚性制度约束、规范守则、法规政策,把乡风文明纳入目标考核,落实“承诺、报告、公示、备案、劝导”五步要求。二是规定党员干部主动带头移风易俗,在操办婚丧嫁娶事宜时应填写报告单和承诺书,明确宴请时间、桌数、标准,并向纪委部门报告。如:副科级以上干部向县纪委报告和签订红白事宜承诺书;单位干职工向本单位纪检部门或办公室报告事项和签订承诺书;乡(镇)、村党员干部向镇纪委作出承诺,填写报告单。三是深入开展文明乡村活动,树立文明和谐的村庄新风,注重以良好村风引导民风改善,营造“敬老尊老、邻里团结、民风淳朴、村容整洁”的良好氛围。加大文明新风的宣传力度,推出一批语句朗朗上口、内容“接地气”的移风易俗标语,在营造浓郁氛围的同时,有针对性的创作一些戏剧作品,通过送戏下乡将先进理念在潜移默化中传导给村民。

2.强举措,促进完善村规民约。一是进一步完善村规民约,把好的方面传承下来,对陈旧陋习坚决破除。二是成立红白喜事理事会,广泛开展移风易俗治理。解决违规土葬、丧事扰民、封建迷信、大操大办的问题,提倡勤俭节约和文明婚丧。三是制定公共场地使用办法和误工奖补政策。将一些闲置的公共场地和农村宗祠的管理使用权限放宽,方便群众正常办酒,为群众节省开支;对婚事新办、丧事简办的给予奖励;因帮忙导致误工的人员发放适当补助。同时,制定红白理事会通告牌,注明红白事“约定”内容,在喜宴上搁置展示;争取上级政策支持和金融部门的支持,增强约束力;与组织和纪委部门协商,制定党员干部(两委、村小组党员干部)移风易俗的若干规定,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激活党员干部带头除陋习的示范作用;与民政、扶贫等部门达成“共识”,严禁低保对象、五保对象、脱贫对象大操大办酒宴。

3.传帮带,城乡牵手共建文明。充分发挥文明单位在移风易俗中的支持带头作用,开展“1+1”城乡文明牵手共建活动,即1个文明单位与1个村居结对共建。文明单位以指导、督促、帮扶等方式牵手乡村共建文明,推动红白理事会工作步入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轨道,逐步实现共建村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升,树立文明新村的新风尚。共青团、妇联、民政等部门应多与乡村开展一些志愿者公益活动,如:“公益相亲大会”“集体婚礼”“乡村能人竞赛”等,激活乡村健康文明之风,让群众对移风易俗满意度达到较高水平,推动美丽乡村的建设与发展。

寻乌县“最美家庭”评选表彰活动

(二)立美德,追求真善美。家风美德是一个家庭最宝贵的财产,是每个家庭成员自豪感的源泉和“三观”的基石。我们要以立家庭美德为抓手,营造良好家风观念,让“浮躁人”返璞归真。

1.纠正观念,除陋习。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摒弃贪财好物、炫富攀比的错误思想,提倡文明嫁娶观念,逐步遏制或杜绝“天价彩礼”“三金”等婚嫁礼数礼金的上扬涨高。强化反面案例警示运用,以触目惊心的案例教育一片。

2.评选先进,扬家风。开展好人好事、先进人物的评选活动,通过评选本村孝老爱亲的先进典型,注重感恩之心的培养,树立感恩是一种美德的观念,营造扬家风、倡文明、凝正气的氛围。

3.推广贤良,传美德。大力弘扬当地具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品德才学为村人所推崇敬重、热心公益事业、在本村有着广泛深厚的群众基础的人,围绕乡贤德行建立起一整套乡村治理理念,倡导助人为乐、勤俭持家久、崇文好学、经名行修等文明先进之风,传递正能量。

(三)立品德,增强免疫力。“品质优秀真君子,品格高贵好主人”。要着力培养“有爱心、有文明、团结友爱”的个人品德,提高村民道德素养,增强抵御歪风邪气的能力。

1.加强教育,提升村民素质。倡导爱学、善学之风,培育村民崇文好学,修身齐家等思想观念,传播新思想、新观念、新风尚,提高村民文明意识,加快移风易俗步伐。如:开展“星级农家书屋”评选活动等,鼓励村民走进农家书屋学知识、长本领。

2.创新渠道,满足精神需求。定期举办村民广场舞培训班提升专业化水平,让乡村舞蹈爱好者以更优美的“姿态”带动村民参加到健康、文明、欢快的运动中来。把村委、祠堂、老年活动中心等地作为观影的固定场所,将室外观影转入室内观影,从形式上由现场放映变成网络点播,如:相声、小品、戏曲、新上映的电影等群众爱看的节目,通过形式多样、内容新颖的文化活动,满足不同人群的精神文化需求。

3.提供保障,助力健康文明。由财政按比例拿出专项经费,保证移风易俗各项工作的正常开展。针对农村老年群体多的特点,科学建设文化场所,配备健身器材。如:减少篮球场、乒乓球场的建设,增加广场舞、影楼戏台、钓鱼台等活动场地建设,条件成熟的村庄还可以建立文化长廊和栖息亭供村民茶余饭后的生活娱乐。切实把农村文体活动场地建设成促进邻里感情、交流文化、维护和谐稳定的新平台,形成农村健康文明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寻乌县红白理事会骨干培训班

