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再版书如何再出新意?

2018-10-17周祖为

出版广角 2018年16期
关键词:新意文集徐悲鸿

【摘 要】 一本好书,不会因为生不逢时而被埋没,那不过是因为缺少发现它的眼睛。再版书如何做出新意,《杨先让文集》及《徐悲鸿》的编辑策划经验可作为借鉴。

【关 键 词】《杨先让文集》;《徐悲鸿》;再版书;新意

【作者单位】周祖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

【中图分类号】G23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18.16.015

长期以来,杨先让可以说是一位被“湮没”的艺术家和作家。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成长起来的第一批艺术家,杨先让是中国美术事业发展的参与者和见证者,因此,他绘画之外无功利目的的写作,就成了记录中国美术事业发展、丰富中国美术史细节的珍贵文本。杨先让自20世纪90年代起旅居海外,他的文章“墙内开花墙外香”,在国外报刊常有发表,得到了海外华人的认可。遗憾的是,他的著作在国内虽有出版,如《杨先让文集》(1993年)、《艺苑随笔》(1998年)等,但囿于多种原因,印数不多,影响力非常有限,以至于湮没了。

时过境迁,随着经济的发展,一向被视为小众的艺术图书迎来了蓬勃发展的春天。如果说杨先让作品首次出版遇冷是生不逢时,那么当下正是枯木逢春的好机会。2016年,我们归纳整理了相关文章,经过精心策划,将由《梦底波涛》《我为主》《三人行》《我是岛里人》四部作品组成的新版《杨先让文集》推向市场。文集上市不久即引起出版界和读者的广泛关注,获得了“2016年度中国影响力图书推展·第肆季(文学类)”、《新京报》“2016年度好书”、“2016百道好书年榜·艺术类 TOP100”等诸多荣誉,这甚至让一向处世低调的杨先让老先生手足无措。文集的热销,验证了杨先让作品再版的价值,于是我们趁热打铁,在既有关注度和热度的基础上,2017年起着手策划杨先让的第五部著作《徐悲鸿》。

与文集中收录的文章一样,《徐悲鸿》的出版并非首次。自2000年在美国完成后,书稿最先以《徐悲鸿艺术历程》为名,在纽约《侨报》上连载,2002年以《徐悲鸿》为名在国内首次由某家艺术类出版社出版,2010年以《徐悲鸿:艺术历程与情感世界》为名由另一家城市出版社再版。一本书能够再版,证明它本身确实有出版价值,但相隔8年才再版,也说明它的销售不温不火,没有成为畅销书。徐悲鸿一向是美术类出版物中的热点选题,市面上以徐悲鸿为主题的图书有上百种,几乎每年都有新品种推出。那么,新版的《徐悲鸿》如何在形式和内容上较前两个版本有所突破,以在众多同类书中脱颖而出,找到新的卖点呢?这些问题在策划伊始就一直萦绕在编辑的脑海中,是整个编辑动态过程中需要重点考量的问题。

一、深挖内容,提取亮点

在策划之初,我们商量不妨先站在一个读者的角度来思考为什么买这本书,甚至是再次买这本书。这个问题之于编辑和营销人员,就是这本书的亮点在哪里。对一本书的特点有清晰的认识和把握是策划和营销的前提。

市面上,围绕徐悲鸿生平事迹展开的传记类图书有几十种,包括徐悲鸿遗孀廖静文的《徐悲鸿一生:我的回忆》,美术理论家从学术研究角度写就的徐悲鸿传记,以及图文并茂的画传等,可以说各有千秋。将《徐悲鸿》与同类书做横向比较,深挖书稿内容,我们可以归纳出几个特点。第一,杨先让曾是徐悲鸿的学生,得到过徐悲鸿的指导,他在书稿中讲述了上学期间与徐悲鸿有关的事情,这层私人关系是除廖静文外的其他作者没有的,他写下的见闻也是独一无二的。第二,作者与徐悲鴻的家人交往密切,旅居美国期间还认识了很多与徐悲鸿有关的人物(顾毓琇、但孟新等),在写作中既参考了出版的文字资料,又采纳了徐悲鸿亲友的口述材料,这是很多作者所不具备的条件。第三,本书介于传记和评论之间,既有徐悲鸿的生平与交往、艺术创作与教育改革方面的内容,又详细披露了徐悲鸿的感情世界,是对徐悲鸿的立体呈现。第四,新版《徐悲鸿》增加了杨先让近几年在交往中获得的关于徐悲鸿的新材料、新发现。第五,《徐悲鸿》得到了廖静文、郁风、黄苗子等老艺术家的肯定,以及徐庆平、陈丹青、徐冰等艺术家的推荐。上述几个特点,正是新版《徐悲鸿》一书历久弥新的独特价值所在,也是它区别于同类书的优势所在,自然成为后来营销推广时重点强调的宣传点。

二、立足内容,完善更新

一个选题无论由谁书写,打动读者的永远是内容。《徐悲鸿》一书虽然此前已经推出两个版本,但是在内容上仍有上升的空间,需要进一步打磨。首先,更新书稿中一些稍显陈旧过时的知识。该书完成于2000年,至今已有17年。在17年里,关于徐悲鸿的研究成果非常丰富,一些模棱两可的认识或观点逐渐被新的结论取代已是常事。我们在查阅资料时发现,出版于2006年的《徐悲鸿年谱长编》,对徐悲鸿的生平履历进行巨细无遗的梳理考证,对一些看似定论的问题,包括徐悲鸿的生日,徐悲鸿在上海的活动,徐悲鸿与北京美术界人物的交往等,都提出了新的有说服力的看法。由此,《徐悲鸿》中涉及的一些人物关系、事件时间等,在当下看来就有些过时了。我们在核对《徐悲鸿》附录的徐悲鸿年谱时,也发现了个别错误。因此,在编校加工过程中,我们以《悲鸿自述》等徐悲鸿个人的文章为修改依据,广泛参考了廖静文、徐庆平、华天雪等人的著述,更新了明显与事实不符的描述。其次,调整图书的篇章结构。《徐悲鸿》一书的第二版和第一版相比,除印刷由单色转为四色,补充了一些细节外,在内容和结构上并没有变化,主体均为四章——“成功道路上的四个关键”“感恩报国”“独持卓见”“情感世界”。在通读全书后,我们发现第四章“情感世界”中,廖静文与徐悲鸿的感情经历部分,跨越了徐悲鸿生前和去世后两个时段。而从客观上讲,廖静文在徐悲鸿去世后的经历,已经超越了徐悲鸿“情感世界”的范畴,属于廖静文个人对徐悲鸿精神的延续。因此,我们将徐悲鸿去世后的“情感世界”内容单独划为一章,拟为“孤鸿既去,静文留声”,以凸显廖静文为推动徐悲鸿艺术事业而做出的不懈努力,并作为全书的收尾。从整体上看,这样划分使得本书线索更为丰富,内容更加清晰,结构更为合理。这样,经过对知识信息的审核把关,再加上对篇章结构的调整,第三版的《徐悲鸿》一书不再是“新瓶装旧酒”,在内容上已经有超越前两个版本之处。

三、统一形态,突出新意

与图书的内容相比,图书的外在形态更直观,更容易引起读者的关注,也更容易出新意。在策划之初,我们就将《徐悲鸿》向《杨先让文集》靠拢,做成系列丛书。对于一套丛书而言,设计风格宜统一,不宜太多变化,否则难以形成丛书的集合效应。作为丛书之一,《徐悲鸿》在书籍形态上自然延续文集的统一风格:异形16开本,裸背锁线,大腰封,简约、优雅。在整体一致的前提下,于细节上加以变化,突出单本图书的特点。尤其是在图片的呈现上,新版的《徐悲鸿》可以说是三个版本中印刷质量、颜色还原度最高的一版。在过去,囿于印刷技术、纸张材料的局限,图书的呈现效果总是不尽如人意。2010版《徐悲鸿》的插图虽然由徐悲鸿纪念馆提供,采用四色全彩印刷,但印刷粗糙、偏色严重,与原作差距较大。本次再版,使用了纯质纸,预先根据纸张特性调色,尽最大可能再现原作色彩。有了匠心独具的形式,新版的《徐悲鸿》可以在视觉上“先声夺人”,在读者心中留下深刻印象,进而以新颖丰富的内容打动读者。

四、找准时机,巧借东风

经过半年的编辑加工,沉寂了8年的《徐悲鸿》于2018年1月以全新的面貌再次出版。之所以在2018年出版,还有一个时间上的考量——2018年,中央美术学院迎来百年校庆,徐悲鸿作为中央美院的首任院长,必然受到高度重视,那么他的传记想必也会受到青睐。果然,2018年国内艺术界的一系列活动,仿佛也验证了本书的出版恰逢其时:新年伊始,中国美术馆即举办了“民族与时代——徐悲鸿主题创作大展”;4月,中央美术学院迎来百年校庆,继续推出“悲鸿生命”展览,盛況空前;“徐悲鸿与他的时代”全国巡展也已拉开帷幕……一时间,徐悲鸿成为艺术界的热点人物。乘着全国掀起的“徐悲鸿热”之东风,《徐悲鸿》一书出版后,我们举办了新书发布会,以徐悲鸿在桂林的美术活动为主题和切入点,邀请杨先让、闻立鹏、徐小阳(徐悲鸿长孙)等举办“徐悲鸿在桂林”文化沙龙,并参观桂林阳朔徐悲鸿故居,进行网络直播等一系列活动。以至于,一提杨先让,大家就想起徐悲鸿,想起《徐悲鸿》这本书。

一本好书,不会因为生不逢时而被埋没,那不过是因为缺少发现它的眼睛。《杨先让文集》的重新热销,《徐悲鸿》一书的再次出版,乃至市面上很多凭借再版而复活的“旧书”,无不是精心策划后才重新回到人们的视野。那么,再版书如何做出新意呢?结合《杨先让文集》及《徐悲鸿》的编辑策划,可以归纳出以下几点。第一,内容至上,图书要有优质的内容,特点突出,经得起时间和同类书的考验。第二,注重图书内容的更新,做到与时俱进。第三,以再版为契机,查缺补漏,完善书稿结构体例等。第四,在设计上突出新意,力求在外形上先声夺人。第五,找准时机,抓住特点,精准营销。当然,每本书都有自身的特殊性,在实际操作中还应该结合书稿自身的特点进行策划,以实现最佳效果。

猜你喜欢

新意文集徐悲鸿
《熊铁基文集》出版
在宜兴徐悲鸿故居
八卷本《王先霈文集》出版
徐悲鸿&吴作人:爱徒,随我来便是!
《郭汉城文集》简介
经典款也能穿出新意
徐悲鸿与一幅古圆的悲欢离合
新意
电视剧《徐悲鸿》精彩剧照
写在《郭永怀文集》的后面