六、加强乡风文明建设的目标要求和主要措施

(一)加强农民思想道德建设。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贯穿“三农”工作全过程,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创新发展乡贤文化,开展孝敬教育、勤劳节俭教育。加强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在日常治理中彰显社会主流价值,注重通过法律和政策向社会传导正确价值取向,坚持贯穿结合融入、落细落小落实,不断增强价值观自信,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广大农民的价值取向、道德追求和行动自觉。

1.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活动。开展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法治、诚信等主题教育,增强国家意识、法治意识、道德意识、社会责任意识、生态文明意识,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实践从个人层面向国家、社会层面延伸。

2.开展“爱我中华”主题教育活动。围绕“七一”“八一”“十一”等重大纪念日,开展主题活动,弘扬爱国主义精神,融入思想熏陶和文化教育功能,传承民族文化,凝聚价值共识。

3.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以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等民族传统节日为载体,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推进农村民俗文化建设。

4.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完善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长效机制。深入推进学雷锋志愿服务制度化常态化,实现志愿服务在城乡和各行业全覆盖。完善志愿服务登记、培训和政策法规保障等机制,每年命名一批全省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示范点。每2年评选一届全省优秀志愿服务先进典型。

(二)深化农村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农村落实、落地,注重实践养成,强化道德约束。弘扬慎终追远、敬老孝亲等优秀传统文化,大力倡导孝敬之风、节俭之风、自立自强之风,大力宣传勤劳致富的典型,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坚决破除“等靠要”等思想和行为,激发贫困地区群众穷则思变的斗志,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1.文明村镇创建。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示范工程,深化文明村镇创建活动,不断扩大文明村镇创建覆盖面。每3年评选表彰一届江西省文明村镇,“十三五”时期末,全省县级以上文明村和文明乡镇占比达到50%以上。

2.文明家庭创建。开展家风建设系列活动,传播家规家训,传承家风文化。开展党员领导干部家庭建设专题教育,组织开展“继承革命传统,弘扬红色家风”活动。开展文明家庭和好婆媳、好妯娌、好邻居等评选,每3年评选表彰一届江西省文明家庭。

3.好人文化建设。挖掘树立一批全省重大先进典型,创新改进先进典型学习宣传,广泛开展“身边好人”评选表彰、学习宣传、关爱帮扶活动,发挥好导向激励作用。在全省所有行政村和有条件的自然村,广泛设立“身边好人榜”,将本村的先进典型进行张榜公示,介绍群众身边的好人好事,弘扬新风正气。

4.文明餐桌活动。推动全省农村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的食堂和饭店等餐饮场所发布温馨提示,开展文明餐桌活动。开展文明餐桌和勤俭节约公益广告宣传,将文明餐桌内容要求纳入精神文明创建考评体系。

5.文明旅游行动。加强文明乡村旅游宣传教育、规范约束和社会监督,加强乡村景区景点文明建设,加强导游培训和规范约束,建立游客不文明行为记录制度。

(三)持续开展移风易俗行动。在全省农村开展“推动移风易俗,促进乡风文明”行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牢牢抓住美丽乡村建设主题,按照“整洁美丽,和谐宜居”的要求,把思想认识统一到新发展理念上来,把行动集聚到打造美丽中国“江西样板”上来,按照“三年整治、一年巩固”的总体部署,推动移风易俗取得阶段性明显成效,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际,大力提升农民幸福感和获得感,让农村成为文明和谐的精神沃土,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1.治理环境卫生脏乱差。加快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重点抓好农村垃圾和污水治理。加强乱搭乱建整治和日常保洁管护,建立村庄长效管护机制。推进农村河道综合治理,全面整治农业面源污染。加快“空心村”改造,保护和修复农村自然景观与田园景观,美化村容村貌。

2.整顿大操大办风气。切实制止农村大操大办,狠刹铺张浪费的奢靡之风。提倡文明、节俭、廉洁办事,严格控制婚丧嫁娶、红白喜事的类型、规模、标准,简化流程,摒弃攀比铺张陋习,拒绝“高价彩礼”,减轻“人情负担”。

3.遏制重殓厚葬。把巩固提高火化率作为推进绿色殡葬的重点工作。完善农村公益性公墓(骨灰堂)建设,推行节地生态安葬,加大对违规土葬和建大墓、豪华墓、“活人墓”的执法力度。规范殡葬活动管理,遏制办丧扰民、盲目攀比、重殓厚葬之风。

4.整治农村赌博。严厉打击农村地区聚众赌博、网络赌博、“地下六合彩”等违法犯罪活动,以“零容忍”的态度,始终保持对赌博违法活动严查、严打的高压态势。创新整治手段,强化重点打击。坚持彻查彻办,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由“黄赌毒”引发的各类违法犯罪。组织开展专项打击行动,建立禁赌工作长效机制。

5.破除封建迷信。清除和取缔在城乡从事封建迷信活动的固定场所和沿街算命的游摊。加强对参与封建迷信人员的宣传教育,采取有力措施打击利用封建迷信活动骗取钱财坑害群众行为。

6.依法打击邪教,制止非法宗教活动。加强对邪教的防范和治理,加大打击力度,打压非法宗教活动空间,遏制地下宗教活动的发展蔓延,对非法宗教活动采取高压态势,制止非法宗教活动。严禁共产党员信仰宗教,严禁各级党政干部以发展经济和繁荣文化名义助长宗教热。

7.丰富农村精神文化生活。举办形式多样、雅俗共赏、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活跃农村群众文化生活。积极开展“结对子、种文化”活动,建立文化志愿服务队伍,组织开展“文化下乡”“文化扶贫”等文化志愿服务活动。

(四)实施乡村德治工程。积极探索指导有力、群众认可、运行有效的基层治理机制,建立完善红白理事会、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禁赌禁毒会和村规民约等,培育新型农民,涵育文明乡风。培育新乡贤文化,从基层干部、乡村教师、退伍军人、创业人士等群体中发现和培育新乡贤,发挥新乡贤的示范引领作用。

寻乌县吉潭镇圳下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

寻乌县吉潭镇中心校乡村学校少年宫

寻乌县民间乐队

1.提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思想道德内涵。突出村庄整治、环境美化、乡风文明、和谐平安四大重点,集中整治建设8万个村组,推进农村硬件建设和软件提升。一般自然村要全面开展“七改三网”建设,中心村要在“七改三网”建设基础上,科学配置“8+4”公共服务设施,实现“人的新农村”和“物的新农村”共同推进。

2.强化文明素质教育。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深入挖掘传统节日蕴含的教育资源,开展灯会、庙会等节日民俗活动,传承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大力宣传通过诚实劳动创造美好生活、实现人生梦想的精神,倡导勤俭节约、浪费可耻的观念。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发挥民间文艺团体、志愿者作用,吸引群众参与,让农民自我教育、自我提高。

3.深化星级文明信用户创建活动。进一步深化“星级文明信用户”创建活动,推动创建活动由农民个体向农村整体扩展、由单个文明信用户向信用共同体推进、由农村向城镇社区发展。认真落实信贷优惠政策,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尽量简化手续,确保优惠措施落实到位。全省评出的“星级文明信用户”逐年递增比例不少于10%。

4.推进文明帮建示范行动。组织省级文明单位和市县两级文明单位,在全省农村“一对一”对口帮建创建积极性较高、工作基础较扎实、常住农户在50户以上的自然村。按照“一年打基础,两年有突破,三年大变样”的总体要求,帮助帮建村逐步实现生活环境优美、生态环境良好、基础设施改善、文化活动丰富、村民文明素质和村庄文明程度提升。

5.创新村史馆建设。每年支持一批示范村史馆建设,鼓励市、县、乡、村各级结合实际建设一批村史馆。充分利用可挖掘的历史素材和人文风貌,传承乡土文化和民俗风情,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6.实施公益广告进乡村工程。在全省大力营造乡风文明的良好氛围,制作刊播一批富有特色、设计新颖、趣味性强的公益广告。在所有行政村和20户以上的自然村设置宣传栏、标语等进行乡风文明宣传。丰富宣传方式,采用宣传车、设立咨询点、悬挂标语横幅、发放宣传资料等形式,深入农村进行面对面宣传。通过微博微信、手机短信、电视媒体等大张旗鼓地做好社会宣传。

7.加强宣传引导。在全省大力营造乡风文明的良好氛围,推出一批先进典型,曝光一批反面案例。强化报刊杂志、广播电视刊播宣传,运用和发挥互联网、“两微一端”等新媒体作用,突出宣传乡风文明工作的举措和成效,确保乡风文明工作有影响、有声势。

8.夯实基层基础。充分加强村两委建设,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创造力和战斗力,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反对不良习气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带头示范作用。建立完善红白理事会、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禁赌禁毒会和村规民约,发动群众开展乡风评议,引导群众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提高。新农村建设资金划出一定比例用于乡村文化基础设施和文明乡风建设。发挥好村红白理事会作用,县级财政给予一定经费支持。

总之,乡风文明建设不仅要改变乡村的面貌,更重要的是以移风易俗为引导,加强文明新风教育,改变村民身上落后守旧的思想观念,提高乡村的道德水准,增强村民的法制观念,造就一批有思想、有文化、有道德、遵纪守法的“新村民”,只有这样,才能为促进乡村经济建设的健康发展提供强大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抚州市农村新人用自行车骑行的方式倡导绿色低碳婚礼

猜你喜欢

移风易俗乡风文明
乡村文明新风尚——山西省吕梁市方山县移风易俗新事多
于都县潭头村:推动乡风文明 打造幸福新农村
请文明演绎
高庄镇:开展移风易俗宣讲活动
漫说文明
白沙埠镇:争当移风易俗“四大员”
城口县左岚乡:提升乡风文明的“红与黑”
乡村振兴视阈下的乡风文明建设路径研究
农村乡风存在的主要问题
对不文明说“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